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

提高学生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导入《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和翻译。

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探讨句子的现代意义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文、翻译和修辞手法。

讨论法:分组讨论句子的现代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展示原文、翻译和例句。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文章和视频资料。

纸质教材:提供《论语》的相关章节供学生阅读。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5分钟)。

第二步: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和翻译(10分钟)。

第三步: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10分钟)。

第四步:分组讨论句子的现代意义和人生哲理(15分钟)。

3.2 时间安排课时:共40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和对句子的理解。

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4.2 反馈与改进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反思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PPT课件:包含原文、翻译、例句和讨论问题。

《论语》纸质教材:提供给学生阅读和参考。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视频资料的。

5.2 参考资料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论语》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开展论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论语》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6.2 活动时间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课后的一个课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懂得谦虚学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掌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兴趣。

难点: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层含义。

2. 感悟文言文的韵味。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课文翻译。

3. 相关文言文资料。

4. 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主题。

2. 板书课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情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谦虚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做到谦虚学习。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句话的含义。

培养学生运用这句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增强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学会运用这句话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哲学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将这句话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内涵。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名句,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字面意义。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层含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运用这句话解决问题。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句话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自身品质。

6.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图书等。

2、懂得抢他人玩具是不礼貌的行为,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每位幼儿从家中带来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行为判断图卡人手一张、红黑两色水笔。

活动过程:一、教师以一则小故事引出活动。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你们认真听完故事后回答我的问题,好吗?2、教师开始讲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知道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1、教师: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2、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明明有了新玩具,并且邀请小伙伴一起玩,一点也不自私,妈妈为她的行为感到自豪,所以高兴地笑了。

3、教师:当你有一件新玩具时,你会怎么做呢?4、幼儿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大家现在都知道了要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明白了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三、教师出示行为判断图卡,让幼儿根据图卡内容判断正误。

1、教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张图卡,看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2、幼儿观察图卡后回答。

3、教师总结每张图卡上的画面内容,并向幼儿交代操作要求:你认为对的就涂红色;认为错的就涂黑色。

4、幼儿开始涂图卡,教师在一旁指导。

5、请幼儿说一说图卡中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四、请幼儿和别人分享自己带来的东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1、教师:你们都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喜欢吃的或玩的东西了吗?你带的是什么?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你的东西吗?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并说出希望和谁分享。

3、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将幼儿分成若干组,一起分享食物或玩具。

4、教师小结:大家因为分享,都玩到了或吃到了自己没有带来的玩具或食物,这样会使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五、教师对今天活动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东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篇二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精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精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精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篇1教学要点: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掩饰(文过饰非)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3)翻译12则语录。

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

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1.2 技能目标:1. 能够翻译并背诵《论语》中的相关篇章。

2. 能够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谦虚态度和求知欲。

2.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2.1.1 背景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1.2 篇章分析:本课选取的篇章是《论语》中的一段对话,主要讨论了知的境界和态度。

2.2 重点词汇和语法:2.2.1 词汇:知之、不知、境界、谦虚、求知2.2.2 语法:文言文的句式和用法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篇章分析和重点词汇。

3.2 互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和应用。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翻译和背诵,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4.2 讲解:解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汇和语法。

4.3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实践:翻译和背诵相关篇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翻译和背诵: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背诵效果,检验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论语》选段及相关注释版本。

6.2 辅助材料:PPT课件、视频资料、相关文章和案例。

6.3 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

第七章:教学环境7.1 教室布置:座位排列便于小组讨论和互动。

7.2 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7.3 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资源充足,便于学生查阅和使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内涵。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知识,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句意。

分析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2.2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自《论语》的背景。

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课文解析和文化背景知识。

3.2 讨论法分组讨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内涵。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用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词语含义,分析句子结构。

4.3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4.4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义。

4.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6 总结和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解析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查其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

5.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论语》选读或相关文言文教材。

确保教材中包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内容。

6.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学术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用于辅助讲解和文化背景介绍。

6.3 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PPT和视频资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培养学生谦虚学习的态度。

提高学生对《论语》中儒家思想的了解。

1.2 教学内容导入《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分析孔子为什么提倡这种态度。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讨论法:分组讨论孔子为什么提倡这种态度。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谦虚学习的重要性。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论语》经典语句和相关案例。

网络资源:查找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关的文章和视频。

纸质材料: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讲解内容: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分组讨论:讨论孔子为什么提倡这种态度。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谦虚学习的重要性。

3.2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步骤2:讲解内容,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步骤3:分组讨论,讨论孔子为什么提倡这种态度。

步骤4: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谦虚学习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比例。

反思教学内容:考虑是否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实例。

反思教学手段:考虑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使用。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前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案例。

课堂讲解: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谦虚求知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名言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名言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谦虚求知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2.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背后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将名言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认知。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名言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言。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 笔记本电脑: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笔记。

3.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名言的应用场景视频。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和感悟。

4.2 讲解名言含义1. 详细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分析名言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3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名言应用于实际生活。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5.2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究,提高自我认知。

第六章:课后作业与评价6.1 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他们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名言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句话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知”与“不知”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理解哲学思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培养诚实、谦虚的品格。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

相关古代哲学思想的介绍。

2.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知”与“不知”的概念。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古代哲学家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3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知”与“不知”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文本,解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第三步:分析案例,介绍相关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第四步: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文本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第五步:总结归纳,强调对知识的敬畏和诚实谦虚的品格。

第三章:教学资源3.1 文本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

相关古代哲学家的观点介绍。

3.2 多媒体资源与文本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

3.3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作业、测验成绩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

4.2 评价标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

学生作业、测验成绩:正确理解文本、运用文本知识分析问题等。

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等。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

5.2 时间分配第一课时:引入话题,讲解文本。

第二课时:分析案例,小组讨论。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强调对知识的敬畏和诚实谦虚的品格。

第四课时:学生作业、测验,教师评价。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知”与“不知”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第一章:知与不知的探讨1.1 教学目标1. 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探讨知与不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及含义。

2. 讲解知与不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知与不知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知与不知应用的掌握。

第二章:认知与未知的世界2.1 教学目标1. 认识认知与未知的关系。

2. 学会如何面对未知,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2.2 教学内容1. 讲解认知与未知的关系,认知限制与拓展。

2. 探讨如何面对未知,培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认知与未知的关系。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享面对未知的心得,互相启发。

2.4 教学评估2.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在互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其面对未知的态度。

第三章:知与不知在学习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1. 了解知与不知在学习中的意义。

2. 学会如何运用知与不知优化学习过程。

3.2 教学内容1. 讲解知与不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

2. 学习策略分享:如何运用知与不知提高学习效果。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知与不知在学习中的意义。

2. 经验分享法:邀请优秀学生分享运用知与不知学习的心得。

3.4 教学评估1. 学习计划:让学生制定基于知与不知的学习计划。

2. 学习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知与不知的效果。

第四章:知与不知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1. 了解知与不知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如何运用知与不知处理人际关系。

4.2 教学内容1. 讲解知与不知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如尊重他人、提高沟通能力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认识到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无知的重要性。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一原则。

3.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简要介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和背景。

b. 提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2. 讲解:a. 教师详细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一原则。

3. 讨论:a.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学习中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b.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反思:a.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成果,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5. 总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b. 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勇于运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3. 反思报告:收集学生的反思报告,评估他们对这一原则的运用情况和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则的作文。

2. 选择一个学习难题,运用这一原则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将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培养学生谦虚学习的态度。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1.2 教学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自我认知。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及翻译。

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文和翻译。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背景。

2. 讲解原文和翻译,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基本含义。

3. 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 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原文和翻译:15分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20分钟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1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或教参中关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和翻译。

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文章或视频资料。

5.2 辅助材料制作PPT或教案手册,提供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6.1 教学难点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层含义。

探讨儒家思想中的认知观和教育观。

6.2 解决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优秀6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优秀6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优秀6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篇一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

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思考:1、不知为不知,为什么也是“知”呢?2、人为什么“过而不改”呢?3、你怎么理解“欲速则不达”的?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

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

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材料略)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

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

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

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

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观点。

(2)学会提炼课文中的重点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学会提炼课文中的重点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

(2)学生分享实践经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认识到谦虚、好学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并进行实践。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掌握相关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1.2 技能目标:1. 能够翻译并背诵该句子。

2. 能够运用该句子进行日常交流和写作。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树立谦虚好学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 课文注释:“子曰”指的是孔子的言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味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识。

“是知也”表示这就是智慧。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课文原文和注释。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原文和注释,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3.3 翻译和背诵: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鼓励学生进行背诵。

3.4 实例分析: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该句子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作业布置让学生翻译课文并背诵。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该句子,并写下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观察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是否能够运用该句子,并评价其表达效果。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论语》选读教材或相关古代文学教材。

6.2 辅助材料:相关文言文翻译资料、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多媒体教学资源。

6.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卡片等。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和活动。

7.2 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7.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八章:教学实践8.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提前布置课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4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4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4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篇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2、启发探究式自主预习:一、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2、,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4、,则远怨矣!5、无欲速,无见小利。

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_________。

7、岁寒,。

8、逝者如斯夫,______!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

⑤是:指示代词,"这".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

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

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1.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及解释。

2. 儒家思想对知识的态度和看法。

3.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及解释。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和看法进行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原文、图片、案例等教学内容。

2. 视频:播放相关讲座、案例视频等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背景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原文及解释,阐述儒家思想对知识的态度。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

3.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讲解:15分钟3. 案例分析:15分钟4. 讨论:10分钟5. 总结: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论语》原著:提供原文及相关注解。

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讲座、案例、文章等资料。

5.2 参考资料1. 钱穆《论语新解》2. 杨伯峻《论语译注》3. 李泽厚《论语今读》第六章:教学设计与策略6.1 教学设计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1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针对高二选修课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本文将介绍一份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有效探究自身的“不知”,并通过实践探索自我认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

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知识”的本质和形式,理解知识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过程。

2.能够识别自己的“不知”,从包容和谦虚的态度出发,增强自身识别和理解“不知”的能力。

3.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自己的自我认知模式,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知识的本质和形式先让学生阅读相关论文及文献,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本质和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等方式,协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认识自己的“不知”通过个体或小组活动,学生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知”,并学习如何识别和理解“不知”,从而接受自己的不足和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同时提醒学生尽量避免“虚伪的知识”,不必要的表现和自吹自擂。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普遍发现的“不知”做一个讨论,在讨论中挖掘学生对“不知”的思考程度,及对学习的影响。

3.实践探索自我认知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模式和个性,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认知模式和风格。

这些活动可以是动手或思考类别的,包括但不限于:制作思维导图、绘画心情图、个体或小组展示、文献研读居家实践等等。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表现和结果,助力学生细化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阅读及讲授: 有助于学生全面接触所需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有秩序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信息。

2.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掌握问题的解决技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学会运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句话。

3.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句话。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这句话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句话。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 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教学案例分析。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和案例。

2. 电脑:用于查找网络资源。

3. 白板: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表达能力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同行评价:请教同行,听取他们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3. 自我反思:教师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深化5.1 教学拓展1. 讲解其他相关名言,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2、,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4、,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小车无軏,______。
7、岁寒,。
8、逝者如斯夫,______!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究二】3、4、5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孔子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第3则的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探讨三】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启发:孔子和他弟子都强调改过,“知错能改”才是我们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三)孔子一生致力于“传道”,阅读6-8则,孔子所说的道对我们人生有何启示?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探究一】1、2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三、翻译并分析课文。
(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
(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1)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研习3、4、5则,看看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待过错: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疏通文意,积累引入话题中那些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能准确运用。
2.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引导背诵几句《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
教案
课题: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主备:吴大坤
授课对象
高二
课时
2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过程与
方法
理解、运用文中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运用文中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