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合集下载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剂量下使用时,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轻微的症状,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药源性疾病是一种由于药物使用所导致的疾病,也可以被称为药物不良事件(ADEs)。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一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它们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发生。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最有效方法是遵守药物使用的正确方法。

首先,对于处方药,必须准确地遵循医生的嘱咐。

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必须阅读标签并遵循说明书上的使用指南。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或饮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必须通过咨询医生或药师来避免这种风险。

药物的正确储存也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药品应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并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过期的药品必须及时处理,因为其质量和效力会下降,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还包括药物治疗监测、跟踪和报告系统。

医生、护士和药师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身体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医生和药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信息,以提高患者和家庭对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药物不良反应的跟踪和报告系统可以通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提高药物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关键是合理、科学地使用药物,了解药物的正确储存方法以及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通过监测和报告药源性疾病,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Adversedrugreact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Adversedrugreact

4)乙酰化是磺胺类、异烟肼、普鲁卡因 胺和肼苯哒嗪等许多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 乙酰化有快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sm,EM)和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sm,PM)两种,主要由遗传因子控 制。
① 药动学因素--排泄 (excretion)
a) 肾脏是最重要的药物排泄器官。 婴儿、老人、低血容量休克和肾病患
一般可以预测,发生率生率较低,但死亡 率高,难以预测,用一般的毒理学筛选难以 发现。
Table1 Characteristic of ADR of two types
Type Significance of symbol Dose dependability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Mortality
二、监测报告系统
①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 ② 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咨询委员会 ③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察
中心
三、监测方法
① 自发呈报系统 ② 重点医院监测 ③ 重点药物监测 ④ 速报制度 ⑤ 记录联结 ⑥ 队列研究 ⑦ 病例对照研究
监测方法
① 自发呈报系统 (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一、发生A型药物不良反应的有关因素
① 药物动力学因素 ② 药效学因素
③ 患者的个体差异
④ 药物因素
① 药动学因素--吸收(absorption)
❖ 吸收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 过程。 大多数药物口服后在小肠被吸收。非脂 溶性药物在小肠吸收不完全,个体差异大, 如用药不当可引起A型不良反应。
2.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 ADE)
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 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ADVERSEREACTION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ADVERSEREACTION
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英国的安
全用药委员会、瑞典的保健委员会等, 都下设专门机构受理这项工作。
46
临床医务人员在诊治疾病过程中, 如怀疑某种症状与某种药物有关应立 即通过填表、信函、电话等形式向监 测中心报告,或向有关杂志投稿,或 向生产厂家寄送报告。经地区或国家 监测机构收集、核实评价后,迅速将 信息印成资料报送各医疗单位共广大 医务人员参考。
据可靠、丰富,但缺点是人力、物力消 耗大。
51
监测的方法不同,结果会有较大差 异。因此,对监测的结果要进行正 确的评价,评价时往往以药物、疾 病及不良反应做基准,最后得出不 良反应发生率。
52
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目的在于 控制其发生。所以应广泛宣传防控 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意义,提高临 床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危害性 的认识。
(一)副作用(side effect) 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是在药物治 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 作用,一般为可恢复的功能性变化。
9
(二)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多数药物均有一定的毒性,可引起 用药后中毒反应。剂量过大引起的毒 性反应称急性中毒(acute toxicity),长期应用引起的毒性反 应称慢性中毒(chronic toxicity)。
与药物剂量无关,分为药物异常性
与病人异常性两种。
药物异常性包括药物有效成分的降 解产物、杂质、添加剂、脱色剂、增 溶剂、稳定剂、赋形剂、防腐剂等所 引起的异常作用。
6
病人异常性包括高敏性体质、特异 性遗传体质,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等。
此外,药物的过敏反应、致癌作用
和致畸作用也属于B型不量反应。其特
53
15
妊娠二周到三个月为胚胎发育最 活跃时期,在此期间用药容易引起 胎儿畸形。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31~45岁18.8%;46~60岁20.5%


61岁以上34.8%
除 61 岁以上组外,各年龄段均为女性略高 于男性
20
2、不良反应的门诊、住院分布

住 院 患 者 ADRs 发 生 率 明 显 高 于 门 诊 患 者 (2.5:1) 可能与住院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合并用药较 多、且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注射、易于发现等 因素有关 大多数门诊患者对 ADRs 的了解有限,且无 法追踪,不易被医护人员发现

轻度(Mild):轻度不适,不影响正常功能, 一般不需特别处理 中度(Moderate):明显的不适,影响日常活动, 需要减量/撤药或做特殊处理 重度(Severe):不能从事日常活动,对症治疗不 缓解,需立即撤药或做紧急处理
8


3、根据ADR与剂量有无关系分类

A型不良反应 (与药物剂量有关、量变型异常) B型不良反应 (与药物剂量无关、质变型异常)

44
5、监测药物治疗、评价药物治疗反应(有效 性、安全性)。 6、提供药学信息服务: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 供正确、清楚、明确的用药信息与咨询服务。 7、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医师、护士、患者、 民众。 8、向患者实施用药教育:正确交待与安全用 药指导,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45
六、临床药师常规工作与药品安全防护
9
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
2019/2/13
10
A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1.药动学因素 药物吸收 药物分 布 A型药物不良反应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组织结合
生物转化 2.靶器官敏感性增强
肾脏排泄
A+B
B的受体数目或 11 亲和力增加
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风险。

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在正常用量下,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药源性疾病则是由于使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进行探讨。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原因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类,即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不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

1. 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的临床使用中,已经明确列入药物说明书的不良反应。

这些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例如利尿剂引起的低钾血症、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等。

这些反应多数是因为药物服用后直接对人体组织或器官产生的药理效应。

2. 不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不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未能预见到的药物副作用。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与个体差异、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例如,少数人群可能会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者出现药物引发的肝脏损害等。

这些反应往往较为复杂,不易预测和控制。

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和防范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用药不当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以及防范方法。

1. 药物依赖性和滥用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和滥用的潜在风险,例如镇静催眠药、阿片类镇痛药等。

长期滥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成瘾和药物依赖,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预防药物依赖性和滥用需要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对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2. 药物引发的肝脏损害某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对肝脏造成不利影响,引起肝脏损害。

例如,长期服用大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

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通过遵医嘱使用药物、控制剂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式。

3. 药物导致的胃肠道损伤某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或损伤,引发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

预防这些疾病需要合理使用药物,遵循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的规定,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七)特异质反应(idiosyneratic reaction) 也称特异反应性,是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 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与遗传 因素有关,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
如:假性胆碱酶缺乏者,应用琥珀胆碱后,由于延长了肌肉松弛作用, 从而出现呼吸暂停反应
17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药物的选择性 药物作用延伸 药物的附加剂 药物的剂量、剂型 药物质量 服药时间
18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种族差别 性别 年龄 个体差异 用药者的病理状况 其他
19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
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低/正常
正常
不定
不定
可能
肯定
正常
缺陷
+
-
正常
正常

显著




6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 C型不良反应 指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其潜伏期较长,药物和不能反应之间没有明确 时间关系
特点: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发生机制不清
7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一)副作用(side effect)
16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十)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致癌(carcinogenesis)作用 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引起机体某些器官、组 织、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良性或恶性肿瘤,称为致癌作用
致畸(etoenes)作用 药物致畸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胎儿死亡、婴儿出现机 能或结构异常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1)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1)

12
根据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无关系分类
➢ 与药物剂量有关(A型反应) ➢ 与药物剂量无关(B型反应)
2020/9/25
13
A
( 型量 不变 良型 反异 应常

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并随剂量的增 加而加重。
一般可以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例如,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性不良反应就属于A型不良反应。
18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 多数药物均有一定的毒性,可引起用药后 中毒反应。
➢ 剂量过大引起的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 (acute toxicity)。
➢ 长期应用引起的毒性反应称慢性中毒 (chronic toxicity)。
2020/9/25
19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5


过 敏 性 紫 癜
沙 星 和 诺 氟 沙


2020/9/25
6
2020/9/25
环丙沙星致双手剥脱性皮炎
7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致史约综合征
1.定义、分类和发生机制
2020/9/25
9
定义
( 药 物 不 良 反 应 ) 2020/9/25
adverse reaction, ADR
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 期望产生的反应。 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 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不包括药物过量、药物滥用和治疗错误。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叶晓磊 2014.12
主要内容
1.定义、分类和发生机制 2.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3.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监测

第八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汇总

第八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汇总

二重感染
(五)首剂效应(First dose effect) 概念:初服某药时,因机体对该药不适应而产生的强烈反应。
(六)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effect) 概念:机体对某些药物的异常敏感导致的反应。
特点:1,与遗传有关,如某种药物代谢酶缺乏 2,与药理作用无关。
(七)药物变态反应(drug allergy)过敏反应 概念:致敏病人对某些药物的特殊反应。 特点: 1,与药理作用无关。 2,与药物剂量无线性关系。 3,不易予知。
(八)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概念: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 态或身体状态,或二者兼而有之。 表现: 强迫性要求连续或定期用药,否则出现 精神或生理症状 (九)撤药反应(withdrawal response) 概念:长期用某药 出现症状 适应性 突然停药
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诱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病人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 2,药物因素: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及佐剂。
致癌因子
突变物90%
(三)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概念: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治疗浓度以下时残存的 生物效应 长期后遗效应 短期后遗效应 链霉素导致永久性耳聋 酒醉
(四)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 概念: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后果,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
抗菌素
肠道菌群失调
4,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B型药物不良反应范畴
药物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致畸,药物致癌,致突变 等特殊毒性反应 3,其他分类 六类划分法,九类划分法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构成
(一)副作用(side effect)
概念:在药物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1,是药物固有的作用 特点: 2,停药后很快消退 副作用随用药 3,较轻微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 为药物引起的三种特殊毒性,均为药物 和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的 结果。
致癌作用
大多数有致癌作用的药物作用的靶物质是 DNA,某些RNA和蛋白质也可能是其靶物 质。
❖ 某些药物只是前致癌物,须经体内代谢后 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代谢产物后,才能和亲 核靶物质结合。
❖ 某些药物如烷化剂具有和亲核物质直接结 合的能力,使得烷化剂一方面可杀死肿瘤 细胞,另一方面又可诱发肿瘤.table10-1
❖ 至1972年,各地共报告91名 8~25 岁的阴道癌病例,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 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
该案例说明, 己烯雌酚的这种不良 反应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在 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二、药物不良反应表现
❖ 副作用 ❖ 毒性反应(急性、慢性) ❖ 后遗效应 ❖ 特异质反应 ❖ 变态反应 ❖ 依赖性 ❖ 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b)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蛋白血症时 phenytoin sodium的游离浓度增加
c) 与组织成分的结合力—tetracyline与新生骨 的钙螯合,chloroquine与黑色素的结合
③药动学因素--代谢(metabolism)
1)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肝药酶):氧 化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基因遗传,因此有 很大的个体差异。
乙双吗琳诱发白血病 ❖ 乙双吗琳自20世纪80年代初批准生产,
治疗牛皮癣见效快, 价格便宜。 乙双吗琳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能抑制
DNA的合成, 易引发白血病, 而且潜伏期较 长, 一般为3个月到15年, 患者难以察觉到 它的危害。 ❖ 我国牛皮癣患者数千万, 每年都有部 分患者因使用乙双吗琳导致白血病。患者以 20~50岁之间最多。
①药动学因素--吸收(absorption)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注意观察早期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
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特别是早期不良反应,如皮疹、
恶心、呕吐等。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记录和报告
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为 药品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告知患者
向患者详细说明用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使其充分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药物代谢异常
个体差异导致药物在体内 的代谢异常,引起不良反 应。
影响因素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药物的反 应不同,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
出现不良反应。
性别
不同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 异,某些药物对女性可能更敏 感。
遗传因素
个体遗传差异影响药物在体内 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不良 反应的发生。
疾病因素
患者自身疾病和病理状态可能 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提高患者认知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知水平, 增强其用药依从性。
加强随访和监督
定期随访患者,监督其用药情况,及时解决用药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05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体系和网络建设
建立全国性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监测网络,覆盖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目录
•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 药源性疾病 •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预
防与控制 •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监
测和报告
01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情况下,出现对人体有害或意外的反应, 与用药目的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known date
Total
7
131
2
81
*The reports in this table concern heparin produced by any manufacturer.
Information on Adverse Event Reports and Heparin

the number of death reports that included one or more allergic symptom(s) or symptoms of hypotension (low blood pressure). These are the events that prompted a series of heparin recalls. FDA Finished Inspection but Still Doesn't Know What Caused Heparin Contamination

– –

Provide early warning of unrecognized ADRs Identify predisposing factors Compare drugs in the same therapeutic class Continuously monitor the safety of all drugs
1. 药代动力学方面 药物分布
A型药物不良反应
肾脏排泄 生物转化 药物与组织结合
2. 靶器官敏感性的增强
– 有些药物如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维生素,主要通
过与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个体间受体 不但数量不同,而且受体的敏感性也可受其他药物 的影响而不同。
3. 影响体内的离子平衡
– 强心苷类药物增加心肌细胞中的Ca2+浓度,增强心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制剂有无关系分类
A、B型不良反应特点的比较
项目
与剂量关系
A型ADR
相关,与剂量成正比 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可
B型ADR
无关 由遗传药理学变异引起 不可
可预见性
发生率
死亡率 预防 治疗

低 调整剂量 调整剂量

高 避免用药 停止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A型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药物吸收 血浆蛋白结合率

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指对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敏症状的
反应,如青霉毒过敏性休克。



Type I –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anaphylaxis (IgE)
e.g., anaphylaxis with penicillins
e.g., hemolytic anemia produced by rifampicin Serum sickness: fever, arthritis, enlarged lymphnodes, e.g., contact dermatitis by antihistamine creams
第二节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
– 指由药物作用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
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 药物过量而导致的急性中毒。它是药物不良反应一 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SRS)

Currently, SRS is replaced by an expanded system called the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 (AERS)
AER
What are the aims of AERS?


The aim of the AERS is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 by finding out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adverse reactions by pooling health professionals’ experience and suspicions To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第六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第一节 药物的不良反应
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系指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 过程中,在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对 机体有害的反应,但排除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 物滥用、不配合治疗和药物误投。
Type II - cytotoxic reactions (IgG, IgM or IgA) Type III – immune complex reactions (IgG)

Type IV – cell-mediated or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T cell)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的患者
服 用
氧化剂(如奎宁,伯安奎宁,阿司匹林,氯霉素等)
出 现
溶 血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种监测ADR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但目的均在于及时、准确发现ADR。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发报告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SRS)
处方事件监测(prescription event monitoring) 医院集中监测(intensive hospital monitoring)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
队列研究(cohort studies) 医学记录联结(record linkage)
记录应用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event / ADE)
系指在使用医药产品过程中,患者身上发生的不 期望出现的经历,它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和其他与 处方开具、调剂、发药或给药有关的事件(包括 药物误投)

药物不良事件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 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ADR与ADE区别:
– 特殊毒性:三致


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药物从机体消除后所留效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治疗作用所引 起的间接后果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Jan-07
Feb-07 Mar-07 Apr-07 May-07 Jun-07 Jul-07 Aug-07 Sep-07 Oct-07 Nov-07 Dec-07 Jan-08 Feb-08 Mar-08
3
1 4 4 2 3 4 1 2 7 11 20 31 28 3
1
0 2 2 1 2 2 1 2 4 10 13 21 18 0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续)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类
– 轻度:引起患者轻度不适,但不需要改变临床
治疗方案 – 中度:需要改变临床治疗方案或需住院治疗 – 重度:有致残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需入院 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不良反应
FDA Serious ADR
– –

– –


Result in death Life-threatening Require hospitalization Prolong hospitalization Cause disability Cause congenital anomalies Require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permanent injury

LeRoy Hubley, whose wife and son died from an allergic reaction to contaminated heparin, wipes his eyes while testifying at a House Oversight and Investigations subcommittee hearing on April 29, 2008.
Number of Deaths of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Reported to FDA, January 1, 2007 through April 13, 2008 Month the Medical Event(s) Occurred Number of Reported Deaths* Reported Deaths with One or More Allergic/Hypotensive Symptom(s)
Information on Adverse Event Reports and Heparin
There have been 131 reports of death reported to FDA since January 1, 2007; 124 were reported to FDA on or after March 1, 2008. Of the 81 reports that included one or more allergic symptom(s) or symptoms of hypotension and death, 79 were reported to FDA on or after March 1, 2008. The fact that allergic symptoms or hypotension were reported does not mean that these were the cause of death in all cases. FDA received reports of 50 patients who died without mention of allergy or hypotension. These patients died of a variety of caus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