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
历史王莽的历史悲剧
历史王莽的历史悲剧“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早年即已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王莽施尽浑身解数,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夺取刘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事与愿违,在绿林、赤眉大暴动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身败名裂,酿成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悲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1.王莽改制的背景早在西汉中期,土地兼并,流民问题就逐渐出现了,权贵者利令智昏,攫取财富、鱼肉民众肆无忌惮,乐此不疲,生活穷困潦倒、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急剧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对此,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在上书对策之时就有十分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描述,即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透露出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形势之严峻。
考察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王朝的中期一般都会发生土地兼并的现象,当然,朝廷出于维护统治的长远核心利益之考虑,也都会用各种方式来加以抑制和消解,尽可能地拖上一段时间,西汉中期的情况就是这样。
不过,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除了受土地私有化的本质属性强烈驱动之外,也跟汉武帝发起的汉匈战争直接有关系。
众所周知,汉武帝反击匈奴非常必要,正如汉武帝本人所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征和二年)但是反击匈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杂的,反击匈奴也给汉朝带来很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的衰退、民生的凋敝。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汉书》卷七,《昭帝纪》);“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矣” (《艺文类聚》卷十二引荀悦《汉纪》佚文)。
其次,是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一触即发。
长期征伐匈奴的战时体制条件下,服役、租税、酷刑、征调、瘟疫、饥馑、水旱,使得广大民众精疲力竭、痛苦万分,不得已铤而走险,以武力反抗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导致整个社会面临大动乱、大洗牌的深重危机:“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 。
王莽改制的评价
王莽改制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改制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他在新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新建立朝廷的威信,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和官制改革等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王莽改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既有负面的评价,也有正面的评价。
首先,王莽改制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策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经济困境。
尽管王莽倡导均贫富、平均土地权利和改善农民福利,但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不力,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同时,货币改革也失败了,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短缺问题。
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社会秩序崩溃,引发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为新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其次,王莽改制的正面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他试图重建朝廷的威信上。
在新政期间,王莽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减弱地方势力。
他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了太后的地位,并通过改革官制来打击官员的贪污行为。
此外,王莽还实行了一些改善统治基础的政策,例如破格提拔人才、加强教育和治理道德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努力使得朝廷重新恢复了一定的威信,并增强了政府的统治能力。
然而,我们不能仅以改革的初衷来评价王莽的改制,还需要考虑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
尽管王莽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但他的改革政策往往是片面和欠考虑的。
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动乱,他的货币改革政策也加剧了社会经济问题。
同时,他的改革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很多人对他的统治不满和抵制。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
综上所述,王莽改制的评价存在着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认可其重建朝廷威信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但也批评其改革政策的片面性和不适应社会的因素。
尽管王莽改制失败,但其改革措施对于后来的政治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王莽改制的失败也反映了政治改革必须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尊重民意和民众需求的重要性。
王莽的改制(简述)
• 除了不符世情外,王莽改革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 缺乏改革的技术能力,而行政官员大多近乎腐败贪污; • 改制前后缺乏周详计划,以致法令繁复,朝令夕改,如:多次币制改 革,令货币种类繁多,导致通货膨胀;又以严刑强制执行,使人民反 感; • 诸多措施,如行王田制、禁卖买私属、行六莞,严重损害既得利益者 ,后者自然鸣鼓而攻之。
二、背景
•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 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 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 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 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 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 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 象,形成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 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 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
谢谢观赏
币制
•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 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 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 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 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 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 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爵位、官制
• 五等爵和新朝官制 • 新朝的官制上承西汉官制。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 。而官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居摄元年(6年)正月,‚臵柱下五 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此为中低级官员的变化。 又如,居摄元年(6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曰 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臵 四少,秩皆二千石。其中太阿一官为始创,可参见西汉太傅、太师、 太保、太阿列表。此为高级官员的变化。 • 新朝建立后,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莽建立了一整套建立在原西汉官 制基础上的新的官制。其重点是十一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中央官制由此发生重大变革,而地方官制变化不大。
如何理解王莽改制失败
士族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层,阻碍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
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后世政治改革提供借鉴和教训
改革需要顺应历史
潮流
王莽改制失败表明,改革必须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否则 将难以取得成功。
改革需要注重民生
王莽改制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 众生活困苦和社会动荡。后世政 治改革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提 高民众福祉。
王莽希望通过减轻赋役、赈济灾民等 措施来改善民生。
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莽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削 弱地方势力、改革官制等。
02 王莽改制内容及 措施
政治制度改革
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 重新分配,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废除奴隶制度,禁止买卖奴婢,提高奴婢地位。
教育改革失败
王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提高民 众的文化素质,但由于教育资源 匮乏和教育制度不合理,这一改 革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军事外交策略失误引发外部压力
对匈奴政策失误
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过于软弱,导致匈 奴不断侵扰边境,给新朝带来了严重 的外部压力。
对西域政策失误
王莽试图通过控制西域来加强自己的 统治地位,但由于对西域情况了解不 足和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西域各国纷 纷反叛。
04 王莽改制失败对 当时社会影响
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改制引发社会不满
01
王莽改制涉及土地、货币、官制等多方面变革,触动了社会各
阶层的利益,导致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民众生活恶化
02
由于改制措施不当,如频繁更改货币制度,造成通货膨胀、物
价飞涨,民众生活日益困苦。
社会动荡加剧
03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改革,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中首先就是因为过度追求复古,这一点十分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王莽本人在改制时,一味的想要复古,他坚持认为复古是在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所以他的一切政令和设施都效仿古代,到处都是古色古香。
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一问题,他下诏实行王田制,希望以此可以制止土地兼并现象。
但是,土地私有制在那时的我国已经出现六、七百年,想要立即废除,实属空想,根本不切实际。
因此这一制度受到了众多地主们的极力反对,导致最终被废除。
另外王莽为人一味的追求虚名,虚荣心较强,对改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估计严重不足,因为导致许多改制中的措施都半途而废或是仅存于诏令中根本就没有实施。
初次之外他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王莽除了爱逞强之外,还过度自信,盲目追求儒家经典,固执己见,非常的自以为是。
而且他过度亲小人,远贤臣,致使满朝净是一些阿谀奉承,颠倒黑白之人,因此,改制失败肯定是必然的结果。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还在于王莽改制期间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灾害史书有记载。
此次灾害累及的地区是非常多的,而且持续进行的时间也有些长,面对如此重大的灾害,就算是在一个国库充足,社会稳定的国家也会给其造成重创,更何况灾难是发生在一个社会不稳定,正处于改革时期的国家。
王莽改制的结果王莽是西汉时期的新朝的皇帝,他通过符命禅让的方式坐上了皇帝,并且在掌握政权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是王莽改制的结果却不如人意。
王莽原打算借古周王朝之势改革以巩固自身的地位,解决社会问题,缓和阶级矛盾,但是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具体的王莽改制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王莽改制的结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首先他为改制而做出的一系列举措非但没有起到一定的成效,反而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甚至进而导致汉王朝积蓄已久的弊病一下子爆发,引发了一些农民起义活动,最后也造成了王莽身死朝灭的悲惨下场。
西汉王莽改制ppt课件
——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
1
王 莽
社会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背景
改
制
的 思想 (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历 史
背景
背 景
政治 背景
(王莽代汉)
2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西汉后期的 主要社会问题
土地问题 奴婢问题
汉代画像石 车马宴饮图
政土 治地 黑兼 暗并
3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汉元帝
令起事……
9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随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近于末日,因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而加入到 统治阶层的儒生们鼓荡起一股“奉天法 古”、“复古改制”的浪潮,以求摆脱统 治危机,树立儒家的独尊地位。这最终导 致了王莽大规模的“复古改制”运动的发 生。
10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汉 武 汉宣帝 帝
阴柔好儒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贵族、官僚、地主、商人 势力恶性膨胀 统治形势危机四伏
4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 (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 及西汉富后贵期,,多土地买兼田并至愈四演愈百烈顷,,带皆头的泾就渭是 西溉汉灌统,治阶极级膏的腴最上上层贾—”—贵族和大官僚地主 ——《汉书 ·张禹传》(汉成帝时的丞相)
“罢汉黜家百自有家制,度独,本尊以霸儒王术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乎?”
霸
汉
王
元 帝
道
杂
之
11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加入政权后,许多儒生认为实现儒家 王道理想的时机已经来临。他们要求西 汉统治者根据古代礼法的规定,恢复古 代制度,改变汉家制度。
儒生们相信,只要复古改制就会带来 天下太平的神奇功效。
王莽改制的结果如何?怎样评价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结果如何?怎样评价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结果王莽的改制不但没有缓解当时的阶级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
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
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
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退至渐台。
将士全部战死。
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王莽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肢解。
几天后,王莽的头被挂在南阳宛县市上,而王莽的改制也随着新朝的灭亡和王莽死去而画上了句号。
评价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
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
王莽新政的失败,是西汉没有前车之鉴、发展失败的延续。
在当时,它需要官僚体系治理国家,但是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国家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如果将土地收为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
这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的悖论,此后2千多年里,任何王朝,都没有逃脱西汉帝国谱写的命运。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
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
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
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
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称帝后在政治、经济制度上所进行的变动。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日益加深。
哀帝死后,平帝即位,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于初始元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早已激化起来的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危机,王莽宣布改制。
他针对土地和奴婢问题,下令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皆不得买卖”(《汉书·王莽传》),并且规定了重新分配土地的办法。
一夫一妇授田100亩,一家男丁不满8口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将多余的田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
没有土地者可按标准分给土地。
又针对豪强富商囤积居奇和高利贷盘剥,下令实行“五均六管”。
在首都长安和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和征收工商税。
由国家向人民无息或低息贷款,官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川税,借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
这些措施在实行过程中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
尽管法令严禁买卖土地和奴婢,犯令者罪至死,但土地、奴婢的买卖照样进行。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引言: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公元前9年至公元23年间垂帘听政,掌握了大汉王朝的最高权力。
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被称为王莽改制,旨在消除社会不平等、恢复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等。
然而,王莽改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本文将重点介绍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改革王莽改制的首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土地改革。
他试图消除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减轻农民的负担,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王莽规定每个家庭只能拥有固定的土地面积,并实行定期的重新分配制度。
此举旨在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贪官污吏以及地主阶级的剥削。
然而,土地改革面临了诸多挑战。
一方面,许多地主阶级反对王莽的改革政策,他们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土地,继而在政治上形成了反对派。
另一方面,由于王莽改革政策的不成熟以及执行不力,土地重分配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仍存在不少农民负担重的问题。
这些困难最终导致了土地改革的失败。
二、货币改革王莽改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进行货币改革。
他试图通过控制货币流通来调整经济关系,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控制。
王莽废除了前汉时期流通的五铢钱,制定了新的货币制度。
新的货币制度以布币为主,政府发行的布币只能在官方指定的地方使用。
尽管王莽改革了货币制度,但货币改革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新铸造的布币很快被市场上流通的旧货币所代替,因为布币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并且不受商人和民众的欢迎。
此外,政府仓库的储备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最终导致了货币改革的失败。
三、农民政策王莽改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政策的改革。
他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境况来增强中央政权的威信。
王莽降低了对农民的征税,并实行救济政策,为贫困农民提供生活补贴。
此外,他还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学校和水利设施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农民政策的改革并没有给王莽带来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无法用于其他改革项目。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下面是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去社会基础。
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转移人民视线,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
王莽改制的影响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
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
这些利益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对王莽改制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这些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
知识分子如此,其他阶级、阶层也会如此。
王莽改制中的改名。
王莽要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
他又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边疆民众深重的灾难。
王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
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王莽却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
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
不但影响效率,造成浪费,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王莽改制的原因内容影响
王莽改制的原因内容影响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土地和奴婢问题。
加剧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兼并,二是政治黑暗,而既得利益者,是贵族和大官僚地主,以及与之相勾结的商人。
(1)原因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和铁官徒起义不断,限田限奴婢之议遭外戚反对。
成帝、哀帝时期,贵族官僚骄奢淫逸,然王莽折节向学,赢得声誉。
哀帝死,平帝即位,王莽辅政,随即操纵国政。
(2)内容王田制度。
宣布天下土地均归朝廷所有,不得买卖,称之为“王田”。
奴婢政策。
宣布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以示人道。
“五均赊贷”和“六筦”。
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
每季的中月,司市师评定本地物价,叫做市平。
物价高过市平,司市师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
民因祭祀或丧葬需钱,可向政府借贷,不取利息;欲经营生产而缺乏本钱的,也可低利借贷。
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向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
六筦中除五均赊贷一项是平准法的新发展外,其余五项都在汉武帝时实行过。
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模仿《周礼》改易官名、地名。
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绶。
将原有汉朝所封之王尽改为侯。
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3)影响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在危机之下的一次自救运动,王莽试图以土地和奴婢政策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统治危机,但终以失败告终。
(4)失败原因王莽自身的局限性。
改革脱离现实,比如币制改革。
改革中用人不当。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皇族、贵戚、官僚和豪强地主依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兼并土地,更加速了农民的破产。
如成帝时丞相翟方进以势欺压贫民,强占民田未遂,竟将汝南郡的鸿隙陂废去,使得田地枯旱,农民被迫流离失所。
此时,不仅官僚、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富商大贾也以其经济力量助长兼并之风。
在各方面兼并势力的摧残下,农民陷入贫困破产的境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统治集团荒淫腐朽。
元帝只知打猎取乐。
成帝也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弄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
成帝荒淫好游,把政权交给他的舅舅们。
王氏得势,更"争为奢侈。
赂遗珍宝,四面而至";"狗马驰逐,大治第室"。
其他公卿、近臣,也无不奢侈淫逸,醉生梦死。
哀帝更为昏庸,对幸臣董贤尊宠备至,"赏赐累巨万",甚至要把皇帝宝座让给董贤。
哀帝死后,董贤自杀,官府变卖其家产,竟达43亿之多。
统治集团已经达到极端腐朽的程度。
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终年劳苦,不得温饱,不得不依附豪强地主,忍受着"收太半之赋"的残酷剥削。
或者沦为奴婢,或者四处流亡。
劳动人民生活陷入绝境,不能不起而反抗。
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反抗斗争。
哀帝时,以大司马师丹为代表的官僚,为了缓和土地兼并和大批农民沦为奴隶的严重情况,提出了一个"限田限奴"的主张。
结果被搁置起来,成了一纸空文。
以后,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大规模农民起义已迫在眉睫。
面对这种情况,在统治阶级中有人提出了"易姓受命"的主张。
哀帝死后,西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加剧,出身于外戚的王莽,便趁机夺取权力,充当了统治集团内部易姓受命的主角。
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其主要内容是:一,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根据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
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受田,即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史学纵横】王莽新朝改制
王莽新朝改制
王莽(公元前45—23年),字巨君,西汉元帝王皇后之侄,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西汉末年,自成帝始,外戚王氏势力膨胀,占据朝廷要位,掌控朝纲大政。
成帝末,王莽受封新都候,旋升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一年有余。
成帝死,哀帝即位,王莽一度失势。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死,9岁的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复以王莽任大司马。
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平帝,次年从汉宗室中挑选2岁的刘婴,王莽自称“摄皇帝”,操控朝政大权。
初始元年(8年),王莽将“摄皇帝”称号改称“假皇帝”,继而剪除异己的政治势力,逼迫太皇太后、其婶元后交出传国玉玺,导演了孺子婴禅让的丑剧,自称为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年号“始建国”。
至此,立国210年的西汉王朝结束,王莽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当皇帝的先河。
王莽代汉建新后,开始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改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并征收山泽税;(4)改革币制;(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由于王莽食古不化,不顾客观现实,随意盲目地改革,使得原本就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改制内容
王莽改制内容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公元9年废除汉朝而成
为新朝的皇帝。
在位期间,王莽致力于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这些改革被称为“王莽新政”,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下
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王莽改制内容。
1. 土地制度改革
王莽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豪门家族
手中的情况。
他在新朝成立后,曾下令将这些土地没收,并将其分配
给一般平民百姓,以解决社会不平等现象。
2. 货币制度改革
王莽认为旧朝时期的货币制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他颁布
了新的货币制度,规定了新的货币标准和铸币制度,以稳定货币的价值。
3. 军队制度改革
王莽认为当时的军队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如屡次战争败北,士兵
不积极,战备不强等。
因此,他进行了军队的改革。
他组建了一支新
的精锐部队,加强了军队装备的统一,提升了战斗力。
4. 中央政府制度改革
王莽认为旧朝时期的中央政府制度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他推行中央集权化,使得政府权力更加集中。
他建立了“九卿制度”,以及“主爵、从爵”制度,以加强行政管理。
总之,王莽的改革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新政虽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和实施,但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莽改制的启示
王莽改制的启示王莽改制的启示郑彪王莽这个历史人物,名声很差,这与中国历史文化特别强调正统有关,也与白居易的一首诗有关。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白居易:《放言》)白居易是大家手笔,有学问,敢于放言臧否历史人物。
在这首诗中,他秉持孔子著《春秋》的微言大义,也是孔子开创的以下两千多年中国文化传统,抑伪扬真,抑恶扬善,抑王扬周。
中国这个优秀传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近丧失,因为苏联解体,世界变局,于是思想界文化界意识形态领域流行价值重估,实为价值颠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抑善扬恶,抑真扬伪,浊流滚滚,莫此为甚。
此为米国引领的全球化地缘政治灾难,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白诗前四句说一种相人法,“辨材须待七年期”,主要说“辨才”需要时间,不可轻言平庸。
所谓“七年期”,也是一个概数,不可拘泥,或十年,或更长。
这一点古今同理。
对政治家,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能对历史转折发生作用,力挽危局,特别是要以弱胜强,只能以柔克刚,尤其需要以时间换空间,运筹帷幄,推动时局,折冲樽俎,等待时机。
因为政治这东西关乎天下安危,利害太大,丝毫疏忽不得,所以周公一身正气,尚且要“恐惧流言”,临深履薄,王莽人品不端,举大计就更要“谦恭下士”。
应当说,中国古今都不乏一身正气,立党为公,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有操守,有作为的大政治家,有些只是长期以来被低调所惑,被价值低估(殊不知此乃政治智慧所在),以致有一些轻率的舆论,包括说什么“击鼓传花”之类。
中国政治传统讲究王霸并用,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霹雳手段,但后者不能轻启,更不能滥用,既要等待时机,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一剑封喉。
这些都属于术的范畴,还必须统帅以高远的理想、正确的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则真正是政治家的大手笔。
中美博弈,是一盘大棋局,需要大手笔,也必然有大手笔,美国善打快拳,中国长于太极,究竟鹿死谁手,棋局在展开,在深化,不宜轻言胜负。
王莽篡汉的典故
王莽篡汉的典故王莽,字巨君,是汉成帝的生母王太后的侄子。
下面店铺整理了王莽篡汉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王莽篡汉的经过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的皇帝,也可以称为建兴帝或者新帝,在位时间是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算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
王莽篡权说的主要就是在西汉末年时期,王莽运用计谋夺得西汉时期的政权的历史事件。
王莽的姑姑是汉成帝的皇后王君如,他作为汉朝皇室的外戚,做人诚恳有礼,做事情认真严谨,又懂得做人做事,收买人心,很快就在家乡之中素有威名。
后来王莽青云直上,最高官拜大司马,权势滔天。
王莽一抓回政权马上就清除了外戚的势力,立刘箕子为汉平帝,他还用真心哭诉的行动为汉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受到朝野上下的大臣的拥立爱戴,为推行以后的登基奠定基础。
因为王莽向来维护自己的形象,使得他在那个时代成为社会的楷模,更在危难之间,被视为挽救大汉王朝的救命稻草。
王莽本就居心叵测,这件事正好达到他的目的,很快,他就建立新朝,成为一代皇帝。
从安汉公到大司马再到假皇帝,最后直到登基用了八年的时间。
后来在开国之初,他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维护了大部分农民的利益,却因为自视甚高而没有在乎大地主和商人的利益,进一步激化了原本就存在的社会阶级矛盾,引起各地的起义活动不断,他的“王莽改制”无疑是失败的。
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无力抵抗起义军的进宫,在战争中被乱军所杀,享年69岁。
王莽篡汉为什么能成功王莽幼年丧父,跟着叔伯们长大,他从小喜爱读书,又谦和明礼,对人尊敬,做任何事情表现的都极为认真,孝敬老母,尊重嫂子,渐渐的便传出了些他的好名声。
后来王莽逐渐意识到,仅仅是读书,并不能有所作为,便打起了叔祖父王凤的主意,当时王凤身居大司马,见自己病后王莽前后操持,表现的极为孝顺,又想着他之前的好名声,便开始提携于他。
在王凤的帮助下,公元前22年,王莽开始入朝当官,当了官之后,他继续之前的形象,办事认真,不但没有因为做官而骄傲,反而比从前更为谦虚,不仅让叔祖父对他刮目相看,并且连朝中的其他大臣也对他赞誉有加,纷纷上书推荐。
王莽改制的名词解释
王莽改制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改制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运动。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经学家,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试图恢复王侯之制,以解决当时社会里日益严重的问题。
1. 背景与动机王莽改制的背景是东汉末年社会的混乱和内忧外患。
时至公元8年,东汉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削弱,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使得社会秩序破碎。
王莽看到这一局势后决心改革,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王朝重新得到稳定。
2. 政治改革王莽改革的核心在于对政治体制的变革。
他废除了东汉时期的皇帝制度,建立了王侯之制,意欲消除宦官的干政,并为各地建立了令长制,以减少中央集权的矛盾。
他还推行世袭制,以保持地方朝代的稳定。
3. 经济改革王莽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改革。
他试图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来缓解贫困和减轻赋税负担。
他还推行了公田制,将一部分私有土地变为国有,减少了地主的影响力。
同时,他还试图通过发展农业、加强水利工程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4. 社会改革为了解决社会的混乱和内忧外患,王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他鼓励儒学的思想传播,并试图重整社会秩序。
他废除了奴隶制度、限制贵族特权,以及加强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5. 成果与失败尽管王莽改革的方案非常宏大,但最终并未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
尤其是他改革中的财政手段,如发行新货币和加重赋税等措施,引发了社会大规模的反抗。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他的改革失败,而民众的不满和反感也加速了他的垮台。
王莽改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扑朔迷离和充满争议的时期。
尽管其改革方案在当时并未取得成功,但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仍然深远。
他的改革尝试为后来历史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教训,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正是通过对王莽改制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趣闻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导语: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
1、实行"王田""私属"制。
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
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
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
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
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
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
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面无资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
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
3、改革币制。
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频繁改革。
公元7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
公元8年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
9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28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六: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
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
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
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
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
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
转移人民视线,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
2、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
(一)刘秀的统一战争
从建武元年到十六年,长达15年的统一战争。
(1)扫荡赤眉军等农民义军,(2)铲除全国各地的武装割据势力。
最终在全国范围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随之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以适应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之后的形势。
(二)东汉封建政府职能的调整
1.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
在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
光武帝曾裁并其他许多中朝官职,所以尚书台更能集中行政权力。
尚书台设千石的尚书令和六百石的尚书仆射,令、仆以下有六曹尚书分掌庶政,每曹有丞、郎若干人。
皇帝挑选亲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录尚书事”,实际上等于自己直接指挥尚书台,所以尚书台专权用事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2.加强监察机构
(1)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
秦和西汉中央最高监察官为御史大夫,汉成帝年间,由何武建言,设三公官,以御史大夫改作司空,分行丞相职权,地位是很高的。
御史大夫下有二丞,一为御史丞,一为中丞。
此外,还有侍御史、御史等。
东汉政权建立后,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已不负监察之责,有时根本不设此职。
而将原为御史大夫属下之中丞
改任为御史台(府)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其权位逐渐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
(2)复置司隶校尉。
西汉武帝时始置,为中央要职,又是地方监察官、负责监察京师百官,至成帝时废。
东汉立国后,复置之,又扩大其职权,并领一州。
属于司隶校尉部的郡有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
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设从吏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州部事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
(3)扩大刺史的职权范围。
西汉武帝始设刺史以加强对百官和强富豪公的监察。
东汉时,进一步扩大刺史职权范围。
全国分十三州(部),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
其职权除与西汉相同者外,另从建武十二年(36年)始有每岁举茂才为定制,年举刺史所辖州茂才一人。
于是刺史增加选举之权。
同时,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亦转归刺史。
3.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与废除内地郡国都尉
光武帝裁并400多县,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道、侯国数的1/4。
吏职减去9/10,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
这些措施主要为省开支。
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域逐渐变为具有郡职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
二、巩固王朝的措施
1.退功臣进文吏。
为了适时削夺将帅军权,刘秀提出此项措施。
其关键是“退功臣”。
采取两种做法,一为封侯褒扬。
如“云台二十八将”等。
二是奉朝请。
即功臣日常不任官职,有事奉请入朝参议。
2.以柔道治国。
这种理论来源于刘秀对道家著作的理解。
所谓“柔能治刚,弱能制强”。
这是由于他对西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等社会现实的考虑。
他主张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思想来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
3.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
刘秀自幼习研《尚书》,有一定的学术功底。
他大力倡导儒学,朝廷上下讲经蔚然成风。
明、章两帝亦如此,儒学正式成为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
刘秀一生笃信图谶,即位之后更是如此。
4.释放囚犯,减轻刑法。
东汉社会存在相当多的囚徒与奴隶,成为重大社会问题。
刘秀从建武二年至十二年中七次下诏释放奴婢,并且大量赦免囚犯,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大量劳动力。
5.削弱诸侯王势力。
东汉初期先是分封刘秀宗室叔侄兄弟为王,继而又封刘秀诸子为王。
前者先封为王,再降为侯,又降为公。
前者封国多为一个郡,后者二郡。
体现亲疏之别。
东汉诸侯王政治上无治民权,王国之傅与相由皇帝任命。
并多方限制各王的政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