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验报告

姓名熊花学号200910902136 专业市场营销

2012年3月9年级09级班级市场营销091 实验时间

同组人姓名陈亚琳王强成绩

实验名称:触棒迷宫

摘要:迷宫是研究动物知觉——动作学习的仪器,它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所有迷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迷津的学习量度是用达到一定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错误数为指标的。一般来说,实验常常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关键词:迷宫尝试次数时间错误数

一、前言

触棒迷宫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简便、常用的一种迷宫。它发展于1927年由坡金斯(N.L.Perkins)所创,实验所使用触棒迷宫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被试用小棒从迷宫的起点沿通路移动直至终点,小棒每当进入盲巷,有声响提示,做为错误一次,学习的效果以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或出错的次数表示。作完一次实验,显示屏上的数字就是被试在这次实验中所需的时间及犯错误的次数。本次实验通过迷宫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学习使用棒触迷宫。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和让被试学习使用触棒迷宫。

二、方法

1.被试

09级市场营销班女生2名(熊花、陈亚琳),男生1名(王强)

2.实验仪器与材料

(1)心理实验台;(2)迷宫装置;(3)记时计数器单元

3. 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2.用小棒走迷宫。主试把小棒放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

3.主试“开始”命令发出后,被试用小棒走动,小棒离开起点后,仪器自动计时,被试在走迷宫的过程中,凡进入盲路一次就算出错一次,同时发出鸣叫,计数器自动记录。当被试的小棒到达迷宫终点,仪器发出长鸣。

4.被试做下一次准备。学习遍数因被试而异,操作定义为以连续10次不出错为学会的标准。

5.若被试在学习过程内感到疲劳,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

表1 (熊花)闭眼时走完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次数的变化

表2 (陈亚琳)闭眼时走完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次数的变化

表3 (王强)闭眼时走完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次数的变化

为了便于观察,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绘制练习曲线图,表示所需时间以及错误次数

与学习次数之间的关系。

图一

图二

图三

四、讨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学习次数

之所以要对自变量提出操作上的定义是为了方便主试控制自变量,为主试提供一个标准。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

它的作用是衡量被试学习迷宫的掌握程度

3.触棒迷宫的学习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被试在从第1遍到第10遍学习的平均时间和错误次数都已经如图所示。这些曲线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分析: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被试逐渐掌握了走迷宫的技巧,并且对于迷宫的线路开始熟悉。在这个过程中,被试一边走迷宫,一边回忆先前走过的线路,通过错误提示音对学习行为进行了强化,使得被试最终学会走迷宫。

对比以上的几张表和图可以发现,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也是成正比的。但是当错误次数趋向于0时,所用的时间则会稳定在某一个水平,一来是因为被试已经学会了走迷宫了,正确地走完迷宫需要一定的时间。除此之外,还可能是因为被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保持了行进的速度。

4.个体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小组各个成员的实验数据,发现我们的错误率和所需时间是不同的。

5.通过此次实验,我们一致认为:首先,要想成功的完成这次实验,就必须要有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周围不能有什么干扰,对于走迷宫这个学习的行为,相对而言是较为枯燥乏味的。由于需要集中注意力,一点点干扰都有可能导致回忆的中断,错误率自然就上升了。其次,在两次实验之间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休息,但是间隔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这样的短时记忆很容易消退的。并且被试也很容易产生一种烦躁的情绪,主试应该注意控制

被试的情绪。

五、结论

从以上表和图都可以看出,无论谁是被试,完成实验所用的时间和出错的次数都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变化,但是总体上是减少的。由表可以看出,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随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学习效果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104—144

[2]波林(高觉敷译,1981)实验心理学史. 上海市:商务印书馆。

[3]杨治良、郭秀艳. 基础实验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