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科室设专人进行质量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操作规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二、每月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包装材料及监测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要求。
三、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一)日常监测:每日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器械、器具表面应洁净、无血渍、无污渍、水垢和锈斑。
(二)定期监测: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清洗消毒器质量监测:1、日常监测: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监测并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和时间。
2、定期监测:每年监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及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进行清洗效果质量监测,待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4、每半年采用清洗效果模拟测试物监测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应当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四、每周对纯化水进行PH值监测,并记录。
五、每次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有效浓度、消毒时间等进行监测并记录,采用热力消毒方法时应每次监测A0值。
六、每季度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进行抽检,监测结果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规定。
七、灭菌器质量监测:(一)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法。
(二)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连续3次),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三)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进行生物监测1次,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每天进行生物监测1次。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四)根据灭菌物品种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批量监测。
八、清洗、消毒监测结果及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4年。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专人负责并严格各项监测标准开展质量监测工作。
二、及时对各种耗材进行质量检查,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
三、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表每半年校验一次;安全阀每年校验一次。
四、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监测要求:
(一)清洗质量监测:
1、纯化水质量监测:每日监测电导率,每周监测PH值。
2、包装时对清洗后的器械质量进行目测检查;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
3、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二)消毒质量监测:
1、湿热消毒时应监测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
2、化学消毒时应监测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等。
3、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
(三)灭菌质量监测:
1、压力蒸汽灭菌每日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
2、每次灭菌时进行物理及化学监测,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植入性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3、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每天进行生物监测一次。
4、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化学监测通过后,连续进行三次生物监测,合格
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五、各项工作过程及监测结果应记录详实,存档备查。
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 物理监测法: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
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 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 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 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 要求。
docin/sundae_meng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微生物杀灭效果为10K时,温度相当于80℃的 时间(秒)。 •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table-top sterilizer • 体积小于60升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flash sterilization • 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 过程。
docin/sundae_meng
• 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 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监测 (重复3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 使用。
docin/sundae_meng
低温灭菌的监测
• 通用要求: 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
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灭菌效果进行 重新评价,包括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 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重复3次), 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 生物监测法 应每周监测一次。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
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 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 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 进行生物监测。
docin/sundae_meng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 化学监测
docin/sundae_meng
消毒效果的监测
• 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结 果应符合《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
制定时间:2016.6 1、清洗质量监测(结果保存半年以上):
1)每日器械、器具和物品包装时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定期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
2)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每年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3)清洗消毒器的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时遵循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监测.
2、消毒质量的监测(结果保存半年以上):
1)湿热消毒: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性能参数.
2)化学消毒:每日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时间.
3)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符合消毒卫生标准。
3、压力蒸汽质量监测(结果保存三年以上):
1)工艺监测:每锅进行。
2)化学监测:每包进行,高度危险性器械必须进行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3)生物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每周监测,灭菌植入物时每锅监测。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监测一次. 4)B-D监测: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空锅监测.
5)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进行物理、化学监测合格后进行空载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并进行B-D监测三次,合格后方能使用. 4、消毒物品监测(结果保存三年以上):
每进行消毒物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
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一次,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灭菌区空气和物体表面、工作中手等).。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是一组综合措施,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1、工艺监测(又称程序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包括灭菌设备故障检查,灭菌温度,灭菌时间和蒸汽质量,灭菌物品包装、大小摆放正确等。
2、化学监测法:是利用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等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后根据颜色或性状的变化,来判断灭菌是否合格的方法。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3M1243A化学指示卡,3M爬行卡)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 将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 放入大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结果判定: 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 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灭菌指示胶带1222-6N)1)监测方法: 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而不能作为灭菌效果判定指标。
2)结果判定: 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3)B-D试验:(3M BD测试包00135)用于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冷空气排放效果的检测,冷空气是造成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每日进行一次B-D试验。
1)检测方法:B-D试验要求做前预热、空载监测每天一次,将B-D试纸放入标准测试包,中间包好,水平放入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上方)灭菌柜内除测试包无任何物品。
2)结果判定:经134℃,3.5—4分钟后,取出B-D测试纸观察颜色变化。
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 ppt课件
污染物品处理流程
回收 分类 清洗 消毒 干燥 器械检查与保养 包装 灭菌
污染物品回收
一次性使用物品原则上不由供应中心回收;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放置于封闭的容 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 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 染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 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气性坏疽污染的器械用品,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 1000 mg/L-2000 mg/L浸泡30min-45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 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 mg/L-10000 mg/L浸泡至少60min后, 再进行清洗和灭菌处理。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 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物品干燥
宜首选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根据器械的材 质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胶类干燥温度65℃-75℃。
无干燥设备的及不耐热器械、器具和物品可使 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 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官腔类器械,应使用压 力气枪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应使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 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
物品包装
物品包装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器械与敷料应分室包装。
包装前应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核对器械的 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
物品包装
手术器械应摆放在篮框或有孔的盘中进行配套包装。 盆、盘、碗等器皿,应单独包装。 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 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或 医用吸水纸隔开;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 畅;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用保护措施。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灭菌物品的供应任务,因为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所以灭菌质量和灭菌器的灭菌效果与操作情况密切相关。
然而,在蒸汽灭菌中,湿包是常见的问题。
潮湿使包裹内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液体通道,使包裹的无菌性受到破坏,这被视为灭菌失败。
必须重新包装灭菌方可下送至临床科室使用。
这种反复的消毒灭菌不仅浪费时间和材料,还影响临床正常工作。
因此,在供应室工作中,应注意对湿包的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消毒包含水量一般不超过3%,超过6%为湿包。
有以下情况之一致使包装材料受潮造成生物破坏,均视为湿包:消毒包外有水滴,触摸包布有潮湿感;固定的化学指示胶带有水痕迹;消毒包内有水滴;消毒包内有被吸收的水分。
被吸收的水分是指盆具和器械盘垫的吸水巾吸收的细小水分,通常只在打开消毒包后,检查触摸吸水巾时才发现。
这部分水分可通过蒸发和再冷凝穿过包裹布。
湿包的产生原因有很多:锅炉房供给蒸汽不稳定,蒸汽压力不足0.3MPa;蒸汽中水分含量过高;干燥时间不足;待消毒包过大,布包包装过紧,器械包包内器械件数多,没有用吸水巾分隔,产生冷凝水不易汽化;灭菌前后消毒包摆放不当致使潮气不能脱离包裹;金属物品置上层冷凝水滴湿下层布类物品;消毒车架上灭菌物品紧贴锅壁或锅底被冷凝水打湿;蒸汽排出管道未及时清除纤维屑及沉积物致堵塞不畅;灭菌器性能的维护及保养不当。
为了控制湿包的产生,应加强与锅炉房的沟通,取得适合灭菌所需的安全稳定蒸汽,避免正在灭菌中锅炉加水。
灭菌前排尽管道内冷凝水,预热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强制干燥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灭菌结束后,灭菌器内温度降至60℃以下,待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再打开灭菌器,取出灭菌物品。
物品取出后应放在铺有织物的台面上冷却一段时间使之降到室温,再下送到各临床科室或放入无菌物品储存柜内。
这期间应远离冷气或冷气出口的地方以防再次形成冷凝水。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PPT
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器械灭菌、消毒及效果监测的国际标准,如ISO 17665等,为各 国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关行业协会标准与指南
要点一
中华护理学会
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指 南,为国内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要点二
中国医院协会
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和指南,其中涉及 到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消毒、灭菌及效果监测等内容。
02 清洗消毒标准
清洗流程及要求
清洗流程
预处理、去污、洗涤、漂洗、终 末漂洗。
清洗要求
使用流动水进行清洗,确保清洗 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清程
清洁、消毒、干燥。
消毒要求
根据物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物理或化学消毒,确保消毒剂符合国家卫 生标准,消毒后物品无菌或达到消毒灭菌效果。
评估方式
通过理论考试、实操考核等方式对员工 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VS
反馈机制
根据评估结果,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和反馈,以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定期对 培训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技 术和标准。
06 法律法规与标准遵循
国家法律法规与标准
国家法律法规
为确保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符合安全和卫生 要求,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医 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明确规定了 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和标准。
持续改进措施与方案
数据分析与改进建议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定期评估与改进
定期对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清洗消毒 及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4.4。
1 通用要求4。
4。
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4.1。
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4.4。
1。
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4.4.1。
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
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4。
4。
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4。
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4.4.2。
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
2.2 化学监测法4.4。
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4.4.2.2。
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1、刖言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
2、热力灭菌效果监测方法2.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化学监测法:理想的化学指示剂是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持续时间。
化学监测法又分为指示卡监测法、指示管监测法和指示胶带监测法。
其中指示胶带法主要用于程序监测,即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要求每个待灭菌物品包处都要粘贴。
指示卡和指示管主要用于待灭菌物品包内作为灭菌效果的参考,不一定要求每个包内都放。
对于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真汽灭菌,要求每天进行一次B-D试验。
监测方法:将指示物放入大包(不得大于标准包)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物,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变化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物颜色或性状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则判定为灭菌过程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判定为灭菌过程不合格。
生物监测法:即用活的指示生物来监测灭菌过程是否合格的方法。
指示生物为耐热和嗜热脂肪杆菌芽抱(ATCC7953或SSIK31)菌片,含菌量为5.0X105~5.0X106cfu/片,在121℃±0.5℃条件下,D 值为 1.3〜1.9min, 杀灭时间(KT值)W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三3.9min。
监测方法:将两个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包中心部位,或装入灭菌试管内,置于标准盒内。
将标准包放于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的排气口上方,或将标准盒放于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将标准包或标准盒拿回实验室,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取出菌片投入臭甲酚紫卡芬糖蛋白胨水培养其中,经56℃± 1℃培养7d (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department ,CSSD)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
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
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第1 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WS 310.1和WS 310.2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可追溯traceability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3.2 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rocess challenge device,PCD对灭菌过程有预定抗力的模拟装置,用于评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其内部放置化学指示物时称化学PCD,放置生物指示物时称生物PCD。
3.3 A0值Avalue评价湿热消毒效果的指标,指当以Z值表示的微生物杀灭效果为lOK时,温度相当于80℃的时间(秒)。
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table-top sterilizer体积小于60 升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3.5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flash sterilization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过程。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一、目的为保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的质量,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达到国家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制定本监测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及其效果的监测。
三、监测内容1. 清洗质量监测(1)每日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目测检查,确保其表面光洁、无污渍、无血渍、无锈迹、无水垢、无油渍。
(2)每月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确保其细菌总数符合国家标准。
(3)定期对清洗机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工作正常。
2. 消毒质量监测(1)每日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目测检查,确保其表面无菌。
(2)每月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确保其细菌总数符合国家标准。
(3)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浓度检测,确保其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3. 灭菌质量监测(1)每批次灭菌后,对灭菌包进行物理监测,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的监测,确保其达到灭菌标准。
(2)每批次灭菌后,对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包括外化学指示剂、包内化学指示卡等,确保其变色达到规定条件。
(3)每周对灭菌包进行生物监测,包括生物指示剂的放置和培养,确保其灭菌效果达到国家标准。
(4)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工作正常。
四、监测方法1. 目测检查: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械进行肉眼观察,判断其清洁程度和有无菌斑。
2. 细菌培养:将清洗、消毒、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分别放入无菌培养皿中,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3. 化学监测:使用专用的化学指示剂、化学指示卡等,对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观察其变色情况。
4. 生物监测:将生物指示剂放入灭菌包中,进行生物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5. 物理监测:使用专用的物理监测设备,对灭菌过程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进行监测。
五、监测频率1. 清洗质量监测:每日进行。
2. 消毒质量监测:每日进行。
3. 灭菌质量监测:每批次灭菌后进行。
六、监测记录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认真填写监测记录,包括监测日期、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等。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位置 排气口的上方,靠近门处
时间:≤3.5分钟 温度:132 ℃~134 ℃
4.灭菌质量的监测
颜色不均匀一致,B-D试验不通过,可再重 复一次B-D测试,如合格,灭菌器可以使用; 如不合格,则灭菌器不能使用,需检查B-D 测试失败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锅方 能使用。
4.2.2 B-D测试结果判读(测试前后对比)
3.消毒质量的监测
3.2化学消毒
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 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3.3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 果符合GB15982要求。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 件(cfu/g或cfu/100cm2);不得检出致病 性微生物。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内容
CONTENTS
PART ONE
清洗质量的监测
PART TWO
消毒效果的监测
PART THREE
灭菌质量的监测
PART FOUR
质量控制与可追溯要求
前言
发放
回收
分类
工作流程中最为重要
储存
清洗
消毒供应中心
工作流程
灭菌
消毒
过程受控
包装
检查
医院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和用品的灭菌质量,是病人健康和医疗安全的保障,这一切 依赖于消毒供应中心每位员工高度的责任感,而责任感就体现在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消毒 供应中心的九大工作流程,最为重要的是把控每一个环节工作过程中的质量。
有ATP,可以定量分析污染物的多少。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操作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操作流程(一)清洗质量监测操作规程1.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3)判定方法: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牙齿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定期监测: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3)清洗消毒器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4)判定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二)消毒质量监测操作规程1.湿热消毒(1)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o值。
(2)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检测结果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手册的要求。
2.化学消毒(1)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
(2)消毒剂的使用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3.消毒效果的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4.判定方法湿热消毒监测结果应符合CSSD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与结果符合GB15982的要求。
(三)灭菌质量监测操作规程5.监测要求(1)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CSSD标准的要求。
(2)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1、前言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
2、热力灭菌效果监测方法2.1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化学监测法:理想的化学指示剂是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持续时间。
化学监测法又分为指示卡监测法、指示管监测法和指示胶带监测法。
其中指示胶带法主要用于程序监测,即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要求每个待灭菌物品包处都要粘贴。
指示卡和指示管主要用于待灭菌物品包内作为灭菌效果的参考,不一定要求每个包内都放。
对于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真汽灭菌,要求每天进行一次B-D 试验。
监测方法:将指示物放入大包(不得大于标准包)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物,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变化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物颜色或性状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则判定为灭菌过程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判定为灭菌过程不合格。
生物监测法:即用活的指示生物来监测灭菌过程是否合格的方法。
指示生物为耐热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或SSIK31)菌片,含菌量为5.0 x 105〜5.0 x 106cfu/ 片,在121C 士0.5 C 条件下,D值为1.3 〜1.9min , 杀灭时间(KT值)w 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监测方法:将两个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包中心部位,或装入灭菌试管内,置于标准盒内。
将标准包放于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的排气口上方,或将标准盒放于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将标准包或标准盒拿回实验室,在无菌操作条件下, 取出菌片投入臭甲酚紫卡芬糖蛋白胨水培养其中,经56C 士1C培养7d (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 ,观察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结果判定:培养基颜色未改变,则判定为灭菌过程合格;若培养基颜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则判定为灭菌过程不合格。
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指示物或生物指示菌片,必须经卫生部认可和批准使用的,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生物监测应一月一次。
2.2 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化学监测法:将3〜5 个化学指示物分别放入待灭菌物品包中,并将包置于灭菌器最难达到灭菌的部位,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化学指示剂根据其颜色和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结果判定:与压力蒸汽灭菌相同。
物理检测法: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擦头分别放于各层内、中、外各点,引出导线,关好柜门,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的上升与持续时间。
结果判定:若所示温度时间曲线达到预设温度时间曲线,则判定灭菌过程合格,否则判定为灭菌过程不合格。
生物监测法:指示菌株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ATCC9372)菌片,含菌量为5.0X 105〜5.0 x 106cfu/片,在温度为160C 士2C时,其D值为1.3〜1.9min,存活时间》3.9min,死亡时间w 19min。
检测方法:将菌片装入灭菌试管中( 1 片/管)。
于柜室内每层靠门把手处放置两管,试管塞式试管帽放于试管旁,关好柜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待温度降至80C时,打开柜门,加塞(或帽)。
取出试管带回实验室。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加入营养内汤培养基(5ml/管),于36C 士1C培养7d。
结果判定:若每管肉汤清亮,则判定为灭菌过程合格。
若其中有一管肉汤混浊,则判定为灭菌过程不合格。
注意事项:所用指示菌片需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该微生物的 D 值为22.3氧乙烷(EO灭菌效果监测仪器监测法:按照GB18279-2000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气附录 C 中C3.1 的要求进行。
化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卡放于常规测试包内,与待灭菌物品包放入柜室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卡,与标准包板进行比较,当指示卡上的色块与标准色板上的色块颜色一致,则判定为消毒工艺符合要求,产品可以放行;否则判定为消毒工艺不符合要求,产品不予放行。
生物监测法:指示菌株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ATCC9372)菌片。
含菌量为 5.0x105〜5.0 x 106cfu/ 片。
抗力要求为:在环氧乙烷剂量为600mg/L 士30mg/L,作用温度为54C 士2C,相对湿度为60%士10%勺条件下,杀灭90%勺勺.6〜5.8min,存活时间》7.8min,死亡时间w 58min。
在消毒效果监测时菌量为5.0 x 103〜5.0 x 104cfu/片。
放置菌片的数量应足够多,通常情况下,柜室容积<5m时至少放置io片,5m〜iom每增加i个菌片;大于iom时每增加2m增加i个菌片。
检测方法:将菌片放入待灭菌物品包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菌片小纸袋,送实验室,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取出指示菌片,投入含复方中和剂的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试管中,经36C 士 1 C培养5d。
同时设阳性对照管。
结果判定:经培养,阳性对照在24h 内有菌生长,监测样品全部无菌生长,则判定为灭菌过程合格;若监测样品有一管有菌生长,则判定为灭菌过程不合格。
注意事项:所用化学指示卡或生物指示菌片,必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每个灭菌物品包均应粘贴化学指示胶带,作为程序监测指示物。
每月应做一次生物监测。
移值物必须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
2.4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辐照度值的测定:主要有辐照度计测定法和指示上学测定法。
辐照度计测定时,先开启紫外灯5min后,将测定波长253.7nm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灯管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待仪表指针稳定后,指针所指示的数据即为该灯管的辐照强度。
指示卡测定时,也先开启紫外灯5min 后,将指示卡有图案一面朝向紫外灯,置于垂直灯管中央1m处,照射imin,将指示卡上的光敏色块与标准色块进行比较,读出辐照强度。
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紫外灯新灯照度值》90MW/cm为合格;使用中的紫外灯》7OMW/CI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灯》180MW/cm为合格。
注意事项:测定时电压220V士5V,温度20C〜25C,相对温度<60% 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指示卡应获得卫生部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生物监测法:则按空气和物表消毒效果测原则进行。
2.5手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米样时间:6步法洗手消毒后立即米样。
采样方法:五指并拢,用浸有复方中和剂的棉拭子在手指曲直面从指根到指尖往返涂擦2次,边涂擦边转动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拭子棉头投入10ml中和剂试管内,立即送检。
检测方法:细菌总数的检测:将采样管在混匀振荡器上振摇20S或用手用力振打80次,用1ml吸管吸取样品液1ml接种于90mm灭菌平皿内,每个样本接种2个平皿,用溶化并冷至45C〜48C的营养琼脂15-18mI倾注摇匀,凝固后翻转,置36C士1C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根据公式计算结果。
o平均菌落数N X稀释倍数(10)细菌总数M (cfu/cm )=采样面积30或60 ( cm2)致病菌的检测:将做总菌后的剩余样本液,分别分作几份,1份作大肠菌群测定,其余根据不同致病菌加等量相应的双倍浓缩的增菌液,经36 C 士 1 C 增菌培养24h后,转划分离鉴别培养基,再经36C 士 1 C培养24h, 进行菌种鉴定。
注意事项:采样用品用具须预先进行灭菌处理并进行检测,合格后才能用于采样;采样人员禁穿长裙、高跟鞋、带手饰、耳环,步履平缓,用力适度;样本记录要简捷、准确无误;样本在采回实验室后应充分振打、洗脱、混匀。
2.6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米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工作应用之前。
采样方法:用5x5cm2的标准规格板放在被检物品表面,用浸有复方中和剂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均匀往返涂擦各5次,边擦边转动拭子,连续采4个规格板的面积(即100cm),小件不规则物品采全表面(面积进行估算),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头投入10ml中和试剂管中,立即送检。
检测方法:与手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相同。
平均菌落数N X稀释倍数(10)结果计算公式为:细菌总数M(cfu/m2)=-采样面积100 (或估算面积X)注意事项:与手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相同。
致病菌与大肠菌检测也与之相同。
2.7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进行前。
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布点》30m2的房间用梅花布点法(即五点式)布点,<30m2的房间用对角布点法(即3点式)布点(房间转角处距墙1m)将普通营养琼脂(或血液琼脂)平板(直径90m m)放在各点处,高度距地面1.5m,打开平板盖,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盖,立即送检。
检测方法:将平板底部朝上,放于36C士1C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或进行致病菌的鉴定。
细菌数M( cfu/m3)=平均菌落数N 平板面积A ( 4.52• n) X暴露时间T 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采样人员走动应平缓;其他事项与手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相同。
2.8使用中消毒液的染菌量的测定采样时间:在使用过程中。
采样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消毒液加入9.0ml复方中和剂试管中混匀,立即送检。
检测方法:用平板倾注法,操作与手表面消毒效果检测相同。
培养时一个平板于36C 士1C培养72h,另一平板于20C 士0.5 C培养7d,计数菌落数并计算结果。
细菌总数M( cfu/ml )二每个平板上菌落数之和(N+N)X 102.10餐、饮、炊具消毒效果监测米样时间:在消毒后,使用前。
监测对象:主要针对医院食堂和病人配餐点。
采样方法:用2.0X 2.5cm2的虑纸片用复方中和剂浸湿(竖起不滴液为空),贴于餐、饮、炊具表,5min时取下,每10张纸片合为一个样本(相当于采样面积50cm),投入有50ml生理盐水的100ml三角烧瓶中,4h内送检。
检测方法:与手表面消毒效果监测检验相同也可用大肠菌群快速纸片,浸复方中和剂后粘则采样,每两片为一个样本(采样面积为50cm)。
采样后送实验室培养24h,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细菌总数w 5cfu/cm2,并未大肠菌群未检出为合格。
2.11卫生洁具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便器、尿壶等容器用沾有复方中和剂的棉拭子反复涂擦容器内表面及内口处,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头投入5ml 复方中和剂试管中,立即送检。
拖把,抹布等物品用无菌方法剪取1X 3cm,直接投入5ml中和剂试管中,立即送检。
检测方法:与前面的致病菌检测方法相同。
结果判定: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12 内镜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后,使用前。
采样方法:用复方中和剂灌洗管腔内表面,收集洗液于无菌试管中, 立即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