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汉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大,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个有力的指导。
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成为秦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指导原则。
不久,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为了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却采纳了法家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学术空前的浩劫。
焚书坑儒,使史书损失最大。
西汉王朝“休养生息”。
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
汉初的君臣都在深刻的思索: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骤然灭亡?为何如此短命?新兴的汉王朝如何才能长治久安?陆贾的《楚汉春秋》汉初以无为求进取,促进恢弘的精神文化建设。
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
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大的课题。
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一切,气势博大。
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周边国家都有记载。
《史记》受到“大赋”的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第二节: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重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成为“史界太祖”。
司马迁《史记》的撰成,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
一、司马迁生平1、少年时代的家乡生活2、入仕前的壮游祖国山河。
20岁以后,离家远游。
这个过程对司马迁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和他进步的历史观的形成,都有极为巨大的影响。
3、入仕及宦途经历
4、36岁立志修史:一生的转折点
5、42岁开始著史
6、48岁自请宫刑
7、刑馀著史
8、《史记》宗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9、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流传下来的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佚文四节,其他的都已经散失了,但就是《悲士不遇赋》这篇司马迁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说是别人假借其名而伪造的。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
1、《史记》的体例分为五部分。
“本纪”12篇,是编年体的大事记,是最高统治者的编年史。
“世家”30篇,记载世代传家的政权人物等,分为三类:诸侯列国;汉朝的宰相、功臣,如萧何等;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人物,如陈涉、孔子等。
“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论述的形式,以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为主,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蔽通变”之状。
《汉书》后改为《志》。
“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人表等几种形式。
是以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复杂的史事。
“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
有专传、合传和类传的不同形式。
这五种体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郑樵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五种体例都有前人的成就作为凭借。
《史记》将这五种体例合为一书,自成一家,创立了纪传体。
白寿彝先生认为“称《史记》为纪传体不恰当,实际是‘综合体’。
”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史的标准:①时间上:从古到今;②地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包括全国的广大地域;③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3、《史记》的史料来源和司马迁治史方法:①父子都做过太史令,有机会阅览“石室金匮”的皇家图书和档案材料。
②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天下佚闻旧事,靡不毕及于太史公。
”③司马迁做了很多实地考察,而且将考察所得与文字资料相对照。
④对资料慎重,注意史料的真实,“疑则存疑,盖其慎也。
”
三、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1、历史观: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①变化的观念:“通古今之变。
”“古”、“今”,代表他要囊括的全部历史,也指明今天是由历史演变而来,不能割断联系;“变”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盛衰的局面不断变化,治国的办法、人的认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改变。
“通”则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考察,以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
“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通变”,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
“综其终始”和“原始察终”,就是把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摆出来,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考察。
“见盛观衰”,就是观察历史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苗头和关键。
“承弊通变”,从历史事件的弊端预见其变化的趋势。
②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③“重视经济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对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独到见解。
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①著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总体上说,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天与人的关系及天人感应,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趋向于现实的历史和人事,重点放在历史事件上,有时也反驳“天”,也就是原则上不反对,而在具体问题和事件上反对,有他自己的看法。
通古今之变,考察历史的兴衰成败及其原因,探讨古今历史的变化。
成一家之言,要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
②治史目的:“述往事,思来者”
通过对历史总结性的记载与反思,获得指导现实的经验,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使传统的以史为鉴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
四、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
1、开创了纪传史体。
2、首创互见法。
最经济的组织和保存材料。
3、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实录笔法。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
4、开创了“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
5、创造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法。
6、详近略远的编撰原则。
五、《史记》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
1、善述事理,善于描写人物,为传记文学开辟了新天地。
2、善于用“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
3、擅长写人物的对话,并注重刻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吻,表现其神情风貌。
4、司马迁善于写场面,写战争。
第三节:班固与《汉书》
一、《汉书》的作者与成书
27岁撰写。
30岁下狱。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于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全书才基本完成,唯八表和天文志未曾完稿。
此前三年,白虎观会,班固编集成《白虎通义》一书。
班昭补作八表,马续助成《天文志》。
二、《汉书》的体例
1、创立了纪传体断代史,它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整齐纪传体体例。
改“本纪”为“纪”。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改“书”为“志”。
三、《汉书》在内容上,扩大了记载的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1、扩大了“志书”的记载范围。
2、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史的记载。
3、保存的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班固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1、历史观
①宣扬历史循环论和皇权神授说。
②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③宣扬封建正统的历史观。
班彪、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修贱贫,此其所弊也。
”突出的表现了班氏父子维护封建正统的观点。
2、史学思想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班固提出研究历史要“究其始终强弱之变”,要“列其行事,以传世变”,要“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
”
②以经济观点解释历史。
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家民富而教化成”。
看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③颂扬统一大业,提倡爱国精神。
五、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司马迁。
《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河。
班固的断代为史,也曾遭到后人的讥讽,以南宋的郑樵骂班固尤甚,说班固是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偏激!
第五节《东观汉记》和《汉纪》
一、《东观汉记》——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
1、《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因主要撰于皇帝的藏书处东观,后人乃称之为《东观汉记》。
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
2、汉明帝时诏修,在当时是一部权威著作,因而有《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者并提的“三史”之称。
唐宋时散失,清代做了辑佚。
3.《东观汉记》的体例
此书分为纪、表、志、传、载记五体。
“载记”是《东观汉记》的创造,记载分裂、割据政权的人物事迹。
4.《东观汉记》的价值:
(1)此书是最早的东汉史,而且是东汉人写东汉史,因而史料价值较高。
(2)该书是官方组织修撰正式史书的第一次尝试,对后来官方修史有重要影响。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
1、《汉纪》编撰的缘起
东汉献帝诏命荀悦依照《左传》编年体例改写《汉书》。
三年后成书,“辞约事详,论辩多美”。
2、《汉纪》的编撰方法:
以《汉书》本纪为纲,采取各传、志之文,按时间顺序,散入本纪各年之下。
对于那些无年可考或不便于分散在年月之下的史事,则用连类并举、以类相从的方法进行安排,附见于他事之下。
这在编年体史书的编写上是一个新的创造。
特别是他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的做法,创建了典范,对后世编年史的繁荣产生了很大影响。
3、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缺点:
(1)、纪传体:
优点:便于记载多方面的事迹,政治、经济、文化皆能记载,也能编年。
写人物很方便,名位高低皆能记载。
缺点:a、记载事件,不能在一篇中将此事全写出来,“同为一事,分在数篇”,割裂开来。
b、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c、容易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2)、编年体:
优点:a、便于标明事件的年代先后顺序。
b、易于表明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
c、避免事件之间的重复。
缺点:a、不能集中叙事。
b、不能编年的事件以及年代不清楚的史事不好安排。
c、容易把非重大史事忽略。
4、荀悦的史学思想:
(1)明确提出了以史为鉴的治史目的。
荀悦明确宣称,撰写《汉纪》的目的就是要“综往昭来”,通过记载西汉一朝的明主贤臣的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使当时的统治者“有鉴于此”。
他在《申鉴》中还明确提出“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的“三鉴”之说。
(2)明确提出了历史著作的功能。
“君举必记,臧否成败无不存焉。
下及士庶,等各有异,咸在载籍。
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善人劝焉,淫人惧焉。
故先王重之,以嗣赏罚,以辅法教。
”
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他在史书的记载对象和内容取材方面,提出了五点要求,即“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3)、宣扬天命观和正统论。
第六节两汉时期封建史学基础的奠定
汉朝是中国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1)出现了纪传、编年两种断代史体裁,在形式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2)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的典范,班固《汉书》的著成,表明史书的记述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史书的包容性增大,并与政治上大一统的观念相融合,对后代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3)荀悦认为撰写史书要有“五志”,他在《申鉴》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都是强调要用史学来帮助赏罚和教化,将史学的功用予以系统化,史书“经世致用”的作用和宗旨被固定下来。
此外,“正统观念”、“忠君意识”等封建史学的特征也开始形成。
这些都从思想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4)出现了封建政权直接干预史学的现象,如班固修史被告发。
(5)在史学主体方面,官修史书与官方认可修书成为史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