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内容汇总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内容汇总

环境监测内容汇总

环境监测内容汇总第一章主要内容1环境监测的概念,定义1: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热、电磁)、生物监测(症状、群落);3、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布点——采样——运输贮存——室内分析——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4、环境监测的作用和意义(1)通过环境监测,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

(2)找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和区域上重要的污染因子,作为主要管理对象,评价该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

(3)通过环境监测,评价环保设施的性能,为综合防治对策提供基础数据。

(4)通过环境监测,追踪污染物质的污染路线和污染源,判断各类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环境问题的可能趋势。

环境监测目的和分类1、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含义:A、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发展趋势。

B、寻找污染源,探明污染原因,从而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提供依据。

C、积累环境本底值,为掌握环境容量提供依据。

D、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被喻为“环保工作的耳目”,定量管理的“尺子”。

(1)按监测目的分:A、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B、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特种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发生污染事故时的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等。

可采用流动车、,船、航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形式。

促栽监测:主要解决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矛盾进行监测,由国,家权威部门进行如排污收费。

考核验证监测:人员考核、方法验证、企业上等级环保指标,的考核。

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咨询服务监测:按监测介质分: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监测大气监测的主要对象是正常大气、污染大气和各种大气污染源。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名词解释: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总悬浮颗粒物(TSP)系指100微米以下微粒。

飘尘(PM10)系指10微米以下微粒,该项为参考标准。

水体自净: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释,随后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质的变化。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无机物。

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同时亦包括如硫化物、亚铁等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所消耗的氧量。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订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

加标回收率通常加入标准物质的量应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接近为宜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4、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⑴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⑵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⑶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⑷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农科类环境监测重点简单汇总

农科类环境监测重点简单汇总

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物质或能量)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工作。

2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选择过程就是教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3环境标准:国家为了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社会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环境质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管理以及其他需要的事项,按照国际按规定的程序制定和批准的各种技术指标与规范的总称。

1.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SO2、NOx、CO、CH、TSP等。

2.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硫酸盐、硝酸盐、臭氧、PAN(过氧乙酰硝酸酯)。

3.飘尘(或PM10):指环境空气中粒径小于10μm的固体颗粒,他能较长期的在环境空气中漂浮,有时也称浮游粉尘。

4.富集(浓缩)采样法:采样时间一般较长,测得结果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环境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的采样方法。

包括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静电沉降法、扩散法(渗透法)、自然积集法等(主要采集降尘)。

浓缩是使大量的样气通过吸收液或固体吸附剂得到吸收或阻留,使原来浓度较小的污染物质得到浓缩,以利于分析测定。

5.采样频率: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6.采样时间: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7.采样效率: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如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来那个的百分数。

8.硫酸盐化速率:指环境空气中含硫污染物演变为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速度。

9.光化学氧化剂:指除NOx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氧化剂。

10.总氧化剂:指环境空气中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主要包括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氮氧化物等。

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计划

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计划

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计划一、计划目标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是为了全面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本计划的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全面监测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监测内容及范围1. 大气环境监测:监测范围包括各类气体排放、大气颗粒物、气象条件等。

2. 水环境监测:监测范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

3. 土壤环境监测:监测范围包括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含量等。

4. 噪声环境监测:监测范围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噪声等。

5. 生物监测:监测范围包括植物、动物种群数量及生态环境状况等。

三、监测方案1. 各类监测设备的购置与更新: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

2. 定期监测计划:每月对各项监测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监测,每季度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3. 突发事件监测处理:一旦发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监测方案,及时处置。

4. 监测数据管理与报告:建立健全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每年编制监测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

四、监测机构及人员1. 环保监测站:负责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 环保监测人员:具备环境监测工作相关专业背景,熟悉监测设备操作,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监测成果运用1. 监测数据发布:每月将监测数据发布在政府官方网站上,向社会公开。

2. 监测数据分析应用: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出环境保护建议,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

六、监测工作评估每年对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完善工作计划,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以上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保障环境质量,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因素进行观测、测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噪音、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辐射等因素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环境监测应运而生。

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帮助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方面。

在大气监测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大气中的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气候变化等情况。

水体监测则关注水质、水量、水动力学特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土壤监测主要关注土壤污染、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情况。

噪声监测则是评估环境中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征。

概括而言,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因素和资源利用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预警和评估环境问题,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逻辑和思路。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简要概括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介绍做铺垫。

接着,我们会详细阐述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涵盖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和必要性。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这一部分将解析环境监测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全面性等,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和要素,例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以及监测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应用。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总8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绪论1. 环境监测的目的:1)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2)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

3)确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迁移转化情况。

4)研究污染扩散模式和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5)收集环境本底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为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数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3. 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2)空间分布性: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的性质有关,因此不同位置上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两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值之间存在一界限4)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4. 单独作用: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对其发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5.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相当于各种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6.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称为相乘作用。

7. 拮抗作用:混合污染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大部分或一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8.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空气环境监测知识点归纳总结

空气环境监测知识点归纳总结

空气环境监测知识点归纳总结空气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对空气中污染物的检测、分析和评估。

以下是空气环境监测的一些关键知识点:1. 监测目的:空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空气质量,确保公众健康,以及遵守环境法规。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对象:空气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多种污染物,如颗粒物(PM2.5和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 监测方法:空气环境监测通常采用在线监测和离线采样两种方法。

在线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污染物浓度,而离线采样则通过收集空气样本,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分析。

4. 监测站点:为了全面了解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通常分布在城市、工业区、交通要道等不同区域。

这些站点的数据可以提供不同区域空气质量的对比和分析。

5.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空气监测数据需要通过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以识别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6. 质量控制: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此外,还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7. 法规标准:各国和地区都有相应的空气质量标准,如美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和欧盟的空气质量指令。

这些标准规定了污染物浓度的限值,以保护公众健康。

8. 公众参与:空气环境监测不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公众也可以通过参与监测项目、使用空气质量应用程序等方式,了解和参与空气质量的改善。

9. 污染控制:根据监测结果,可以采取一系列污染控制措施,如限制工业排放、优化交通管理、推广清洁能源等,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10. 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空气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好嘞,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环境监测的知识点:咱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呀,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家园,而环境就像是这个家园的“健康状况”。

咱们得时刻关注着,才能让这个家园一直舒适又美好。

这就少不了环境监测啦!先来说说环境监测到底是干啥的。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给环境做体检的医生。

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收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比如空气啦、水啦、土壤啦等等,然后分析这些数据,看看环境是不是健康。

比如说空气监测,这可是关乎咱们每一口呼吸的大事儿。

监测空气的时候,得看看里面有多少污染物,像大家熟悉的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

监测站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仪器可神奇了,能把空气里的这些“小坏蛋”都找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一个空气监测站,看到工作人员正认真地记录着数据,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在守护着一个超级重要的秘密。

水的监测也很关键。

咱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所以得保证水是干净的。

监测水的时候,要检测它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等指标。

有一回,我在河边散步,看到有监测人员在取样,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水样装在瓶子里,就像对待宝贝一样。

土壤监测也不能落下。

土壤可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要是土壤出了问题,那咱们吃的蔬菜水果可就都受影响啦。

监测土壤的时候,要看看里面的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等。

环境监测的方法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现场采样的,就像前面说的取水样、土样;还有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从天上“看”地球的环境变化;还有长期定点监测的,就像给环境安了个“摄像头”,时刻盯着。

在环境监测中,数据的准确性那可是至关重要。

一点点的误差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监测人员得特别细心,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不能有半点马虎。

而且呀,环境监测可不只是专业人员的事儿,咱们每个人也能出一份力。

比如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水电,爱护花草树木,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让咱们的环境变得更好。

总之,环境监测就像是我们家园的守护者,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环境的状况,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是通过对某一地区或场所进行环境参数监测所得到的结果的汇报和分析。

环境监测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地点和时间:报告需要明确监测的具体地点和监测所涵盖的时间段。

2. 监测对象:报告需要指明监测的对象,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

3. 监测项目:报告需要列出所监测的参数和指标,例如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等,水中的COD、PH值等。

4. 检测方法和设备:报告需要说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包括仪器型号和校准情况。

5. 检测结果:报告需要详细记录监测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包括监测值、超标情况以及变化趋势等。

6. 结果分析:报告需要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评估环境状况和潜在的环境风险。

7. 结论和建议:报告需要给出针对监测结果的结论和建议,包括环境保护措施和改进建议。

8. 监测报告附件:报告可以附带其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如监测记录表、照片、示意图等。

环境监测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数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开展。

环境监测总结

环境监测总结

√1.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2.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 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 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 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地数据, 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3.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分类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③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2)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其它)5.环境监测的特点√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基本概念:①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 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 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为数学上的优先过程,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②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③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毒性大、难降解、出现频率高、可生物积累、属三致物质、检测方法成熟7、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8、我国环境标准分为: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 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环境标准的作用:(1)是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与环境标准相比较才能有意义(3)是执法的依据:不论是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污染治理的目标等执法的依据都是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第1篇环境监测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监测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科学、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提供数据支持,确保区域环境安全,促进绿色发展。

二、监测范围与内容1. 监测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国城市及乡村区域,重点针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

2. 监测内容:- 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 水环境:地表水水质、地下水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水排放等;- 土壤环境:土壤污染状况、土壤肥力、土壤生态环境等;- 噪声环境: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1. 监测方法:- 人工监测:定期采样、实验室分析;- 自动监测:采用自动监测设备,实时在线监测。

2. 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采用颗粒物分析仪、气体分析仪等设备;- 水环境监测:采用水质自动监测站、浮标式监测站等设备;- 土壤环境监测:采用土壤采样器、土壤养分分析仪等设备;- 噪声环境监测:采用声级计、噪声监测站等设备。

四、监测点位布设1. 点位布设原则:- 代表性:监测点位应具有区域环境特点,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系统性:监测点位应覆盖各类环境要素,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 可比性:监测点位设置应便于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比较。

2. 点位布设:- 大气环境监测:按照城市功能区、污染源分布、人口密度等因素,布设一定数量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水环境监测:按照流域分布、水资源利用状况、水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布设一定数量的水质监测点位;- 土壤环境监测:按照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状况、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布设一定数量的土壤监测点位;- 噪声环境监测:按照噪声源分布、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区等因素,布设一定数量的噪声监测点位。

环境监测知识汇总

环境监测知识汇总

环境监测知识汇总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3.研究性监测共三类2.环境污染的特点有哪些空间分布性时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监测的特点有哪些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3.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是为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工作的各项工作所作的工作4.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级几类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5.什么是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和控制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有机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凝聚、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水污染: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造成水污染。

2.化学需氧量(COD)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无机物。

(1)、重铬酸钾法(2)、高锰酸钾指数法3.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满足地表水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将监测项目分为几类?(1)基本项目(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5.污染物形态: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环境监测内容和标准

环境监测内容和标准

环境监测1、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重点)(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六类两级”)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两级: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3(1采样点。

(2(3(4(5412况选定。

3)排污渠:全年采样不少于3次。

4)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

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6)潮汐河流:全年按丰、枯、平三期,每期采样2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当在当天涨潮、退潮时采样,并分别加以测定。

涨潮水样应当在各断面涨平时采样,退潮时也应当在各断面退平时采样,若无条件,小潮期可不采样。

7)湖泊、水库: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每月采样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12次,其他湖、库每年采样2次,枯、丰水期各一次。

有废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1)5、采样垂线、采样点的设置(2)采样垂线的设置说明:1)监测断面上采样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边污染带。

对有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

2)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3)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量的断面,必须按本规定设置采样垂线。

(3)说明:1)3)4)1(1(2(3采样点。

(4)处采样,21排放口,非居民生活排水支管接入城市污水干管的检查井。

2)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出口处设点采样;(三)采样时间和频率工业废水:每年采样监测2-4次;生活污水:每年采样监测2次,春、夏季各1次;医院污水:每年采样监测4次,每季度1次。

6、水样的的类型(二)采样方法和采样器78a—91为悬浮物浓度(MLSS)。

(三)污泥体积指数(SVI)1、定义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SI),系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

环境保护监测方法资料

环境保护监测方法资料

环境保护监测方法资料一、概述环境保护监测是指对环境污染物质或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监测评价的一项科学技术活动。

它的目的是为了监测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和评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环境保护监测方法。

二、环境监测方法分类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等。

以下将分别介绍各种环境监测方法。

2.1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是对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颗粒物和辐射等进行监测评估的过程。

常用的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包括:- 气体污染物监测: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红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可以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气体进行准确的测量。

- 颗粒物监测:常用的方法有激光散射法、重量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等,可以对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进行测量。

- 辐射监测:常用的方法有γ射线探测器、X射线衍射仪等,可以对核辐射等进行监测评估。

2.2 水环境监测方法水环境监测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水质参数以及水生态系统进行定量监测的过程。

常用的水环境监测方法包括:- 污染物监测: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导率法等,可以对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进行定量分析。

- 水质参数监测:常用的方法有溶解氧测定法、浊度测定法、pH测定法等,可以对水体的透明度、酸碱度等参数进行测量。

- 水生态系统监测:常用的方法有生物学监测、水生动物群落结构研究等,可以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3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土壤环境监测是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定量监测的过程。

常用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包括:- 污染物监测: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以对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进行定量分析。

-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常用的方法有土壤pH值测定法、土壤含水量测定法、土壤有机质测定法等,可以对土壤的酸碱度、湿度、有机质含量等进行测量。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图文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图文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图文绪论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原生环境:自然环境中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域。

(在原生环境中按自然界原有的过程进行物质转化、物种演化、能量和信息的传递。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

)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导致原生自然环境改变后形成的环境。

(次生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而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

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大气普遍受到污染;",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目垦植而使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变异等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

)我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叠加性环境污染的阶段7、污染物的类别按污染类型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

8、污染物的化学类别(1)元素(2)无机物(3)有机烃化合物(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9、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内涵:污染物的自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等。

",研究意义:在研究环境容量和制订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标准时,首先要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性质,这对于确定目标监测污染物,合理进行采样点的布设,准确评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条件、空气质量指数等。

2.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水量、水流速、水温、水生态环境等。

3.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含量;土壤剖面、土壤渗透性、土壤pH值等。

4.噪声和振动环境监测:包括噪声和振动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
来源等。

5.辐射环境监测:包括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地球物理辐射等辐射
的测量与评估。

6.生态环境监测: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生态链等自然生态
系统的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主要内容1环境监测的概念,定义1: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热、电磁)、生物监测(症状、群落);3、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布点——采样——运输贮存——室内分析——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4、环境监测的作用和意义(1)通过环境监测,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

(2)找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和区域上重要的污染因子,作为主要管理对象,评价该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

(3)通过环境监测,评价环保设施的性能,为综合防治对策提供基础数据。

(4)通过环境监测,追踪污染物质的污染路线和污染源,判断各类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环境问题的可能趋势。

环境监测目的和分类1、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含义:A、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发展趋势。

B、寻找污染源,探明污染原因,从而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提供依据。

C、积累环境本底值,为掌握环境容量提供依据。

D、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被喻为“环保工作的耳目”,定量管理的“尺子”。

(1)按监测目的分:A、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B、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特种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发生污染事故时的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等。

可采用流动车、,船、航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形式。

促栽监测:主要解决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矛盾进行监测,由国,家权威部门进行如排污收费。

考核验证监测:人员考核、方法验证、企业上等级环保指标,的考核。

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咨询服务监测:按监测介质分: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监测大气监测的主要对象是正常大气、污染大气和各种大气污染源。

对正常大气、污染大气来说,一般在近地面进行监测。

由污染源排人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因对流、扩散而可能到达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2~3km,所以这一高度区段也可能成为监测对象区。

此外,在距地面约25km 上下的臭氧层中水质监测:主要对象是各类天然水、工农业废水、饮用水和生活污水等。

土壤监测:主要对象是污水灌溉用地的土壤、工矿企业周围的土壤、施用大量化学农药(包括含有害物质的化肥和废渣肥料)地区的土壤、大量堆积有害工业废渣地区的土壤、城乡居民区的土壤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土壤等。

生物体监测: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根、茎、叶、穗壳和种子以及动物的体液、脏器、粪便、毛发和指甲等。

固体废物监测:主要对象是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

物理监测环境监测对象的特点(1)结构复杂、项目繁多环境体系是动态的平衡体系,环境样品中组分复杂而且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2)待测物质的含量低(3)有害性(4)不确定性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外源性干扰生物与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

环境标准定义: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为获得最佳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环境和污染物排放源中有害因素规定限量阈值及其配套措施(技术规范)所做的统一规定。

2、分类(1)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2)污染物控制标准: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有害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

(3)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所作统一规定。

(4)环境方法标准: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为对象制订的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对环境标准物质必须达到的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

环境标准物质是指环保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物质。

(6)环境保护行业标准3、分级(1)国家标准;(2)地方标准水质标准(1)水环境质量标准:(2)污水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地表水按功能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仔稚幼苗的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域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相对应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五级,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Ⅰ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辽养地等;Ⅱ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Ⅲ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发展趋势1、分析方法标准化2、分析技术连续自动化3、联用技术4、激光技术应用5、遥测遥感技术一、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 、污染调查(1)地下水污染调查;(2)水污染源调查2、监测项目3、监测布点(1)主要居民区和工业区的河流上、下游;(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出口和人口;(3)河流主流、河口、湖泊和水库的代表性位置;(4)主要用水地区,如公用给水取水处、商业性捕鱼水域和娱乐水域;(5)重要支流汇人主流、河口或沿海水域的汇合口。

4、选择分析方法大气监测方案的制定1、污染调查(1)污染物的时间分布(2)污染物的空间分布2、监测项目 3 、选择分析方法4、监测布点:小、中、大尺度体系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工作存在的差距(1)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2)采样技术仍是一大难题,环境标准物质缺口大,(3)监控范围狭窄,(4)监控频次不够第二章水质监测采样频率是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水样类型(1)瞬间水样(2)定时水样固定时间间隔,周期性采得的水样。

(3)混合水样(4)综合水样断面类型:(1)背景断面(2)对照断面(3)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废水样品的采集废水按来源一般可分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对工业废水按下列原则布设采样点。

(1)在车间废水(或经过处理废水)出口处布点;(2)在废水总排放口布点,监测第二类污染物;(3)生活污水监测采样点应设在全市总排污口处、市政排污管线人河(海)口处、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污水泵站的进水口及安全溢流口处。

废水的采样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

(1)浅水采样;(2)深层水采样;(3)自动采样底质是指江、河、湖、库、港湾和河口等水体底部的表层沉积物。

底质采样断面的设置原则与水质采样断面相同,其位置应尽可能与水质采样断面重合,采集表层底质样品一般采用挖式(抓式)采样器或锥式采样器。

底质采样应与水质分析监测采样同步进行。

单项分析水样量为0.5~1.0L。

全分析水样量不少于3.0L。

底质样品采集量视监测项目和监测目的而定,一般为1~2kg。

水样的运输:(1)要塞紧采样容器口塞子,必要时用封口胶、石蜡封口;(2)盛水器应当妥善包装,以免它们的外部受到污染,特别是水样瓶颈部和瓶塞;(3)为避免水样在运输过程中因震动、碰撞导致损失或站污,最好将样瓶装箱,并用泡沫塑料或纸条挤紧;(4)需冷藏的样品,应配备专门的隔热容器,放人制冷剂,将样品瓶置于其中;(5)冬季水样可能结冰,如果盛水器用的是玻璃瓶,则要小心防冻,以免破裂;(6)水样的运输时间,通常以24h作为最大允许时间。

水样保存的基本要求①减缓水样的生物化学作用;②减缓化合物或配合物的氧化一还原作用;③减少被测组分的挥发损失;④避兔沉淀吸附或结晶物析出所引起的组分变化。

贮存水样的容器:常用的容器材质有硼硅玻璃、石英、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

石英和聚四氟乙烯杂质含量相对较少,但价格昂贵,常规监测中广泛使用聚乙烯和硼硅玻璃材质的容器。

存放时间:清洁水样存放时间不应超过72h,轻污染水样存放时间不应超过48h,严重污染水样存放时间不应超过12h。

水样保存方法a.冷藏或冷冻法b.加人化学试剂(酸、碱、生物抑制剂、氧化剂或还原剂)加入化学试剂保护水样的原则如下:(a)不能干扰其他项目的测定;(b)不能影响待测物浓度,如果加人的保护剂是液体,则更要记录体积的变化;(c)要做空白试验。

根据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分为分子状污染物和颗粒状态污染物两类颗粒状污染物:飘浮在大气中、粒径大小约在0.01~100μm之间、由微小液滴或固体微粒组成的复杂非均匀体系污染物,称为颗粒状污染物。

粒径在100 μm以下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称为总悬浮微粒;直径>10μm为降尘;粒径在10 μm以下称为可吸人微粒物,这种微粒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而不沉降,也称飘尘。

浓缩采样法吸收液选择原则A. 吸收液对被采集对象有比较大的溶解度,并化学反应速率比较快,以保证高的吸收率。

B. 有害物质被吸收液吸收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

C. 所选择的吸收液应有利于下一步测定。

D. 吸收液的价格便宜,易于得到和提纯。

第六章水质监测物理检验指标:水温、色度、臭和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真色和表色:真色是指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表色是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所具有的颜色。

水的色度一般是针对真色而言。

透明度测定方法:铅字法、塞氏盘法、十字法。

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铜、锌、砷重金属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

测定方法:(1)碘量法(清洁水样)(2)、修正碘量法水中含氮化合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生化需氧量: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

测定方法: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测定燃烧前后原料气中氧浓度的减少量,便可求得水样的总需氧量值。

第七章气体检测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有:SO2 , CO, NO X (NO, NO2)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硝酸雾等。

与其他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质相比较,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具有随时间、空间变化大的特点。

采样站(点)布设方法: 1. 功能区布点法2. 网格布点法3. 同心圆布点法4.扇形布点法气体采样的工具:皮托管新风量:在门窗关闭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由空调系统通道、房间的缝隙进入室内的空气总量,单位为m3/h.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可吸入颗粒物(飘尘)的测定;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大气降水中的主要组分:PH值,电导率,硫酸根,硝酸根,氯离子,铵离子,钾、钠、钙、镁等离子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二氧化硫的测定;氮氧化物的测定;一氧化碳的测定;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臭氧的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苯系物的测定;氟化物的测定;汞的测定;氡;甲醛的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