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1)
[分享]1中音史简答题
1.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梅兰芳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京剧伴奏中加用可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程砚秋,他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如“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
他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周信芳,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不守成规,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
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
2.萧友梅,赵元任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萧友梅,艺术特色: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室内乐作品完全仿作了西洋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管弦乐曲进行了民族风格的尝试与探索。
历史贡献:①推广音乐;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赵元任,艺术特色: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
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历史贡献: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冼星海对近代合唱音乐创作的贡献?冼星海的《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之外还有《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他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中音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
以卖唱奏乐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
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
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
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
因此。
音研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
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为院长。
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4、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字子恺,浙江桐乡人。
是李叔同的学生。
“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
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
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
5、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2)代表作品:《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3)代表人物:黄自、聂耳等2、第二阶段:1935年初;(1)标志:“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抗日爱国音乐社团的相继成立;(2)代表作品:《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3)代表人物:吕骥、任光、冼星海等。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一.名词解释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
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
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1938年夏作于延安。
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
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中音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局部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多段体乐舞。
它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大地;?玄鸟?对图腾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赐予与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假设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最古老仍可演奏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根底,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拟完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重要组成局部。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是它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宣导。
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表达了它“乐教:功能。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 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家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因为由女性表演,又称女乐。
春秋以来,这种音乐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2. 秧歌剧:1943年,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从工农兵出发”,”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号召,走向社会,体验,挖掘根植于人民中间的民间音乐,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这种新型小歌剧。
”秧歌剧”的音乐吸收了戏曲和民歌中的某些因素。
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
题材大多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减租斗争等内容。
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安波曲)。
其后产生了《一朵红花》《夫妻识字》《减租会》等秧歌剧作品,为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积累了创作经验。
3. 聂耳: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聂耳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
具有民族的和大众的特点,富于时代特色。
聂耳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4.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
创作领域包括大合唱、歌剧、管弦乐曲、器乐独奏和重奏,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合唱。
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群众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歌曲《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等。
中音史复习——精选推荐
中⾳史复习中⾳史(上)考试复习重点1.⾻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笛”。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司乐周初建⽴的我国最早的宫廷⾳乐机构。
重要职能:⾳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统治。
达到“礼乐治国”。
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政管理;⾳乐表演职能。
3.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
伯⽛和钟⼦期《⾼⼭流⽔》。
4、《楚辞》南⽅民歌⼤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居》《渔夫》《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整理⽽成。
有浓重的巫风⾊彩及浪漫⾊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
结尾采⽤了“乱”的⼿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种⾳乐创作⼿法。
⼀般⽤于⾳乐结尾的地⽅,也是全曲的⾼潮所在。
5.⽼⼦的⾳乐思想题倡“⼤⾳希声、⼤象⽆形”。
提倡“⽆知⽆欲”,反对⼀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乐是⽆声的,这种⽆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种虚⽆主义⾳乐观。
6.《⼴陵散》⼜名《⼴陵⽌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成的⼤曲。
规模宏⼤,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拍》蔡⽂姬拍:表⽰乐曲段落全曲共⼗⼋段,⾳乐⽤宫、徵、⽻三种调式,表现了蔡⽂姬远嫁匈奴,思念故⼟,以后⼜惜别幼⼦的痛苦⼼情。
8.《梅花三弄》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乐中⼀种曲式⼿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字谱是⽤⽂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位的⼀种记谱法。
《碣⽯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唯⼀留存的⽂字谱。
10.《碣⽯调幽兰》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存留的⽂字谱。
中音史重点!!
《中音史》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黄帝时的乐舞叫《云门大卷》;唐尧时的《大咸》;虞舜时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
2、《成相篇》:战国时期荀子参照民间歌曲的结构编写的一首歌词,它可能是后世说唱音乐的最初形式。
3、大司乐: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世界上出现得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
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弟子,以及由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
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世子、国子们学会统治之术,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亲自去表演这类东西。
大司乐贵族子弟学习乐与礼,是为了让他们懂得礼乐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措施。
4、采风制度:周朝制定的一种收集民间歌曲的制度。
周王朝从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通过采风来了解民意,改正施政中的错误。
采风整个过程:①派人采集民间歌曲②派人筛选和修改歌词③由国王亲自审查其内容是否违反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以及决定对选中的歌词如何利用。
5、八音:周代把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
6、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以振动弦分的长度代表音的高低关系的律制,称作“三分损益律”。
《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五声音阶的计算法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音律计算方法。
7、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更加发展了的说唱形式。
常是成本的长篇说唱形式,音乐非常复杂,突破了一个宫调一个曲牌的范围,已经能够适应表现内容较为复杂的故事。
它的音乐结构,由多种多样的曲式单元所组成。
最早出现于11世纪北宋时期,首创者是民间艺人孔三传。
8、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属于板腔体)、皮黄腔(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组合而成)。
二、问答题1、远古至周代时期的乐器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远古时期的乐器,主要以打击乐和管乐器,乐器的构造简单,就地取材,并出现二音,三音的音阶形式。
例如鼓,早期是陶土制的,到殷代才是木制和铜制;还有磬、足鼓等。
中外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外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发掘出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缺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来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就是迄今已辨认出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备,就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低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为完整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误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c》、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订礼乐,六代乐舞用作郊庙祭拜。
以《云门》用作祭天、《小淡》用作祭典地、《大韶》用作祭典洞庭、《大夏》用作祭典山川、《小c》用作乐享先妣、《大武》用作乐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为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坐落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并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成文字)的“同”字读法与后世的“吕”字读法相同,而存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读法共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发生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福兰县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作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锣、鼗,丝―琴、瑟,木―恰,匏―笙、竽,竹―箫、篪。
中国古代音史复习大纲 大一上学期(1)
大一上学期《中国音乐史》课程期末考查说明评分标准:(面试背诵占总评成绩的60%,课堂笔记本占总评成绩的40%)①90分至95分背诵流利熟练;且加进个人补充资料;且课堂笔记本达到精美艺术品标准的。
② 80分至90分背诵流利熟练;课堂笔记字迹工整,美观大方。
详细完整的。
③ 60分至80分背诵有少许错误,有停顿;课堂笔记本完整的。
④不及格背诵有较多错误;有多次旷课纪录(一次扣5分);拒交课堂笔记本的。
一中国音乐史分期二、先秦乐律学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其中五声是指中国古代用“宫商角徵羽”作为音阶中各音的阶名,在此基础上,以“变”来表示低半音,用“清”来表示高半音。
常用‘变宫’、‘变徵’两个音作为衬托或丰富五声之用”,以此来形成“七声音阶”。
在十二律中,一般说来,一个律就是一个半音。
但这些半音有大小半音之分。
六个单数的半音被称为“六律”,六个双数的半音被称为“六吕”,把“六律”和“六吕”合起来,就是十二律吕,分别是: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钟吕簇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著名乐舞(一)原始社会乐舞: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葛天氏乐舞和阴康氏部落的健身乐舞黄帝部落时期,以云为图腾崇拜的乐舞《云门大卷》。
尧帝时歌颂天上西方星座的《咸池》舜帝时歌颂舜统治美德的宗教乐舞《大韶》(二)奴隶社会时期的乐舞夏初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著名乐舞《大夏》商初歌颂商汤讨伐夏桀的著名乐舞《大镬》周初歌颂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的著名乐舞《大武》四、周秦时期乐器的分类----八音按照乐器制作材料角度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共八大类。
各类代表乐器如下:(一)金类钟编钟镛铎铙镈(二)石类磬编磬(三)土类埙缶(四)革类土鼓楹鼓(五)丝类琴瑟筝筑(六)木类zhu yu(七)匏类簧笙芋(八)竹类箫龠管五、汉代宫廷音乐机构---乐府(一)时间:产生于公元前112年,取消于公元前6年。
(二)主要人物:协律都尉李延年为领导人,管理音乐。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第一篇:中音史复习资料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一)一.远古时期:.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 《蜡辞》——祭歌。
④ 《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 《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年可考的依据。
支,距今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者名词解释,如:判县。
).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① 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罗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挨次递减。
.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 ( 九韶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来。
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
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③散乐:民间音乐。
④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⑤宗教性乐舞:攤舞。
.八音分类法: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西周有多达多种乐器。
中音史-古代
《古代中音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5’)1.八音分类法: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西周时期,按制作乐器的材料分。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在中国古代沿用了两千多年。
2.姜夔: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自幼以诗善名,爱好音乐与书法。
屡次参加科举,但都名落孙山,只好充当幕僚清客,擅自度曲。
3.九歌:流行于春秋末,战国初的楚国南部,是一种大型歌舞曲。
伴奏:钟、鼓、琴、瑟、竽、笙等。
4.货郎儿:说唱性质的曲艺,小贩叫卖形式。
***5.清商乐:6.相和歌:民歌经乐府整理,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就是所谓的相和歌。
相和歌有两种含义:(1)概括了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2)当时的一种演唱形式。
伴奏乐器: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篪、筑等。
曲式结构:乱。
7.梆子腔:乱弹剧最早的声腔为“梆子腔”,因为枣木作“梆子”击拍而得名。
又因发源于秦地陕、甘一带,故又称“秦腔”。
伴奏乐器以月琴、胡琴为主。
具有高亢激越,强烈急促的特点,乐器又加入了梆笛和锣鼓等。
8.变文:佛经和叙事歌曲相结合的产物。
初,经文改编成叙事文体,为吸引听众,讲叙中插入一些唱段。
该种方式称作“俗讲”,其讲唱本子就是“变文”。
后,为进一步深入人心又编了一些不直接出于佛经而与佛经相符合的传说故事来讲唱。
二.简述:(4选2 2*10’)1.汉魏时期北狄乐与鼓吹乐的发展。
***北狄乐:鼓吹:北狄乐早在秦时就已为汉族牧民所习用,至汉代传入朝廷,经整理改编,用于军队、出行、宴乐、宗庙祭祀等方面。
因该种音乐以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笳、角为主,因此称“鼓吹”。
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音乐结合出现的新形式。
从乐器配置和运用场合来看,主要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短萧铙歌三大类。
2.宋元说唱音乐的发展“诸宫调”是一种大型说唱艺术,继承了叙事鼓子词及唱赚等曲艺形式,并在说白方面承袭了唐代变文的代言体特点。
“货郎儿”说唱性质的曲艺,小贩叫卖形式。
3.郭沔与《潇湘水云》郭沔,字楚望,南宋末年,浙派古琴创始人。
中音史考点集锦
荀勖东晋时期人。他的“管口校正法”是律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在计算管乐器不同的音高所对应的管的长度时,必须把气柱的长度与管长之间的差数考虑在内,这个差数就是管口校正的数据。
宋杂剧: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
浙派琴乐:是自南宋起以浙人郭沔为师承渊源的琴乐流传派别,在当时诸琴派中最负盛名。
《乐书》:世称《陈旸乐书》,由北宋陈旸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乱弹:从康熙到道光100多年间,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称“乱弹”时期。
“花雅之争”指乱弹和昆曲的对立。主要声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梆子腔开创了板腔体,皮黄腔(西皮和二黄腔结合
变文: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音乐形式,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说唱音乐的方式进行宣传,叫做“俗讲”或“讲经文”。变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培养对象:“世子”、“国子”、“学士”。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其中大多数是音乐奴隶。
宫廷中的乐官与乐工除了负责宫廷礼仪使用的音乐,还负责对于贵族子弟或其他人的音乐教育,所教授的科目包括乐德,乐语,乐舞,这些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贵族子弟们学会了统治之术,利用音乐的“和”来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通过礼乐的学习,达到治理朝政的目的,此时的音乐教育客观的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使得配合“礼”的“乐”深入人心,推动了周代音乐的发展。
中音史上学期复习材料
中音史上学期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的六部乐舞。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但三分损益法中出现的“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成为后来历代的律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春秋末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风: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作品词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楚辞:伟大诗人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
《诗经》、《楚辞》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术著作。
总结了秦代以前音乐美学思想成果。
内容:1、关于音乐的本质,肯定音乐史表达感情的艺术。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正气、礼制、伦理教育等想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意义:《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乐府:早在秦代就已设立,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任务: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
意义: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二下中音史 复习
一、填空题:1、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是《牧童短笛》。
2、李叔同是我国近代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运动的倡导者。
法号“弘一”代表作《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3、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我过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并担任院长。
4、阿炳的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
5、《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
6、《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作曲家李劫夫的作品。
7、《黄水谣》是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五乐章。
8、80年代中期,通俗音乐在我国流行起来,具有中国“摇滚”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一无所有》。
二、名词解释:1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作品《旱天雷》《步步高》《赛龙夺锦》《平湖秋月》等。
2 音乐社团: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国内出现了兴办各种新文化事业,建立各种“新式文艺学术社团”。
西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北大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北京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等。
3秧歌剧: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
4学堂乐歌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
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
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5萧友梅是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
中音史复习题答案
中音史复习题答案!来源:解梦的日志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
“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
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2、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
“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
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3、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
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
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4、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
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5、毛主席诗词歌曲:是50、60年代前后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他是1958年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作曲家们纷纷为其谱曲而产生的。
毛泽东诗词容量大、内涵深,作曲家们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以真挚热烈的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所以这些歌曲品位较高。
因创作的时间集中,数量多,且又多数歌曲较有影响,它同“文革”时期创作的同类歌曲.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问答题: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答:1、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1.新法密率: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
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
○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
○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
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
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
(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
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
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包括:○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小舞 这一类乐舞包括六种乐舞,分别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3、宗教性乐舞:《舞雩》
大司乐: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大司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周王朝乐舞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乐记》
作者:河间献王刘德
年代:西汉时期
内容:1、音乐产生于“物动心感”。
2、音乐可以真实的反映社会
3、强调乐与礼配合形成的社会教育功能
代表了什么:《乐记》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完整而系统的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的历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乐府: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2、一种诗体名称。
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老子、庄子
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审美准则。(寡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追求一种完全超出感官刺激和欲望的、超出任何狭隘功利目的和时限的、属于纯粹精神世界里的愉悦,这才是美之所在。
墨家
墨子
非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主张反对把音乐建立在“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的动荡社会之中,这种均贫富、求平等的思想具有相当的民主精神,应充分加以肯定。
教坊:唐代宫廷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有“内教坊”和“外教坊”两种
梨园:是唐玄宗时建立的一个专门学习法曲的机构。
相和歌:1、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2、当时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后发展为有伴唱无伴奏的“但歌”。伴奏乐器:笙、笛、琴、瑟、琵琶、筝、筑
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 在南方新兴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 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形成的“俗乐”总称。
5、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地等同于统治,甚至要其占卜作用,而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1、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2、认为民歌、民谣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意志、要求、愿望及人民的生活,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3、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只是音乐思维的具体表现,音乐的好坏并不在于乐器。
鼓吹乐: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
种类:黄门鼓吹(皇帝晏飨)、横吹(横笛吹奏)、骑吹(马上演奏)、短箫铙歌(军乐,大型活动所奏)
乐律学:
管子“三分损益法”汉:京房六十律公元前274年“荀勖笛律”公元5、6世纪“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隋代苏祗婆“五旦七调”、“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明代:朱载堉“新法密率”(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
《霓裳羽衣曲》
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由唐玄宗改编后得来。
描写道家羽化成仙的神话。
琵琶的发展
国外:曲项琵琶(波斯,伊朗 4弦4柱 梨形)、五弦琵琶(印度 梨形)
国内:秦琵琶(圆形共鸣琴箱)、阮咸(四柱、直劲、圆形音箱)
古琴的发展:琴制(七弦定制、十三徽定制)、琴人(嵇康)、琴谱(古琴减字谱)、琴曲(现存最早古琴谱《碣石调幽兰》)、琴论(《蔡氏五弄》、《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
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敦煌琵琶谱 舞谱
《声无哀乐论》
1、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
2、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
3、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的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
4、嵇康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
乐府的任务: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编配器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的衰亡:汉乐府人员最多时达到一千多人,在汉武帝时达到鼎盛,但是随后乐府机构开始衰落。历代开始罢免乐府机构人员,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裁撤乐府,乐府中工作的829人中有441人被罢免。
乐府的意义:汉乐府的建立,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及在促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虽然被撤销了,但那些被罢免的而又在乐府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去后,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起一定作用。
4、强调音乐内容及所释情感的重要性。肯定了“声”的教化作用和感染力。
5、他明确提出了歌唱艺术中的“声”、“情”兼备的原则。
百戏: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
《阳关三叠》:
内容:
曲式结构特征:
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燕乐: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唐宋时广义的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和。狭义的燕乐专指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燕乐”燕乐的繁荣发展是隋唐音乐文化辉煌发展的标志。
兴盛的原因:1、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2各组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的崩溃和道教、佛教日益昌盛。
音乐起源观点:
1、巫术说 2、情感说 3、模仿说 4、劳动说
远古乐舞的基本特点: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周礼》、《礼记》
雅乐: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等典礼和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包括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多方面的音乐。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编钟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
五声: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
十二律:黄种、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 五度相生,是古代中国发明制度音律时所用的律法。
儒家
孔子、孟子、苟子
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礼乐以治国)
西周的音乐教育(层面):
最早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磬…
八音分类法:金(钟、镛)、石(磬、鸣球)、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管)
曾侯乙编钟的内容:1、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钟乐设计。2、五声,七音音阶并用,三度主律与五度主律并用的复合律制。3、钟律铭文(2800多字)显示的十二律律名与异名 4、反应先秦乐律学理论的钟磬铭文。5、旋宫转调的应用与精良的乐器演奏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