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沧浪亭记》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沧浪亭记》翻译: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苏州沧浪亭简介

苏州沧浪亭简介
苏州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内城区西北部的沧浪亭街,是苏州园林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沧浪亭由明代文学家苏东坡所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它的建筑格局以水为中心,有曲桥、回廊、小亭、假山等传统园林元素,构成了一幅水墨画般的美丽景观。
沧浪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名为“浣花斋”,是沧浪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阁楼上可以俯瞰整个沧浪亭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
沧浪亭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
它是苏州文化的代表,曾经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苏东坡、陆游、张若虚等文学巨匠都曾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沧浪亭还是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有许多传统文艺表演,如苏州评弹、苏州昆曲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沧浪亭送别”,讲述了苏东坡在此与好友王安石分别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沧浪亭品茗赏景时,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满江红》。
这首歌表达了苏东坡的忠诚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至今仍然流传广泛。
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沧浪亭游览,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沧浪亭介绍

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 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因 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园 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清 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 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 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 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亩" 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 远的空灵的感觉
园林功能组织
沧浪亭介绍
目录
园林简介 沧浪亭历史由来 园林与场所 园林形体特征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景观分析
园林简介
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有苏州现存诸 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沧浪亭。始为五代 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 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 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经翻修后因感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 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 漏窗造成游人视觉上的通透,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 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分隔园内外景色,廊墙上方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 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这同时也弥 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 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用水有动有静,沧浪亭似乎有将此划为一体。集中 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园中小池之水如镜,在山 石的衬托下显得更是秀气。相较于此,园外葑溪河。独立的 看,葑溪河又算做静水,透过复廊上的漏窗,可以感受到在 市井的嘈杂下水面的平静。
园林空间特点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独树一帜。 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以不落同 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 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
沧浪亭怀贯之的翻译

沧浪亭怀贯之的翻译
沧浪亭怀贯之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写的诗,是一首怀念朋友的诗。
原文:
沧浪亭怀贯之
宋·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
独自漫步在沧浪园内,曾有的欢乐已无影无踪。
无聊和寂寞笼罩心头,姑且登高四望,只见一片清空。
那深秋的霜林黯淡无光,虽然树叶还是那样的火红;淡淡的阳光穿过竹林,丛竹却依然青翠玲珑。
昔日的酒友离散分手,如同秋风中的燕子飘落西东;当年的诗社也已不可找寻,像那凋零的霜后梧桐。
你是忽来忽去,说走就走,可又有谁能再陪伴我这醉吟的衰翁。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
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 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 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5. 建筑特色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目录沧浪亭ຫໍສະໝຸດ 林文学赏析1. 简介 沧浪亭,坐落于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展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的苏舜钦被贬谪到吴中。他在那 里发现了一块约六十寻的空地,三面环水,没有民居,树木茂盛,与城市截然不同。于是, 他花费四万钱买下这块地,并在北岸筑亭,取名"沧浪亭",这源于他对"沧浪之水清 3. 园林布局 沧浪亭的布局特点是面水而筑,以山为主。大有"未主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门前"之感。 隔水相望,廊阁隐现,古木参天 4. 园林景观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 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 内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 格独树一帜 6.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实为假山石洞,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 亭等建筑与之映衬 7. 面水轩 我以我眼看沧浪,谢谢观赏 感谢观看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拙政园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
它建于明代,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拙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亭子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亭子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点,它的形式简洁而精美。
亭子上方的屋檐、挑角和脊饰都精雕细琢,表现出匠人的精湛工艺和
对美学的追求。
亭子外墙使用的是顾村白墙,古朴素雅,与周围建筑
融为一体。
亭子内部则摆放着一些古色古香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游客
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沧浪亭亭子周围还有许多景点,如亭子东侧的明石堤、西侧的惜字亭
和南侧的沧浪桥。
其中,沧浪桥更是苏州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半月形石桥浮在碧波之上”的美丽景象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亭子与沧
浪桥相映成趣,相互辉映,产生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除此之外,沧浪亭亭子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
亭子内设有“两岸
书院”,展示了苏州园林文化的精髓,吸引了不少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此外,沧浪亭亭子还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得到了政府和
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总的来说,沧浪亭亭子不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也向我们传递了文明和历史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样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中国的美丽传统艺术。
沧浪亭导游词讲解

沧浪亭导游词讲解各位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咱们苏州的瑰宝之地——沧浪亭!这地儿啊,可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美景,保证让您来了就不想走。
咱们先瞅瞅这园子的历史。
沧浪亭啊,可是个老古董了,始建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那会儿啊,文人墨客都爱往这儿跑,吟诗作画,留下不少佳作。
所以说,这沧浪亭啊,不仅仅是个园子,更是个文化的宝库。
说到这园子的布局,那可真是别具一格。
您看这沧浪亭,它建在水中央,四周都是水,要想过去啊,得走那弯弯曲曲的小桥。
这就叫“小桥流水人家”,多有意境啊!走在桥上,您就能感受到那种“人在画中游”的美妙。
再来说说这园子里的景色。
哎呀,那可真是美不胜收啊!春天的时候,这儿花儿都开了,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看得您眼花缭乱。
夏天呢,绿树成荫,凉风习习,是避暑的好去处。
秋天,树叶黄了,一片片落下来,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冬天,白雪皑皑,整个园子就像个童话世界。
这园子里啊,还有个小池塘,池水清澈见底,里面养了不少鱼。
您要是往水里扔点儿面包屑,那些鱼儿就争先恐后地游过来,别提多有趣了!还有啊,这园子里有不少假山,您要是喜欢探险,就可以爬上去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秘密呢!说到这沧浪亭啊,还有个小故事得跟大家讲讲。
相传啊,这儿以前住着一个叫苏舜钦的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这园子,就在这儿隐居写诗。
后来啊,这园子就因他而得名,叫“沧浪亭”了。
所以啊,这园子里啊,到处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您要是喜欢诗词歌赋,那可得好好感受感受。
最后啊,咱们再来聊聊这园子里的氛围。
您看啊,这园子里到处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有那些精致的园林小品,都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和安详。
您要是累了,就可以在亭子里坐坐,喝杯茶,听听鸟叫,看看风景,保证让您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啊,朋友们,这沧浪亭啊,可真是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好地方。
您要是来了苏州,可千万别错过啊!。
沧浪亭文档

沧浪亭简介沧浪亭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建筑,位于苏州古城区的留园内。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
历史沧浪亭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供人休憩的亭子。
后来,在清代康熙年间,沧浪亭进行了扩建,并成为了留园的一部分。
康熙帝曾经多次到苏州游玩,并对沧浪亭赞誉有加。
他还亲自题写了沧浪亭的匾额,将其称为“沧浪亭”。
建筑风格沧浪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外观呈方形,每层高度逐渐减小。
亭顶采用重檐木结构,上覆琉璃瓦。
建筑材料都是精选的大理石和名贵的木材,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沧浪亭的内部结构也非常精致。
一进入亭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亭内的水池,水中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亭内宽敞明亮,装饰精美。
四壁上镶嵌着精致的木雕和砖雕,各种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园林景观沧浪亭与周围的园林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
亭外是一片空旷的草坪,绿草茵茵,给人一种宽广开阔的感觉。
亭内的水池则是园林的中心,池中种满了莲花和荷花,花朵盛开时,景色十分美丽。
沧浪亭周围的园林还有许多独特的景点,比如曲桥、乌篷船等,各具特色,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沧浪亭与留园的其他景点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旅游景区。
文化意义沧浪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其次,沧浪亭是苏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被誉为“园林之城”,拥有众多精美的园林。
沧浪亭作为其中的一座,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最后,沧浪亭还具有历史传承的意义。
它建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
它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和变迁,是苏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

9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
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
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
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
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
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越所书。
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亭台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沧浪亭最初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当时它是一座木结构的五楼楼阁,主要作为宴会和观景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浪亭几经修葺,经历了多次改建和扩建,直到明清时期,沧浪亭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集观赏、休闲、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建筑。
沧浪亭有很多历史和文化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水袖斜阳”的故事。
传说当年有一位名叫张子容的才女,在沧浪亭与友人欣赏梅花时,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幸好被一位名叫陈葆祯的武士所救。
张子容为了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决定在沧浪亭与他结婚。
这对恩侣在沧浪亭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直到老年时双双辞世。
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而得名的“水袖斜阳”即指日落时斜照在沧浪亭上的阳光,如同张子容绣着湿漉漉的水袖。
沧浪亭也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历代文人骚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如明代文学家唐寅的《沧浪亭记》、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麴衣老翁传》等等。
这些作品用文字描绘了沧浪亭的美景与人文风情,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今天,沧浪亭已经成为了苏州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它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外游客争相观赏和传颂的对象。
沧浪亭简介

近清 水风 远明 山月 皆本 有无 情价
沧浪亭历史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 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 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 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 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 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 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 “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 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 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 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 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 “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 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 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 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 宋代园林的风格。
结语
至此,我们已把沧浪亭全园观赏了一遍。近一千年的园林历史, 让这小小的沧浪亭处处显得古朴而凝重。几近天成的土石山岗和枝 干虬劲的参天古树在清风明月间又多少透着那么一股历史的苍凉。 从苏舜钦寄情于沧浪之水的“出世思想”到令人“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的五百名贤祠所折射出的“人世哲学”来看,沧浪亭的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理念和道德追求。 另外,从造园艺术来看,造园者在巧妙借用园外山水弥补自身不足 的同时,利用复廊建筑,打开了文人山水园传统的封闭格局,使园 内与园外的景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游人“未进其园,先人其 境”,在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上独树一帜。 而同时,我们纵观沧 浪亭上千年的沧桑变迁,园主量的更迭及其主题的多元化,是否可 以认为:复廊外的水量代表了园林早期“沧浪水”的主题,表达了 失意文人“濯缨”“濯足”的感慨和无奈,烘托了园主出世的恬淡 和浪迹江湖的茫然;复廊内侧面山而建的轩、亭、廊、馆则以向心 的布局突出了园林后期“高山仰止”的主题,是在朝命官积极人世 的本能体现。 量复廊,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连起了“山”与“水” 两种形态,两个境界,融和了“人世”与“出世”两个既矛盾又紧 密联系的主题,也是几乎所有中国文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沧浪亭名词解释

沧浪亭名词解释
沧浪亭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它是宋朝的都城金陵的著名古迹。
它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点
金陵春秋谷中,因其气势宏伟深厚的历史背景而著名。
背倚青山,南望金陵,这是一座古
老的楼阁,象征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最佳标志。
沧浪亭表面古朴,建于南宋时期,始建于元代,在南宋时再修,现在沧浪亭外形庄严高大,五楼共四十余米,重檐翘角,建筑以厚重的结构为表现手法,给人视觉冲击力。
沧浪亭有
8间廊楼,佛陀殿,十六院,装饰着各种飞檐翘角,形成一种唯美的气质,被誉为中国古
代文化精髓之作。
沧浪亭通常可看作是一处聚集热情和艺术气息的场所,曾经在这里聚集了包括文豪,诗人和艺术家等著名人士,建筑内容被一代代文化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沧浪亭已经成为金陵春
秋谷历史文化底蕴中重要的建筑,也是国家重点古迹。
沧浪亭以它不朽的传说,古朴的建筑,和浓郁的中国古代文明气息著称,更是让每一位访客都能感受到这一承载历史文化的精髓。
欣赏水磨临江,听诗抒怀,在沧浪亭,你一定能
体会到历史典雅而又充满温馨的气息。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区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内,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座古老建筑,建于明朝。
沧浪亭也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之一,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美丽的园林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建成于明朝,最初是一所书院。
清代康熙皇帝曾三次来苏州观光,发现了沧浪亭的美丽,于是便下令将沧浪亭改建为朝见江南总督的行宫。
自此,沧浪亭成为了江南总督的重要场所,许多历代江南总督曾在此停留、居住。
沧浪亭建筑主要由二层楼阁、楼台、亭台、廊宇等建筑组成,呈现出美丽、典雅的建筑风格。
沧浪亭匾额上的“沧浪”二字是由康熙皇帝所题,形象地表达了江南水乡的意境和特色。
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大奇观,不仅有美丽的建筑,还有小桥流水、碧草红墙、琉璃瓦片等景观,与周边的绿树、花草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园林景象。
今天的沧浪亭已成为苏州市的著名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与文化底蕴。
同时,沧浪亭也成为了苏州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城市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沧浪亭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传承继承,才能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
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沧浪亭几百年的历史,传
承并保护了江南水乡的文化精髓,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继承,让华夏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展现,让人类共同进步。
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浮图[1]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2]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3]有国时,广陵王[4]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5],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6],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7],望五湖[8]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9]、虞仲之所建,阖闾[10]、夫差之所争,子胥[11]、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12]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震川先生集》解释:[1]浮图:僧人。
[2]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开封。
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因故除名,隐居苏州,建沧浪亭。
今集中有《沧浪亭记》。
[3]吴越: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
传五主。
[4]广陵王:钱元璙,字德辉,钱镠子。
曾为苏州刺史。
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
后封广陵郡王。
[5]孙承祐:钱塘人。
吴越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曾为中吴军节度使。
后随钱俶归宋。
[6]淮海纳士: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
[7]姑苏之台:姑苏台,在今苏州城西南。
据传是春秋末期由吴王阖闾、夫差两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
越灭吴,被焚毁。
[8]五湖:这里指太湖。
[9]太伯:周先祖太王长子,相传太王欲传位给季历,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开发吴地,为吴国的始祖。
《沧浪亭》古诗

《沧浪亭》古诗1.《沧浪亭》[宋]欧阳修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
新篁抽笋添夏影,老蘖乱发争春妍。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呼喧。
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
堪嗟人迹到不远,虽有来路曾无缘。
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初寻一迳入蒙密,豁目异境无穷边。
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
又疑此境天乞与,壮土憔悴天应怜。
鸱夷古亦有独往,江湖波涛渺翻天。
崎岖世路欲脱去,反以身试蛟龙渊。
岂如扁舟任飘兀,红蕖渌浪摇醉眠。
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
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2.《沧浪亭》[宋]胡宿窜逐本无罪,羁穷向此忘。
野烟含怅望,落日满沧浪。
乱草荒来绿,幽兰死亦香。
楚魂招不得,秋色似潇湘。
3.《沧浪亭》[宋]蒲寿宬晓色桃蒸霞,春阴柳垂雾。
为问桥下船,沿流到何处。
4.《沧浪亭》[宋]杨杰沧浪之歌因屈平,子美为立沧浪亭。
亭中学士为日醉,泽畔大夫千古醒。
醉醒今古彼自异,苏诗不愧离骚经。
5.《沧浪亭》[清]永瑆沧浪亭子枕石湖,宋贤遗迹俱荒芜。
杨花轻轻遗作队,蒲叶短短凫将雏。
薄游城南趁佳日,烟景稍旷笙歌疏。
欧公诗话自千古,衡剂未肯分梅苏。
6.《沧浪亭》[宋]毛珝濯缨人去水空寒,事属明时欲问难。
日暮客归园馆闭,鹭鸶飞上石棋盘。
7.《沧浪亭》[宋]沈东草蔓花枝与世新,登临空复想清尘。
只今唯有亭前水,曾识春风载酒人。
8.《沧浪亭》[宋]胡珵昔闻沧浪亭,未濯沧浪水。
先贤眇遗迹,壮观一何侈。
飞桥跨木末,巨浸折胡壘。
糟床行万瓮,缭墙周数里。
废兴固在天,庶用观物理。
缅怀嘉佑世,周道平如砥。
相君贤相君,子美东南美。
如何一网尽,祸岂在故纸。
青蝇变白黑,作俑弱焉始。
所存醉翁文,垂耀信百世。
无忘角弓咏,嘉树犹仰止。
同来二三子,感叹咸坐起。
缥瓷酹新汉,毁誉均一洗。
忽逢醒狂翁,一别垂二纪。
隽哉老益壮,论事方切齿。
《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本文就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
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
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沧浪亭记明代: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沧浪亭的历史意义

沧浪亭的历史意义1. 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苏州园林中的一颗明珠——沧浪亭。
这可不是普通的亭子,它可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呢!2. 说起沧浪亭的名字,还有个有趣的典故。
它是从《楚辞》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来的。
就像我们班老王说的:"这名字起得太有文化啦!"3. 北宋时期,苏舜钦买下这块地建园,把它打造成了文人雅士的聚会圣地。
那会儿的场面,就跟现在网红打卡地差不多热闹,只不过来的都是当时的大文豪!4. 园子里最出名的就是那个"沧浪濯缨"石刻啦!这四个大字刻在石头上,都一千多年了,还是那么有气势。
小李看到时感叹:"这字写得也太帅了,比我们写的狗爬字强多了!"5. 沧浪亭的建筑布局可有意思了,整个园子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
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搭配得恰到好处,就像现在的室内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样板间,美得不得了!6. 园子里的水景最让人惊叹,清澈的池水映照着蓝天白云,特别上相。
我听导游说:"古代文人在这儿赏景写诗,那叫一个惬意!"7. 沧浪亭还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开创了文人园林的先河,就像现在的网红店开创新潮流一样,影响了后来无数的园林设计。
8. 这里还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多少文人在这里吟诗作对、谈天说地。
要是这些石头会说话,估计能讲出一大堆有趣的故事!9. 园子里的植物配置也很讲究,松、竹、梅、兰,样样都是文人最爱。
老张头儿说得好:"这就是古代文青的后花园啊!"10. 沧浪亭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年代久远,更在于它完整保留了宋代园林的特色。
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园林史教科书,让我们能看到古人的智慧。
11. 现在的沧浪亭已经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参观。
小王说:"这地方拍照片可好看了,随便一拍就是古风大片!"12. 说到底,沧浪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它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装着古人的风雅与智慧。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水调歌头·沧浪亭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翻译/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
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
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
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
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2.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其名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
3.淡伫洞庭山:意为湖水环接着洞庭山。
淡伫:安静地伫立;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
4.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
5.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
6.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
西晋文学家。
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
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沧浪亭

謝 謝
下 凿 有 水 池 , 山 水
主 景 , 山 上 植 有 古
绕 围 一 周 。 园 内 以
内 侧 由 山 石 、 复 廊
, 整 个 园 林 位 于 湖
沧 浪 亭 占 地 面 积
1.08
、水用通连之木山及中
亭
,
,
过
。
间
,
石
亭
央 ,
公
沧浪亭(此处特指名为沧浪的亭阁)即隐藏在山顶上,亭的结构
古雅,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渔 先秦 屈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浪沧 之浪 水之 浊水 兮清 ,兮 可, 以可 濯以 吾濯 足吾 。缨
; 沧
父
在苏州就存在着这样一座园林,取自“沧浪 濯缨”的典故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沧浪亭街3号,是苏州现存历史最久的古代 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 园林。于2015年8月加入第一批《苏州园林名录》。
"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 "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
各类竹20余种.
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
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 "看山楼"位于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衬。
沧浪亭原为唐末五代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之池馆。北宋 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 名。
榭使沟复山也山为榭湖顷
融 成 一 体 。
沧浪亭

• 主要景点
看山楼 看山楼,位于明道堂南侧山石之 上,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创建, 取卢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 卧看山”之意,故名。楼筑于洞 曲之上,共三层居园之西南隅, 近俯南园,平畴村舍,远眺楞伽、 七子和灵岩、天平诸山,隐现槛 前。而今已被周围的高楼所围, 视野近乎咫尺,旧景已不复见。
面水轩 面水轩,原为“观鱼 处”,同治十二年巡抚 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 水轩”,袭唐杜甫诗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 经霜”之意,故名。此 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 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 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 内外借景,隔水迎人。 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 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 像之说。
• •
•
•
•
• •
• •
•
•
• • •
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沧浪亭毁于兵火。中州三贤祠亦残毁过半。 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复修古亭于原址,并在亭之南最爽处增筑明道堂。堂之后,东菑 西爽。折而西,为五百名贤祠,应宝时为祠题名。祠之南为翠玲珑。北为面水轩。临水建筑有静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馆、 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诸堂构以廊贯通,轩馆亭榭多为旧名。[4] 园之格局基本保持 至今。其时明道堂对面有戏台(今“瑶华境界”处),左右有观戏长厢,规制甚壮,惜后毁。戏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园 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抚吴元炳复建中州三贤祠。此时,园西邻中州三贤祠, 西南为南禅寺,东南至施家桥,东、北均以水为界。 清光绪初,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地图上已无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庙、放生庵及先农坛。园又被洋 务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时有七局之盛。后归吴县营设局管理。 民国初,一度借设吴县修志局。两次发起修葺未成。民国十四年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租用三贤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戏台已 坍毁。同年大旱,当局迎铜观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纷至,并在园内采竹叶、折竹竿、剥树皮,以为仙物。民国十六年 (1927年)5月,颜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之职,此时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文梁倡议捐修, 得吴郡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4000,整修园林,历时年余,面貌得以恢复。后设立美术馆,后又改为美术专门学校。此时园南界 迄于看山楼。苏州沦陷时,日军司令部曾占用,又被严重毁坏。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伪省政府拨充江苏国学社社址, 招各地文士来应月课。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伪江苏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3.5万元“中储券”,对园林稍加修葺。抗日战 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苏州美专复校于此,园荒芜而无力修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河南大学迁苏, 本部驻怡园,文学院在沧浪亭,次年6月返回开封。 1949年4月苏州解放,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沧浪亭,由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9月交园林修整委员会动工修建,移旧葺新。1954 年园林管理处接管。 1955年春节正式开放游览,门额易为“沧浪亭”。1963年沧浪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苏州时所 赠10盆川兰及《兰花谱》置于该园,园内增辟兰圃(原“印心书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沧浪亭的建造位置也是很绝妙的,苏舜钦有首诗这样说到:“一径抱 幽山,居然城市间。”沧浪亭的中心是假山,周围有一条条小路环绕 着,再外面有走廊环绕,走廊连接着假山四周的所有建筑。假山的中 心是亭,亭中心摆放着一张圆桌,桌的圆心正好是整个山亭的中心。 四周建筑都是以亭子为中心,又因为亭子是唯一不与走廊连接的建筑 ,这样更能突出了山亭的中心地位。
·
• 游览路线:
• 沧浪胜迹坊—> 大门 —> 面水轩 —> 观鱼 处 —> 沧浪亭 —> 明 道堂 —> 瑶华境界 — > 看山楼—> 翠玲珑— > 仰止亭—> 五百名贤 祠 —> 清香馆 —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 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 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面,通过复廊上的 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 体。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全园漏窗共108式, 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 园中独树一帜。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堂在假山、古木 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 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芭蕉 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珑” 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 像。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 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 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 类竹20余种。
• •
L/O/G/O
谢谢观赏!
!
园林特色
•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 ,园内古木参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 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内一百零八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 同,为园中一胜。在众多的古典园林中,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格独树一帜 。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 意山水园的范例。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 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 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 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 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 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 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 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 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 •
借景手法:
• 沧浪亭的门和 漏窗,很好的 体现了中国古 典园林的借景 和框景的艺术 特点。通过巧 妙的布局或裁 剪,修饰,使 之成为园林景 观的一个组成 部分。
•
沧浪亭东北面的复廊, 把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 通过复廊互相引借,使 山、水、建筑构成整体 。该园原系一高阜,缺 水,而园外有河,造园 家因地制宜,石驳河岸 ,以复廊将园内园外进 行了巧妙的分隔,形成 了既分又连的山水借景 ,山因水而活,水随山 而转,使园内的山丘和 园外的绿水融为一体。 游人在复廊临水一侧行 走,有“近水远山”之情 ;游人在复廊近山一侧 行走,有“近山远水”之 感。通过复廊,将园外 的水景和园内的山景相 互资借,联成一气。
• 建筑特色:
• 沧浪亭大假山充分表现了北宋中期以前士大夫造园的特点,注重对山川景致、 自然风光的赞赏,不事雕琢,只是对天然形胜之地稍加梳理整治,构筑修葺, 营造一处城市山林。 沧浪亭廊壁上有众多漏窗,传为一百零八式图案花纹,无一雷同,仅在假山 四周即有近六十式之多,为苏州古典园林园中一胜,极为独特。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 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苏州园林则以小 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观鱼处
• “观鱼处”,原名叫“濠上观”。“濠上观”的本意是取自于庄子与 惠子在濠梁上问答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江湖、超然于事的清高 境界。
沧浪亭
• 在假山上的这座结构古雅的方形石亭,这就是真正的沧浪亭。据园主 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记载:“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 ,水之隅又竹,无穷极。”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沧浪亭最初 是建在水边的。康熙年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因为仰慕苏舜钦,特 地来这里想寻访苏氏的沧浪亭遗迹,但没有找到。于是,他怀着景仰 先贤的动机,在这假山上重建了这座沧浪亭。
五百名贤祠
一间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 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 整个建筑布置得庄重肃穆。 贤祠堂内的三面墙上分别嵌 有125块碑石,总计594幅历 史人物的线刻头像,这些石 刻都是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 刻的。这594位历史人物都是自春秋到清朝约二千五百年间与苏州历史 关的名士贤达,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以及忠孝、隐逸等各个 方面。知名人物有伍子胥、言偃、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和苏 轼、顾炎武、林则徐等。都是当时社会中既严守道德规范又在某一领域 取得杰出成就的,所谓“德才兼备”的先贤名士。
御碑亭
•
• 在沧浪亭园内主景山西侧,四角方亭,南北均与曲廊相连;东面缘石 级而下,可达假山石壁之侧的水池,池水清澈,池旁有俞抛篆书石刻 “流玉”。亭内有康熙御书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昙花明处长官清 ”。御碑题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 困,勉而勤管官吏贤。”由御碑亭东望,土石假山似有“横看成岭侧 成峰”之意,满目苍翠、石亭隐约,深得幽远之趣。
明道堂
• 在沧浪亭土石山南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厅堂,全园的主体建 筑。这里是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 堂四周围廊周匝,南面经过一个正方形 庭院可以到达小轩“瑶华境界”,庭中植梧桐两株、梅树两株,明快而宁静。堂 北山峦若屏,竹木苍翠,古朴而幽深。堂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天井,植梅 花梨树,修竹海棠,通过堂东西两面的窗洞,借景引入室内。堂内悬挂大理 石挂屏四幅,深得自然之趣;东西墙上有砖额曰“东苗”、“西爽”,取自唐代诗 人王维诗句,意指隐居农耕。室内装修采用五界回顶式草架顶棚装修,室内 空间得以分出主次,增强了层次感。在古树、山石、庭院的衬托下,明道堂 更显得宏敞、肃穆。
名园鉴赏——沧浪亭
目录
• •
•
历史介绍 园林景观
园林特色
历史介绍
•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 园中历史最为悠久。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 四大园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沧浪亭占地面积 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 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 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 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 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遂成今 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 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 • •
•
面水轩
• • • 面水轩的四面都设有落地长窗,视野开阔,往轩的东侧看去,在前方的假山 上建有一座亭子,那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了。 复廊的北侧就是园外的葑溪,南面靠近园内的假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 复廊的南半廊可以赏山景,北半廊可以看水色。在复廊的墙壁上还开有许多 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这些漏窗含蓄精巧,即隐又漏。 漏窗造成游人视觉上的通透,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 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分隔园内外景色,廊墙上方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 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这同时也弥 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 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
翠玲珑
• 五百名贤祠南,是几间平面曲 折布置的小馆。取苏舜钦诗意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 翠玲珑”为名。建筑以竹为主 题,因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种 竹最早、品种最多者,现存有 近二十个品种的竹子,如答竹 、苦竹、慈孝竹、毛环竹、湘 妃竹、水竹、青秤竹、哺鸡竹 、“黄金嵌碧玉”竹和“碧玉 嵌黄金”竹。小馆长窗近地, 窗外芭蕉掩映,竹影移墙,清 风乍来,万竿摇曳,是文人雅 士筋咏作画的佳处。室内桌椅 均刻竹节图案,并有对联一副 曰:“风重类长笛,流水当鸣 琴”,点明了所处环境的优雅 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