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L/O/G/O
谢谢观赏!
• •
借景手法:
• 沧浪亭的门和 漏窗,很好的 体现了中国古 典园林的借景 和框景的艺术 特点。通过巧 妙的布局或裁 剪,修饰,使 之成为园林景 观的一个组成 部分。
•
沧浪亭东北面的复廊, 把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 通过复廊互相引借,使 山、水、建筑构成整体 。该园原系一高阜,缺 水,而园外有河,造园 家因地制宜,石驳河岸 ,以复廊将园内园外进 行了巧妙的分隔,形成 了既分又连的山水借景 ,山因水而活,水随山 而转,使园内的山丘和 园外的绿水融为一体。 游人在复廊临水一侧行 走,有“近水远山”之情 ;游人在复廊近山一侧 行走,有“近山远水”之 感。通过复廊,将园外 的水景和园内的山景相 互资借,联成一气。
·
• 游览路线:
• 沧浪胜迹坊—> 大门 —> 面水轩 —> 观鱼 处 —> 沧浪亭 —> 明 道堂 —> 瑶华境界 — > 看山楼—> 翠玲珑— > 仰止亭—> 五百名贤 祠 —> 清香馆 —> 御 碑亭
!
园林景观
•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 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 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面,通过复廊上的 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 体。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全园漏窗共108式, 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 园中独树一帜。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堂在假山、古木 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 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芭蕉 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珑” 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 像。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 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 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 类竹20余种。
• • •
•
面水轩
• • • 面水轩的四面都设有落地长窗,视野开阔,往轩的东侧看去,在前方的假山 上建有一座亭子,那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了。 复廊的北侧就是园外的葑溪,南面靠近园内的假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 复廊的南半廊可以赏山景,北半廊可以看水色。在复廊的墙壁上还开有许多 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这些漏窗含蓄精巧,即隐又漏。 漏窗造成游人视觉上的通透,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 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分隔园内外景色,廊墙上方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 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这同时也弥 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 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
观鱼处
• “观鱼处”,原名叫“濠上观”。“濠上观”的本意是取自于庄子与 惠子在濠梁上问答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江湖、超然于事的清高 境界。
沧浪亭
• 在假山上的这座结构古雅的方形石亭,这就是真正的沧浪亭。据园主 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记载:“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 ,水之隅又竹,无穷极。”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沧浪亭最初 是建在水边的。康熙年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因为仰慕苏舜钦,特 地来这里想寻访苏氏的沧浪亭遗迹,但没有找到。于是,他怀着景仰 先贤的动机,在这假山上重建了这座沧浪亭。
翠玲珑
• 五百名贤祠南,是几间平面曲 折布置的小馆。取苏舜钦诗意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 翠玲珑”为名。建筑以竹为主 题,因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种 竹最早、品种最多者,现存有 近二十个品种的竹子,如答竹 、苦竹、慈孝竹、毛环竹、湘 妃竹、水竹、青秤竹、哺鸡竹 、“黄金嵌碧玉”竹和“碧玉 嵌黄金”竹。小馆长窗近地, 窗外芭蕉掩映,竹影移墙,清 风乍来,万竿摇曳,是文人雅 士筋咏作画的佳处。室内桌椅 均刻竹节图案,并有对联一副 曰:“风重类长笛,流水当鸣 琴”,点明了所处环境的优雅 宁静
五百名贤祠
一间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 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 整个建筑布置得庄重肃穆。 贤祠堂内的三面墙上分别嵌 有125块碑石,总计594幅历 史人物的线刻头像,这些石 刻都是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 刻的。这594位历史人物都是自春秋到清朝约二千五百年间与苏州历史 关的名士贤达,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以及忠孝、隐逸等各个 方面。知名人物有伍子胥、言偃、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和苏 轼、顾炎武、林则徐等。都是当时社会中既严守道德规范又在某一领域 取得杰出成就的,所谓“德才兼备”的先贤名士。
• 沧浪亭的建造位置也是很绝妙的,苏舜钦有首诗这样说到:“一径抱 幽山,居然城市间。”沧浪亭的中心是假山,周围有一条条小路环绕 着,再外面有走廊环绕,走廊连接着假山四周的所有建筑。假山的中 心是亭,亭中心摆放着一张圆桌,桌的圆心正好是整个山亭的中心。 四周建筑都是以亭子为中心,又因为亭子是唯一不与走廊连接的建筑 ,这样更能突出了山亭的中心地位。
明道堂
• 在沧浪亭土石山南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厅堂,全园的主体建 筑。这里是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 堂四周围廊周匝,南面经过一个正方形 庭院可以到达小轩“瑶华境界”,庭中植梧桐两株、梅树两株,明快而宁静。堂 北山峦若屏,竹木苍翠,古朴而幽深。堂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天井,植梅 花梨树,修竹海棠,通过堂东西两面的窗洞,借景引入室内。堂内悬挂大理 石挂屏四幅,深得自然之趣;东西墙上有砖额曰“东苗”、“西爽”,取自唐代诗 人王维诗句,意指隐居农耕。室内装修采用五界回顶式草架顶棚装修,室内 空间得以分出主次,增强了层次感。在古树、山石、庭院的衬托下,明道堂 更显得宏敞、肃穆。
!
园林特色
•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 ,园内古木参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 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内一百零八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 同,为园中一胜。在众多的古典园林中,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格独树一帜 。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 意山水园的范例。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 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 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 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 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 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 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 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 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名园鉴赏——沧浪亭
目录
• •
•
历史介绍 园林景观
园林特色
历史介绍
•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 园中历史最为悠久。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 四大园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沧浪亭占地面积 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 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 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 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 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遂成今 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 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 建筑特色:
• 沧浪亭大假山充分表现了北宋中期以前士大夫造园的特点,注重对山川景致、 自然风光的赞赏,不事雕琢,只是对天然形胜之地稍加梳理整治,构筑修葺, 营造一处城市山林。 沧浪亭廊壁上有众多漏窗,传为一百零八式图案花纹,无一雷同,仅在假山 四周即有近六十式之多,为苏州古典园林园中一胜,极为独特。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 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苏州园林则以小 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来自百度文库碑亭
•
• 在沧浪亭园内主景山西侧,四角方亭,南北均与曲廊相连;东面缘石 级而下,可达假山石壁之侧的水池,池水清澈,池旁有俞抛篆书石刻 “流玉”。亭内有康熙御书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昙花明处长官清 ”。御碑题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 困,勉而勤管官吏贤。”由御碑亭东望,土石假山似有“横看成岭侧 成峰”之意,满目苍翠、石亭隐约,深得幽远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