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知识要点说明

合集下载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1.1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元素: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静电现象
一、基础概念
1、静电:指电荷的静态状态,即没有电流流动的电荷状态。

2、电荷:指物体表面带电量的能量,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3、电气势:由正和负电荷分布所形成的电场力。

二、静电的表现
1、电荷分布和电场力:正电荷往往分布在金属表面,负电荷则分布在
绝缘体表面;电场力可以通过荷电丝、移动滚轮和受电子等实验证实。

2、电容和电流:静电可以藉由电容的形式储藏,电流则可以通过静电
的形式来释放,例如用电极连接电容就可以产生瞬时的电流。

3、电电压:电荷分布在接触壁体不同侧,会产生电压差。

三、静电的形成
1、布朗原理:电荷可以通过摩擦、分裂和放置来形成,即摩擦电、分
裂电和触电。

2、电聚焦原理:细小的电荷粒子分布于大的电荷块表面的边缘,形成
一聚焦的电荷,从而产生较大的电电压。

四、静电的控制
1、使用接触电阻抵制电容:通过接触电阻的使用以抵制电荷的流动,
来抑制静电的产生。

2、使用电离膜抑制电电压:用电离膜作为中间材料,以抑制两表面电荷间的电势差。

3、使用导电体接地:导电体通过接地来排空电荷,从而释放电能。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1一、集合(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1)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列举法 (3)描述法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5.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真子集、空集;2.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二、函数(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 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2.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优点: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以下两点必须同时具备)(1)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2)定义域一致.求函数值域方法:(先考虑其定义域)(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练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换元法、配方法、分离常数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2.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画法:描点法;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平移变换;对称变换;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映射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5.分段函数(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二)函数的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1)定义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 p="">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2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任取x1,x2∈D,且x1<x2;< p="">作差f(x1)-f(x2);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2.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3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确定f(-x)与f(x)的关系;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或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3.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凑配法; 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4.函数最大(小)值(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2、3 周期)周期: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 4、5、6、7 周期)主族 7 个:ⅠA -ⅦA族: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IB-ⅦB第Ⅷ族 1 个(3 个纵行)过渡元素零族(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 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点燃 Li 2O2Na + O 2 点燃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必修2第一章知识梳理

必修2第一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知识梳理]1.简单几何体 (1)多面体的结构 名称棱柱棱锥棱台图形底面 互相平行且全等 多边形互相平行且相似 侧棱 互相平行且相等 相交于一点,但不一定相等延长线交于一点侧面形状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四棱柱――→底面为平行四边形 平行六面体――→侧棱垂直于底面直平行六面体――→底面为矩形长方体――→底面边长相等正四棱柱――→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正方体(2)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名称 圆柱圆锥圆台球▲图形母线 互相平行且相等,垂直于底面 长度相等且相交于一点延长线交于一点 轴截面 全等的矩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全等的等腰梯形圆 侧面展开图矩形扇形扇环▲球的截面的性质(1)球的任何截面是圆面;(2)球心和截面(不过球心)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3)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 与球的半径R 及截面的半径r 的关系为r =R 2-d 2.2.直观图 斜二测画法规则:①原图形中x 轴、y 轴、z 轴两两垂直,直观图中,x ′轴、y ′轴的夹角为45°(或135°),z ′轴与x ′轴和y ′轴所在平面垂直.②原图形中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直观图中仍平行于坐标轴.平行于x 轴和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在直观图中变为原来的一半.平行性不改变即原图形中的平行线段在直观图中也平行③原图形面积S 与直观图面积S ′之间的关系S ′=24S 3.三视图几何体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轮廓线.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即正俯同长、正侧同高、俯侧同宽. 4.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及侧面积公式圆柱圆锥圆台侧面展开图侧面积公式S 圆柱侧=2πrlS 圆锥侧=πrlS 圆台侧=π(r +r ′)l①几何体的侧面积是指(各个)侧面面积之和,而表面积是侧面积与所有底面面积之和. ②圆台、圆柱、圆锥的转化当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与下底面半径相等时,得到圆柱;当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为零时,得到圆锥,由此可得:5.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名称几何体 表面积 体积 柱体(棱柱和圆柱) S 表面积=S 侧+2S 底 V =Sh 锥体(棱锥和圆锥) S 表面积=S 侧+S 底 V =13Sh台体(棱台和圆台)S 表面积=S 侧+S 上+S 下V =13(S 上+S 下+S 上S 下)h球S =4πR 2V =43πR 36.几个与球有关的切、接常用结论 (1)正方体的棱长为a ,球的半径为R ,①若球为正方体的外接球,则2R =3a ;②若球为正方体的内切球,则2R =a ; ③若球与正方体的各棱相切,则2R =2a .(2)若长方体的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 ,b ,c ,外接球的半径为R ,则2R =a 2+b 2+c 2.(3)正四面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的半径之比为3∶1. 7.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常用方法 公式法 对于规则几何体的体积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割补法把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规则的图形,然后进行体积计算;或者把不规则的几何体补成规则的几何体,不熟悉的几何体补成熟悉的几何体,便于计算其体积 等体积法一个几何体无论怎样转化,其体积总是不变的.如果一个几何体的底面面积和高较难求解时,我们可以采用等体积法进行求解.等体积法也称等积转化或等积变形,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底面来求几何体体积的一种方法,多用来解决有关锥体的体积,特别是三棱锥的体积 球心的确定1.由球的定义确定球心若一个多面体的各顶点都在一个球的球面上,则称这个多面体是这个球的内接多面体,这个球是这个多面体的外接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定点到一个简单多面体的所有顶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定点就是该简单多面体外接球的球心.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球心是其体对角线的中点; ②正三棱柱的外接球的球心是上、下底面中心连线的中点; ③直三棱柱的外接球的球心是上、下底面三角形外心连线的中点;④正棱锥的外接球的球心在其高上,具体位置可通过建立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到.[典例1] 若正三棱柱ABC -A ′B ′C ′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1,其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解析] 如图,H ′,H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中心,HH ′的中心O 为外接球的球心. 由题意得,在Rt △OAH 中, AH =233,OH =12,则外接球的半径R =OA =AH 2+OH 2=1912, 表面积S =4πR 2=19π3.[答案]19π32.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确定球心①正四面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可将三棱锥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②同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两两垂直的四面体、相对的棱相等的三棱锥,可将三棱锥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典例2] 若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3,则其外接球的体积是________.[解析] 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3,则可将三棱锥补形成正方体.从而其外接球的直径为3,半径为32,故所求外接球的体积V =4π3×⎝⎛⎭⎫323=9π2.[答案]9π23.由球的性质确定球心[典例3] 正三棱锥A -BCD 内接于球O ,且底面边长为3,侧棱长为2,则球O 的表面积为________.[分析]本题运用公式R 2=r 2+d 2(r 为三棱锥底面外接圆的半径,R 为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d 为球心到三棱锥底面中心的距离)求球的半径,该公式是求球的半径的常用公式.本题的思路是探求正棱锥外接球半径的通法,该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寻找外接球的一个轴截面,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研究.[解析] 如图,设三棱锥A -BCD 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 ,M 为正△BCD 的中心,因为BC =CD =BD =3,AB =AC =AD =2,AM ⊥平面BCD ,所以DM =1,AM =3,又OA =OD =r ,所以(3-r )2+1=r 2,解得r =233,所以球O 的表面积S =4πr 2=16π3.[答案]16π3。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一、大陆的形成和变动1.大陆的形成过程-大陆是由一块或几块地壳板块聚集和碰撞而形成的。

-地表上的大陆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慢慢变动。

-大陆是由岩石构成的,这些岩石表面会有褶皱和断层。

2.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向东运动、向西运动、向南运动和向北运动等。

-大陆板块的运动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每年大约只有几公分到几十公分。

3.大陆的变动-大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们可以分裂,也可以重组,还可以碰撞。

-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会引起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现象。

二、大陆的演化历程1.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古生代时期,原始大陆是唯一的大陆。

-在中生代时期,原始大陆开始分裂形成多个大陆。

-在新生代时期,大陆板块开始减速和重新组合。

2.大陆演化的特征-大陆演化的特征主要是大陆的碰撞和结构的变化。

-大陆板块碰撞会形成地形的巨大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3.大陆演化的规律-大陆演化的规律主要有:岩性和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分布、地质地貌的变化等。

三、大陆漂移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魏格纳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壳板块会漂移。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包括了大陆漂移的原因、证据和机制等。

-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运动,包括对流流体的运动和地壳板块的移动。

-大陆漂移的证据主要是地球的古生物和古地理现象等。

-大陆漂移的机制是通过板块构造的推动和拉力来实现的。

3.大陆漂移学说的影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大陆漂移学说1.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是基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起来的。

-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根据新技术的进展和新的证据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2.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现代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壳板块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造单位。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1.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篇一一、电动势(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2)定义式:E=W/q(3)单位:伏(V)(4)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

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二、电源(池)的几个重要参数(1)电动势:取决于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化学性质,与电池大小无关。

(2)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3)容量: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荷量。

其单位是:A·h,mA·h.2.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篇二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5.机械波、横波、纵波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3.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篇三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2.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 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等,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 实验过程。

- 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P)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₁)全部是高茎豌豆。

- 让F₁自交,得到的子二代(F₂)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且高茎∶矮茎 = 3∶1。

2.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这些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

-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 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所以F₁(Dd)产生的配子中,D∶d = 1∶1。

-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含D的配子与含d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所以F₂中会出现DD∶Dd∶dd = 1∶2∶1的比例,表现型为高茎∶矮茎 = 3∶1。

3.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 测交的概念。

- 让F₁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 测交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 用F₁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的后代高茎(Dd)∶矮茎(dd)=1∶1,这一结果验证了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

4. 分离定律。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假说 - 演绎法。

1. 提出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 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2. 球面坐标与经纬度:
- 球面坐标系统是地理上常用的坐标系统,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 经度是指从地球的中心点开始,一直到地球表面的经线,以0°-180°东经和0°-180°西经为划分。

- 纬度是指从地球的中心点开始,一直到地球表面的纬线,以0°-90°北纬和0°-90°南纬为划分。

3. 地球的时间与日照:
- 地球由于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的时间是不同的。

- 根据经度的不同,把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经度。

- 日照是指阳光照射地球表面的时间和强度,影响到地球上的气候和植被分布。

4.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地球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由赤道和两个半径略短的极半径组成的椭球体。

-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km,极半径约为6357km。

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体。

5. 位置与区域:
- 位置是指一个地理事物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来表示。

-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一部分,可以按照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划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必修2第一章-知识要点说明

必修2第一章-知识要点说明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要点班级小组()评价______1、周期表结构:七横七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七副零八族。

2、原子序数 =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核质子数 =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

3、元素的周期数 = 原子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I A族 )包括锂Li、钠Na 、钾K、铷Rb、铯Cs (名称和符号)。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 个;易于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表现为+1价;都易于跟 O2 、 H2O、酸反应。

从Li →Cs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跟O2、H2O、酸反应越来越剧烈;跟O2反应的产物越来越复杂;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

5、卤素(VII A族)包括氟F 、氯Cl 、溴Br、碘I(名称和符号)。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7个;最外层易于得到 1个电子,表现为—1价;都易于跟H2 、H2O、金属反应。

从F →I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跟H2、H2O、金属反应越来越困难;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来越弱。

6、碱金属与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的比较7、注意特殊点:(1)①锂(Li)与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Li2O);钠(Na)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在加热或点燃时生成过氧化钠(Na2O2)。

②钠(Na)、钾(K)保存在煤油中。

锂(Li) 的密度比煤油小,因此应保存在石蜡中。

③碱金属加入到盐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

④碱金属Li 、Na 、K 与水反应时会浮在水面,Rb、Cs的密度比水大,与水反应时不会浮在水面。

(2)①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X2 + H2O HX + HXO (x=Cl、Br、I );F2与水反应时生成HF和O2。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的概念。

- 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速度方向。

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理解:合外力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做加速曲线运动;合外力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做减速曲线运动。

二、平抛运动。

1. 平抛运动的概念。

-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2. 平抛运动的性质。

-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且加速度恒定不变。

3. 平抛运动的规律。

- 水平方向:-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_x = v_0(v_0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位移x = v_0t。

- 竖直方向:-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_y=gt,位移y=(1)/(2)gt^2。

- 合速度:- 大小v = √(v_x^2)+v_y^{2}=√(v_0^2)+(gt)^{2}。

- 方向tanθ=(v_y)/(v_x)=(gt)/(v_0)(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合位移:- 大小s=√(x^2)+y^{2}=√((v_0t)^2)+((1)/(2)gt^{2)^2}。

- 方向tanα=(y)/(x)=(frac{1)/(2)gt^2}{v_0t}=(gt)/(2v_0)(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斜抛运动(了解内容)1. 斜抛运动的概念。

-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向上或斜向下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斜抛运动。

2. 斜抛运动的分解。

- 斜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取决于初速度的方向是斜向上还是斜向下)。

- 水平方向:x = v_0xt = v_0cosθ t(v_0x为初速度的水平分量,θ为初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第一节:植物的种类和结构植物是指居住在陆地和水域的一类生物,它们具有自主光合作用和细胞壁等特征。

根据形态和结构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纲、目、科、属和种等不同的分类单位。

每个分类单位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在形态上,植物主要包括根、茎和叶三部分。

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可以分为主根和侧根。

茎是植物的支撑和传输系统,可以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通过叶片的表面进行光的吸收。

第二节:植物的组织结构植物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和基本组织等。

表皮组织是植物外部的保护层,可以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维管束组织是植物内部的运输通道,由导管和木质部组成。

基本组织是植物体内的结构组织,包括细胞、叶肉组织和细胞间质等。

第三节:植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产生新的个体。

无性生殖是指通过植物体的一部分分离出新的个体,不涉及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

有性生殖中,包括雄蕊、雌蕊、花粉和子房等结构。

雄蕊是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包括花药和花丝。

雌蕊是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子房、柱头和柱颈等。

花粉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重要介质。

无性生殖中,包括萌发和分蘖等方式。

萌发是指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从而形成新的个体。

分蘖是指植物的根茎或地下茎发出新的枝条,形成新的个体。

第四节:植物的营养植物的营养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吸收养分和水分,以及呼吸作用等。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素的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吸收养分和水分主要通过植物的根吸收。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呼吸作用进行能量的释放和物质的代谢。

呼吸作用通过植物的细胞进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第五节:植物的适应性植物能够通过适应性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植物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上的改变。

比如在干旱地区,植物的茎和叶片会变得细长,减少蒸腾作用;在寒冷地区,植物的茎和叶片会变得硬化,增加抗寒能力。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一、减数分裂的概念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2.时期: 在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4.结果: 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数目减少了一半。

(注:原始生殖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 又可进行减数分裂)二、减数分裂的一般过程(动物)分裂间期: 染色体复制, 细胞大小略有增大前期: 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减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数末期: 染色体、DNA数目减半分前期:(对二倍体生物而言, 已无同源染色体)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断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末期: DNA数目再减半三、精子的形成过程四、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五、精子、卵细胞产生过程的异同:1.相同点: ①都是性细胞(配子)②都经减数分裂产生2.不同点: ①卵原细胞两次分裂为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极体均等分裂), 精原细胞的分裂为细胞质均等分裂;②1个卵原细胞产生1个卵细胞, 1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子;③精子的形成需变形, 卵细胞的形成不变形。

六、配子种类(只考虑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不考虑交换)(1)可能产生精子的种类: 2n种1个精原细胞(2)实际产生精子的种类: 2种(含n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是相同的)1个雄性个体(含n对同源染色体)产生精子的种类: 2n种(1)可能产生卵细胞的种类: 2n种1个卵原细胞(2)实际产生精子的种类: 1种(含n对同源染色体)(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1个雌性个体(含n对同源染色体)产生卵细胞的种类: 2n种七、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曲线图八、通过图像、曲线判断分裂方式、所处时期——三看识别法(二倍体生物)九、同源染色体的特点、判断程序1.特点: ①来源: 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②形态、大小一般相同③行为: 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定两两配对(即联会)2.判断程序十、同源染色推、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 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十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十二、受精作用1.概念: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叫受精作用。

(完整版)高一数学必修2_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知识点

(完整版)高一数学必修2_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知识点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 多面体与旋转体:(1)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2)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2. 棱柱:(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2)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直棱柱,否则斜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正棱柱。

(3)棱柱的分类: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分,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按侧棱与底面的关系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

(4)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叫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叫直平行六面体;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长方体;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叫正四棱柱;棱长都相等的正四棱柱叫正方体。

(5)棱柱的性质:①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②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侧棱平行且相等;④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3. 棱锥:(1)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公共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棱锥中,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2)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正棱柱。

正棱柱顶点与底面中心的连线段叫正棱锥的高;正棱锥侧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叫正棱锥的斜高。

(3)棱锥的分类: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分,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4)棱锥的性质:①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②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5)正棱锥的性质:①正棱锥各侧棱都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1. 结构- 周期-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 周期的分类:短周期(第1、2、3周期),长周期(第4、5、6周期),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

-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

- 族- 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称为一族。

- 族的分类:主族(用A表示,共7个主族,分别是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族),副族(用B表示,共7个副族,分别是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族)。

-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递增。

2.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 碱金属元素- 原子结构- 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

- 从锂到钫,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物理性质- 碱金属单质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铯略带金色光泽),质软,密度小(钾的密度小于钠),熔点低,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的密度呈增大趋势(钾反常),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

- 化学性质- 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 都能与氧气反应:- 锂与氧气反应:4Li + O_2=2Li_2O(反应较缓慢)。

- 钠与氧气反应:4Na+O_2 = 2Na_2O(常温下),2Na + O_2{}Na_2O_2(加热或点燃)。

- 钾与氧气反应比钠更剧烈,生成超氧化钾(KO_2)等更复杂的氧化物。

- 都能与水反应:- 2Na + 2H_2O=2NaOH + H_2↑,反应剧烈,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 棱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多边形底面和若干个侧面组成的几何体。

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不同,可以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棱柱的侧面和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 棱锥:是由一个多边形底面和若干个三角形侧面组成的几何体。

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不同,可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棱锥的侧面和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 棱台:是由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截取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

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不同,可以分为三棱台、四棱台、五棱台等。

棱台的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 圆柱:是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圆柱面组成的几何体。

底面是全等的圆,母线与轴平行,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 圆锥:是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以底面圆心为顶点的锥面组成的几何体。

底面是一个圆,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 圆台:是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圆台面组成的几何体。

上下底面是两个圆,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 球体:是由一个半圆面绕其直径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

球的截面是圆,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三视图是指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和俯视图(从上向下)组成的视图。

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和侧视图是用来反映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前者反映长度和宽度,后者反映高度和宽度。

斜二测画法是一种直观的图示方法,它的特点是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轴平行,但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1. 《空间几何体》①基本定义:空间几何体就是在空间中,由若干个面围成的立体形状。

比如说正方体,就是由六个正方形的面围成的。

像咱们生活中的房子、盒子很多都能看成是空间几何体呢。

②重要程度:在数学必修二的第一章,这是最基础的部分。

是理解后面很多知识如点、线、面位置关系等的基石。

如果空间几何体都理解不好,后面的内容学起来就像在云里雾里。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知识,像三角形、四边形等的面积计算之类的。

我记得我初中刚学完平面图形,刚开始接触空间几何体时还挺迷糊的,总是不自觉地当成平面的来看。

④应用价值:在建筑设计上,工程师要设计房子,就是在构建空间几何体。

还有在制作包装盒时,也得考虑空间几何体的形状和尺寸等。

2. 《棱柱、棱锥、棱台》①基本定义:棱柱就是两个底面平行且全等,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

棱锥就像金字塔一样,底面是多边形,其他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棱台就是用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得到的。

我自己理解棱台就好像是棱锥被削掉了脑袋。

②重要程度:它们是空间几何体中的重要类型,对于学习立体几何里的计算、证明有很大的帮助。

③前置知识:要掌握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概念,还有直线、平面平行的相关知识。

④应用价值:在修建一些棱锥形的塔呀,还有设计棱柱形的柱子的时候就要用到这些知识。

3. 《圆柱、圆锥、圆台、球》①基本定义:圆柱就是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圆锥就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得到的。

圆台是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得到的。

球就简单啦,就是空间中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形成的几何体。

②重要程度:在生活和生产中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比如工厂里的圆柱形的烟囱,圆锥形状的漏斗,球类运动中的球。

在数学里它们也是很重要的立体图形对象。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平面图形旋转形成几何体的概念等基础知识。

必修2第一章《 抛体运动》知识要点

必修2第一章《 抛体运动》知识要点

《第一章 抛体运动》知识要点(必修2)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条件 1、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F (或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成一直线 说明:⑴若F (或a )与V 同向,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⑵若F (或a )与V 反向,则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F (或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不成一直线 说明:⑴曲线运动轨迹上某点的速度V 的方向——沿该点的切线并指向运动方向 ⑵合外力的方向大致指向曲线弯曲的方向(即内侧)——反之亦然:知道曲线弯曲方向可判断合外力的大致方向 ⑶曲线运动的轨迹总处在F 与V 之间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㈠、有关概念1合运动:指物体实际的运动2分运动:指与合运动等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运动 说明:①实际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就是物体运动的合位移、合速度、合加速度②位移S 、速度V 、加速度a ㈡、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规律1、两个成一直线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如: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 线运动——可以分解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两个互成角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3、互成角度(θ≠0°或180°是曲线运动4、互成角度的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①若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成一直线,则合运动一定直线运动。

②若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不成一直线,则合运动一定曲线运动。

㈢、两个典型问题1、小船渡河问题(运动的合成)设d 为河宽,V C 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 S 为水流速度,θ为V C 与上游河岸的夹角。

⑴、小船渡河时间t ——取决于船在垂直河岸方向的分运动θsin C V dt =当θ=90°时,t★最短渡河时间:T min =CV d ⑵、最短渡河位移S min船头与河岸上游方向的夹角θ为:cos θ=CSV V 渡河位移:S min =d 渡河时间:t=θsin C V d船头与河岸上游方向的夹角θ为:cos θ=SCV V ★渡河位移:S min =d V V C S渡河时间:t=θsin C V d 2、用细绳通过定滑轮拉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分解)说明分速度与合速度的关系:V 1=Vsin θ V 2=Vcos θ (见上图) ⑵、沿同一轴线上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三、抛体运动㈠、竖直下抛运动1、初速度:V 0≠0,V 0竖直向下2、加速度:a=g3、运动的分解:看作竖直向下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4、速度公式:V t =V 0+gt5、位移公式:S=V 0t+221gt㈡、竖直上抛运动1、初速度:V 0≠0,V 0竖直向上2、加速度:a=-g3、运动的分解:看作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4、速度公式:V t =V 0-gt (具有全程性...)5、位移公式:S=V 0t -221gt (具有全程性...)㈢、平抛运动1、初速度:V 0≠0,V 0沿水平方向2、加速度:a=g3、运动的分解: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4、速度公式:0V V x = gt V y =合速度大小:22022)(gt V V V V y x +=+= 合速度方向(与0V 方向的夹角):0tan V gtV V xy ==θ 5、位移公式:水平方向——t V X 0= 竖直方向——221gt y = 合位移的大小:22Y X S +=合位移的方向(与0V 方向的夹角):02tan V gtx y ==θ 6、飞行时间:T=gy 2 特点:⑴、相等时间T 内速度的改变量△V 相同:△V==△V y =gT ,方向竖直向下 ⑵、任一时刻t 的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x ’=2X (X 为t 时刻轨迹点的横坐标) ㈣、斜抛运动1、初速度:V 0≠0,V 0沿斜向上方2、加速度:a=-g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的合运动4、速度公式:θcos 0V V x = gt V V y -=θsin 0 (θ为抛射角) 合速度大小:22y x V V V +=★在最高点:V=θcos 0V V x = 0=y V 5、位移公式:水平方向——θcos 0t V X =竖直方向——2021sin gt t V y -=θ (具有全程性...) 合位移的大小:22Y X S +=6、飞行时间:gV T θsin 20=7、射程:gV T V X θθ2sin ·cos 20== 当θ=45°时,射程有最大值:gV X 20max= 射高:gV g V Y y2sin 222020θ== 当θ=90°时,射高有最大值:gVY 220max= ★★★:复习后记从V 0与g 方向的夹角θ划分抛体运动的种类1、 当θ=0°,物体做竖直下抛运动2、 当θ=90°,物体做平抛运动3、 0°<θ<90°,物体做斜(下)抛运动4、 90°<θ<180°,物体做斜(上)抛运动5、 当θ=180°,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要点班级小组()评价______1、周期表结构:七横七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七副零八族。

2、原子序数 =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核质子数 =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

3、元素的周期数 = 原子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I A族 )包括锂Li、钠Na 、钾K、铷Rb、铯Cs (名称和符号)。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 个;易于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表现为+1价;都易于跟 O2 、 H2O、酸反应。

从Li →Cs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跟O2、H2O、酸反应越来越剧烈;跟O2反应的产物越来越复杂;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

5、卤素(VII A族)包括氟F 、氯Cl 、溴Br、碘I(名称和符号)。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7个;最外层易于得到 1个电子,表现为—1价;都易于跟H2 、H2O、金属反应。

从F →I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跟H2、H2O、金属反应越来越困难;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来越弱。

6、碱金属与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的比较7、注意特殊点:(1)①锂(Li)与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Li2O);钠(Na)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在加热或点燃时生成过氧化钠(Na2O2)。

②钠(Na)、钾(K)保存在煤油中。

锂(Li) 的密度比煤油小,因此应保存在石蜡中。

③碱金属加入到盐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

④碱金属Li 、Na 、K 与水反应时会浮在水面,Rb、Cs的密度比水大,与水反应时不会浮在水面。

(2)①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X2 + H2O HX + HXO (x=Cl、Br、I );F2与水反应时生成HF和O2。

②卤素单质与卤素盐溶液之间能发生置换反应:Cl2+2KBr 2KCl+Br2 ;F2与卤素盐溶液相遇时只与水反应。

③氟(F)无正价,无含氧酸。

氯(Cl)最高价的含氧酸( HClO4 )是最强酸。

④Cl2易液化;Br2 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I2易升华,淀粉遇碘变蓝色8、①质量数( A )= 质子数(Z)+ 中子数( N )②原子序数 =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核质子数 =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质子数 =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质子数 =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 阴离子所带电荷数③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决定核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氢元素有三种核素:氕(11H)、氘(21H)、氚(31H)④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指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特点: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占的位置相同;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天然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各核素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

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⑥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素异形体:指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9、电子层是指多电子的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

电子层常用符号 K、L、M、N、O、P、Q 或数字1、2、3、4、5、6、7来表示。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即“一低四不超”)(熟记1—20号元素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 2n2 个电子(n表示电子层数);(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电子;(4)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电子。

(5)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10、⑴元素周期律的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①从周期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从左到右):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最外层电子数 1 → 8 ,第一周期1→2)。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正价:+1 → +7 ,稀有气体为0,负价:-4 → -1 )。

元素得、失电子能力呈现周期性变化(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即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②从主族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从上到下):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1→7)。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主族从上至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得、失电子能力呈现周期性变化(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即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根本原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1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判断元素金属性(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①元素与水(或酸)反应,反应越剧烈,元素金属性越强;②元素对应碱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2)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①与H2的化合:与H2越易反应,该元素的非金属越强;②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对应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的非金属越强;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酸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总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2、①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数=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②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 |最低负化合价| = 81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①预测新元素(位置与性质);②寻找新材料: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硅、锗、镓、硒;在非金属区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氟、氯、硫、磷;在过渡元素中,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③发现新用途: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

14、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X)来代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最外层电子结构?①原子的电子式:原子的电子式由元素符号、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小黑点组成。

②离子的电子式:简单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如:NH4+)要加 [ ] ,并注明所带电荷数目及符号。

③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离子电子式和阳离子电子式组合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书写时应注意,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一般应当均衡排布。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写出箭头左方原子的电子式,用弧线箭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也可省略)。

②原子和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之间用直线箭头连接。

不写反应条件。

③箭头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书写时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④箭头右方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相同的微粒不能合并。

⑤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要相等。

15、①共价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结构式。

②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时,不标 [ ] 和电荷;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时,由于没有电子得失,没有形成离子,不能标弧线箭头。

16、(1)离子键与共价键项目 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 概 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IAIIA)与活泼非金属(VIAVIIA) 一般是非金属之间 成键微粒阳离子、阴离子 原子 成键条件原子间得失电子 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饱和状态 形成过程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引力与斥力达平衡。

形成共用电子对,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

存在围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部分离子化合物化合物电子式(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项目 化学键 极性键非极性键 概 念 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原子吸引电子能力 不同相同 公用电子对偏移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不偏向任何一方 成键原子电性 略显电性电中性 判断依据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实 例H ___Cl ;氢氧化钠中O __H Cl __Cl ;过氧化钠中O __O (3)比较: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项目 物质类别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概 念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构成微粒 阴阳离子分子 化学键类型一定含离子键,也可以含共价键。

只含共价键,不含离子键。

物质种类 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氢化物、碱、盐等非金属的单质、氧化物、氢化物、酸、有机物等电子式表示其形成 17、注意:①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均为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可能存在共价键。

②金属和非金属不一定形成离子键,如:氯化铝;非金属间也能形成离子键,如:氯化铵。

③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

④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的双原子分子、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Na2O2)。

18、重要的化学方程式:(1)4Li + O2△2Li2O(2)4Na + O2══ 2Na2O 2Na + O2△Na2O2(3) 碱金属单质与水的反应;2R + 2H2O 2ROH + H2↑ (R = Li、Na、K、Rb、Cs)(4) 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Cl2+ 2KBr ══ 2KCl + Br2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滴加CCl4 后,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Cl2+ 2KI ══ 2KCl + I2 (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滴加CCl4 后,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

)Br2 + 2KI ══ 2KBr + I2 (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滴加CCl4 后,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

)19、粒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四同”比较法)(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主要由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两方面来决定。

①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其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