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先生
赵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可老话不是说了吗,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凌木匠说,那是没尝尝小清河一带盐碱地的威力,十年九荒,一到冬天,家家都得出去讨饭。
那年,又是个只种不收的年景,日子还没挨到冬天,就过不下去了,凌木匠兄弟俩从小清河以北的广饶县,一路讨到胶东。
弟弟半路得了伤寒,死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凌木匠。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
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
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
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认为我们是朽木,而我是个例外,说我虽然嘴拙,但悟性高。
我上学的第一天,跟着邻家二姐去祠堂(兼作村小)报名,二姐路上问我:“会算数吗?”我摇摇头。
“会数手指头吗?”我继续摇头。
二姐一脸愁容地道:“见到大先生,第一件事就是数手指头,不会数就报不上名啦。
”于是,一路上,二姐不但教会了我数手指头,还教我若不够用就借脚指头。
到了大先生那里,顺利过关,给我一个结论:“这娃悟性高。
”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
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
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
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
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
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
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
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
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
遇。
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
”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
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
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50.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凌木匠先前住在小清河一带盐碱地,十年九荒,他讨饭来到广饶县,凭着自己的木匠手艺生存下来。
B.“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凌木匠没有饿死,他的弟弟在讨饭的半路上饿死了。
C.三叔三婶都是善良淳朴的人,他们看在凌木匠是个手艺人的份上,给完凌木匠吃的还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D.凌木匠为了谋生,毅然离开了小清河一带盐碱地,凭着自己的精湛手艺和文化,在胶东的乡村生存了下来。
E. “大先生”是乡村里一个尊贵的称呼,凌先生得到这个称呼,一部分是靠他的手艺,一部分是靠他肚子里的墨水。
51.小说最后写道:“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52.小说在刻画凌先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
50.DE
51.示例:作者写这句话既是强调大先生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的解释可以在《辞
海》中找到依据,是对大先生教书认真负责的点赞,又是对大先生教书育人的深切怀念。
52.(1)凌先生是手艺精湛的木工,他做木工十分认真。
(2)凌先生又是有文化的人,他教学一丝不苟。
(3)凌先生为人善良,懂得感恩,有志气,他从一个要饭的人奋斗成为乡亲们公认的的大先生。
【解析】
50.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项中A项,“他讨饭来到广饶县”的表述错误,应为“他讨饭来到胶东”;B项,“他的弟弟在讨饭的半路上饿死了”的表述错误,应为“弟弟半路得了伤寒,死了”;C项,“他们看在凌木匠是个手艺人的份上”的表述错误,应为“他们都怜悯同情饥肠辘辘的讨饭人木匠”。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5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答题关键词“用意” “结合文本”。
作用答题应该从上下文内容入手,分析时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
作者写这句话既是强调大先生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的解释可以在《辞海》中找到依据,是对大先生教书认真负责的点赞,又是对大先生教书育人的深切怀念。
点睛: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
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5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凌先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性格”,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
由“他从一个要饭的人奋斗成为乡亲们公认的的大先生”可以看出“有志气”;“他做木工十分认真”可以看出“手艺精湛”;“他教学一丝不苟”可以看出“认真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