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教办[2006]28号)精神,根据武穴市教育局文件(武教科函[2007]2号)精神,武穴市梅川高中申报《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为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学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有关精神,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研究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方法,探求对策,让学习的学生远离厌学,让厌学生的学告别厌学,让所有的学生喜学、乐学。实现教育的理想——让学生愉悦的学习,实现我校的办学宗旨——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厌学,就是对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学习,不喜欢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者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在中小学生中,轻微的厌学,偶尔在学习中感到疲倦,难以坚持,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发生懒惰的行为,但是,等到调整情绪,或者进入课堂气氛后,或经过老师的疏导,又能够重新投入学习之中,这种轻微的厌学现象比较正常,也比较普遍。严重的厌学,是指厌学者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投入,效率低,记忆难,成绩差。严重的厌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阅读等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不难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虽经教育,但厌学心理难以改变,经常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行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指最适合考试)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这表明,从教育到教学都需要来一场大变革。(《中新社》2005年2月18日)
社会改革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但是,生活越来越忙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家长求才心切,学校追求考试质量,学生的主观因素,以致很多
学生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放学后大人在看电视或从事其他的休息活动,学生却在拼命的赶作业;在节假日里,其他人能有放松的时间,而不少的学生奔波于各种补课或培训。本该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学生却只拥有“张”,而没有“弛”的时候。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过早过多,于是,有些学生本应该乐学却开始了烦学、厌学、拒学、逃学。
还有,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升学的竞争;家长中不乏有优秀家长,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但是,在现实中,也有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切实际,过于高标准;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阳光的职业,但是,在现实中,也有个别教师在教育中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能容纳成绩差的学生。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产生沉重的思想压力,以致心理失衡、素质下降,甚至使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性格不合群,自信心缺乏,生活热情不多,破坏欲强,逆反心理产生了。生命本是坚强的,但也是脆弱的,所以,在特别严重的时候,个别学生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学习,报纸的一些报道让人吃惊,让人惋惜,也让人思考。
学生,年轻本应与活泼相伴,兴趣本应与乐学相随,生活质量本应与时俱进,科技本应给学生带来便利,但是,在现实中,学生为什么在喊苦、喊累,子女与家长想到一起的时候为什么越来越少,沟通为什么越来越难。学生应该有如何的生活、学习环境,学生应该有如何的学习和娱乐生活。
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峻,厌学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我们是教师,我们是工作在教育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学生厌学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要对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厌学或者快要厌学的时候,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快乐的天空,让他们愉悦地学习。
针对中小学生厌学的种种现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学生厌学的心理对策,有助于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促进思想教育的活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效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中简单化的模式和狭隘化的格局,从而使厌学学生重塑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起来,走上喜学、乐学的正常轨道,让积极主动的心理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和谐地发展起来。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在校生有3000多人,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习基础普遍偏差,学生厌学现象,相比于重点高中,可能更加严重。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我校实际,我们申报了《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意图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学生,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并思考矫正的思路,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实现学校宗旨——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荀子、王充等,就教学包括学习心理方面,有不少精辟的阐述,他们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他们强调教学方法,他们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等到思考到(实在)思考不明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不等到想说又不会说的时候,就不去引发;举出一个方面不能类推,那么,就不去教(新的东西)。《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知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学,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不足,然后就能反回来要求自己;知困,然后知道自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礼记·学记》又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安闲而效果双倍,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只有工夫的一半,又从而埋怨老师。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
古罗马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F.Quintlianus)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松弛的游戏活动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不可以体罚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坐落在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在学校里,学生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提出要让学生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或中心,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走向多样化。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喜学、乐学。
2、心理学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在生活、学习中谁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谁都会产生厌烦恼怒、悲怨焦虑、惊慌恐惧等消极情绪,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但人更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因此,教育者调整被教育者的情绪,对于提高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学生主动地学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发现潜能,凝聚集体,师生沟通等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习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运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既“会学”,又“善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避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