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分化课题研究1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发表时间:2019-07-05T15:04:18.27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8月总第317期作者:李恩会陈雪[导读]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川省广汉市新丰镇中心小学618300一、研究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特制定本课题目标: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和学习能力都能有所发展。
二、研究内容1.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2.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3.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4.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三、研究周期及开展的活动1.研究周期:一年2.开展活动: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调查、谈心活动为辅。
3.调查范围:六年级学生。
4.参与人员:六年级班主任,部分学生干部。
5.数据汇总,进行分析。
四、研究成果及效果1.形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
《有效控制高二语文教学两极分化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有效控制高二语文教学两极分化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2年6月一、问题的提出高一阶段,我们研教结合,进行了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绝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转变,能愉快地胜任高中的语文学习,学习成绩日趋稳定。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不偷懒,善积累、勤阅读的学生一旦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会在高中阶段呈现良性循环,体现厚积薄发的魅力,成绩稳中有升。
但是随着高二学习任务的加重,语文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递升,新课程下语文材料信息呈现的丰富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语文的教学和随之而来的作业以及试题中探索性、创造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对一部分本来学习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有部分偏理的学生,把精力都投注到理科上,忽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培养,对语文学习越来越缺少感觉,无所适从。
再者初中的语文考试,鼓励记忆背诵的积累,阅读分析的可操作性还比较强,考试体现出来的两极的水平差异并不大;而高中的考试成绩则可以出现高分段在120分以上,低分在60分左右的大幅差距,语文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如不想方设法,将有愈演愈烈之势。
高二年级是高中三年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学科的均衡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薄弱的学科就是木桶中的短板,会制约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的发挥。
于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高二课题组的面前:学生的个体差异该如何得到关注?教学的个别化如何得到加强?弱势学生群体的独立性、自主性该怎样培养与发展?为此,我们把有效控制高二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作为研究方向,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二、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学生两极分化原因探究。
研究造成学生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科层面分析。
2、课堂教学艺术、教学内容、方法研究。
语文学科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可以让有差异的学生能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提高思维能力。
(完整版)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南秀云一、研究的背景与成因(一)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由于我校处于工业区附近,大部分的留守子女以及外来人员子女都到我校就学。
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数学学习成绩提前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应对的方法与策略呢?为此,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作为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学生个性的差异。
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优秀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认知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不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没能及时辅导,学困生与学优生距离也将越拉越大。
3、教学评价差异。
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教学评价单一,大家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有的只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优生和学困生就因一张试卷而产生了。
4、家庭教育的差异。
农村、外来务工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不能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学习氛围。
还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
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二、课题预设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特制定本课题目标: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研究课题的中期报告
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研究课题的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在中国教育中普遍存在。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乡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因此,深入研究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对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探索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乡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以乡村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研究内容1.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表现为: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另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存在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2.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师资力量不足:乡村初中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b)学习环境差异: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c)家庭背景差异:乡村学生家庭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家庭经济状况也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条件。
3.解决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对策为了解决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a)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b)完善学习环境: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c)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乡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促进乡村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这将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两极分化”的原因及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广顺小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及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一、课题来源“两极分化的原因及策略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在县教研室的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工作,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语文课逐步由心理负担变为精神享受。
与此同时,课题研究产生较为广泛的科研辐射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实施与管理1、课题开题**年**月**日,县教研室专家学校有关领导和参加了课题组的开题活动,大家对课题的意义、内涵和研究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拟定了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节,并进行了初步的人员分工。
2、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组拟定了年度阅读书目,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深入研究语新课程标准、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搜集相关论文与资料,形成课题思想,研讨具体的操作策略,为教学实践做好理论准备。
三、研究计划完成情况课题组首先在专家指导、合作探讨的基础上拟订出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则,围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条主线,按计划实施,定期进行课题研究的跟踪,反馈与评估。
2009年月中期评估, 在认真听取学校领导的指导意见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组织实验课,对原计划及实施细则进行了完善修订,拟订、实施新的阶段研究计划。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总结。
实验老师撰写实验研究的论文、案例、随笔、研究成果报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系统评价;对课题实验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与归档;举办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课件、论文、案例、讲座、公开课等)。
2010年1月、4月两次发出课题结题准备工作函,整理材料,讨论研究成果结集等事宜。
5月撰写、修订主课题报告并准备申请专家结审议题。
2011年4月,召开课题结题评估报告会,广顺镇教委办及学校领导组织全体课题组同志进行了课题结题现场评估。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课题汇报定稿
根据调查结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 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 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 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 验计划。
> 课题研究成败在教师,今后应继续加 强理论培训,提升理论水平。 结题不息题。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 划结题了,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
> 究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 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 并准备往下延伸。
感谢各位 聆听
THANKS FOR LISTING
前期学生问卷调查
第一 阶段
观察 调查
教 师
访 谈
立足课堂展开研究
试图找出两极分化现 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 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 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 一些障碍
造成“两级分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不同,让“两 极分化”更突显。 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 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 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 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
研究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缓 解两极分化
改善学习环境,驱善教学评价,重 新认识两极分化
D
关注学生,减少两 极分化
研究步 骤
WP S
准备阶段(2019 年2月—2019年3 月)
总结阶段(2019 年5月—2019年 12月)
实施阶段(2019年 4月—2019年5月)
第一 阶段
研究成果
1. 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成因与对策研究——王森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案例与反思——王雪娟 ○小学数学计算两极分化的思考——张瑛
“两极分化”的原因及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广顺小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及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一、课题来源“两极分化的原因及策略研究” 课题立项以来,在县教研室的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工作,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语文课逐步由心理负担变为精神享受。
与此同时,课题研究产生较为广泛的科研辐射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实施与管理1、课题开题**年** 月**日,县教研室专家学校有关领导和参加了课题组的开题活动,大家对课题的意义、内涵和研究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拟定了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节,并进行了初步的人员分工。
2、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组拟定了年度阅读书目,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深入研究语新课程标准、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搜集相关论文与资料,形成课题思想,研讨具体的操作策略,为教学实践做好理论准备。
三、研究计划完成情况课题组首先在专家指导、合作探讨的基础上拟订出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则,围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条主线,按计划实施,定期进行课题研究的跟踪,反馈与评估。
2009年月中期评估, 在认真听取学校领导的指导意见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组织实验课,对原计划及实施细则进行了完善修订,拟订、实施新的阶段研究计划。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总结。
实验老师撰写实验研究的论文、案例、随笔、研究成果报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系统评价;对课题实验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与归档;举办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课件、论文、案例、讲座、公开课等)。
2010年1月、4月两次发出课题结题准备工作函,整理材料,讨论研究成果结集等事宜。
5 月撰写、修订主课题报告并准备申请专家结审议题。
2011 年4 月,召开课题结题评估报告会,广顺镇教委办及学校领导组织全体课题组同志进行了课题结题现场评估。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对策研究
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有时会出现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即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而另外一部分学生掌握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对策,以便帮助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针对两极分化现象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差距和问题所在。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小测验或者课堂测试的方式,收集学生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量身定制课程计划。
这样,学生们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更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这样,学生将有机会思考和探索问题,并从中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数学学习,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此外,家长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密切的沟通,了解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并与教师一起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之,解决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差距,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自主思考和探索;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并为孩子提供支持和鼓励。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两极分化”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完整)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新课改中的一个核心词汇即: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但在我校数学课堂中,这种现象逐步减少。
反之学生出现了厌学、没兴趣的现象逐步增多。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益减弱,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比例不大。
学习的效果不好。
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能力强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的遨游,尽享数学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成为向上分化的一极;但也有一小部分群体,他们始终是数学课堂上的“听众”、是“观众”,甚至是“过客”,原本就很脆弱的知识基础无法加强,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久之,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成为了向下分化的一极。
更为我们困惑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能力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进入中学的学习)及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可持续发展方面造成了严重缺失!这明显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我校数学在每一次期末总评中,平均分都落后于整个学校教学的平均分。
这与义务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差之大截!同时也造成了数学教师在教学上都感到特别的吃力,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阻碍了教师教学进度的安排,而“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本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之一。
从这个理念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两点:一是教师不能放松任何一个学生,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发展。
其二是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
为了这个理念和追求,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等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极力避免两极分化,特别是促进后进生的数学发展?这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两级分化成因及解决策略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习途径,开发有效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省、市、县有关教研教改的文件精神, 我校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领导下,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题,大力开展以“四抓”、“两提”、“两建”为实践载体的学习实践活动。
结合我校具体实际,由我牵头负责,理综教研组承担《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调研课题,我们积极认真地开展了此项调研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一句顺口溜“刚到初中,不分上下;不知不觉,两极分化;初中毕业,天上地下。
”用教育的方法和观点分析一下,也就是初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刚进校的初中学生,是适应期和调整期,对学科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加深,以及兴趣的减弱,一些学生的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而且落伍人数也相对地增加,八年级是初中的关键期和分化期,是学生贫富差距最大的一年,几乎初中课程的一半要在八年级完成,也就是初中最繁忙的一年;九年级是选择期和提升期,“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把三年的学习内容复习完,并且要考上理想的学校”。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由于学科数目增多,教学方法不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素,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侧面说明教学由主动开始向被动转化,严重时,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
初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在初中普遍存在,而且是令教师和家长十分头痛的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同时又是一项非常艰难、非常细致、非常特殊、非常难做的工作。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教育观念急需更新,应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去,让所有学生按自身优势在学校中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的背景与成因(一)研究背景1、问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对于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
我校有许多留守子女,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应对的方法与策略呢?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2、研究的必要性开展“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的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少,同时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低、课堂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教学质量低的现象。
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学生个性的差异。
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优秀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认知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不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没能及时辅导,学困生与学优生距离也将越拉越大。
3、教学评价差异。
两极分化课题研究1
初中英语教学“面向全体防止两极分化”的探讨与研究实验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提出的背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
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目前,教育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教与学,最核心的领域当然就是课堂,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教师们努力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渗透,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教材新,容量大;教师通过努力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期望还是相距甚远;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较高。
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初一时学生成绩差异一般不大,但升入初二后,学生英语成绩差别较大,甚至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这不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发展,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案例一:Mr Li端着课本、教案及一摞作业本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依然响亮地回应着“Good morning,Mr Li.”然后就坐。
老师开始在黑板上书写本节课的标题,然后开始讲课,边讲边板书着一些重要的单词,短语,句型,同学也照抄着老师的板书内容,后来还放了录音磁带,一节课又是写,又是听,而且还会读几遍,写几遍。
这课堂看似听、说、读、写都做到了,气氛也不错。
但其中有很多的“南郭先生”。
案例二:这是一节初三的新授课。
英语老师很积极很负责任地提前两分钟等候在教室门口,提醒同学们为课堂做好准备。
接着,开始上课了。
老师在认认真真地讲授着关于“should….”的用法.一部分同学在认真地听着,并作出反应,一部分同学则在睡觉。
还有一部分同学呆坐在那,老师见此情景,一一过问,并关心地问着“是感冒了吗?”“不是,我听不懂。
我初一、初二都没学懂,这初三怎么也学不懂了。
”两极分化越来越大。
类似上述这样的课堂是常见的,结果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校长管得苦,效果不理想。
《小学中、高年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中、高年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新课标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
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在有些时候,尽管教师尽职尽责,学生刻苦努力,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学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两极分化:首先,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结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
其次,优生与学困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学困生也占少数,中等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
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学困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学困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
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同一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呈现巨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学习效果优良和学习效果差的学生人数所占比重大,而学习效果居中的学生人数比重偏低。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背景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连续性很强的学科,知识连贯、架构有序,内在逻辑性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绝不能存在半点含糊现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两极分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现“大众数学”的教育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以“大众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从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广顺小学“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新课改中的一个核心词汇即: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但在我校的语文课堂中,这种现象逐步减少.反之学生出现了厌学、没兴趣的现象逐步增多。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日益减弱,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比例不大。
学习的效果不好。
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能力强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的遨游,尽享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成为向上分化的一极;但也有一小部分群体,他们始终是语文课堂上的“听众”、是“观众”,甚至是“过客”,原本就很脆弱的知识基础无法加强,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成为了向下分化的一极。
更为我们困惑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能力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进入中学的学习)及学生在学习语文上可持续发展方面造成了严重缺失!这明显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三年中,我校语文在每一次期末总评中,平均分都落后于整个荣昌县小学语文教学的平均分.优生率都在县平均优生率之后。
不及格率更是大大超出了县上的不及格率!这与义务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差之大截!同时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都感到特别的吃力,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阻碍了教师教学进度的安排,而“让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本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之一。
从这个理念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两点:一是教师不能放松任何一个学生,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发展。
其二是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英语教学“面向全体防止两极分化”的探讨与研究实验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提出的背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
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目前,教育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教与学,最核心的领域当然就是课堂,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教师们努力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渗透,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教材新,容量大;教师通过努力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期望还是相距甚远;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较高。
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初一时学生成绩差异一般不大,但升入初二后,学生英语成绩差别较大,甚至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这不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发展,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案例一:Mr Li端着课本、教案及一摞作业本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依然响亮地回应着“Good morning,Mr Li.”然后就坐。
老师开始在黑板上书写本节课的标题,然后开始讲课,边讲边板书着一些重要的单词,短语,句型,同学也照抄着老师的板书内容,后来还放了录音磁带,一节课又是写,又是听,而且还会读几遍,写几遍。
这课堂看似听、说、读、写都做到了,气氛也不错。
但其中有很多的“南郭先生”。
案例二:这是一节初三的新授课。
英语老师很积极很负责任地提前两分钟等候在教室门口,提醒同学们为课堂做好准备。
接着,开始上课了。
老师在认认真真地讲授着关于“should….”的用法.一部分同学在认真地听着,并作出反应,一部分同学则在睡觉。
还有一部分同学呆坐在那,老师见此情景,一一过问,并关心地问着“是感冒了吗?”“不是,我听不懂。
我初一、初二都没学懂,这初三怎么也学不懂了。
”两极分化越来越大。
类似上述这样的课堂是常见的,结果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校长管得苦,效果不理想。
”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可悲的。
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师中,一部分仍然存在种种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的陈旧,呆板,难以进行因材施教,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基本是:熟悉新教材的标准与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判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精心策划出的教学是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跟着教师走的教学思路。
这样也就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教材难度较大,班级人数多,教师指导辅导不到位,地域环境不利于英语学习。
学生存在问题:学生在一开始(大概在小学三年级)接触英语时,兴趣浓厚,学英语也只是读一读,说一说。
随着年级的增长,到了初中,老师开始要求学生背单词,写句子,因此,学生就开始厌倦学习英语了。
初一到初三,一个学期没有学好,后面就无法学好。
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存在不良学习心理,学生个人智力因素。
因此,如何防止学生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如何控制和缩小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值得我们广大英语教师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1.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解决“两级分化”问题2.设立分级目标预防学生掉队3.从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4.有效布置作业减少学生分化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转化学生学习困难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分类和特点;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学习困难学生的“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在国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
他们虽然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更侧重于“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上海对此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研究资料和有益的启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Edward Gardner)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对美国及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一般传统智慧理论所信奉的两个基本假设:人类的认知是一元化的;只要用单一、可量化的智力就可适切地描述每个人。
“多元智能理论”最大优点是能够根据孩子不同的天赋智力类型而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更能激发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琳达·坎普尔说:“在过去的15年里,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思路,并为教育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这一理论正在使人们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们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 .但我们认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在转化相对学习困难学生(即优生再度提高的问题)的具体途径、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尤其通过研究性学习不断探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个案研究和家庭、集体、学生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的研究方面比较簿弱。
四。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一)理论价值1.通过分析两级分化的原因及研究对策,全面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2.教师把握时机,带领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持续兴趣期,渡过危险期,进入全面发展期。
3.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活化,使之益于组织表演、游戏、竞赛、歌曲演唱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通过研究,努力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途径、新模式,帮助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二)实践意义1.通过研究与实践,能够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理论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优秀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可从同行的名师中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真正提高我校英语老师的素养。
2.探索出一些适合在农村城镇中学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学生更高一级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3.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能力,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一)理论依据1、以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明确初中生学好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构建主义教学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3、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为依据,力求使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研究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以“如何防治两极分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为总目标。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2、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好英语;3、因材施教,提高学困生的英语成绩。
六、课题研究过程设计课题研究计划二年时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一)实验准备阶段(2013.3-2013.6)1.撰写《初中英语教学“面向全体防止两极分化”的探讨与研究》实验方案2.组建课题组,落实实验人员3.做好实验资料准备,宣传学习教育理论4.设计调查问卷表(二)实践研究阶段(2013.9-2014.5)1.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教师根据方案进行研究,结合文本内容,生活实际,教学实际,随时研究,调整完善方案。
3.把日常教学与开展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开展课题研究与英语教研工作融为一体。
4.组织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取得经验,请专家进行指导,培训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每学期召开2-3次研讨会,了解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成绩是否提高,教学效果是否满意,还存在哪些问题。
请专家针对具体问题作出指导。
6.及时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查缺补漏,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搞好阶段性工作总结。
(二)实验总结阶段(2014.6-2015.5)1.整理资料。
调查问卷阶段小结材料,有效课堂的案例,有关有效课堂的论文。
2.撰写结题报告。
对实验阶段的检测评价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生学习能力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总结哪些教法和学法能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撰写课题实验总结报告。
3.请专家组对研究结果进行鉴定。
七.研究方法设计本课题在具体实施方案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还将采用以下一些辅助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
教学中进行转化目标的设定、跟踪和反馈,师生多方位的交流互动,进行案例分析,重视第一手资料的积累。
2.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目前老师在教和设计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设计问卷,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老师中座谈,收集相关材料。
课题组将对分化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基础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设计调查提纲、问卷,并结合学校每次考试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3.文献研究法:认真查阅学习资料,发现问题,借鉴利用好的文章资料,获取理论指导。
学习有关两极分化的成因、转化理论,特别是一些“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我校实际,开展研究。
4.经验总结法:完成各阶段的报告,论文搜集与案例分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
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
概括有关教学,分化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从点上和面上及时总结研究经验。
八.预期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研究,预期将完成的最终研究成果是:1.《课题研究调查报告》2.《初中英语教学“面向全体防止两极分化”的探讨与研究》案例集3.《初中英语教学“面向全体防止两极分化”的探讨与研究》论文集4. 《初中英语教学“面向全体防止两极分化”的探讨与研究》能力测试成绩分析报告九.主要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李奎:《谈谈英语教学中的补差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