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汉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大,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个有力的指导。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成为秦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指导原则。不久,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为了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却采纳了法家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学术空前的浩劫。焚书坑儒,使史书损失最大。西汉王朝“休养生息”。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汉初的君臣都在深刻的思索: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骤然灭亡?为何如此短命?新兴的汉王朝如何才能长治久安?陆贾的《楚汉春秋》汉初以无为求进取,促进恢弘的精神文化建设。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大的课题。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一切,气势博大。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周边国家都有记载。《史记》受到“大赋”的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第二节: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重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成为“史界太祖”。司马迁《史记》的撰成,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

一、司马迁生平1、少年时代的家乡生活2、入仕前的壮游祖国山河。20岁以后,离家远游。这个过程对司马迁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和他进步的历史观的形成,都有极为巨大的影响。

3、入仕及宦途经历

4、36岁立志修史:一生的转折点

5、42岁开始著史

6、48岁自请宫刑

7、刑馀著史

8、《史记》宗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流传下来的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佚文四节,其他的都已经散失了,但就是《悲士不遇赋》这篇司马迁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说是别人假借其名而伪造的。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

1、《史记》的体例分为五部分。“本纪”12篇,是编年体的大事记,是最高统治者的编年史。“世家”30篇,记载世代传家的政权人物等,分为三类:诸侯列国;汉朝的宰相、功臣,如萧何等;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人物,如陈涉、孔子等。“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论述的形式,以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为主,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蔽通变”之状。《汉书》后改为《志》。“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人表等几种形式。是以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复杂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有专传、合传和类传的不同形式。这五种体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郑樵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五种体例都有前人的成就作为凭借。《史记》将这五种体例合为一书,自成一家,创立了纪传体。白寿彝先生认为“称《史记》为纪传体不恰当,实际是‘综合体’。”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史的标准:①时间上:从古到今;②地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包括全国的广大地域;③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3、《史记》的史料来源和司马迁治史方法:①父子都做过太史令,有机会阅览“石室金匮”的皇家图书和档案材料。②全面搜集文字资料。“天下佚闻旧事,靡不毕及于太史公。”③司马迁做了很多实地考察,而且将考察所得与文字资料相对照。④对资料慎重,注意史料的真实,“疑则存疑,盖其慎也。”

三、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1、历史观: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①变化的观念:“通古今之变。”“古”、“今”,代表他要囊括的全部历史,也指明今天是由历史演变而来,不能割断联系;“变”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盛衰的局面不断变化,治国的办法、人的认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改变。“通”则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考察,以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通变”,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综其终始”和“原始察终”,就是把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摆出来,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考察。“见盛观衰”,就是观察历史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苗头和关键。“承弊通变”,从历史事件的弊端预见其变化的趋势。②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③“重视经济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对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独到见解。

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①著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总体上说,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天与人的关系及天人感应,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趋向于现实的历史和人事,重点放在历史事件上,有时也反驳“天”,也就是原则上不反对,而在具体问题和事件上反对,有他自己的看法。通古今之变,考察历史的兴衰成败及其原因,探讨古今历史的变化。成一家之言,要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

②治史目的:“述往事,思来者”

通过对历史总结性的记载与反思,获得指导现实的经验,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使传统的以史为鉴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

四、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

1、开创了纪传史体。

2、首创互见法。最经济的组织和保存材料。

3、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实录笔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4、开创了“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

5、创造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法。

6、详近略远的编撰原则。

五、《史记》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

1、善述事理,善于描写人物,为传记文学开辟了新天地。

2、善于用“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

3、擅长写人物的对话,并注重刻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吻,表现其神情风貌。

4、司马迁善于写场面,写战争。

第三节:班固与《汉书》

一、《汉书》的作者与成书

27岁撰写。30岁下狱。经过二十余年努力,于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全书才基本完成,唯八表和天文志未曾完稿。此前三年,白虎观会,班固编集成《白虎通义》一书。班昭补作八表,马续助成《天文志》。

二、《汉书》的体例

1、创立了纪传体断代史,它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整齐纪传体体例。改“本纪”为“纪”。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三、《汉书》在内容上,扩大了记载的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