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精讲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之伏笔 新人教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c929098762caaedd33d4d4.png)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阅读理解——记叙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铺垫、伏笔(教师版含答案)
![阅读理解——记叙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铺垫、伏笔(教师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edc8490242a8956aece474.png)
阅读理解——记叙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铺垫、伏笔)导入: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伏笔: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二、铺垫的作用 (一)背景式铺垫答题模板:例1:那一声吆喝“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
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
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
雾大,能见度很低。
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
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
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
“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
“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
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
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
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伏笔专题复习教学课件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伏笔专题复习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0f1c7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9.png)
什么是伏笔?
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 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 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 的线索。
伏笔有何作用?
文章设置伏笔,不仅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而且还能让行文的脉络清晰、结 构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 生突兀疑惑之感。
示例1: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 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 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交代了“我”不敢冒险的原因,为下文“我 ”爬悬崖遇险埋下了伏笔。
示例2: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 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 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
五、归纳总结。
答题时要注意: (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 (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3)伏笔往往一笔代过,貌似闲笔。
作用: 伏笔2:“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作用:
伏笔3:“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 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
作用:
伏笔4:“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
作用:
五、归纳总结
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 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 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文的暗示。它的好处 是交待含蓄,使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 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参考答案 (1)伏笔:①山花子狐疑地望了我一眼, 低着头走了。②尤其是山花子的眼神,满是疑 问。③我有些惭愧,山花子看在眼里。④孩子 们又活跃起来。尤其是山花子。
(2)好处:这样写使“我”被山花子传 染上虱子和山花子求他爹打更的情节更自然 合理,同时使文章情节严密,结构紧凑。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f30a5e0722192e4436f65b.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知识网络】研究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基础题正逐年减少,阅读题正在相应增加,题型也在不断创新。
当然,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脱离《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会脱离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真贯彻“大纲”和“课程标准”,认真训练,认真备考,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之有效的“捷径”。
由于记叙文阅读知识面广、考查点多、联系生活实际密切,且题型灵活多变,因此,在历届中考语文试卷中,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是泛指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本专题主要学习记叙文的一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记叙文考查的能力点以及阅读方法、答题技巧等。
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以物件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叙述线索详叙和略叙总叙和分叙插叙和补写顺叙和倒叙主要叙述方法情和说明为辅、描写为主;议论、抒各种表达方式:以记叙过、结果地点、人物、起因、经记叙文的要素:时间、记叙文 【考点解读】一、几种重要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无疑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应该是描写、议论和抒情。
1、描写:是记叙文中写人状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好的描写常常可以使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根据描写的对象,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人物描写:其中又有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景物描写:其中又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等。
细节描写:文章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
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a15d575fbfc77da269b1e5.png)
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知识梳理阅读思路:分析标题↓明确内容↓理清结构→把握主题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地铁客的风格毕淑敏挤车可见风格。
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
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
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
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
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
巴望着下辆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
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
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
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
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
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
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
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
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
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
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
躯体被夹得扁扁的,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
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
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
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
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
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
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
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
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2023—2024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记叙文《伏笔》标杆文
![2023—2024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记叙文《伏笔》标杆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b414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5.png)
海淀区 2023—2024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记叙文标杆文小说创作中,作者常常在前面设下伏笔,为后面作出提示或暗示。
生活中,一些曾经看似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回望,那其实是人生的“伏笔”。
请以“伏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1号文一类上伏笔阿央和父亲并肩坐在石阶上,一如十年前离家之前。
他注意到父亲的脸已然布满皱纹,那双曾经注满着严厉与顽固的眼睛也被岁月的河流冲刷,变成了温柔与理解。
“爸”,他沉默着开口,“我又开始写作了。
”父子二人沉默着,直到父亲缓缓抬起头:“是我耽误你了。
”阿央感觉到温热的液体从脸庞滑落,他灵魂缺失的那一部分至此才得以完整。
十年前,阿央是村里无数个只上过小学的孩子之一。
为了谋生,父亲将他送往了远方的工地。
工地上的工人们年龄都比他大,聊得也净是他听不懂的话,他在日复一日中学会沉默,懂得如何砸进那些钉子,又加何将弯钉取出,或许是与生俱来对文字的渴望,又或许只是为自己寻一片桃花源,他爱上了与书为伍的时光。
工友们歇息着,他便跑去闹市上的书摊,未曾见识过木屑以外世界的那双眼睛得以看见书本之中那绚烂而多姿的世界。
他读三毛,去品味那片沙漠与那个自由的女人,他将工地上漫天飞舞的木屑想象成沙漠里呼啸天地的黄沙。
他仿佛一座中空的塑像,文字为他注入了铅,让他得以在乏味的生活中站定。
然而在那钉头磷磷之中,弯曲的那枚终将被取出,打直。
不知是哪个工友开始传阿央疯了的谣言。
他们看到他推着轮胎从闹市走过,在无人的角落像坐在王座一样上仰躺于上。
他们对三毛的沙漠世界一无所知,因而终于找到了攻击这枚沉默弯钉的借口。
谣言传到了父亲那边。
于是文字与节本从阿央的世界中再次被剥夺。
来自至亲之人的不理解成为了阿央心中的隐痛,他向父亲承诺与写作割席,也只是将溃烂的伤口埋在无人知晓的角落。
他再次离开家乡,带着他的承诺与日渐成熟的面庞。
然而文字的诱惑是巨大的,当他与妻子早起贪黑只为那三毛五角时,文字的桃花源为他重启了那无与伦比的精神源泉。
第5讲 记叙文2——线索 照应 悬念 伏笔铺垫 表达方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
![第5讲 记叙文2——线索 照应 悬念 伏笔铺垫 表达方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b2036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9.png)
第五讲记叙文阅读(二)线索、照应、悬念、伏笔铺垫、表达方式一、线索1.线索的定义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2.线索的分类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情为线索③以物品为线索④以地点为线索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感情为线索2.线索的作用:①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结构严谨③写出……的内容④表达……的情感\主旨\人物形象二、伏笔与铺垫的1.伏笔的定义:伏笔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
在答案没有揭晓前,它在文章中是无关紧要的,当看到后面情节后,读者才会恍然明白前面一些看似闲笔的资料原来是为后面的内容服务的。
2.照应的定义: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
3.伏笔和照应的作用:①伏笔含蓄交待,照应贯通前后。
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②情节发展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③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往往能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④伏笔照应搭配使用能使情节发展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三、照应1.照应的定义:前后意思相近或者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或段落称为照应。
2.照应的分类:3.照应的作用:①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
②使文章下文与上文相呼应,结构严谨。
四、设置悬念1.设置悬念的定义: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2.设置悬念的作用:四、表达方式(一)记叙:主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也就是记叙的六要素清晰的介绍给读者,语言主要是使用叙述性的语言。
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二)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成因、结果等进行解说,从而使人们对于这一事物有个明确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一般没有感情形象的描绘。
(三)议论:议论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的表达方式。
主要使用比较抽象的有较强逻辑性的语言。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题阅读精讲精练专题:标点语法修辞(含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题阅读精讲精练专题:标点语法修辞(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39a6b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7.png)
第一关基础演练场第四节:标点·语法·修辞课标点击: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
3.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4.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考点解析考点归纳1.标点:①了解标点符号的书写规则及其位置;②改正一段文字中用错的标点符号;③为一段文字选用恰当的标点符号;④理解一段文字中某一标点符号的用法。
2.语法:①判断词性;②判断短语的类型;③提取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④判断复句关系,为不同类型的复句加上恰当的关联词;⑤综合判断对语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3.修辞:①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②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的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③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命题趋势综观2022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以及近年来各地中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情况,预计2023年中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将呈现这样几个趋势:一是该考点的分值仍将保持在2~3分之间,不会有大的变动。
二是仍将以标点题为主,语法和修辞将有所强化,但考查面依然较窄,主要集中在既往考区。
三是主观题型将有所增加。
一般借助具体语境,或出示一段文字,考查标点的运用;对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辨识与分析,更多的则是借助具体的语境或仿写,巧妙地考查考生的语用能力;而对语法的考查,多会延续在语境中动态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居多。
解题要诀语法一、随文学习,加深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法知识提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
这就指出了语法知识学习的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不要求掌握很深的晦涩的语法知识,而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课文。
如,在学习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记叙文阅读:伏笔
![记叙文阅读:伏笔](https://img.taocdn.com/s3/m/68136bd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a.png)
记叙文阅读:伏笔1 知识【何为伏笔】伏笔,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中作出揭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
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
”“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枪射出子弹,是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的照应。
伏笔在答案没有揭晓前,在文章中是没用的,我们根本看不出来,比如林冲买刀,只是在前面文章里提了一句,他买了一把剔骨尖刀,后来就绝口不提刀的事,等到他格杀陆虞侯的时候从手边抽出一把刀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买刀的用途;【常见题型】1.文章“XX”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2.文章多处为“×××”埋下伏笔,请找出两处,请摘录原句回答。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或×”句在文中的作用。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伏笔种类】细节描写暗藏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第二、三自然段写到,“闪”到李小二店中的两人,大把给钱,大碗要酒喝。
“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
不叫你休来。
我等自要说话。
’”“只听差拨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
’”小说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伏笔(附中考真题实战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伏笔(附中考真题实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6dafd565ce050876321373.png)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伏笔——记叙文阅读——22表现手法-伏笔【知识链接思维导图】【中考真题链接目录】◇ 01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 02 谁都可以是天使◇ 03 沙漠奇遇◇ 04 怀念一只叫阿黑的狗◇ 05 永远的回程票◇ 06 行走在岸上的鱼◇ 07 新年出行【中考真题链接㈠】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刘继荣①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②且不说相隔一千多里路,要转三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无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
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有了耐心,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她终于听明白,默默挂了电话。
③隔几天,母亲又问同样的问题,只是那语调怯怯地,没有了底气,像个不甘心的孩子。
明知问了也是白问,可就是忍不住。
我心一软,沉吟了一下。
母亲见我没有烦,立刻开心起来。
她欣喜地向我描述:“后院的石榴都开花了,西瓜快熟了,你回来吧。
”我为难地说:“那么忙,怎么能请得上假呢!”她急急地说:“你就说妈妈得了癌,只有半年的活头了!”我立刻责怪她胡说,她呵呵地笑了。
我终于不忍心,告诉她下个月一定回去,母亲竟高兴得哽咽起来。
可最后,我到底没能回去。
电话那头的母亲,仿佛没有力气再说一个字,我满怀内疚:“妈,生气了吧?”④母亲这一回听真了,连忙说:“孩子,我不生你气,我知道你忙。
”⑤可是没几天,母亲的电话催得越发紧了。
她说:“葡萄熟了,梨熟了,快回来吃吧。
”⑥我说:“有什么稀罕,这里满街都是,花个十元八元就能吃个够。
”母亲不高兴了,我又耐下性子来哄她:“不过,那些东西都是化肥和农药喂大的,哪有你种的好呢。
”母亲得意地笑起来。
⑦星期六那天,气温特别高,我不敢出门,开了空调在家里。
孩子嚷嚷雪糕没了,我只好下楼去买。
在暑气蒸熏的街头,我忽然就看见了母亲。
她刚下车,胳膊上挎着个篮子,背上背着沉甸甸的大袋子,弯着腰,左躲右闪,怕别人碰了她的东西。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记叙文阅读难点分析》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记叙文阅读难点分析》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1f1ea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b.png)
灵魂一百零八问
你做出过让父亲请客的事情吗? 父亲因为你请过客吗?
你有想法在未来让父亲请客吗? 你有想法在未来为父亲请客吗?
试题练习
2.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4 分) ①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①姐姐听到父亲表明坚决支持自己读书的态度,内心十分感动,因此流泪。 ②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②姐姐目睹了父亲为供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努力,因心疼父亲而流泪。
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放电影前父亲表现如何? 对象
特点
情感
父亲
不知所措
开心
文本解读
㉓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
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 的。
㉔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 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 至 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对象 感动敬佩
角百灵
文本解读
⑧可如今我发现,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
不见的,由此我判 断他们对其他事物,比如
对野花也是同样态度。久居城市的人们 (作者:龙仁青 有改动) 目 光
结合全文,简述题目“歌
内似乎只有路标对与象 方向特点,忽者”略的情感含了义。和(3分他) 们生活在
对以上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
父亲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再难也不去想其他的赚钱方法。体现了父亲的 质朴、勤劳、本分。 父亲直到现在还在砖瓦厂干活,说明家里现在也并不富裕。体现出前文 “看电影” 对我们来说依旧奢侈,侧面写出了姐姐觉得没必要的原因。 父亲每天靠出卖体力赚钱,写出了父亲的无能;手里没钱还掏钱看电影, 写出了父 亲的虚荣。
中考语文 第五部分 文学作品阅读 伏笔和照应铺垫课件
![中考语文 第五部分 文学作品阅读 伏笔和照应铺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df5122fe4733687f21aa2b.png)
伏笔的作用
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 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读者在读 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 才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 此服务的,进而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 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请找出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 文中的伏笔。
伏笔的种类
爸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 类似于遗嘱式的交代暗示后文爸爸的病逝。
4、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毕业典礼结束后,
我“催着自己,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 忙赶回家去,这一句简单的心理描写写出内心的一种预 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如:人物语言、动作等照应 一般是同一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语言、动作等变化形成照应, 也有不同人物之间的类似言行举止形成照应。
模拟训练 《中考突破》177 《暖冬》
• 文章为写母亲将自己的棉袄棉裤改小给他做了铺垫,找出 并分析(4分)
【答题套路】文中写 为下文写 作铺垫, 交代补充了 ,丰富文章内容,突出 中 心主题。
4)前后照应。
如:心理照应 《粜米》中写到农民“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 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这里照应了第 10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 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 如:物品照应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 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 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之
伏笔与照应
伏笔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 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 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 一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中伏笔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中伏笔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738498f78a6529657d5319.png)
记叙文阅读“伏笔”讲解及例题一、知识链接:1、伏笔和铺垫: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2、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伏笔:1,伏笔与照应。
如“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重庆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此题,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与伏笔相照应的情节,再概括情节大意;有时,设题者也会要求为后面的情节找伏笔,或者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3)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2,伏笔的作用。
(1)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
(2)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如“前面的伏笔和后面的照应更突出了豹子对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剧(个性),同时使文章更加精致、严密,更加具有震撼力(共性)”(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第15题答案)。
3,综合分析。
如“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时,应先找出文中的伏笔和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再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
二、例题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记叙文(小说)15个知识点及答题模式》专题考点精讲(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记叙文(小说)15个知识点及答题模式》专题考点精讲(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6dbec4e45c3b3567ec8b95.png)
中考语文15个知识点及答题模式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课件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72b8e510a6f524cdbf8593.png)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fúbǐ)铺垫衬托)
2021/12/10
第一页,共十页。
知识 链接 (zhī shi)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常只是一
两笔,点到为止。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 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 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jiégòu)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 (jiégòu)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 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 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 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2021/12/10
第二页,共十页。
复习 目标 (fùxí)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面 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fāngfǎ),并会运用这 一方法(fāngfǎ)解决此类问题。
2021/12/10
第三页,共十页。
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关表现手 法考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No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
上的经历做了铺垫。”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 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罴的。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 小结:
Image
12/10/2021
第十页,共十页。
2021/12/10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伏笔(附中考真题实战含答案)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伏笔(附中考真题实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0d963b52acfc788ebc94e.png)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伏笔【知识链接思维表】【中考真题链接目录】◇ 01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 02 谁都可以是天使◇ 03 沙漠奇遇◇ 04 怀念一只叫阿黑的狗◇ 05 永远的回程票◇ 06 行走在岸上的鱼◇ 07 新年出行【中考真题链接㈠】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刘继荣①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②且不说相隔一千多里路,要转三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无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
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有了耐心,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她终于听明白,默默挂了电话。
③隔几天,母亲又问同样的问题,只是那语调怯怯地,没有了底气,像个不甘心的孩子。
明知问了也是白问,可就是忍不住。
我心一软,沉吟了一下。
母亲见我没有烦,立刻开心起来。
她欣喜地向我描述:“后院的石榴都开花了,西瓜快熟了,你回来吧。
”我为难地说:“那么忙,怎么能请得上假呢!”她急急地说:“你就说妈妈得了癌,只有半年的活头了!”我立刻责怪她胡说,她呵呵地笑了。
我终于不忍心,告诉她下个月一定回去,母亲竟高兴得哽咽起来。
可最后,我到底没能回去。
电话那头的母亲,仿佛没有力气再说一个字,我满怀内疚:“妈,生气了吧?”④母亲这一回听真了,连忙说:“孩子,我不生你气,我知道你忙。
”⑤可是没几天,母亲的电话催得越发紧了。
她说:“葡萄熟了,梨熟了,快回来吃吧。
”⑥我说:“有什么稀罕,这里满街都是,花个十元八元就能吃个够。
”母亲不高兴了,我又耐下性子来哄她:“不过,那些东西都是化肥和农药喂大的,哪有你种的好呢。
”母亲得意地笑起来。
⑦星期六那天,气温特别高,我不敢出门,开了空调在家里。
孩子嚷嚷雪糕没了,我只好下楼去买。
在暑气蒸熏的街头,我忽然就看见了母亲。
她刚下车,胳膊上挎着个篮子,背上背着沉甸甸的大袋子,弯着腰,左躲右闪,怕别人碰了她的东西。
阅读训练之伏笔
![阅读训练之伏笔](https://img.taocdn.com/s3/m/d95772db1711cc7931b716e6.png)
中考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之伏笔伏笔就就是上文用瞧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就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它的好处就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伏笔:1、伏笔与照应。
如“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重庆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此题,就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与伏笔相照应的情节,再概括情节大意;有时,设题者也会要求为后面的情节找伏笔,或者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1)“伏笔”就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3)伏笔往往就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瞧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2、伏笔的作用。
(1)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
(2)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如“前面的伏笔与后面的照应更突出了豹子对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剧(个性),同时使文章更加精致、严密,更加具有震撼力(共性)”(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第15题答案)。
3、综合分析。
如“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时,应先找出文中的伏笔与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再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
《黄土高原的梆声》1、此题考查伏笔与照应。
答案:为下文。
我’被山花子传染上虱子埋下伏笔。
2、此题考查伏笔与照应。
为这一情节埋下的伏笔有四处:(1)山花子狐疑地望了我一眼,低着头走了。
(2)尤其就是山花子的眼神,满就是疑问。
(3)我有些惭愧,山花子瞧在眼里。
(4)孩子们又活跃起来。
尤其就是山花子。
(写出其中两处即可)3、此题考查伏笔的作用。
这样写使。
我’被山花子传染上虱子与山花子求她爹打更的情节更自然合理,同时使文章情节严密,有波澜。
黄土高原的梆声谢晓研去年暑假。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文之伏笔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文之伏笔](https://img.taocdn.com/s3/m/67d2672e01f69e3142329430.png)
在分析记叙性作品中,经常会遇到伏笔和铺垫•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区别开伏笔与铺垫呢1 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1 )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 )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②从铺垫的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序曲是悬念铺垫。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衬托或蓄势。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之伏笔
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伏笔:
1.伏笔与照应。
如“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重庆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此题,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与伏笔相照应的情节,再概括情节大意;有时,设题者也会要求为后面的情节找伏笔,或者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3)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2.伏笔的作用。
(1)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
(2)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如“前面的伏笔和后面的照应更突出了豹子对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剧(个性),同时使文章更加精致、严密,更加具有震撼力(共性)”(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第15题答案)。
3.综合分析。
如“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时,应先找出文中的伏笔和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再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
黄土高原的梆声
谢晓研
去年暑假。
我申请到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做了两个月的支教,晚上就住在学校。
山里很静,风卷着细沙黄土弥漫在学校里。
傍晚时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推开门。
女孩凌乱松垮的马尾辫已粘结成绺,小脸蛋红扑扑的。
“你找谁呀,小姑娘?”我停下手里的活儿问她。
“老师,校长让我来给你做伴儿。
”她边说边偷看我。
女孩叫山花子,回族,l3岁,六年级学生,家住学校头顶的山梁上。
晚饭时,我将来时买的零食拿出来凑合一下,女孩什么也不肯吃,说她“饱着哩”,在我再三相让下才小心翼翼地吃一点。
晚上睡觉前,山花子一遍遍拍打自己身上的土。
“已经很干净了,上来睡吧。
”“嗯。
”她红着脸轻轻地挨着我睡下,我闻到一股汗臭味,但我装着什么也没闻到。
我教六年级的语文和英语,课间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疯玩、做游戏,听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声,我特别感动。
这是一群淳朴得如同黄土高原一样的回族少年。
这样充实而快乐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就被一件事给搅乱了——我发现自己染上了虱子!头发上、内衣上,看到它们我就浑身发痒,厌恶得咬牙切齿。
狂躁不安。
直到有一天上课,我在教室里突然发现山花子头上有几个虱子正在奋力攀爬,原来是她传染给我的!
那天下午我抚着山花子的肩膀,柔声对她说:“以后你晚上不用给老师做伴了。
我胆子大着哩,一个人敢睡。
你家里忙,早点回家帮父母干活吧。
”我尽量讲得平淡,担心她会多想,这个单纯得如同白纸的心底不能落下自卑的污痕!
山花子狐疑地望了我一眼,低着头走了。
支走了山花子,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夜晚。
空旷的校园里只有我一个人住。
屋外静得没一点声响。
远处传来阵阵急促愤怒的狗吠,好像在追逐不速之客。
我拿三根木棒顶住门,枕边还放了把水果刀。
我用被子蒙住头,浑身战栗个不停,眼泪也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早晨醒来才发现自己终于睡着了。
眼里全是红血丝,脑袋又沉又闷,恍恍惚惚的。
学生们惊奇地看着我,尤其是山花子的眼神,满是疑问。
我采取了灭虱行动,坚持两天洗一次头,每天晒被褥、衣服,幸好效果不错,那恶心的东西明显减少。
可是夜里我依然害怕得不得了,白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学生们听课的情绪好像也没有以前高涨了。
我有些惭愧,山花子看在眼里。
又是一个深夜。
我正经受惊恐的折磨,突然从远处传来打更的声音:“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清脆的敲梆声随之响起。
我惊讶,这里还保留着原始的报时方式?以前怎么没听过?
这打更声每两小时一次,很准时,声音悠远,模糊而沉稳。
像一只警惕的夜莺。
又像一曲朦胧的催眠曲,我听着悦耳的梆声舒心地入睡了,睡得又沉又香。
接下来的日子,我又热情地投入到教学的工作中。
孩子们又活跃起来,尤其是山花子。
转眼,我的假期已满,心里真有些舍不得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来送行,山花子提着我的行李诡秘地问:“老师。
我爹打更还算准时吧?”“‘怎么回事?”我问。
“我知道你这个城里人肯定不敢独自在这里睡觉,我就求我爹每晚后半夜去学校打更。
听到那梆声你就可以好好睡觉了。
”
我恍然大悟,满满的激动涌上喉咙。
我紧紧抱住了山花子…… (摘自《小品文选刊》) 1.选文中的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2.选文中有多处为山花子求爹去学校打更这一情节埋下的伏笔,请找出两处。
3.选文多处运用伏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黄土高原的梆声》
1.此题考查伏笔与照应。
答案:为下文。
我’被山花子传染上虱子埋下伏笔。
2.此题考查伏笔与照应。
为这一情节埋下的伏笔有四处:(1)山花子狐疑地望了我一眼,低着头走了。
(2)尤其是山花子的眼神,满是疑问。
(3)我有些惭愧,山花子看在眼里。
(4)孩子们又活跃起来。
尤其是山花子。
(写出其中两处即可)
3.此题考查伏笔的作用。
这样写使。
我’被山花子传染上虱子和山花子求他爹打更的情节更自然合理,同时使文章情节严密,有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