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合集下载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都陷入了“一讲到底”的怪圈,课堂上他们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从“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和创意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举例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对于喜欢语言文字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和文字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喜欢图像与图表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和图表进行教学辅助;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学习。

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理运用教具、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教师要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分析、质疑、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只有他们动起来,活起来,课堂才有生机、生气,才富有生命力。

我们这些教师们再也不能“好心”地独霸课堂,让学生单纯的做一个知识的接收器,我们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入手彻底改变,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再也不做学习的苦行僧了。

一、更新观念,轻装上阵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从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中走出来,以开放的心态和全新的手段投入到教学中,将教与学置于“学以致用”的社会生活中。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堂,不是教师的自留地,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自由天地。

中学语文教师都应树立新观念,即:新的教育观――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新的人才观――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进步的希望,每个人都有个性特长,有成功的能量;新的质量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提高;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只有我们观念改变了,课堂才能回到学生手中。

二、优化手段,革新课堂传统教学手段长期运用,销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

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注重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一、渲染情景,导入新课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好采用比较新颖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导入新课,因为所举的例子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了解一个大致的情况,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为后面的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预习环节,教师确定目标、任务以后,提供一段供学生思索的时间,结束预习环节之前,还有一段自我整理内化的时间。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自主思考的如:本节课主要讲了几个问题;怎样理解这些问题;通过预习,发现了哪些问题等。

三、预习交流,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要求学生全部参加。

然后每组推选一名组员上黑板板书预习中找到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课前搜集相关内容,需要老师明确任务。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总结的内容在课堂上就有话说,能够做到几乎人人发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也有助于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弥补老师对有差异学生的不足。

四、展示提升,明理导行展示环节是一个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

它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又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找到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

在本环节中怎样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了话匣子。

为此,我们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拓展练习,强化能力。

通过反馈练习,查漏补缺,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导学导行的目的。

当然在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如:有个别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的时候混水摸鱼,在下面玩。

在预习环节中,很多学生不会提问题,组内交流有凌强欺弱的现象,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讨论过程中气氛热烈,但是一合上书,再问他们学到了什么,却又不知道了。

为了让合作交流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改动:1、明确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本组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葛尔丁·德尔尼(Gordon Doyle)所著,通过对教育方法的探讨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教育问题,并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书中明确指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课的对象。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被动和消极。

而德尔尼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则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如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给学生一定的任务来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尝试和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关于评价和反馈的问题。

德尔尼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

我觉得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有价值,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教学和帮助。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谈建青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方法、思想的渗透,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高.随着教改的大流,数学课“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少了,但是“满堂练”的课多了,新课的教学几乎成了习题课.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谈建青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把思考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主体性数学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 张程燕;
2.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J], 肖秀英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童心自由绽放——初探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法 [J], 文丽凤
4.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 [J], 夏慧敏
5.将课堂还给学生——浅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培养价值及方法 [J], 黄海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会循环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
动地接受到他们所教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们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
生在课堂上产生思考和创造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表现,我们需要把课堂还
给学生,让他们拥有更多主动权。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探究和思考的机会。

教师应该在教
学中传递出对学生的信任,用鼓励和问询的方式,让学生们成为课堂发言的主力军。

学生
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估,收集、分析和转换信息,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因此教育应该更关注学生自我发展。

其次,应该避免只注重内容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意愿。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
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是妨碍他们自身发展和兴趣的教育工具。


论知识和实践都应该成为课堂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鼓励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表达能力。

最后,在课堂中,学生们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责任,让他们拥有一些重要的学习任务。

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或考试,让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来
实现自我目标。

总之,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整个教育团队,都应该投入到学生自我探究和思考的过
程中,通过新的教育方式来重新定义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功的环境。

这样做可以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投入学习中,并且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把学法教给学生

把学法教给学生

把学法教给学生作者:赵飞马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4年第05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法教给学生”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把学法教给学生”就是打通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任务。

一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思维习惯。

思维方法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因此,“教学生方法”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逻辑思维,有的教师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思维,有的教师通过试题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在一节历史课堂上,教师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跨越空间将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来探究其异同,跨越时间将历代相关政策进行对比来探究其进步性,在这种探究和比较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自然就会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是教給学生记忆方法,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系统。

记忆方法是指通过记住某一对象并适时回想,让所记对象留在脑海里的方法,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学生作为接受对象,如果不能很好地记忆知识,也就不可能谈到能力的提升,因为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靠“记忆”获取的一系列知识的基础上的。

记忆方法能让学生超越传统的机械记忆,更牢固、更清晰、更系统化地记住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系统。

严格来说,学生记忆的知识大多是凭借自身的机械记忆获取的。

然而,面对各学科浩如烟海的知识,学生只靠机械记忆肯定会产生记忆疲劳,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记忆方法上给予引导。

语文教学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听了一些课,年轻老师的多,说真的,比我上得精彩得多,但效果不见得比我好。

所以,在语文组我一再表明观点:少讲。

少讲就必须改变观念。

一、不必担心教学任务未完成。

教学设计是死的,教学课堂是活的,锻炼学生思维是真的,提高学生能力是目的;二、不必担心知识点未讲完。

一堂课最好只完成一个任务,强化一个知识点,贪多求全,反而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效果不好;三、少讲,就是让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问题通过全班讨论还做不出来,那还有必要讲标准答案吗?考场上一个学生还能做出来吗?老师能代替做答吗?少讲就必须做好“导”的准备。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也不是让学生无中心、无目的地争论不休,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胡思乱想。

而是把被不合理浪费掉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二、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辩论时,一定要有教师的充分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作为教者,也是读者。

作为读者,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作为教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估计学生在阅读、思考、辩论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好“导”的准备。

少讲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必须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不能以答对一个题为目的,要以有清晰的答题思路为目的,要把各种不同题型在各种不同的文体的各种不同位置的阅读答题方法思路传给学生,授之以渔。

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

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应该创设适当的情景指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并认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10.11教研——贯彻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

10.11教研——贯彻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

贯彻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新课标积极提倡的。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有理念上的准备,也需要“技术”的运用。

一、“还”的认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因此要归还给学生。

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业、解惑”。

但当我们还的时候,很多老师认为我们需要有充分的储备和十足把握,以避免还给学生后收不回来的“尴尬”。

觉得收不回,有失老师“身份”。

其实,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可是,我们现代教育中,学生一致认为老师的见识肯定高过学生,所以,当学生问的问题老师不知道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

那么,在课堂中就可能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学生的问题逃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实);其二:学生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料,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

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

二、怎样“还”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

1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

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

其实,老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评价。

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想法,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2“还”要有“预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

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招架不住的准备。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将课堂还给学生,事实上确实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

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明白得及工作体会,说几点看法:一、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刻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刻,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刻留给学生去摸索。

二、创设适当情形,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专门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

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形,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摸索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把握知识,进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纳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观点性的文章,采纳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好。

三、组织讨论,集体参与。

假如课堂上采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确实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不用摸索,学习成效专门不行。

因此我经常采纳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效。

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纳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方法,让学生分组活动。

如此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

对课文的分析,采纳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明白,喜爱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制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制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欢乐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随着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于还给学生真正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老师的讲授,而更注重于创造一个更加互动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交流中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由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这种教学方式通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团队合作,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与同学一起交流想法,减少被动的听课疲劳。

二、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只要我们注重发掘并提供相应的培养环境,学生就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中表现出色。

因此,老师应该尝试发现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更擅长。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就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主动去学习。

这样的学生通常会更有主动性和创造力,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设计探究式学习、课堂探讨、自学小结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同时,老师还需给予学生激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我认识。

四、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有意义,有时甚至会惊人地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轮询方式激活学生的主动心态,激励他们表达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即使是看似荒唐无稽的问题,也有可能衍生出有意义的话题和探讨。

五、建立互信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信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自信的进入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一、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其重要性。

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理论篇:什么是“把课堂还给学生”?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概念。

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优势和意义。

2. 教学内容:解释“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含义。

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实施“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效果。

三、实践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分析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自主学习,分享心得和经验。

四、实践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合作学习?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内容:解释合作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激发学生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内容:回顾“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著作,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收获了许多关于如何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的宝贵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书中关于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所触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提出了学生参与度的概念,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中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我应该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我对书中强调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有所启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差异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和学习档案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再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评价,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评价和考试的思考颇有感触。

传统的考试形式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机械的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种形式的考试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作者建议在评价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而不仅仅看重成绩。

此外,作者还提倡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些评价方式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过分注重分数,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浅谈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2000字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地方。

但是,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课堂缺乏互动、枯燥无味,而且教师讲课时声音单调、缺乏激情。

所以,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何突破常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育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说是在课堂中增加趣味性和趣味的一种方式。

作为教师,不要仅仅是依赖于板书和讲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比如说通过教学视频、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在这过程中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实际操作很简单。

二、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教师既要讲解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自身表达,互动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注重情感交流要想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就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愿意和教师沟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眼神交流等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自身的角色。

四、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乐趣其实来源于学生自己。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保持自主学习的兴趣,学习才能变得更加的有趣。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积极批评和鼓励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自己的道路。

五、教育内容的位移教育内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板书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课外阅读,外出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方法、思想的渗透,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高。

随着教改的大流,数学课“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少了,但是“满堂练”的课多了,新课的教学几乎成了习题课。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数学教学主动学习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

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关注“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教师应该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这样,学生才会“动”来,数学课堂才能“活”起来,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重视预习,形成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对于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不能简单的背诵,要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

我在教学中,提倡课前预习,指定学生阅读书本上相应的内容,要求初步掌握基本概念、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

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课堂上,老师要检测自学、交流、点评的自学成果,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书本例题或难度适当的习题,然后班内交流、板演,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在交流完成后,老师全班点评:讲知识,讲方法,讲易错易混易漏的地方,讲解题的规范(书写、表达)。

这样学生就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自学能力。

二、多种形式,激活课堂
(一)创设情境,唤起参与。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这种数学教学旨在逐渐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促进教学目标的有
效达成。

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张梯子,靠在墙上,它的倾斜程度过大不行,过小也不行,在这一生活情境中,你觉得梯子的倾斜度和什么有关?根据这一现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有人说与梯子和墙面、地面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比值有关,我因势利导,顺利地引出里有关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的概念,并使学生掌握了正弦、余弦的有关性质。

因此,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自主探索,给予时空。

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的听讲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亲身实践,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掌握知识。

(三)巧设错误,突破难点。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尽管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一些重点和难点,但学生解决问题时还是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因此教师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可以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以此提高解题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四)学法指导,给予启迪。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根据课程目标安排部分例题,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析,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如果可以通过有效的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避免只强调结论,学生被动听讲,单纯模仿,机械记忆的枯燥学习,那么课堂就能“活”起来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堂课的内容,可联系中考的相关考点,确定拓展延伸的内容、题型、题量,原则上每一节课都必须有。

这既可加强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终身发展服务。

“教无定法”,事实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作恰当的学
法指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团结协助等良好的品质,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编辑赵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