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获奖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
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教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1.doc
《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
2. 初步学会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3. 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4. 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的意识,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教学难点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能源资源。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课前搜集有关黄土高原方面的资料,也可制作成课件。
班级内已有投影仪、投影幕布、电脑。
教师查找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O(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投影)地图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黄十.高原的形成:兴趣。
同时,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要给予艺术性的中肯评价。
每个地理小组将课前查找到的有关黄土高原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地介绍。
(每个小组成员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后制作成课件或者以演讲方式介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础为小组学习法(每个小组的汇报资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等奖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等奖《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说教材(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二)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一节东三省是一个一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域,有事教材讲诉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重点应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区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节教材分四个标题,即: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风吹来的黄土(包括黄土景观和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
本节教学我主要选取前三个主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成因、生态环境问题三方面进行了讲解与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课堂活动归纳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土高原区域的整体认识。
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区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学习,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黄土高原教案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环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 黄土高原的特点4.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5. 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及环境问题。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知识点:2.1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2 阐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3 介绍黄土高原的特点。
3. 分析环境问题:3.1 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环境问题。
3.2 讲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4. 讲解治理措施:4.1 介绍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政策。
4.2 分析治理措施的作用及其效果。
5. 小组讨论:5.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5.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课程:6.1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6.2 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7. 布置作业:7.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源,收集有关黄土高原治理的案例,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保持展览馆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黄土高原治理工作的理解。
3. 开展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清洁河流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导入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教学过程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师出示答案)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师提问,生代表回答)(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5、证据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网作者精心整理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希望这份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优秀4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自然引入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投影)地图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三、文明的摇篮播放安塞腰鼓视频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教学反思: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理解其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特点和问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地图和图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等方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3.操练(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课程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黄土高原自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风土人情,并配上本地区所特有民歌——信天游。
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严重打下基础)【讲授新课】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出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总结归纳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
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7省。
(3)(出示图片)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
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承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获奖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课题】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教学方法】多媒体导入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地理助学、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MV,请同学边听,边看,边记录下再歌词及图画中出现的和黄土高原有关的事物。
并进行展示。
学生展示在歌曲中捕捉到的与黄土高原有关的词语:背景中的:安塞腰鼓、窑洞、黄河、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歌词中的:大风从坡上刮过,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照着我的窑洞,身边这条黄河通过播视频,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对黄土高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衔接过渡通过歌曲及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壮美以及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那么黄土高原在哪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预习说出你知道的本区域的地理事物学生结合地图册中气候图、降水图等进行预习展示,完成问展示①位于区域,②第阶梯,③风区,④温度带,⑤河流过,⑥主要作物,⑦熟制,⑧民居,⑨气候类型,题。
①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②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阶梯,③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季风区,④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⑤黄土高原上有黄河流过,⑥黄土高原上主要作物是谷子,⑦黄土高原熟制大多一年一熟,⑧黄土高原上传统民居是窑洞,⑨黄土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季风,通过预习展示,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等情况有了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师: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 __》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学生: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理由)(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教师:介绍获得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据图6.32归纳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黄土高原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黄土高原的教案引言: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面积广阔,地貌特征独特。
其土壤质量较差,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
然而,正是这片地区的特殊条件,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
为了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当地自然、文化的认知,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案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教案概述1. 教案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地貌特点,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并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 适用对象: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学生。
3. 教学时间:授课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二、教案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节:黄土高原的地理、地貌特征1. 教学内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边界、面积,以及地貌特征等。
2. 教学步骤:a. 通过地理图,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边界。
b.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向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黄土丘陵、峡谷、悬崖等。
c. 利用实地考察或视频资料,带领学生亲身感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第二节: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1. 教学内容:介绍黄土高原的气候、水资源、植被等自然环境。
2. 教学步骤:a. 通过气候图,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如干燥、多风等。
b. 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状况,让学生明白水的重要性。
c. 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的植被,如黄土上的草本植物、树木等。
第三节:黄土高原的人文历史1. 教学内容:介绍黄土高原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
2. 教学步骤:a. 向学生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代文明,如黄河流域古文化、陶器等。
b. 塑造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历史人文情感,通过历史事件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第四节: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1.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学步骤:a. 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
b.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如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选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然后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结合实例思考治理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加深对治理措施的理解。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文化的认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4. 黄土高原地区文化特点5. 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地图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4.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5. 总结:强调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意义,提醒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案示例:【课堂导入】教师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教师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课堂总结】教师强调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意义,提醒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介绍至少三种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论述生态环境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提出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议。
3.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调查问卷,不少于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和调查结果。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体验:结合学校周边环境,设计水土保持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5.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理解,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图,标注出主要的地貌类型和地理位置,并简要说明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黄土风情
教师:小明在游玩的过程中拍摄了许多有趣的照片,淘气的小明想考考大家,你认识以下这些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吗?并给大家做一下解释。
三、小组活动——我来当老师
教师:小明在黄土高原住了几天回来后一直对黄土高原的窑洞念念不忘,非要他的爸爸给他建一个窑洞,你觉得小明的要求合理吗?如果你是小明的爸爸你会怎么说服小明呢?
播放《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图片导入新课
了解黄
一、自主学习——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
自主学习找出问题答案;
土高原概况
领略黄土高原景观
探究黄土高原形成学说
黄土地貌解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探究
小明同学回校以后,想为同学们做一个关于黄土高原的讲座,请各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课本18页,从位置与X围、地形、气候、河流和土壤等五个方面为小明拟定一份讲演稿。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讨论探究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将学生分成每组6人(若干个小组)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课前环保宣言
教师:现在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家住某某的小明利用假期的时间到黄土高原游玩了一番,以下是他在游玩过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多媒体展示小明在旅行过程中拍摄的部分照片;
让我们一块走进档案馆来听听专家的看法,请大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探究:
阅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闻报道资料找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
七、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观看黄土高原保护宣传片
八、课堂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
小组展示:
请各组上台指图(黄土高原地形图、黄土高原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讲解为小明准备的演讲稿内容;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3.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4.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以及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等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结合地图,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3. 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讲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4. 探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地区造成的危害。
5. 讲解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介绍黄土高原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3. 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地形图绘制和治理小论文,以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遥感图像和视频资料。
2.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案例研究和新闻报道。
3. 学生作业模板,包括地形图绘制和治理小论文的示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
“从西北向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南。
3。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的,而是外来的.教师:介绍获得202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件:投放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沟壑纵横的景象呢?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据图6.32归纳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4)植被:数量多少影**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课件: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教案【课题】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教学方法】多媒体导入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地理助学、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MV,请同学边听,边看,边记录下再歌词及图画中出现的和黄土高原有关的事物。
并进行展示。
学生展示在歌曲中捕捉到的与黄土高原有关的词语:背景中的:安塞腰鼓、窑洞、黄河、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歌词中的:大风从坡上刮过,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照着我的窑洞,身边这条黄河通过播视频,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对黄土高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衔接过渡通过歌曲及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壮美以及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那么黄土高原在哪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预习说出你知道的本区域的地理事物学生结合地图册中气候图、降水图等进行预习展示,完成问展示①位于区域,②第阶梯,③风区,④温度带,⑤河流过,⑥主要作物,⑦熟制,⑧民居,⑨气候类型,题。
①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②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阶梯,③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季风区,④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⑤黄土高原上有黄河流过,⑥黄土高原上主要作物是谷子,⑦黄土高原熟制大多一年一熟,⑧黄土高原上传统民居是窑洞,⑨黄土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季风,通过预习展示,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等情况有了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交流解决这些发散的内容,使学生增强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合作探究活动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一)范围与位置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启发式讲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黄土高原所跨的范围包括山西省的全部,陕西省的大部以及甘肃和宁夏的南部。
[扩展提问]:黄土高原的河流都是什么流向?(合作探究)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图勾画出主要的山脉并回答问题:1.位置:黄土高原位于__山以西,_ _以东,_ _以北,_ __以南。
2.范围:黄土高原所跨省级行政单位,自东向西依次为:①省、②_ _省、③_ 区、④_ 省。
黄土高原位于第阶梯。
地势:高原自_ __向__ _倾斜。
从气候的干湿区类型来看:通过学生识图、认图、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归纳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点,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乌鞘岭以西地形区是什么高原?长城以北的地形区是什么高原?太行山东面的地形区是什么平原?因此,黄土高原的地势向哪里倾斜?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从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从农耕区向牧区过渡。
(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风成说观看视频:黄土高原的形成,结合课本P19页阅读材料,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2、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多媒体展示塬、墚、峁、川等黄土地貌从_ 向 _过渡。
从农业生产来看:从 _向_ 过渡。
1、通过视频及课本图片,认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理解风成说。
“证据”:离沙漠越远,黄土颗粒越细。
2、观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的相关图片,并说明其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塬、墚、峁的关系。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强烈切割,是良好的耕作区。
黄土墚:长条形脊状,多沟谷的地形区。
黄土峁:顶部坡度较缓的圆锥形丘陵。
在流水强烈冲刷、切割作用下,黄土层先形成黄土塬,黄土塬进一步发展形成黄土墚,黄土墚再发展演变就形成了黄土峁。
通过视频展示及课本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过程,并进一步探究四种夯土地貌的形成过程,理解风力堆积与流水侵蚀两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活动二: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原(一)实验探究水土流失原因1、材料准备:烧杯5个,塑料板5张,喷壶2个,普通土壤3份,带草皮土壤1份,粘度较大土壤1份。
2、实验过程第1组实验:选用普通土壤,铺在与水平面呈40°夹角的塑料板上,向上匀速浇灌1喷壶清水,用1号烧杯接纳其流出的水。
第2组实验:选用普通土壤,铺在与水平面呈20°夹角的塑料板上,向上匀速浇灌1喷壶清水,用2号烧杯接纳其流出的水。
第3组实验:选用带有草皮的土壤,铺在与水平面呈40°夹角的塑料板上,向上匀速浇灌1喷壶清水,用3号烧杯接纳其流出的水。
第4组实验:选用普通土壤,铺在与水平面呈40°夹角的塑料板上,向上同时匀速浇灌2喷壶清水,用4号烧杯接纳其流出的水。
第5组实验:选用黏性较大的土壤,铺在与水平面呈40°夹角的塑料板上,向上匀速浇灌1喷壶清水,用5号烧杯接纳其流出的水。
若实验无条件进行可播放视频或动画模拟实验。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利用科学实验,模拟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研精神。
在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够认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变量,理解各种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总结归纳实验结果,3、实验结论:对比各烧杯中所接纳的水与土的多少,讨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点拨提问】1、2两组实验对比说明什么?1、3两组实验对比说明什么?1、4两组实验对比说明什么?1、5两组实验对比说明什么?【总结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①黄土质地疏松②降水集中;人为原因有:①乱垦滥伐②过度放牧③陡坡耕种等。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展示资料:(三)治理措施阅读课本P24页南小河沟综合治理工程案例,试分析其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区分哪些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小组讨论,得出结论:1、2两组实验对比说明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1、3两组实验对比说明植被覆盖越好,水土流失越轻;1、4两组实验对比说明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1、5两组实验对比说明土质疏松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
学生读图分析:(1)黄河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增长最多的河段是从河口到龙门、陕县这一段。
(2)该河段主要流经黄河的中游,为黄土高原地区。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使河流含沙量剧增,使黄河下游就形成地上河,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材料,分析、总结、归纳:工程措施:①在塬面上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②在缓坡地修筑梯田;③在沟谷地带打坝淤地、修建小型水库。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通过综合分析,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云因和人为原因。
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及综合分析各种地理要素的能力。
通过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本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黄土高原多年平均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约10亿吨,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导致黄河下游形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同时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3000万吨,黄土地肥力下降,而且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动画演示缓坡修筑梯田对保持水土的意义。
活动三: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一)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1、读课本P23文字和图6-3-3思考下列问题:(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特点:、、。
(2)说出下列煤炭生产基地所在省:大同→;阳泉→;神府→;东胜→;平朔→;准格尔→;2、阅读P23“全国的能源基地”回答:(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
(2)省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二)煤炭基地的建设合作探究:阅读P23图片和文字回答(1)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怎样运输到全国各地的?(2)想一想,与把煤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出去相比,将煤转化成电力和煤气输送出去,有什么优势?(3)煤炭资源开发时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应怎样解决?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曲面比直面水流速度慢(快、慢),冲刷能力弱(强、弱),水土流失小(大、小)。
结论:修建梯田有利于保持水土。
(一)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文字和图片展示自主探究1的结果:(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特点: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
(2)说出下列煤炭生产基地所在省:大同→山西省;阳泉→山西省;神府→陕西省;东胜→内蒙古;平朔→山西;准格尔→内蒙古;展示自主探究2的结果:(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2)山西省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二)学生结合课本图片和文字内容,合作探究,讨论问题,并展示如下:(1)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可通过大秦线或电力的形式输送出去,也可加工成其它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2)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降低运输成本。
(3)煤炭资源开发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开挖、矿区道路的铺设等,都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量土石,产生新的水土流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修建梯田对于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及图片,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及见闻,分析总结山西煤炭外运的优势与不足,从全局入手,综合考虑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总结]能源的开发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同步进行。
失。
知识梳理分层次展示以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忆、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运用思维导图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巩固训练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B.地表坦荡,一望无垠C.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有A.山西、陕西、宁夏、甘肃 B.青海、甘肃、宁夏、陕西C.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南 D.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3.黄土高原在农业上的过渡性表现为A.林业向牧业过渡 B.水田向旱地过渡C.牧业向渔业过渡 D.种植业向牧业过渡4.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四幅图中反映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的是 (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C.沙尘暴的影响D.黄土本身疏松、干燥的特性6.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A.地表光秃,植被稀少B.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C.降水集中于7、8月份D.人类不合理的开垦、采矿7.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取的措施是: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果树建立水果基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通过学生定时、定量、快速完成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