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章法结构剖析

合集下载

绝句的章法结构分析

绝句的章法结构分析

绝句的“章法”分析构成绝句的基本方法是起承转合。

“起”是起头所写,“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出新意,“合”是合拢收束。

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承上而合。

同时章法的关键即在转折之处,能揭露作品在转折处的承上启下秘密,就从根本上理解了作品。

古人为文、为诗大都讲究这样的起承转合。

我们可以据此去分析绝句中的篇章结构。

请看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望所见,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言,写作者东望所见,滔滔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一起一承,互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

这都属于写眼前所见之景。

由景生情,作者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有了一种深切的感悟,体验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而宕开一笔,由实写转到虚写,由写景转上议论述怀。

“目”字与一二句的所见有了照应,“欲穷千里”便顺理成章地导致结句“更上一层楼”。

转折之后,拓宽了诗的意境,使全诗论随景发,情因景抒,揭示了要登高望远的抱负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贺知章的七绝《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通过对初春柳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风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起于对柳树高挑风姿的整体描写,说一株高高的柳树,像刚刚打扮好的碧玉姑娘一样漂亮。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承首句而来,沿着作者观察的顺序,集中地写柳枝茂密,轻柔下垂的样子,也是对柳树柔美风姿的补充之笔。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二字与首句的“树高”和次句的“丝绦”在词语上作了照应,表面看来像写柳叶,但是略加品味,不难看出,笔锋已开始转向。

前两句描写柳树高大轻柔,如美人碧玉,如绿色丝带,这是写实。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1)分析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1)分析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 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 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 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 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前句(联) 后句(联) 的关系
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抑扬 层层 深入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 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 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 “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011年高考江苏卷杜甫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 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 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 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 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 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 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 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 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 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 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 日子更难打发。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 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

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

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一句一绝前人所说的“—句一绝”即每句写—个景。

例一: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一阵阵香气袭来的中景,第三四句分别写了两个近景燕子衔泥飞上画梁和鸳鸯鸟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四句诗合起来又成了—幅春景图。

例二:杜甫的《漫成—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照应首尾遥相呼应,可以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前后照应,可以使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例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夜引弓”把箭射出去了,射到哪里去了呢?后面作了回答:“没在石棱中。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阕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阕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淅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起承转合例一: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

“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

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波折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

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2、五六句融情于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在此联中表达的 感情。
飞鸟匆匆,云雾却舒卷自如,可以看到诗人无心与世争逐 恬淡平静、悠闲自得的心境,所以才会陶醉于斯而“兴不尽”
第八模 • 新晴山月 文同
1、炼字题的表达•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2、分析语境题的
表达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用画家的眼光来精细地观照眼前的景物。
2、题目中的“新晴”是什么意思?诗中哪一联点明了这个意思?试结合相关的语境 进行相关的说明
“新晴”是指天刚放晴。 第三联点明了“新晴”这个意思。 这一联写的是刚 下过雨的景象: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上的果 子因遭到了雨打,所以纷纷最落下来。现在雨过天晴了。
这首诗句句扣“月”。
2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 • 比较白居易的目《长来恨写歌》。(歌行体)和李
商隐的《马嵬》(七律)便可得知。 •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 (写乐写爱,并非是悲是恨,并没有扣
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是情景两端。”请从 “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是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 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 诗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 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透漏出一丝 伤春凄凉之情。
陵》: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 新晴山月 文同 1、炼字题的表达 •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2、分析语境题的 •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表达 •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贴切,请将他们找出来,然后从中任选一个,
简要赏析其妙处。 “漏”字用得极细,生动逼真。松树高大、枝繁叶茂,从枝叶的间隙中只能“漏”出 几丝稀疏的月光,突出了山林的幽深、静谧。“画”字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照在 松树上的月光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像一幅斑驳的水墨轻松图一样,这是作者 用画家的眼光来精细地观照眼前的景物。 2、题目中的“新晴”是什么意思?诗中哪一联点明了这个意思?试结合相关的语境 进行相关的说明 “新晴”是指天刚放晴。 第三联点明了“新晴”这个意思。 这一联写的 是刚下过雨的景象: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上 的果子因遭到了雨打,所以纷纷最落下来。现在雨过天晴了。
– 6 由眼前的情景到产生的幻想:
• 例: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 华亲故》: • 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 7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 原因 • 例:刘采春的《望夫曲》: •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 例2:金昌緒《闺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功夫全在三句,
若于此转变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绝句的“转”的几种方法 • 1 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 • 例:王维《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 • 明活动: 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 《红楼梦》香菱学诗第三首《月》

【精】诗歌的章法结构

【精】诗歌的章法结构
•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 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 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
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 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 遗迹,颈 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 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 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 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 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词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笔。既要收住全文, 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 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词尽意不 尽”,耐人寻味。
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 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 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 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2、“承”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 词曲的结构和思路大致同诗歌。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 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 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 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 思。)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 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 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 之愁、逐客之恨。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 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 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 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 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 嫣红、洁白两色。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 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 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 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 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 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 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方面写出山泉 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 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 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 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 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 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 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 泉做了铺垫。
②“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 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 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 b.铺垫下文。 练中悟6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 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 妙处。
解析 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 情。
(2)章法构造(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 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 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构造章 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 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 是收束全诗。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 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练中悟3 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 项(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歌章法结构》课件

《诗歌章法结构》课件

02
诗歌章法结构的构成要素
韵律
总结词
诗歌的韵律是其章法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通过音节、音韵和声调的变 化,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详细描述
韵律是诗歌的骨架,它决定了诗歌的 节奏和旋律。通过运用不同的韵脚和 声调,诗人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情感和 氛围,使诗歌更加动人和难忘。
节奏
总结词
节奏是诗歌的内在规律,它通过语言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感。
阅读中的应用
理解诗歌主题
评价诗歌质量
掌握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 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把握 诗人的创作意图。
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助于读者对诗 歌的艺术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判断其 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巧。
感受诗歌美感
章法结构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分析章法结构,读者可以更 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 的美感。
诗歌章法结构的重要性
01
02
03
表达情感
合理的章法结构能够更好 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使诗歌更加感人。
增强表现力
章法结构的变化和对比能 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 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形成风格
章法结构是形成诗歌风格 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 章法结构能够形成不同的 诗歌风格。
诗歌章法结构的分类
按形式分类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教学中的应用
教授创作技巧
在诗歌教学中,分析经典诗歌的 章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创作 技巧,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对章法结构的讲解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
诗歌。
促进跨学科交流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

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 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 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 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007宁夏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小结:
1.此类结构题从小角度设题,针对某些句 子(如首尾句)发问,往往隐含在表达技巧 的考查中,须特别注意。
2.提问方式:某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或 作用?
课堂演练2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画眉鸟
请说说这首诗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参考:这首诗构思上运用了对比法。 (指出巧 妙处)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 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 成对比,结构明晰。(分析)诗歌借画眉鸟表达 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 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点明情感主旨)
例2(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 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诗歌结构章法

诗歌结构章法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抒情)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句渲染气氛 首句渲染气氛 阕 主句写景 上片上片 阕 主句写景 写景写景 次 次


下片 阕 :抒情 主
下片 阕 :抒情 主
尾句过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尾句过渡
故 事
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 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 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 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 “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 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 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 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 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 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 板上晒冬瓜 灵机一动,于是吟道:“ !”众人听 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 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 “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 •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
抑扬可分两种:
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 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 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 道,却是为了“问鬼神”,求长生!讽刺辛辣, 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照应(呼应) 铺垫(伏笔)、承 上启下、抑扬、重章叠句、卒章 显志与开门见山
类题精练
【例14】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字
,却处处扣“早”。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 。
“倦”,意为厌倦。诗人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 世。“倦”字既写出诗人对世间兴衰荣辱已看破 ,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埋下伏笔。
铺垫与伏笔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 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 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手法 。其作用是突出强调。
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 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使作品结 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本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前三句围绕琵琶乐声来直接抒发 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了一 幅壮阔而悲凉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 月无言,人有情,引发读者无尽想象。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

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

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

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

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

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

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

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 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深秋雨。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分为上下 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下 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起过渡连接的 作用。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 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 直接揭示主旨。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 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 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 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 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蓄, 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 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 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 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 官,如通判)(1)何遽: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别离之曲。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4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 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 回首斜阳暮。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4分)
第一句起:起笔--即从笛声 落笔,已经是深夜,不知从何 处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句承:承接首句而写,着意渲染笛 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凄 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 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一二 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 倒。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 承下去,那该怎么写呢?
“转”在词称为“过片”。过片有时表 现上下片表达方式的变化:有时表现 上下片文意并列,内容上发生变化, 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 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 贯通一气;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 一分关系;有时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 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 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尾联合笔,点明了情感主题。“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 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 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 借酒消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 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 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 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 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 致。
转笔:转折突起,表面是岔开 话题,实际是为下文深化主题 服务的。(转笔有三:进一层 转、另开一层转、反转。)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合笔:整合总结,表达作者的 见解主张,抒发思想感情。往 往有收束全诗,点明题旨的作 用,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 有两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句转: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 由缥缈的笛乐写到了人。笛乐飘飘, 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 在这深夜中,诗人难于成寐,听到 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四句合:“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何人”好象是说别人,但第一个 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作者合成前三句的诗意,卒章显志, 突出诗人思乡之情的主题。
诗歌鉴赏复习
起承转合总关情
——从章法结构谈诗 歌整体鉴 “承”、“转”、 “合”。
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东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②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 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 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②燕云: 燕云十六州, 这里代指北方地区。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1)首句“望”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析。
答:“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紧 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1分)。北 “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 “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 望见一片夕阳、寒鸦之景,不胜凄凉; “望”向东西四百州,魂牵梦绕的故 国再也寻不见了,(2分)写出了诗人 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 基调(1分
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 语),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 (内容),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 分)(作用)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 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 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 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 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 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 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 门的钥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 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 官,如通判)(1)何遽(jù ):为什么 那么快。(2)《阳关》句:别离之曲。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 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 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律诗的起承转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首联起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 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 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 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沉的基调。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 丹枫树。 【解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 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诗歌以议论开篇,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 全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 揭示主旨。 篇,奠定感情基调。
颔联承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 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 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 “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 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 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 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 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 托。
颔联转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由写景转而抒 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 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 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 句上做文章。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起笔: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 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往往 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奠定 基调的作用。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承笔:承接开头,或写景或 抒情,与上句自然衔接,为 下文抒情蓄势。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2011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 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 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 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 山夕照深秋雨。

2011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 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 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 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 山夕照深秋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