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9
八年级物理教案 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9篇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1教学目标1. 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2. 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学生参与的实验课,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尽管在小学已学过温度计,这里仍需给予重视.实验特点(1)本实验的操作技术并不难,但是从向杯内倒入开水到杯内水的温度将至室温,水温是连续变化的.因此实验过程中测个环节的温度时,读数要快,否则,温度就要下降.(2)温度计的玻璃壳易碎,初中学生活波好动,如果组织不好,易损坏仪器.教法建议1.实验的组织课前要编好实验小组,每组以2~3人为宜.如果仪器不够,可以考虑分批进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有所提高.2.实验过程(1)准备阶段.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注意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就是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度值就是温度计上一个小格代表的值.教师要把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并作示范.(2)测温过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实测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热温按如1图所示,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将被测的热水随烧杯放在下面.不要用手拿着温度计观察读数,以免读数时不准确,使误差偏大.接下来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48页)上的步骤,先记录教室气温,然后测出刚倒入杯内热水的温度,记录在上的表格上.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至水温与教室的温度相同为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估计温度和实测温度可能有较大差别.因此,本实验不能提出具体的误差要求,也不要批评.要保证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据.3. 处理数据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min(分钟);纵轴为温度,单位为℃.按照记录描点,然后用平滑的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记录下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解析】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由于温度计开始时的示数与室温相同,温度计中的液体(测温物质)要从开水中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上升时(稍停片刻开始下降),就是开水的温度。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现象,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应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应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内容(1) 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测量物体的温度。
2. 实验步骤(1) 测量物体质量: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记录数据。
(2) 测量物体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记录数据。
(3) 测量物体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记录数据。
三、实验注意事项1. 使用仪器设备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仪器。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3. 实验数据要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篡改数据。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质量、长度和温度。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物体质量、长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人员、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等内容。
六、实验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和温度有何实际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在制造产品时,需要准确测量产品质量以确保产品合格;在建筑行业,需要测量建筑物的长度和高度等。
3. 教师总结:物理实验测量技能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1. 教育学生爱护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存放。
2. 讲解实验器材的维护保养方法,如定期清洁、检查损坏等。
3. 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负责实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
八、实验安全常识1. 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2. 讲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电器、化学品等。
3. 学生演示:正确处理实验中的安全事故,如烫伤、割伤等。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引言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
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
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课教案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课教案一、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猜想或假设】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设计实验】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
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
2、(1)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
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2)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进行实验】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25-1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数据记入下表。
4、如图25-2所示,在a、b、c三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提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出力及力臂的大小,并填入下表。
5、在杠杆左端一点用弹簧秤提起杠杆,并加速顺时针转动,读出动力与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分析和论证】1、通过测量数据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当动力×动力臂大于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沿。
【评估与交流】1、你的测量结果能准确说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吗?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2、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如何转动?生活中平衡杠杆有哪些?3、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费距离。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活动主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活动内容:(1) 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提重物、抛物等。
(2) 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如摩擦生热、水沸腾等。
(3) 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影子、镜子等。
3. 活动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其原理。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其原理。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其原理。
二、活动主题:简单的机械制作1. 活动目的:通过制作简单的机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活动内容:(1) 学习并理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种简单机械进行制作。
(3) 展示并介绍制作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3. 活动步骤:(1) 讲解并演示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简单机械进行制作,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
(3) 指导学生进行制作,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4) 展示学生制作的作品,让学生介绍制作过程和体会。
三、活动主题:家庭物理实验1. 活动目的:通过家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2. 活动内容:(1) 学习并理解家庭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在家中进行物理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活动步骤:(1) 讲解并演示家庭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
四、活动主题:环境保护与物理1.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物理知识水平。
2. 活动内容:(1) 学习并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物理关系的知识。
九年级物理教案 液体压强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液体压强9篇液体压强 1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知道液体具有流动性2.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4.让学生能用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的能力2.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机翼升力的讨论,渗透自然美的教育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用的学习方法应是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学具的准备投影片、纸条、连通器、水、细棍2根六、教学步骤(一)新课讲授提问:液体和气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可以流动)E板书)一、我们把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先让我们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提问:什么叫连通器?装有同种液体的连通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观察实验)(见图1)实验: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水平管子,与一个容器R相连,并在粗细不同的地方各接上几根上端开口的竖直细管A、B、C.将水平管子右端开口用塞子封住,然后向容器R灌水,到达一定高度后停止灌水.这时我们看到在容器R及三个细管中的液停在同一高度上.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连通器所呈现的现象,在同一水平面上a、b、c、f诸点处压强都等,这时的压强是流体在静止时的压强.再提问: .装有同种流体的连通器液面是否一定相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注意观察并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跟第一次相比实验条件有何变化?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各管内液面跟第一次相比有无变化?为什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将水平管子D端的塞子拔去,同时向容器R注入水,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R中的水面都低于H,A、C管中的水面高度差不多相同,B管中水面则最低.分析:竖直水柱的高低表示各管各处压强的大小,由于一定时间里流过各处的水肯定是相等的,而水管较细处的流速一定比粗处的流速大,从实验中看到,B管中水面则最低,这表明水平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B处水的压强较小,A、C点处的压强大于B点处的压强.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管子粗的部分的流速小、流体压强大,管子细的部分的流速大、流体压强小.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液体中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提问思考]当气体在流动时,请思考一下流动状态下气体的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实验]做一个小实验,取两块长方形的纸片,并排地悬挂在两根细棒上,如果在两纸片之间从上方向下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见图2)吹气时两块纸片就要相互靠拢.这是因为不吹气时,纸条两侧空气是静止的,两侧空气对纸条作用的压强相等,气压不会引起纸条运动。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合集9篇)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合集9篇)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第1篇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光的色散。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0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
某种材料制成长,横截面积为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精选9篇】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精选9篇】变阻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
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R∝L/SR=ρL/S………………(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
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
ρ=RS/L………………(2)注意:∝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
但电阻率并不由R S 和L决定。
(3)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思考: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
②电阻率相差悬殊各有什么用途?电阻率小用作导电材料,电阻率大的用作绝缘材料。
③表中说明“几种材料在200C时的电阻率”,这意味着什么?材料的电阻率跟温度有关系。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
a,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这一特点可制成电阻温度计(金属铂)。
b,康铜,锰铜等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很小,故常用来制成标准电阻。
c,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做超导体。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9篇比热容 1教学目标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教具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实验(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实验二、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三、比热表四、水的应用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五、小节六、作业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察实验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探究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比热容 2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其科学素养。
2. 实验要求(1)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2)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遵守实验纪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声音的变化。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实验方法:让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测量物体的密度。
(3)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密度测量方法,理解密度概念。
3. 实验三:研究串并联电路(1)实验原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搭建串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
4. 实验四:测定重力加速度(1)实验原理:重力加速度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抛物线实验,测定重力加速度。
(3)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 实验五:观察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原理: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折射定律。
三、实验教学策略1. 实验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纪律和注意事项。
2. 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解答学生疑问。
3. 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四、实验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现象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实验讨论: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时间安排1. 实验一:2课时2. 实验二:2课时3. 实验三:2课时4. 实验四:2课时5. 实验五:2课时六、实验六:制作简易指南针(1)实验原理:地球磁场对小磁针的影响。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优秀9篇)光的折射优秀教案篇一光的折射优秀教案(一)教材: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三)课型:规律课.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四)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2.引入新课:(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3.授新课:(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 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4)演示: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5.总结新课: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6.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p20的第3题做实验,并回答问题,写在作业本上.《光的折射》教案篇二《光的折射》教案精选(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9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9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知道一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一块木板,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放大镜、砂纸、线绳、VCD光盘、橡皮泥、水槽。
2、小组:每组记录纸1张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神奇的摩擦力1、老师借学生两本科学书,相互一页一页交叉2、你们能把这两本科学书分开吗?3、请学生上来试试4、为什么会拉不开呢?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学生说说道理-引出课题(摩擦力))5、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儿有摩擦力?学生举例6、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一点摩擦力吗?学生尝试(用手、书本、笔盒、脚、身体:用手擦桌子、脸等) 7、在制造摩擦力的观察中,你说说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主要讲摩擦力发生的条件:静止的物体没有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一个物体不能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且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摩擦力,能产生热等)9、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二、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演示:一块木板一端放上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试验后再定)2、猜一猜:把木板一端抬高,那块物体先滑下来?学生猜测3、教师演示抬高一端,不掉下来时,问:这时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吗?(有)继续抬高,观察哪样先滑下来。
4、为什么它们滑下来有快慢说明什么?学生说出理由(物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有大小)你们认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看法:(如: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光滑、物体的轻重、运动速度速度、用力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等)5、谁能证明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呢?(学生提出建议:实验)三、实验验证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每组选择一个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成立。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构造和用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实验要求(1)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遵循实验步骤,注意实验安全。
(3)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物体长度(1)实验仪器:刻度尺、物体(2)实验步骤:a. 观察刻度尺,了解其量程和分度值。
b. 将刻度尺放在物体上,使其与物体平行。
c. 读取物体两端在刻度尺上的位置,计算物体长度。
(3)实验注意事项:a. 放置刻度尺时,要使其与物体平行。
b. 读数时,要保持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2. 实验二:测量物体质量(1)实验仪器:天平、砝码、物体(2)实验步骤:a. 调节天平平衡,游码移至零刻线。
b. 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c. 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读取砝码质量。
(3)实验注意事项:a. 放置物体和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b. 移动游码时,要缓慢且稳定。
三、实验三: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1. 实验仪器:尺子、小球、斜面2. 实验步骤:a. 将尺子固定在墙上,确保其垂直。
b. 将斜面放在尺子上,使斜面与尺子平行。
c. 将小球放在斜面上,释放小球,观察其下落速度。
d. 改变斜面角度,重复步骤c,观察小球下落速度变化。
3. 实验注意事项:a. 释放小球时,要确保其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
b. 观察小球下落速度时,要注意其与尺子的相对位置。
四、实验四:制作简易电流表1. 实验仪器:电流表、导线、电池、电阻2. 实验步骤:a. 将电流表与导线连接,形成闭合电路。
b. 将电阻放入电路中,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
c. 改变电阻值,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
3. 实验注意事项:a. 连接电流表和导线时,要确保连接正确。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9篇)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9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篇一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根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根底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教材比拟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出示斜面、小车演示:(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透镜的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1、实验引入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2、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次数像的性质焦距f/cm物距u/cmu与f关系像距v/cmv与f关系1倒立缩小的实像2倒立等大的实像3倒立放大的实像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次数像的性质焦距f/cm物距u/cmu 与f关系像距v/cmv与f关系4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填不填3、分析与认证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评估交流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5、典型例题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透镜的教案篇二一、内容及其分析本节内容: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实像和虚像。
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九年级物理教案 电流表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电流表9篇电流表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2.研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能力.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实验旨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和更具体的认识串、并联电路,并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一规律.从教材安排上看,这是一个探索性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定量的电学实验,在本实验中,学生要完成从组成电路到读取数据的各种技能,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比较明显,并且要正确对待和分析实验数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分析的方法.教法建议1)为提高课堂实验效果,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先对各实验小组的器材做一次检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使教师不至于忙于排除器材的故障,而影响对学生的指导作用2)这是学生第一次做电学实验,要提出严格要求.逐步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和按操作规程做实验的习惯.3)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室要进行一次本实验的示范操作,以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并且示范要按实验步骤进行,应注意把有关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交叉融合在一起,穿插在各个有关的实验步骤中讲解,以求通过示范,达到清晰实验思路、规范式样操作、培养良好习惯等目的.4)本节课的任务很重,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前,必须首先掌握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其次是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并明确电路元件的特性和作用.另外可让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本实验是一个探索性实验,明确探索的目的是什么.5)实验课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支配实验时间,教师讲解要简介明了.教学设计方案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实验器材(每一实验小组):电源,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附灯座),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条.教学过程:一、复习电流表使用1)连接形式2)量程和分度值3)读数二、教师讲解示范1)连接电路时,一定要把开关打开.使用电源绝对不允许用导线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以防短路.2)连线的先后次序.应根据电路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一般从电源正极出发),防止漏接或错接.让学生从开始做电学实验就养成这种接线的良好习惯.3)接线的技能4)了解实验室用的是什么种类的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5)电流表先接大量程,实验中合理换用量程.连接电流表时,让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6)连线完毕,对照电路图,按接线的思路顺序检查一遍电路,再闭合开关.7)对没有把握的电路,用试触(瞬时碰接)的方法,试探接通电路.一般提倡用这种方法.8)如果发生故障应立即断开电路,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9)做好实验纪录.读数要客观,要实事求是.10)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使其恢复原状.三、学生对实验提出疑问,并核查本组实验器材四、学生实验实验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以上均参考参考教材)五、实验结果交流六、完成实验报告(可作为作业)探究活动【课题】扩展实验:研究混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组织】小组【流程】设计实验电路设计记录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于串、并两电路中电流关系进行比较. 电流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3、了解电流表的基本特点能力目标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是,教师可以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进而突破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这一难点注意分析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庆中学附属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九年级)姓名:1、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在图7-1中,两个灯泡是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的。
流过A、B、C各点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作出猜测。
分三次把电流表接入,分别测量流过A、B、C各点的电流。
你的猜测正确吗?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否回答: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是相等关系。
【设计实验】分别把图7-1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下面分别是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
如图7-2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进行实验】把测量数据记在下面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C点的电流IC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分析和论证】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评估与交流】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出问题】如图8-1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流过A、B两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可能满足并联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分别把电路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分别画出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8-2。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进行实验】实验次数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C点的电流IC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分析和论证】在并联电路中,流过A点的电流与流过B点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与流过上述两点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评估与交流】1、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2、当电路中两个灯泡不一样大小时,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3、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提出问题】如图9-1所示,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图9-11、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可能有什么关系?2、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各处相等的,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是否电压也会与电流有相同的规律呢?2、串联的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说明各部分电路也一定有电压来维持,它们的电压之和是否与电源的电压相等?【设计实验】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的AB、BC、AC间的电压进行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BC之间、AC之间,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9-2)分别画在下面: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进行实验】1、观察实验器材,特别是所使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及对应的分度值。
2、按照图9-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串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AB之间的电压U。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1和AC之间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BC之间和AC之间,分别测出BC之间电压U2的电压U3,填在实验表格中。
3、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分析和论证】通过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分析回答: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2、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即U3= U1+U2。
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
3、将你得出的最后结论与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评估与交流】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过程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交流应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实验注意事项: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应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3、连接好电路后,先用开关试触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为15V的量程,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4、确认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示数,如电路电压不超过3V,可改为3V 的量程进行测量。
5、要采用更换小灯泡的方法,进行多次测量。
为什么?4、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出问题】如图10-1所示,将L1和L2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1、L1两端的电压和L2两端的电压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2、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L1两端的电压、L2两端的电压及总电路两端的电压进行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L2两端及总电路两端,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10-2)分别画在下面: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进行实验】1、按照图10-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并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L1两端的电压U1。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L2两端和总电路两端,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U2和总电压U,填在实验表格中。
2、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即U1= U2。
5、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提出问题】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猜想或假设】1、滑动变阻器为什么能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2、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3、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试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4、如图11-1所示,当滑片向A端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设计实验】实验要求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因此我们应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有所了解。
在实验之前,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完成下面的问题:1、滑动变阻器主要由几部分组成?2、变阻器滑片上的小金属片上的两数据的含义?3、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4、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5、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大?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小,几乎为零?6、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朝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分析:1、构造:滑动变阻器是由瓷筒、套在瓷筒上表面涂了绝缘漆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瓷筒上方架在绝缘架上的金属杠、以及套在金属杠上的滑片组成。
2、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
3、作用: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改变某一导体(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时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要使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所以实验时将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设计实验电路如图11-1所示。
在实验时,按图11-1所示连接电路,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应注意接线柱的正确选择。
为了保护整个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调到最大。
闭合开关后,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在滑动滑片之前,应先预测灯泡的亮度变化,并通过实验结论总结出其判断的依据。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进行实验】1、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2、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确定滑动变阻器所使用的接线柱后,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然后闭合开关,在移动滑片的同时,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并重复上面的实验。
所选接线柱滑片滑动方向电路中变阻器的电阻的变化灯泡亮度的变化和向滑动向滑动和向滑动向滑动…【分析和论证】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得出: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电阻值最大的位置上。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如图11-3所示,常用的滑动变阻器有两种:一种只有两个接线柱;另一种有四个接线柱。
对于只有两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只要将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入电路,让电流从其中的一个接线柱流入,从另一个接线柱流出即可。
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应注意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切记不能同时把两个上接线柱或两个下接线柱连篇累入电路中。
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引起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主要取决于下接线柱。
若滑片向靠近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小(近小);若滑片向远离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大(远大)。
因此,可以用“近小远大”四个字来理解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
3、使用滑动变阻器应注意几点:(1)阻值变化范围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2)滑动变阻器一般要与被控制的电路串联。
(3)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评估与交流】1、探究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和同学交流。
2、回顾我们的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验总结与交流6、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提出问题】1、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否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2、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呢?【猜想或假设】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1、电阻不变,电压越大,电流越大;2、电压不变,电阻越大,电流越小;3、如果电阻用R表示,电流用I表示,电压用U表示,则三者之间可能会存在的关系为:。
【设计实验】实验设计思路:要研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可利用“控制变量法”,固定电阻不变,来排除电阻变化带来的影响,探究同一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通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并记录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这样就可以把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转变为固定其一,研究另外两者关系的问题。
同时为了使研究活动更具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在实验设计中,要采用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反复实验的方法,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各进行几次测量,从而得出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性。
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可通过增减串联电池组中电池的个数,从而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如果实验用的是学生电源,也可以较为方便地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一般是采用滑动变阻器进行分压,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实验电路如图12-1:图12-1所需器材:学生电源(或电池若干)、定值电阻(两个阻值不同)、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电压表【进行实验】按图12-1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