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文献综述
计算机审计发展研究论文
计算机审计发展研究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审计的产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发展思路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深化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必由之路。
在深化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普遍应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审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尤其突出。
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
其次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
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再次是对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影响。
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最后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计算机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
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制约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
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创新 国内外综述研究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审计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而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将审计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本文将就国内外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创新进行综述研究,分析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和组织的数据规模不断增大,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处理需求。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庞大的数据进行高效的筛选和分析,发现其中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审计服务。
二、国内外大数据审计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大数据审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对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国外学者在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成熟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为我国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团队也积极开展了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研究,不断推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创新实践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风险识别、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复杂业务过程和运营模式,还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审计证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许多企业和机构也已经开始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审计实践模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国内外大数据审计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应用,大数据审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审计工作将更加依赖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工作的需求;另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将促进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审计模式和方法将更加注重数据驱动和风险导向,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审计服务。
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范文
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范文一、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问题(一)计算机审计规章标准尚待完善。
我国审计法规比较完善但涉及到计算机审计还有空白,计算机辅助审计仍在试验阶段。
各行各业人员组织安排、管理模式、工作思路重点均不相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限制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搜集和使用还没解决。
海量数据及其复杂关系给计算机审计带来数据存储和处理双重挑战。
海量数据的增、删、修、查、存、统计、导入、导出、格式转换等要求极高数据处理速度。
日益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对现有数据整合处理方法提出挑战,计算机硬软件的快速更新要求也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拓展。
(三)缺少审计分析模型。
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财产是经验,而审计模型则是审计技巧与审计经验的完美组合。
虽不断被优化与深化,但审计模型仍受初始数据真实性、数据可靠性以及建模人员审计经验的影响。
现有软件多是采用查询审计模型库外加审计经验判断方法进行审计。
(四)审计方式有待转变。
审计在方式、方法、思维、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进步仍有代沟,无法适应监督控制职能的需要。
尤其是在如何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包括采用信息技术系统对风险与效益状况进行实时预警,纵向、真实、即时、实用的阶段评价分析和监测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问题对策(一)丰富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论基础,加速法规出台。
没有强大的理论后盾,计算机辅助审计难以为继,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及时总结经验,拓展理论研究,尤其要研究技术、对象、线索、方法,加强和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加快计算机审计立法进程,使其有法可依。
(二)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审计准则和制度的讨论制订应加快步伐。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等已发生质变,现有审计准则已不能推进计算机审计发展。
上到行业从战略层面应建立、完善并统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下至审计部门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
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的变迁_基于文献综述
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我国的计算机审计研究 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研究者们孜孜以 求,努力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 成为推动我国计算机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近年来,计算机审计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 上都进入了发展缓慢的瓶颈状态,很少出现引人 关注的重大突破。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文献研究 的方法,侧重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我国的计算机 审计研究做一个回顾,以寻找其发展脉络,进而探 讨突破当前这种瓶颈状态的途径。
到了 21 世纪,信息系统审计又开始受到人们 关注。以审计署南京特派办、京津冀特派办为代 表的部分审计机关开始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实践探
— 48 —
索,对 被 审 计 单 位 的 业 务 信 息 系 统 开 展 审 计[22 23]。信息系统审计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与此相关的文献也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从 2007 年以后,讨论信息系统审计的文献数量已经超过 了计算机辅助审计①。
从上述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当前的计算机审 计研究已经进入了发展平台期。在恢复期和扩张 期的研究中,计算机审计曾经被万能化,承担了太 多的理想和预期,但计算机审计毕竟不是万能的, 有其局限所在,因此从发展规律来看,当前的计算 机审计研究需要一个弥补欠缺和夯实基础的过 程,需要一个回顾历史并理性思考的阶段。
二、计算机审计研究中定义和热点内 容的变迁
( 一) 计算机审计定义的变迁 定义是研究者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与认同。在 二十多年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对计算机审计的 定义随着时间而变化。最早的计算机审计定义是 从国外借鉴而来。但在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发现 国外的定义无法很好地指导我国的计算机审计实 践,于是根据实践经验开始对借鉴来的定义进行 本土化改造。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的政府审计体系 尚未完全建立,计算机审计的主流定义是从国外 借鉴而来。如潘晓江认为“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 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检查会计信息系 统数据的可靠性,检查资产保护的状况、数据处理 工作的成效以及对系统内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 的利用率”[1]。这个定义较多地借鉴了 Weber 给 出的美国式的经典定义①,只是将范围缩小到了 会计信息系统,并对一些元素进行了细化。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审计的组织 体系逐渐完善,严肃财经纪律和维护社会经济秩 序的审计监督作用逐渐发挥,于是计算机审计的 定义也根据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如唐清亮提出 “计算机审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检 查、测试和评价,提供确切可靠的审计证据,以确 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 规,是否执行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企业的财务
大数据审计文献综述
感谢观看
大数据审计文献综述
目录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3 未来研究方向
02
当前研究的主要方法 和成果
04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大数据审计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通 过对已有文献的搜集和归纳,我们将详细探讨大数据审计的定义和特点、研究背 景和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成果。我们也将揭示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足 和未来可能的近年来,我国大数据审计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统 计,从2015年到2022年,共有120篇与大数据审计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2015年 为15篇,2016年为20篇,2017年为35篇,2018年为25篇,2019年为15篇,2020 年为10篇,2021年为5篇,2022年为3篇。可以看出,从2015年到2017年,大数 据审计研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之后逐渐趋于稳定。
其次,大数据审计注重数据的实时分析。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审计人 员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和疑点,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大数据审计还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审计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异常和风险,为审计人员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研究背景和意义
大数据审计的研究背景主要源于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 发展。传统审计方法难以处理海量数据,难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而大数据 技术的发展则为审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大数据审计的意义 在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促进审计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各界对审 计工作的需求。
大数据审计需要处理大量的敏感数据,如财务、医疗、个人隐私等信息。因 此,如何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 的问题。
2、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和规范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涉及了许多相关主题,包括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审计风险等。
以下是一些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相关主题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
1. 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综述可以回顾审计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当前审计理论的主要趋势和前沿。
- 审计理论的理论框架: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不同的审计理论框架,包括信号检测理论、代理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等。
2. 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的综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类型企业的审计程序,以及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特点,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 数据分析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应用,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3. 审计流程- 审计计划与风险评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审计计划的编制过程,以及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证据的不同来源和收集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4.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如审计报告的标准符合程度、审计结果的重要性等指标。
-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审计机构的制度设计等。
5.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以及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要求。
- 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这方面的综述可以研究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
以上仅是一些审计方面文献综述的主题示例,具体的文献综述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关注点来确定。
可通过学术数据库、审计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网站等渠道搜索相关文献,以获取更详细和最新的研究综述。
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文献综述
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文献综述引言计算机审计作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综述计算机审计发展的相关文献,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
1. 早期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早期计算机审计主要关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审计主要集中在日志分析、访问控制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
然而,这种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系统的需求。
2. 面向数据的计算机审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计算机审计也开始从系统层面向数据层面进行转变。
面向数据的计算机审计主要关注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和合规性,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
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审计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评估企业的风险状况。
3. 自动化计算机审计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自动化计算机审计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自动化计算机审计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和错误率,提高计算机审计的效率和精度。
同时,自动化计算机审计还可以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行为和安全漏洞。
4. 云计算和移动计算对计算机审计的影响随着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的快速普及,计算机审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的兴起,使得企业的信息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和分散,计算机审计难度和复杂度也随之增加。
同时,云计算和移动计算为计算机审计提供了更多数据源和分析技术的可能性,为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5. 计算机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企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计算机审计将继续深入到业务流程和数据层面,进一步提高风险发现和管理的能力。
同时,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审计还将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
计算机审计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使这项经济管理活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审计已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和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进行高效率的审计,审计监督机制逐步由现场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
李金华提出:要把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计算机审计不仅是个方法、手段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计算机审计的内涵1.国外计算机审计内涵美国的计算机是从50年代开始发展的,直到70年代,美国审计界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得计算机审计系统逐渐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73年,美国制定了计算机审计标准。
程含科(《从美国计算机审计谈起》,1996)指出,美国的计算机审计一是把审计人员直接对产生的数据文件的系统程序进行审计,以确定该系统的数据处理是否准确可靠、有效和安全,二是利用计算的先进技术和审计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各项审计工作,即计算机辅助审计。
而对于日本,成佳富(《日本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与概况》,1999)指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而对于计算机审计的涵义,根据日本会计检察院计算机中心的观点,计算机审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包括系统安装、使用成本、系统和数据、硬件和系统环境的审计;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包括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传统审计,用计算机建立一个审计数据库,帮助专业部门进行审计。
综上可知,得益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前瞻性,一些发达国家很早时期就开始了计算机审计,并制定了一些标准和法规,给我国计算机审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国内计算机审计内涵我国的计算机审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我国第一部《会计法》,1992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发布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及征询意见稿,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我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我国《审计法》开始实施,2000年国务院公布《企业财务报告》,2001年财政部又发布了新的不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并连续颁布、修订具体准则,促使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日渐趋向统一与健全。
大数据审计方法文献综述
大数据审计方法文献综述大数据审计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利用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提升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大数据审计的目标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效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揭露违纪违法问题方面。
审计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的推广、应用,能够把单个审计人员的经验智慧转化为其他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而且通过对大量数据特别是外部数据支持下的比对、分析、挖掘,可以使以往难以发现的问题被揭示出来。
二是把握宏观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审计效率大大提高,审计机关因此具备了同时审计多个同类被审计单位的能力,可以就某一领域的事项发表综合性的意见,如同时审计多个金融机构,可以综合分析全面情况,就防范金融风险提出建议。
同时,大数据中心的建立使数据积累成为现实,审计机关可以进行海量数据分析,进而使其研究把握宏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评价判断方面。
大数据审计更多地依赖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通过找到良好的关联物,利用相关关系就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趋势和感知风险。
对大量相关关系的利用,降低了审计数据分析对因果逻辑关系的依赖,更多地倾向于基于相关关系的数据分析。
大数据审计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数据审计是基于全数据模式的审计。
受人力、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以及审计自身的信息化手段的限制,传统审计比较依赖于抽样分析,即从抽样样本的局部着手查验和分析,再据此推断审计对象整体的相关状况。
大数据给出了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使全覆盖审计成为可能。
审计人员可以分析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几乎所有数据,既有利于规避审计抽样风险,揭示抽样审计所发现不了的问题,又可以通过跨领域、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数据分析,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更具价值的信息,反映事物的整体特征。
二是大数据审计更多地依赖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小数据”时代,审计人员往往是先有想法,然后再收集数据来证明、测试想法的可行性。
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论文
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审计证据引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审计工作也不例外。
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信息技术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和支持,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历程计算机辅助审计起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早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审计工作中的机械化和重复性操作,如计算和分类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渐从手工化操作转变为自动化操作,并且涉及的审计范围也逐渐扩大。
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事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方法。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1.提高审计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和数据查询能力,可以对大量的审计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
这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更快地获取所需数据,并且轻松地进行相关分析。
同时,计算机辅助审计还能自动化生成审计过程中的各种报告和文档,从而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2.加强审计质量3.保护审计证据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手动整理和保存大量的审计证据。
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实现对审计证据的电子化保存和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同时,计算机辅助审计还能够对审计证据进行加密和备份,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技术要求高2.数据安全风险结论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在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质量和保护审计证据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然而,计算机辅助审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技术要求高、数据安全风险等。
审计信息化文献综述和我国发展现状分析
审计信息化文献综述和我国发展现状分析一、国内文献综述1993年9月1日审计署发布《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1998年,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向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郑重提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
之后,又陆续提出,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掌握信息技术将失去指挥的资格(2004),审计机关的管理人员不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失去任职的资格(2005)。
随后,审计署做出了建设审计信息化工程(金审工程)的战略决策,开始了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2005年11月金审工程一期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结合“十一五规划”,审计署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积极推进金审工程二期和三期建设,完成全国审计信息网络中心、数据中心、中央和省级审计机关网络互联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仍处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建设程度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相关内容的研究也较少。
国内目前对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综述如下:吴宗源从审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说起,从人才、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等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邱发森在宣传、统一规划、做好培训、不断改进等方面对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彭绍进在论述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发展现状后,从加强认识、注重应用、完善规范、培养人才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李伟峰将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审计工作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一致、审计信息化发展与被审计对象不对称、人才问题、高技术与低效益并存等,并给出了加强认识、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进行突破等建议。
乔瑞红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审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黄胜、郝宇欣从行业监管、加强培训、统一软件、学习先进经验、完善法规等方面对我国审计信息化应用提出了建议。
李晓刚对审计信息化产生的动因、优势、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实现审计信息化的主要途径进行了研究。
计算机审计的文献综述
计算机审计的文献综述胡加明李霁友摘要: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有很大的不同,它同传统审计在方法和实践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它根据各个行业的法规和制度,兼顾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审计的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的职能,代表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本文分别从计算机审计定义、审计理论、审计准则和审计软件做了综述,探讨了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审计理论;审计软件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使这项经济管理活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审计已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和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进行高效率的审计,审计监督机制逐步由现场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
李金华提出:要把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计算机审计不仅是个方法、手段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计算机审计的内涵1.国外计算机审计内涵美国的计算机是从50年代开始发展的,直到70年代,美国审计界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得计算机审计系统逐渐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73年,美国制定了计算机审计标准。
程含科(《从美国计算机审计谈起》,1996)指出,美国的计算机审计一是把审计人员直接对产生的数据文件的系统程序进行审计,以确定该系统的数据处理是否准确可靠、有效和安全,二是利用计算的先进技术和审计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各项审计工作,即计算机辅助审计。
而对于日本,成佳富(《日本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与概况》,1999)指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而对于计算机审计的涵义,根据日本会计检察院计算机中心的观点,计算机审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包括系统安装、使用成本、系统和数据、硬件和系统环境的审计;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包括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传统审计,用计算机建立一个审计数据库,帮助专业部门进行审计。
审计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审计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审计学领域,文献综述是对该领域内相关学术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毕业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
本文将针对审计学领域内的文献进行综述,涵盖审计法规、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质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审计学研究现状和前沿的视角。
一、审计法规审计法规是审计学领域的基础,对审计活动的规范和约束起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审计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
审计法规的制定不仅涉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还关乎到社会公众对审计活动的监督和信任。
二、审计流程审计流程是指完成一次完整审计任务所需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步骤。
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框架和方法。
其中,美国的审计流程模型和中国的审计流程框架比较有代表性。
这些模型和框架旨在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三、审计方法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采用的理论和技术手段。
常见的审计方法包括实质测试法、风险导向法、数据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有助于审计人员在复杂和变化多样的审计环境中取得理想的审计效果。
四、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衡量一次审计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能够影响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和市场信任度。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审计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层面入手,还需要改善整个审计工作的环境和机制。
五、审计学研究现状审计学作为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领域日益拓展。
国内外学者在审计学的相关领域,如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审计日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也有学者对审计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提出。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审计学的理论框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审计学研究前沿审计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涉及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审计学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
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背景和意义计算机辅助审计(Computer-Assisted Audit,简称CAA)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工具,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得到了广泛应用。
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减少人为错误,降低审计风险,为审计工作带来诸多便利。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技术手段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运用,使得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发现潜在风险和异常交易。
2、应用实践日益广泛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应用实践方面日益广泛,涉及领域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风险评估等。
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财务数据进行审查,以发现可能的舞弊行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项目管理进行分析,以评估组织的绩效水平。
3、不足与局限性然而,计算机辅助审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可能影响审计质量和效果。
其次,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问题突出,如何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制定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未来发展1、智能化发展未来,计算机辅助审计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更加深入地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审计全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异常检测和风险评估,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2、数据挖掘与风险管理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帮助审计人员从海量数据中发掘潜在风险和异常交易。
计算机审计发展论文
计算机审计发展论文计算机审计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实现审计工作的自动化、高效化和准确性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化浪潮的到来,计算机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针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1.计算机审计起步阶段计算机审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计算机技术正逐渐发展成熟,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这个时期,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
虽然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受到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限制,但是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人为误差。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使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加以控制。
2.计算机审计应用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从最初的财务审计,到现在的管理审计、合规审计、环境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等各个领域都可以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
特别是在信息系统审计方面,计算机审计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不仅增加审计效率,更使得审计结果更加可靠。
3.计算机审计智能化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审计也正在进入智能化阶段。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审计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利用数据,发现更多的风险,并在审计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能力支持。
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审计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同时,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审计也将进入更加安全、高效的阶段。
4.计算机审计的未来在信息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我们可以预见到计算机审计在未来会成为审计领域的主流技术。
计算机审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智能化、大数据化和全面化,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特别是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下,我们能够结合信息加密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全过程的数据安全和合规监管。
211213735_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CE MAGAZINE PAGE 39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王玲瑶【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促使着审计行业的快速转变,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首要任务。
未来,持续性审计和线上远程审计将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阅读整理2015年至今审计信息化相关方面的文献,总结归纳了我国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措施,以及企业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政府审计信息化;文献综述作者简介:王玲瑶,硕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初级会计师/初级审计师。
引言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均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加之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远程办公和居家办公成了部分地区企业员工的现状。
审计信息化是指审计人员用手工或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会计电算化或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
马强伟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纸质资料查询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匹配实际工作的推进速率;[1]因此,审计的信息化促使着审计方法的创新,信息化时代下的审计人员需要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以提高审计质量,实现企业或政府的发展战略。
审计信息化具有审计信息来源多样性、技术运用的多样化[2]、审计工作的多视角及适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因此,审计信息化可以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管理层可以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降低管理风险。
本文查阅了中国知网2015年至今的“审计信息化发展”相关文献,发现在此期间共有相关文献85篇,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6年至2021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21年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当年共计发表了17篇文献。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截至2022年5月相关文献只有4篇。
图 1 2015—2022年审计信息化发展文献发表数量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国知网h t t p s ://k n s.c n k i.n e t /K V i s u a l /ArticleAnalysis/index?一、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国家审计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在国家统一规划和实施下,我国“金审工程”已顺利完成前两期的建设,现已进入第三期的部署之中。
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影响的文献评述
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影响的文献评述【摘要】现代审计的主流是财务报表审计,对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的文献极其有限,且缺乏对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文献的梳理与评说,这必然影响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研究。
有鉴于此,文章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背景,对与此相关的审计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
【关键词】信息系统;审计线索;审计规范;审计风险1954年,通用电气公司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资核算成为企业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端。
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计算机信息系统也对审计线索、审计工作以及审计规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笔者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上述三方面的影响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
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一)对审计线索影响的文献回顾审计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收集、鉴证和综合运用审计证据的过程。
在手工数据处理系统中,存在着大量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对手工数据处理系统的审计,就是建立在这种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之上。
而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传统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文字记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存储在电子介质上的相关信息。
对于组织来讲,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风险,例如日益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消除了传统的纸质审计线索,在电子媒介上保留记录,日益依赖于交易伙伴,减少人为因素的介入,依赖于EDI网络、数据交易系统和过程(Pearson,1996;Pirie & Sheehy,1996;Ratnasingham1998;Cullen,1995),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关注保存信息系统审计线索问题(Caroline Allinson,2001)。
纸质记录的消除也给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带来了相当重要的问题,纸质记录仍然需要被保留,因为它们可以保证“充分的数据以恰当的格式和足够长的时间被保留,以满足法律和审计的需要,提供会计责任的依据”(Jamieson,1994)。
审计师事务所应当强调对控制的可靠性测试,而不是实质性测试,因为随着对计算机控制的日益依赖,减少纸质文档,审计线索将不会长时间的在线保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计算机为先进的审计工具来执行审计的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
它同传统审计在方法和实践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探讨了计算机审计各种理论的发展,并对计算机审计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审计风险审计准则计算机审计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先进的审计工具来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的审计方法。
我国相关部门曾经对计算机审计作如下描述:“简单地讲,计算机审计包括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和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
”根据日本会计检察院计算机中心的观点,计算机审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包括系统安装、使用成本,系统和数据、硬件和系统环境的审计;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包括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传统审计,用计算机建立一个审计数据库,帮助专业部门进行审计。
李学柔和秦荣生编写的《国际审计》中作如下定义:“计算机审计与一般审计一样,同样是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
其特殊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
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
”至于电算化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在内涵上人们的理解基本相同。
可见,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方面,即对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1 计算机审计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审计理论到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都有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傅元略在《会计发展的新领域——Cyber Accounting(计算机网络会计)》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的概念,以反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吕博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的基础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分析入手,对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论述等。
来明敏在《浅谈计算机审计模式》中介绍了可以从国际上借鉴的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分别是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穿过计算机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在线实时(网络)审计模式;并认为应寻找对策,从促进审计人员更新观念、积极应用审计新技术、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制定、规范会计软件设计,以及加大审计软件开发力度等方面努力,尽快建立新的审计模式,从绕过计算机审计转变为穿过或利用计算机审计,最终建立在线实时审计模式,加快我国审计现代化进程。
唐飞兵在《关于构建我国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探讨》中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计算机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并对计算机审计基本理论内部层次关系的构建进行有益的探讨。
也有不少学者在审计的技术应用方面做了研究。
譬如,黄永平提出在计算机审计中,利用孤点分析法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一些特殊现象,比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更有意义。
何玉洁等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库技术》中介绍电子数据的特点开始,讨论SQL查询和OLAP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
此外,学者们还对计算机审计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
陈峰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数据分析报告》中分析了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并对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作了数据分析报告的文档结构,就其要素内容做出了规范建议。
还分析了当前审计实践中对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就规范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行为提出“制度形式对数据分析报告加以规范”和“审计组的讨论和审核来保证数据分析报告质量”的建议。
罗莉等在《计算机审计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分工协作》中认为,尽管计算机审计内容、方法与手工审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从性质、目的、职能等属性看,并没有本质区别。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很难将计算机审计与具体审计业务分离出来,因此,计算机审计不可能独立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外。
本文从审计主体的角度,综合考虑计算机审计的界定,提出在计算机环境中内外部审计既要分工又要协作的观点,并分析了分工协作的原则、内容等相关问题。
赵辉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人员资源管理》中提出,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一个单位的管理除了培养良好的单位文化,进行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之外,如何对审计人才进行管理,以适应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显得至关重要;而对审计人员而言,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计算机审计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计算机审计风险也是一个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
冯淑霞等在《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中就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包括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会计系统内控制度的改变、审计内容的改变、审计技术方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现行会计软件评审机制存在缺陷等六个方面;并从审计数据、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方式、被审单位、评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
王奇杰在《浅析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控制》中分析了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新特征,并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
2 我国计算机审计准则综述我国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审计法规,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
但是目前涉及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的法规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有:《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信息系统安全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分类原则》、《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
审计署1996年12月发布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指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审计机关与人员的责任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9年2月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指出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一般原则、计划、内部控制研究、评价与风险评估和审计程序。
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1月16日颁布的《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升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电子信息的保存要求、系统的测试、网络远程审计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审计中的义务等做出了规定。
在2006年2月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不再单独成为一项准则,而是融入了各项准则之中。
3 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综述审计软件的类型较多,国内有学者把它分为三类:一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类,集成业务管理系统与办公信息系统,具备公务处理、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三大功能,用计算机取代人工书写和计算等操作,完成日常审计业务工作,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审计文书类)、审计台账、审计计算、文件摘要、法规库及检索、收发文书管理、机关内部管理等;二是信息系统审计类,主要是电子数据的采集、转换、分析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即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查错纠弊,以及对信息系统及控制的审计,亦称1T审计,IT审计师目前是“稀缺人才”;三是网络审计类,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审计信息系统,实施在网络环境下对经济管理和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实现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
国外审计软件的研制与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开发审计软件的是几个大型会计公司,后来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始研制审计软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审计软件不断完善,目前已开发出便于使用、功能强大,为审计人员广泛接受的产品。
其中加拿大和美国的IDEA 就是在目前市场上占居领先地位的产品。
以ACL软件为例,ACL Services Ltd1987年创建于加拿大温哥华,在布鲁塞尔和新加坡设有办公机构,并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代理机构。
ACL 软件的主要功能有:数据转换、抽样、全面的项目监察、资料综合分析、报告。
国外的通用审计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存取、访问和报告功能,并且易学易用,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不高,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普遍欢迎。
然而,通用审计软件也具有局限性,通用的审计软件只能进行事后审计而不能实施并行审计,即只能对应用系统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审查,要想实施并行审计,则需使用并行审计技术。
此外,通用审计软件对应用系统处理逻辑的验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990年11月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计署鉴定的审计软件。
随后我国开发的政府审计软件有:太原特派办的“审计业务文书生成软件系统”、沈阳特派办的“通用审计系统”、南京审计学院的“工程造价审计2000”、山东省审计厅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工商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系统”、“海关业务审计OIAP系统”、“海关业务审计软件1.0”、“国库业务审计软件”、武汉特派办的“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系统”、“收发文远程管理系统”、“上海市审计信息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上审2.0工交企业版”;以及审计署组织开发的“审计实施系统”、“机关辅助办公系统”、“常用财经法规检索系统”、“统计报表软件”、“外资审计信息管理软件”等。
几个在中国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应用于各大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软件是:珠海金长源软件公司开发的“审计直通车”、上海博科资讯有限公司的“审计之星”、珠海中普软件公司开发的“中普软件”和北京用友安易技术软件公司的“用友GRPS审计软件”。
与国外的审计软件相比,我国审计软件研发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发出第一个审计软件。
目前,审计软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普遍受到欢迎,而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始试用或使用审计软件做辅助审计,我国审计软件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审计软件的开发是从单项业务模仿手工开始的,对于固定审计对象,有针对性的审计其效果还比较好。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国内审计软件的通用性还很不理想。
目前,国内通用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具有一定的数据访问功能,可以执行一些常用的审计程序,如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编制及生成试算平衡表等,但是其数据分析功能较差。
国外占领先地位的审计软件,其软件公司在全球均建立销售网,由于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目前试用或使用审计软件的用户依然较少,国内审计软件市场尚不具规模。
4 结语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个行业都开始试着运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进行精确化管理,信息化技术也开始向各个领域全面渗透。
计算机技术为传统审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计算机审计迅速发展起来,其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