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最新版本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8ca37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2.png)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70fa4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8.png)
3、全诗旳感情能够用哪一种字来总 括?作者是怎样来体现旳?这种欣赏 诗歌旳措施是什么?
全诗突出一种“愁”字,所叹 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旳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旳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旳感叹,心并非无知无觉旳木石,理 旳劝喻,酒旳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旳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旳堤防,使全诗旳情感到达了高潮。 体现了诗人旳抗争。
5、本诗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旳怀才不遇,抒发愁苦旳感 叹,体现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 起旳愤慨不平之情。
拓展延伸
诗歌比较阅读:
材料一般选用不同旳人所写旳 相同或相同旳题材,或是思想 感情不同,或是体现技巧不同 ,或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 比较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
李白旳《行路难》与
《拟行路难》进行比较 鉴赏。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体现旳是作者心中旳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旳 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 鲜明旳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旳精神情况体现得淋漓尽致 。
比兴手法旳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比喻 生动形象,化抽象为详细, 化繁杂为简朴。
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体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利用了比兴旳体现手法。阐 明了像水是根据高下不同旳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旳遭际也是被 家庭门第旳高下贵贱决定旳。
2、第三句中旳“命”是指 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 有怎样旳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旳门第就有什么样旳遭遇。 作者以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变 化,只能发出愤怒旳控诉。
再见!
拟行路难(其四)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736d99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9.png)
补充背景资料: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当时 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 高门中选,寒门受排斥,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 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今所谓“寒门难出贵子”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 折都显得那么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之后,学 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之后,计算机终于 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 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 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 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 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培养“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拟:摹仿,仿照。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本为汉代歌谣。后世 在按乐府旧题创作的作品题目前多冠以一“代” 或“拟”字。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ac6f94cc5da50e2524d7fe6.png)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幺。
1《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a4bff3515022aaea998f0f99.png)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6a26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9.png)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
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
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言”流露 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 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 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 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 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 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 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 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 法?
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知作者
行路难 X I N G L U N A N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元嘉期间被宋文帝刘义 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任临海王刘子顼 的前军参车、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 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 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 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 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 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阻塞了天下寒士 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 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合作研讨: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1d4437b52acfc788ebc917.png)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幺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
《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fef497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3.png)
5.“心非木石岂无感”这句反问,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 什么作用?
答案:“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 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 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 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 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 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 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 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 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 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 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此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继而又以“酌 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 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 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 垒,已无法借酒消愁,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 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南朝[宋]) 泻①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②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③踯躅④不敢言。
【注】 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③吞声:不敢出声。 ④踯躅:徘徊不前。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优质ppt课件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优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cca65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4.png)
1.结构图示 认命——抨击
拟行路难(其四)不认命——悲愤 认命——无奈
1.结构图示 认命——抨击
拟行路难(其四)不认命——悲愤 认命——无奈
2.主旨归纳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和 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 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 的哲理?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 “命”有怎样的看法?
对应考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结合“人生亦有命”一句和诗歌主旨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 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各不相同,透露出一 点宿命论思想。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结合诗第一、二句和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 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 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知识链接
《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为鲍照作,共18首。主要抒 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 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 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1.字音识记 (1)酌.酒( zhuó )
(2)踯.躅.( zhízhú)
2.字义解释
【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 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的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 心情。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f6a67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6.png)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思端 ,南朝宋文学家,以诗歌、辞赋、散 文见称,是南北朝时期文坛的杰出代 表。
鲍照出身寒微,但他才华横溢,创作 了大量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的文 学作品,被誉为“文学革命”的先驱 。
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
主题思想分析
诗人借“行路难”的比喻,描述了人生的艰辛和困苦,表达出对人生无常和世 事难料的感慨。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诗人也表达出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比喻手法、生动的形象描绘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 。
艺术特色分析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 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拟行路难(其四)》 优秀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解读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01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 裂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困苦。
02
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士族 门阀势力强大,普通百姓很难有 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意象分析
总结词
意象丰富,寓意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意象十分丰富,如“行路难”的象征、江水的流逝、草木的荣枯等,这些意象都寓含着深刻 的含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结构分析
总结词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层次分明。诗人从感慨人生无常开 始,逐渐展开对自然景象和人事变迁的描绘,最后以对人生 的思考和领悟收尾。这种结构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有力。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32a4b113376baf1ffc4fad91.png)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305c8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7.png)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拟行路难·其四》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鲍照〔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3fb541b90d6c85ec3ac69a.png)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55afee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3.png)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拟行路难·其四鲍照〔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解析版)
![第27篇 《拟行路难》(其四)(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30cba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3.png)
A. 首句诗人以“壮士”自称,表达了高标自许的情怀,一个“苦”字,为全诗诗眼,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纺织娘的啼叫声声入耳,衬托出秋日夜晚的荒寒冷寂,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C. 诗人担心自己用竹简辛苦写成的书受人嫉妒而遭毁坏,因为像蠹虫一样粉噬贤者的坏人太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两首诗歌开头的共同之处,然后进行分析。先看本诗开头四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意思是“茂密苍翠的松树生在涧底,密集柔弱的小苗高踞山上。这手指粗细的小苗,竟遮住了生在涧底身高百尺的松树”,这四句表面是写“涧底松”和“山上苗”,实则意有所指。他是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紧跟着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从正面评说当时用人的现象,由此可知,这里使用比兴的手法,借助自然界的现象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最后四句又使用典故,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左思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再看鲍照《拟行路难》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意思是“在平地上倾倒杯水,水便向四处分流”,这两句表面写水流,实则意有所指,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而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由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开头都使用比兴的手法,且都以自然现象隐喻用人制度的不公,抒发贫寒才子不得重用的愤懑之情。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e220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6.png)
5.“心非木石岂无感”这句反问,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 什么作用?
答案:“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 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 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
二、诗歌鉴赏
3.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
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
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
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 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 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 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 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 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 “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 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 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 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 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 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拟行路难》(其四)2021.6.1
![《拟行路难》(其四)2021.6.1](https://img.taocdn.com/s3/m/240b343784254b35eefd34ee.png)
▪
它们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
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来自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富于变化。
▪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
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
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
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 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 二与四、六与八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 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 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一说。
1.思家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你认为本诗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什么? 为什么?
本诗的关键词:
“命” “愁”
1、这首诗体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基调怎 样?
本诗的感情基调:
因怀才不遇而愤懑 但沉郁难舒之情
3、诗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起首两 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 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 度的不合理性。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 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 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 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 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照
【南朝·宋】
精品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变化过程。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4、比较《拟行路难》与《咏史》的区别;
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的异同。
5、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 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 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 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 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 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 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 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 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深受乐府影响, 抒悲愤 语言清新质朴,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写作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 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 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 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 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 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 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 色。
精品课件
1、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 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 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精品课件
比兴手法的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比喻
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
体,化繁杂为简单。
精品课件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 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 怎样的看法?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意象
愁
愁、失意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
人
自如,乐观积极
读现实中 的诗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读时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魏晋的门阀制度压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制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精品课件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抒悲愤
怀才不遇 李白 壮志难酬
精品课件
5、本诗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 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 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 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拓展延伸
精品课件
诗歌比较阅读:
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 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 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 ,或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 比较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精品课件
3、全诗突出一个“愁” 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 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 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精品课件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精品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精品课件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精品课件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 尽致。
精品课件
李白的《行路难》与 《拟行路难》进行比较 鉴赏。
精品课件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精品课件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精品课件
知人论世,理解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精品课件
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 么作用?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 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作 者是如何来表现的?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 是什么? 4、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