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生人际关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自我评价不当。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建立,儿童经 常会对自己进行反省和评价。如果儿童的自我评价过低, 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胆怯,缩手缩脚, 不够主动,经常压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去做自己想干的事 情,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耻笑。这种闭锁心理自 然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因此,自卑心理严重的儿童往往 不轻易对别人袒露胸襟,缺少朋友,容易产生人际孤独。 相反,如果儿童自我评价过高,则易产生自负心理,看不 起别人,在交往中会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 因此也会因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
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 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 并发展起来的。
1、早期亲子关系特征—依恋
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 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依恋是儿童与 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这种依恋促 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一旦依 恋形成,儿童就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 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 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疲倦或紧张 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并且在感情上表现出 更大的宽慰,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 轻松。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 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 童除父母、教师及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 社会关系。
1、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作用、功能) (1)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 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 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 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 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 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4)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成分。 情绪情感障碍是诱发人际孤独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情绪情 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等,这些都会妨碍人际 间的正常交往,特别是害羞和恐惧会使儿童产生逃避行为, 封闭自我,产生人际孤独。而愤怒、嫉妒会使儿童因缺少 朋友而感到孤独。
(二)社交恐惧症
2、儿童的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发生着变化,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策。麦克斯白 (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 父母作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具有较强的社 会交往能力,并且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让儿童参与家庭 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促进儿童社 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通过榜样作用、强化和约束,培 养儿童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发展儿童的亲社会 行为
三、小学儿童存在的主要交往问题
(一)人际孤独 1、什么是人际孤独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索居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 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际孤独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 交往障碍而带来的孤独体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孤独是人存在的 感受标志。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孤独感特别强烈,并且长 期存在,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工作和学习,那么就 可能是心理问题或障碍了。对于小学儿童而言,尽管他们 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学校的集体环境里,但是,由于社会、 家庭、个性或交往技能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小学儿童 在交往中表现出人际孤独,与同学交往不主动,狭隘孤立, 其行为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 的重要决定。
3、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 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从依 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 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但小学儿童与父母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他们对父母仍然怀有深厚的依恋的感情。
同伴团体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 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具 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的同伴团体能满足儿 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日本心理学家 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过程分 为五个时期。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 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 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 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 (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 团,出现了统率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 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 团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1.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指个体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 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 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恐惧症在 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态。
2、产生人际孤独的主要原因 (1)环境因素。陌生的环境或突变的环境,会使儿童一下
子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因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 帮助,而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特别是由于人为因 素而造成封闭的家庭环境是儿童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2)自我意识增强。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与 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密切联系。他们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 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愿望和需要,他们关心自己在别 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因此,一方面 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有一种闭锁 心理;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希望用 自己的秘密和别人的秘密进行交流。当这种愿望得不到满 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与他人、与外界格格不入 的孤独感。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 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 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能 互相帮助,但还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 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 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友谊是随时间 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之间应相互信任和忠 诚,同甘共苦。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 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 互相帮助。但这一阶段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1980)认为儿童友 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儿童还没有形 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 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 一起玩,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以及时空上的接近相 关联。认为朋友就是与自己一起玩的人,与自己住在一起 的人。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和 社会个性化的发展。
2、小学生处在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迫 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 更多的联系。
3、独生子女群体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
二、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 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小学儿 童的人际关系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亲子关 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平和开朗、严 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尊重学生、能为学生着想的 教师。
2、教师对儿童的态度
因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个性作风的不同,教师对儿 童的态度也不同,这直接影响交往质量、师生关系和教育 效果。
我们倡导的是亲密型(或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种 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亲切友好,学生尊敬、 热爱教师。师生交往正常而频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彼此接纳、真诚友好,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因而会 对学生有和蔼、愉快的态度,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微笑、 点头、注视学生,与学生有较多的谈话,对学生给予密切 关注,并且经常表扬学生。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相长。这 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不仅是学生分数的提高, 而且是学生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以及对他 人更喜爱、更亲近的态度。
(3)小学儿童的性别交往
在小学阶段,儿童都喜欢选择同性而不 是异性朋友。因为在小学儿童看来,同性 朋友可以分享共同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快 乐。此外,女性好朋友比男性好朋友更注 重人际关系,因而也更愿意分享彼此的秘 密,而男性好朋友之间则更看重活动本身 及其成就。
(三)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小 学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师生关系对 儿童的影响更加重大而深远。
第五阶段(12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 高阶段。它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 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由于择友更加严格,所以建立起来 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以上阶段变化反映了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对 友谊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小学儿童而言,最初 (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 行为和关系来定义朋友,认为朋友就是住得较近、 有好玩的玩具、喜欢与自己一起玩、玩自己喜欢 的游戏的同伴。到后来(小学四、五年级),慢 慢发展为将友谊视为更抽象的相互关心、互享情 感、互相安慰的内在关系,认为朋友就是互相支 持、互相忠诚、合作、彼此不打架。最后(开始 于小学五年级),儿童将友谊看成是可以进行自 我表露和倾吐彼此秘密的特殊同伴关系,朋友就 是有共同兴趣、互相了解、互相透露个人小秘密 的人。
(2)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有重要作用, 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3)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 (4)同伴关系的功能还在于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
收同伴的经验 。
2、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1)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发展
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交往随 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 更多、形式更复杂,并且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刚入学的儿童,几乎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 在儿童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一切, 他们几乎都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 有效果。在这个时期,师生关系比较平稳,儿童对教师的 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来自百度文库活的基本 要求。
从三年级开始,随着同伴之间交往的增多,特别是随
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儿童 无条件信赖、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他们对教师的态 度开始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也表现 出不同的喜好,对于满意的教师表现出亲近,并报以积极 反应,对于不满意的教师表现出疏远或反抗。如同样是批 评,如果来自于自己喜欢的教师,则会感到内疚、羞愧; 如果来自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会引起反感和不满。在 这个时期,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不平稳状态,教师的权威地 位开始受到挑战。
(2)小学儿童友谊的形成发展
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 建立友谊。友谊是指与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 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亲密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发展 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 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 识活动的机会,并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消除 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儿童的自尊,为以后的人际 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儿童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 立友谊。
第六章
小学生人际关系指导
一、小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
之间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某种比较稳定的 心理联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其社 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 表现为亲子关系、同伴关 系和师生关系 。
(二)小学生人际关系指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