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官渡之战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官渡之战”一目,自主学习以下问题: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2.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时间: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2.赤壁之战爆发于哪一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3.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3.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在统治区内努力经营,北方地区的经济比汉末有所恢复,东南和西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以后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1)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2)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3)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编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所了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的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主要历史人物的特征和作用,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 准备一些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

3. 准备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请学生简单描述自己了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

2. 导入新课: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有很多闻名的人物和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三国鼎立背景: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各方割据势力开始形成。

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占据了北方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 分析三国形势:曹操占据中原,孙权稳固江东,刘备虽然弱小,但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通过赤壁之战,奠定了蜀国的基业。

3. 讲述重要历史人物:介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4. 探讨历史事件:介绍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三国形势的影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后世的影响。

6. 教室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教室互动1. 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如:“你认为三国时期最闻名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你认为三国时期最闻名的战役是哪一次?为什么?”2. 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砚进行讨论交流。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_1

课题
三国鼎立
授课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班级七年级4班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事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 原因。
2.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两场战争,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生回忆并口述学到的知 识。
学生课外阅读与三国有关 的书籍。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布置
作业
课本76页“课后活动”
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 反思
「战争详情广官渡之战W
I影响
二f战争详情
国丿赤壁之战彳

立I影响
习,合作探究。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
“三国知识知多少”。
以“街亭之战”历史故事 导入,并用白板展示“关 陇要塞”相关文字。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空白, 小组归纳、展示。
聆听并阅读白板展示的内 容。
丰富学生三国知识。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新 课 学 习
1.白板出示学习目标。
2•以东汉末年的形式及曹 操其人为话题,引出“官 渡之战”等内容,要求学 生自学课本,完成导学案 中随堂练习第1和第2两 个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 论活动,点评学生展示情 况。
3•以“赤壁之战”为三国 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为 过渡语引入三国鼎立一 部分。要求学生自学课 本,完成导学案中随堂练 习第3问题。教师点评学 生展示情况。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赤壁之战微教案[学习目标] 知道赤壁之战及其影响[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与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诱发启导[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听说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此人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刘备三顾茅庐终将他请出来相助,诸葛亮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

刘备非常佩服,拜其为军师。

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二、目标: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正课(一).赤壁之战的背景。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可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曹操决定南下统一全国,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二).赤壁之战的经过。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并填表。

(2)问题思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诸葛亮抵柴桑(今江西九江)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曹军虽众但不习水战;刘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

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

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四、练习(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2)下列哪几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都是争夺统治权④结果都是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②④(3)“三国”真正形成生的标志是(A. B.C.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课外活动]屏幕展示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文字“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恰当应用多媒体,服务教学目标(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课前老师播放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同学们知道我们播放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知道《三国演义》师:《三国演义》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数的风云人物,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在诸多英雄中,有这么一位人物,有人称他为英雄,也有人称它为奸雄,更甚至有人称它为奸贼,这位及具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是谁呢?生:曹操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他呢?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习与他相关的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96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三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卫温率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拓展延伸:教师讲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问学生:如何评价曹操。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新考法·示意图】(山东临沂临沭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最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D )2.(辽宁沈阳皇姑期末)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C )A.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B.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C.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教学反思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归纳。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