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
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
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
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
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
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
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
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
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意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
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
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它也是世界文论史上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体系博大精深,论述广泛,全书分为文体论、创造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
《文心雕龙·神思篇》则是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篇》讲了艺术创作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艺术想象、知识积累、作家素养、把谋篇构思到写成作品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品修改等各种问题,总之,《神思篇》围绕着创作前各种各样的问题,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
一、艺术想象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比较重要的手法,可以说,没有想象这个契机,我们就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陆机曾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谈到的艺术想象与陆机的《文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神思篇》的开篇中刘勰这样写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这些都说明艺术想象是一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活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在开始想象的时候,我们的念头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之外,在这个时候,思想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自由的,我们可以任意想象,虽然艺术家的身体、经验、所见所闻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其想象与创造却是远远超出这个限制。
但是这种想象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幻想,乱想,它是受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理性所限制的,“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首先谈谈艺术的想象活动受情感的限制,艺术的想象活动,只有靠情感的指引,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刘勰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精神靠物象来贯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到美好的景物,我们的情感总要充斥于此,这样才能感染我们,引起物与人的共鸣,这样想象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丰富起来,如果离开了思想情感的制约,那么精神就涣散了,就成了不着边际的瞎想,这样不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有益的作用。
《文心雕龙》中“神思”范畴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
பைடு நூலகம்
“ 思 ” 畴 的理 论渊 源 神 范
据不 少学者考证 , 中 国古代 文 学 史上 , 最 早 在 “
将 ‘ 思 ’ 字 连 在 一 起 使 用 的 是 曹 植 的 《 刀 神 二 宝 赋 》 l 。此赋作 于建安 年 问 , ”2 J 是一篇 描 述铸 造宝 刀
的文学作 品 。其 文 日 : 乌 获奋 椎 , “ 欧冶 是 营。扇 景 风 以激 气 , 飞光鉴 于天庭 。爰告祠 于太 乙 , 乃感 梦而 通灵 。然后砺 以五 方之 石 , 以 中黄之 壤 。规 圆景 凿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间, 卷舒风云之色。 其 思理 之致 乎 !故 思 理 为 妙 , 与 物 游 ” 神 。第 三, 创作思 维主体与客体处 于心物交 融的状 态 , 获 并
得 审美 意象 , 终通 过语 言传 达 出来 。陆机 认 为艺 最
术想像超 越时空 , 情 ” “ ” “ 与 物 逐渐 萌发 并形成 审美
确实, 《 对 文心雕龙 》 所涉及 的概念 范畴 进行 梳理 和 总结 , 有助于挖掘 中国古代文艺 理论 的丰富 内涵 , 推 进古代 文论话语从传 统到现代 的转型 。本 文拟探 析 《 文心雕 龙》 神思” “ 范畴 的理论 渊源 和理 论 内涵 , 以
深 化对 “ 神思 ” 的理解 , 揭示其 独特的 审美 意蕴 。
成, 创造 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 神思” 范畴。“ 神思” 范畴阐述 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 创作主体以“ 虚
静” 的心理状 态为起 点 , 受外 物感兴达到“ 与物游” 思维状 态并获得 审 美意 象 , 神 的 最后创 作 出具有 独创性 的 文 学作品 。“ 虚静 ” “ 与物游 ” “ 、神 、 杼轴 献功” 等与 思维相 关的概念依 次递进并相 互统一于“ 思” 神 范畴 中。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雕龙神思》是南朝刘勰所著《雕龙》中的一篇,专门探讨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本文旨在综述《雕龙神思》的研究现状,挖掘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独特价值,并探讨其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启示意义。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将从《雕龙神思》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这篇经典文献的研究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重点关注《雕龙神思》中的核心观念,如“神思”“”“物色”等,并探讨这些观念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发挥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雕龙神思》在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雕龙神思》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文心雕龙神思》概述《雕龙神思》是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雕龙》中的第二十五章,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
这一章节以“神思”为核心,深入阐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艺术想象和灵感来源,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神思》一章中,刘勰首先强调了构思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构思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和基础,是作者在心中酝酿和形成作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将零散的思想和情感凝聚成有机的整体。
接着,刘勰详细阐述了“神思”的内涵和特点。
他认为,“神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思维活动,它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可以在作者的心中自由驰骋。
在“神思”的驱动下,作者可以超越个人的视角和经历,进入到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刘勰还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观点,即作者的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他认为,作者在构思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
刘勰《神思》赏析
在文章中刘勰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刘勰《神思》篇的与其它文学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而且在这之后,提出了进行艺术想象的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是精神心理状态要“处于虚静”,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刘勰的“虚静论”深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庄子在论技艺神话故事时突出地强调了虚静的作用,认为要达到虚
下面我们就从《神思》译文来看:
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
第二,是创作构思要学会“神与物游”。刘勰论述艺术想象理论中提出: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正是关于艺术想象这一活动特点的形象说明。思维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性,是任何思维都具备的特点,并非为艺术想象所独具。所谓的“神与物游”,意思是说,构思的奇妙,在于能使心物交融,亦即精神和外物相交接、相融合。所指的就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艺术想象。对于人的思维、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神思》文心雕龙
第一,神思的美学概念的来源(形成过程)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
“神思”一词并非刘勰首创。
“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宝刀赋》中最先使用“神思”这一概念来表示人对事物的想象。
赋中有一句说的是工匠“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意思是说工匠给宝刀精心锻造一个日形的柄,是受了神灵的启发,依据神灵的启示来进行造像。
之后,不少人都运用了“神思”这一概念。
如:《三国志·蜀书·杜琼传》引谯周语:“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三国志·吴书·楼玄传》引孙吴华核的《乞赦楼云疏》中即有“宜得闲静,以展神思”。
《晋书·刘寔传》:“吾与刘颖川兄弟语,使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
”稍后于刘勰的南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
”刘宋画家宗炳《画山水画序》中也有“万趣融其神思”的说法。
虽然人们对神思的具体意义的解读不同,但都认为“神思”是一种想法。
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神思”已经是一个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现象,因而论创作,不可不论“神思”。
陆机的《文赋》第一次较明确地谈到了艺术的想象问题。
他概括想象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期穷形而尽相”最后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逼真地描写。
陆机在《文赋》中,虽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却未用“神思”一词,且缺乏理论的说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做了详尽的阐释。
对于神思,刘勰是这样解释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神思”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
它从构思以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
其以构思为主,也是剖析情思的第一篇。
既论“神思”,则不免疑问“何为神思?”,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学界对“神思”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
《神思篇》首句“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将深思与艺术想象联系在一起。
此语出自《庄子·让王》,原意是指人身在江湖草莽中,心却忘不了朝廷中的高官厚禄,是对那些假隐士的讽刺,刘勰取其“心在此而意在彼”之意,说明创作过程中作家的精神活动是无边际的,想象可以飞翔得很遥远。
而想象与神思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实际上,他们相似但是并不相等,神思具有想象的特点,而想象只是神思的一个初级形态,灵感的涌现才是深思的高级形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比想象更具独创性。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也是作者构思中灵感来临时的一种精神活动,具有超越性。
刘勰再次以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为例,说明文学创作中。
灵感来临时的思想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处于一种自由无碍的超越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但是,想象也要受到思想的束缚,须在思想上下些功夫,将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首先就要做到虚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刘勰将虚静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
有了主观的成见,就不能看到外界的真实情况,心情躁动,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深入细致地考察和思虑。
那就会妨碍文思,妨碍想象,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不主观而虚心,不躁动而深思,做好构思前的准备。
虚静一词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一.生态学的角度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
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一、《文心雕龙》的成因一部文学史,是以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构成的,任何国家和民族概莫能外。
经过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又到了一个空前繁荣阶段,建安以降,更走向文学的自觉时代,作家灿若繁星,作品汇如长河,各种文体兼备,风格流派彰显,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文学批评论著随之大量涌现。
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是文学批评的基础,这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堪称“双璧”。
文学的自觉也表现为作家有意识地刻意造文、雕章琢句,到了刘勰生活的时期,受时俗崇尚奢靡浮华的影响,文风“讹滥”,追求诡异新巧、浮靡艳侈,逐渐走向堕落。
刘勰有意纠正文风,因此写成《文心雕龙》。
按照刘勰的想法,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留名后世。
《程器》篇中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之骋绩”之语,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二是阐明文章的功用,目的在于拯救当时走上歧路的文风,这才是他撰写《文心雕龙》最根本的原因。
三是不满于魏晋以来论文章的著作,认为它们顾此失彼,缺少追根寻源的考察。
而实际上《文心雕龙》做了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考察,成为体大精思的论文专著。
关于刘勰的生卒年月,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是约公元470——538或539年,这种说法认为刘勰在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死后,感到仕途无望而出家的,代表者为南宋和尚祖琇。
一种说法是约公元466——520年,这是范文澜先生考证过的,后人基本上倾向后者。
刘勰出生于官僚家庭,原籍山东莒县,从祖父起侨居京口。
父亲刘尚,担任过刘宋朝越骑校尉,因他死得早,家道中落,刘勰20余岁离开京口,依附钟山定林寺和尚僧祐。
在寺十多年,除了帮僧祐编定经藏,就是博览众书,终身未娶妻。
据清人刘毓崧考定,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齐和帝中兴元年或二年(公元501——502年),这一年齐朝灭亡。
书成后无人问津,刘勰装扮成小贩模样,背着装书的口袋,侯在文坛领袖梁朝的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沈约的门前,等到沈约出门,上前献书。
1949年后《文心雕龙》研究综述及思考
1949年后《文心雕龙》研究综述及思考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巨著。
《文心雕龙》的研究被称为“龙学”。
本文简要梳理了《文心雕龙》问世后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学者研究的成就、经验和缺失,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综述;研究史;发展方向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文心雕龙研究》情况1949——1955前后七年中没有一篇研究《文心雕龙》的论文,此后才逐渐恢复发展,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二、新时期《文心雕龙》研究情况1977年以后,中国的学术研究逐渐恢复,《文心雕龙》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已出版的研究专著六十余种,论文一千多篇,另外在一些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对其论述的篇幅也大大增加了,而该项研究也就成为“龙学”(又称“文心学”),俨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显学。
其次是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
该书前有《序录》,对刘勰的出身及思想有所辨正,给其定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兼官僚,认为其内心矛盾,精神苦闷,致使《文心雕龙》中也就充满矛盾。
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心雕龙》研究者中,有两位学者的成就令人瞩目:一是牟世金,一是詹锳。
牟世金师从陆侃如,从六十年代起从事《文心雕龙》研究,其主要成果产生在“文革”以后。
曾和陆侃如一起完成《文心雕龙选译》,1978年陆侃如逝世后,牟世金对原选的二十五篇进行修订,对未选的二十五篇加以译注,又撰写长篇《引论》,成《文心雕龙译注》。
此后有论文集《雕龙集》,介绍台湾《文心雕龙》研究状况的《台湾文心雕龙研究鸟瞰》,对刘勰的研究《刘勰年谱汇考》,论著《文心雕龙研究》等著作不断问世,表现了其锲而不舍的追求。
在研究上,尽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应该说牟氏是新一代的学者中的佼佼者。
其力作是《文心雕龙义证》,该书洋洋一百三十四万四千言,分上、中、下三册,堪称是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压卷之作。
近年来,各种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美学史出版了不少,其中对《文心雕龙》都加以介绍,李泽原、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第二卷,用一章(188页,约十四万字)的篇幅,王运熙、杨明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在同类著作中应属上乘。
文心雕龙中的描写文学创作的神思篇
文心雕龙·神思刘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原作怿,据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改)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原作思虑,《艺文类聚》、《群书通要》引作沉虑,《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云:“沉字较胜,上云‘苦思’,此云:‘沉虑’,文始相对,且复字亦避”。
今据改),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原作案,按《三国志》载阮瑀于马上草书,援笔立成,故案当为鞍,今改)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文心雕龙·神思
第二部分
【原文】人之禀才,迟速异分①,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 而腐毫②,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③,王充气竭于思 虑,张衡研京以十年④,左思练都以一纪⑤。虽有巨文,亦思之 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⑥,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⑦, 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⑧,祢衡当食而草奏⑨。虽有 短篇,亦思之速也。
【译文】 每个人的才能禀赋不同,则文思就存在迟缓与迅速的
差异;文章的体制多种多样,则规模有大有小,功力各 异。司马相如笔浸在墨汁里把毫毛都泡烂了文章才写出 来,扬雄写文章用力过度,刚停下笔就睡着做了噩梦; 桓谭常常因为苦苦思索,以致感疾生病;王充著作由于 思虑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精神;张衡用了十年时间 精研写作《二京赋》;左思花了十二年光阴创作锤炼 《三都赋》。上述名家,虽写的是长篇巨作,但是也说 明了其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接受汉文帝的诏令一个 早晨就写完了《离骚赋》,枚皋总能很快地完成汉武帝 的诏令写成赋作;曹植铺开纸做文章就像背诵文章;王 粲举笔便成好似写预先写好的文章;阮瑀凭据着马鞍也 能很快写好书信;祢衡在宴席上便起草奏书。上述的作 家虽说写的都是短篇,但是也说明了他们文思的敏捷。
第一部分
【原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 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 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 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 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张敬雅【摘要】《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
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
《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
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Dragon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consists of fifty chapters,of which nineteen chapters mainly deal with writing’s imagination,styles,structures and rhetoric.The book’s author,Liu Xie, counts Imagination very important toa writing,so he places the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writing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Book II to talk about literary creation.In his point of view,it is “the foremost art of writ-ing and a main feature of composition”.Thuswe can see why imagin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writing. The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writing,which is ever and now held highly by many researchers,main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inspiration,imagination and the natural world,imagi-nation and tranquility,and imagi nation and writer’s personalqualities.Meanwhile,some other aspects concerning the questioning of the essay,its annotations,its contribution to esthetic development and it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essay on The Art of Writing by Lu Ji are also covered among them. This paper is prepared to offer a clear viewof the researches referring to the essay on Imagination and pro-vide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plenty of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ssay in its full range.【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9页(P84-92)【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作者】张敬雅【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无论初学者还是名家、大家,凡接触过《文心雕龙》的人们常会追问一个共同话题——《文心雕龙》到底是怎样一部书,价值究竟何在?王运熙先生曾于《文心雕龙探索》述及自己的一些体会,他引《序志》篇“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指出,“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21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文献综述
21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文献综述作者:王菁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8期摘要:从《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相关学科和体裁,《文心雕龙》各个篇目研究分布情况和文心雕龙进入21世纪论文产量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心雕龙》的研究现状,由此看出对《文心雕龙》的文体学和创作论《指瑕》篇目关注不足。
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的论文成果总量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反映出《文心雕龙》的研究正处于瓶颈期,急需新的力量注入,突破瓶颈,找出新的研究出路。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研究综述“《文心雕龙》,梁刘勰撰,在中国现存的古典文学理论著作当中,是时代很早而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名著”[1]。
但是据《梁书·刘勰传》记载:“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文心雕龙》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发现其价值所在,而且涌现出一批卓越的“龙学”研究者,产生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些总结性的研究综述将对“龙学”的关注点定睛在20世纪,但是在对最新的十年的关注还是不够。
而侯素芳、汤建民的《国内研究综述:2001-2010》[2]则将“龙学”的关注视野移向新的21世纪前十年。
并且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打破了以前只关注作品的内容、思想等特征的局面,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等科学计量学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21世纪前十年《文心雕龙》的研究论文做一比较系统、侧重揭示《文心雕龙》产出模式与主题分布的计量分析,有利于“龙学”研究者全面地了解21世纪前十年的研究概况。
而笔者也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来分析1979年至2014年的“龙学”研究篇目分布和主题分布,以使有志于“龙学”研究的初学者了解各个篇目的研究情况和目前所取得成就。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搜集所有的论文数据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获得。
数据具体搜集方法:在“主题”栏中输入“文心雕龙”或“刘勰”一词,并且在“并包含”栏输入相关《文心雕龙》的篇目,查阅在1979年至2014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共计有8285条。
《文心雕龙神思》.doc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神思之謂也。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
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
人之稟才,遲速異分,文之制體,大小殊功。
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于苦思,王充氣竭于思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
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
淮南崇朝而賦《騷》,枚皋應詔而成賦,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阮曁禹據案而制書,檷衡當食而草奏,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之人,情饒歧路,鑒在慮后,研慮方定。
機敏故造次而成功,慮疑故愈久而致績。
難易雖殊,并資博練。
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弱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數詭雜,體變遷貿,拙辭或孕于巧義,庸事或萌于新意;視布于麻,雖云未貴,杼軸獻功,煥然乃珍。
至于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
至精而后闡其妙,至變而后通其數,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贊曰︰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物心貌求,心以理應。
《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
刘勰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①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青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者神思的方向,推动者神思的发展。
及神思是“情变所孕”。
②神思具有虚拟性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度的过程,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
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③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
《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就构思方式而言,他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
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
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
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
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
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
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
(3)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
实际上,之所以能够“神与物游”,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之“物”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外界景物与引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没有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是不可能“神与物游”的,所谓“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论《文心雕龙》
论《文心雕龙》论《文心雕龙神思》《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理论的第一篇,也是创作理论的一般理论。
刘勰提出要形成以虚实为价值取向的文学思想。
《神思》中:“以陶钧的文学思想为基础,重视虚实、清静、疏婉藏、浴雪精神。
”《笔记》说:“对于书写艺术来说,第一件事就是治好心,缓慢而垂直的差异,但心不是静止的;大小或差异,但气不是空的。
”《笔记》讲的是空虚和宁静。
它的意思是平静心灵和气虚。
这种气指的是精神功能,这也意味着空可以被接受,宁静可以被照亮。
但是这里的空虚和寂静并不意味着没有什么是空虚和沉默的,而是说它不是主观的和不安的。
有了主观偏见,我们就不能以开放的心态观察外物;如果你感到不安,你就不能仔细观察异物,也不能随身携带物品。
“神思”是《文心雕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一直是文学界公认的魅力所在。
《神思》篇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刘勰至此开始了这个艺术的篇章,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句令人有一种飘渺于世间,翱翔于宇宙之感。
心中有思想,而神早已与物遨游,将物,思,神,三者互相结合,互为依据,这也是创作的一种至高的境界。
不仅仅局限于实在的实物,也不单单拘泥于虚无的思想,此二者要产生联系靠的是艺术想象,而“志气”则指与主体所具有的才气、性格等不能分开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内在的驱动,而是将这两者相融合,再升华为一种神思,在自然万物中遨游想象,这是一种极美的境界,让人有无数的联想与思绪,缠绵而又豁达,精致而又豪放.《文心雕龙》的文字非常优美。
它用最美的语言讲述了写作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这是一本罕见的好书。
正面写得很有风格。
对《文心雕龙》的真正兴趣始于申思之后。
本文的写作意境“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
《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
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
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
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给予了形象而深刻的描绘“神与物游”。
所谓“神与物游”,这里的“神”指主体的精神活动,“物”指对象物,而“游”指两者的关系,即创作者的思维精神活动与客观物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四个字正是对艺术构思时具体情状的概括,比通常意义的想象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
首先从“游”字可以看出有对时空的超越,创作主体在构思的时候,思维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好像要讲世间的万物,纷杂的人事全部展现在眼前,生动具体;其次,“神”与“物”的交融渗透。
“有人认为这是‘想象’的结果,但是想象是处于客体与主体分离状态的产物,是主体对客体的形态的追想、描摹,虽然有时候会移情于物,达到主客统一,却不像‘神’那样渗透于物、与‘物’融为一体,达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境界”【2】刘若愚先生书中在提及神思的时候也反对将“神思”译为想象,他说“事实上,只有‘神思’的主动方式才相当与‘想象’,一如柯勒律治以及以后大多数以英文写作的批评家对这个词的用法一样。
此外,柯勒律治主张想象‘在本质上是活的,正如所有事物(作为事物)在本质上是死的一样’,刘勰实际上与所有其他中国批评家一样,并不认为外物是‘死的’,而是具有它本身的‘神’”【3】因此不能单纯的将“神与物游”等同于想象。
“神与物游”重点在于思维精神与物的主动交融,物为神所乘,神借物而有质有形。
黄侃先生在书中谈及“神与物游”强调了神和物的相互融合的,书中这样说的“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
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4】黄侃以心境关系释“神与物游”可谓独具慧眼。
“境”非纯然的客观外物,而是外物映于内心的境像。
“游”字原意交游,交往,此处则是说创作主体的心智与外在物象的交融互即。
要让“物”深入到“神”,“神”同样也深入到“物”,主客不分达到完全的交融,“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方是“神与物游”的含义。
所以如果要将神思运用到文思之中,必须要求创作主体与外界的客体紧密相连,将思维游走与大千世界之中,同时作家的感情思想言语辞令等各个方面也是“神与物游”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表现出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那么就会出现想象中的幽远虚静的意境,也为后面意境的形成做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2、“虚静”说魏晋以来的文学理论家在谈论构思问题时候大多主张“虚静说”,陆机在《文赋》中开篇第一句就是“伫中区以玄览”,这正是为“精鹜八极,心游万初”做准备的。
古人认为,“心”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可知晓万物,可明察秋毫,但是人却会被七情六欲所障碍,所以在欣赏美和创作文学作品中,就必须超越感官的愉悦和舒服,进入虚静状态,才能进入道的大美境界。
【5】刘勰明显受到当时“虚静说”的影响并提出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
他在《神思》中写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这一句话阐明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切,意思是说当人们进入文学创作过程之后,首先要有一个宁静的适合精心构思的良好环境,而创作最为可贵的在于扫除一切杂念,保持心境虚阔、宁静专一、情思净化的良好状态。
“虚静”是为了在艺术想象活动展开的时候,创作者可以不受任何客观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使艺术构思得以顺利的进行。
黄侃先生引用《庄子》之言“惟道集虚”和《老子》之言“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尔则宰有者无,制实者虚,物之常理也。
文章之事,形态蕃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攘。
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
执璇玑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6】来解释刘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而在王元化先生看来刘勰的虚静说与老庄之虚静完全不同,他认为“从实质方面来看,老庄的虚静说完全是以虚无出世的消极思想为内容。
在老子方面,虚静就是意味着‘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在庄子方面,虚静就是意味着‘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他们把虚静理解为一种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的混沌境界,并以这种境界作为养身的最高目标。
而刘勰的虚静说却与此完全不同。
他只把虚静作为一种陶钧文思的积极手段,认为这是构思之前的必要准备,以便藉此使思想感情更为充沛起来。
他的虚静说与老庄的虚静说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老庄把虚静市委返璞归真的最终归宿,作为一个终点;而刘勰却把虚静视为唤起想象的事前准备,作为一个起点。
老庄提倡虚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知无欲、浑浑噩噩的虚无之境;而刘勰提倡虚静的母的却是为了通过虚静达到与虚静相反的思想活跃、感情焕发之境。
一个消极一个积极,两者区别是显而易见的”【7】邱世友先生在他的书中谈及刘勰的“虚静说”是将其与英国学者瑞恰兹的平衡和冷漠学说放一起做类比的。
他说“刘勰讲虚静,要求作家‘从容率情、优柔适会’,瑞恰兹讲冷漠讲平衡也是为了排除杂念使形象思维过程得到稳定。
这都是要求作家在想象过程中指导过分炙热的感情加以适当的冷却,保持清思逸致,把一切成见,偶然因素涤除净尽而心平气和地对杂多的客观物象加以甄综,使之条理化,找到其内在的练习,最后综合成同一的艺术形象。
【8】张少康先生认为刘勰的虚静说主要是受到庄子论技艺创造故事的影响之结果,当然,也不排斥他同时吸收了荀子等论虚静的积极方面内容。
所以他认为刘勰的创作思想中,仍是以道佛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的。
【9】虚静被刘勰视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虚静之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首先,虚静能使作者心胸拓宽,容纳万象,激发想象,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构思活动。
其次,虚静可以提高作者的艺术概括能力,虚静的精神境界产生之后,作者们便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事物的本质,增强思维的主观能力,使艺术意象更为准确、完整而鲜明地呈现出来。
最后,虚静有利于创作灵感的迸发。
”【10】在文艺创作中,一旦进入既然虚静的状态,那么创作主体的心灵便获得了更充分的自由,一切审美机制就随之活跃起来。
思接千载,文如泉涌,感知与思维也就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因此,文艺创作也就渐入佳境最终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
周振甫先生也说过“就构思前准备工作说,虚静是可取的,就是积学酌理也需要虚静。
再就酝酿文思说,有一种作品,作家在经历中有很深的感触,他在产生这种感触以前,也需要虚静,当他弄清事实真相而产生激情,意有所郁结,感情喷薄而出,发奋抒情,但在弄清事实真相时还离不开虚静”【11】只有具备了心灵上的虚静,创作主体才能更好的神思,所以虚静是进行“神与物游”时主体在精神上的一种空灵的状态。
3、“秉心养术”在“神与物游”之后,刘勰讨论的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辞令在构思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刘勰说“神居胸意,志气统其关键”,“志”指的是思想,“气”指的是体气,含个人的个性在内。
构思的时候会受到思想的统辖和个性的影响从而形成作家个人的风格。
所以“志气”成为作品中形象描绘的决定因素,是构思过程中的关键。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辞令”则是指作品所运用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创作者的艺术构思以及作家心中的意象等,都必须通过语言表达使其外化形成文学作品,表达的清晰完善与否,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语言表述能力。
“志气”和“辞令”在构思创作的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创作主体能很好的修养“志气”运用“辞令”,刘勰因此提出了“秉心养术”的观点。
关于“秉心”,就是前文所提的“虚静说”,通过内心的虚静,全神贯注,思想集中,才能文思骏发,寄想深远,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沉思,是指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意念或者意象的深沉思索。
而“养术”者,修炼写作本领也。
刘勰就提出了四个先决条件:“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黄侃先生语:“此下四语,其事皆立于神思之先,故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积学以储宝”。
这是要说积累知识和学问来储备心中的宝藏。
创作主体必须积累非常丰富的学识。
“酌理以富才”这是说要斟酌和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才能,创作者必须掌握精审的义理,拥有卓越的才华。
深厚的学养是神思的宝藏,才华横溢又必以义理的参酌作为前提。
“研阅”是指通过体验阅历来洞察事物,“驯致”是逐渐达到之意,“驯致以怿辞”是指通过上述的这些因素渐次达到语言畅达灵妙的境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创造既需要积学、酌理、研阅、驯致,也需要储宝、富才、穷照、怿辞,更需要二者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和整合力。
”【12】文学创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仅有天赋还不能创造出鸿篇巨制,尚须后天的积累学习以储存创作素材,广泛阅读,认真研究,以提高自己的直觉洞察能力。
只有先天与后天、才与学相互结合,神思才能顺利运行,创作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