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财政与金融(完整版)PPT课件
7
.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
市场 资 源 配 置
政府
市场效率 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 政府失灵
8
.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 都已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 任何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的状态,又称经济效率。
12
.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
从这两个基本特征出发,公共产品可以分 为两类:
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即在消费过程中同时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 例如国防、外交。
另一类是混合产品,即同时兼有公共产品 和私人产品性质的物品,它们或只具备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的其中一项,或具有不充分的非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公共道路、桥梁、教育 等。
17
.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
4.信息不完全 完全信息是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 的商品具有充分的信息,但事实上信息常常是 不完全的,导致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 可能无法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难以实现理性 的决策。 信息不完全的一个典型表现是信息不对称, 即交易双方对于交易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
18
.
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 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由于私人部门是按照私人成本 和私人收益决定经济活动规模的,而从整个社会的角 度而言,根据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决定经济活动规模 才符合经济效率要求,因此外部效应的存在会导致私 人部门的经济活动规模与社会的要求不一致。
当存在正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 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当存在负外部效应 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 最优水平。
《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5第五章 国债与国债市场
一、国债的含义和特征
(二)国债的特征 国债的三个特征(见图4-2)。
图4-2 国债的三个特征
二、国债的功能
各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实践证明,国债是具有经济 效应的,而且在财政政策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国 债的功能主要包括(见图4-3)。
图4-3 国债的功能
二、国债的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政府财政的入不敷出为国债的产生提供了需要, 国债就自然而然地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基本功能。 (二)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的职能除了 从计算口径上加以区分之外,在现实经济中也可以从 以下角度加以区分: 1. 社会制度和财政类型不同; 2. 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不同; 3. 国债收入的性质不同。
奥巴马将寻求再度提高美债务上限
美国财政部官员2011年11月27日透露称,国会和白宫 在8月份达成协议,允许美国政府分阶段将债务上限提高 2.1万亿美元。在12月30日前,美国政府需要支付820亿美 元债务利息和社保开支,但目前美国的债务规模距上限仅 不足1000亿美元。除非国会投票否决提高债务上限的提议, 否则债限将自动提高。根据规定,国会有权在收到该提议 后的15天内予以否决,但这仅具有象征意义,因为如果国 会否决提议,美国总统仍有权否决国会的提议。
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 率,是其他利率决定的参照体。在利率市场化后, 央行主要通过控制或影响基准利率来调节整个利率 体系。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 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 可控性好,要便于央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 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世界上最著名的基准利 率有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和美国联邦基准 利率。
《财政与金融》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2
(二)、财政的四个基本 要素
(1)财政的分配主体──国家(政府) (2)财政分配的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
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实物、力役
形式和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
职能的公共需要
精选课件ppt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财政的本质
第一特征:非排他性。无法排斥他人对同 一个商品的消费,是公共商品区别于私人 商品的重要特征。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这是指当增加一个 公共商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 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水平。
精选课件ppt
34
公共商品生产与提供
公共商品的生产是一个技术过程,这个过程主要 是在组织或机构中完成,它的最终任务是生产 出可供消费的物品;而公共商品的提供则是一 个资金安排过程以及出价消费过程,其中消费 过程主要是在公共场合——在公路上、路灯下、 公园里甚至在你完全没有意识的时间和空间 (如国防)完成和实现的。公共商品的生产是 通过委托代理制的方式主要由生产者完成,而 商品的提供则主要由出资者(即政府)通过公 共选择和公共预算完成。
精选课件ppt
7
不同社会的财政比较
收入
支出
特点
奴隶社会 王室土地收入 国家财政 徭役
战争掠夺收入 捐税
战争暴力机构支出 直接在生产过程
王室开支
中征收
祭祀活动开支
王室收支与国家 收支混在一起
封建社会 赋税成为主要收入 战争暴力机构支出 在生产过程之外
国家财政 盐铁酒专卖收入 王室支出
运用权力征收
货币铸造收入
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种可以满足各类需要的 商品,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满足私人需求 的商品。另一部分是诸如国防、法律、航 标、公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商品,主要 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 物品就是私人商品,而用于满足公共需求 的物品则是公共商品。
《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10第十章 中央银行及其业务
(1)知道我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职能;
(2)初步把握中央银行的业务体现中央 银行的基本职能;
(3)懂得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4)知道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职责。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11月22日净投放1000亿元。中国 央行今日进行14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1200亿元14天 期逆回购操作、100亿元63天期逆回购操作,今日将有 1700亿元逆回购到期。
(一)政府贷款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吸收财政存款, 并在政府资金困难时为其提供贷款。中央银行 为政府提供的贷款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贷款和 透支。贷款指各级政府有计划向中央银行借款。 (二)商业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既要控制商业 银行的信用活动,也要在商业银行资金困难时 为其提供贷款支持。
思考:中央银行为什么要进行逆回购操作?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小银行的破产倒闭以及带来的各种信用纠纷,使 银行体系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见图10-1)。
图10-1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四)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见图10-12)。
图10-12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即中央银行将其资产 加以运用并借此实施其宏观调控的业务。中央 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见图10-13)。
图10-13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黄金、外汇储备 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业务,是中央 银行按照政府的授权,集中对黄金外汇进行储 备的业务。 (四)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 买卖有价证券的活动,借以向流通中投入或回 笼货币。
财政与金融教案课件PPT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 求,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 率来影响总需求。
两者都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实施 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政府实施,而货币政 策由中央银行实施。
两者在调控经济方面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制 约的关系,需要协调配合以实现经济稳定和 发展的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原则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果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对经济 增长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时滞、市场预期、经济结 构等,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
0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制度与体制
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是指各级政府间财政关 系的划分和安排。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之间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进行的资 金转移活动,以均衡地区间财力 差距。
01
02
财政制度
财政制度是指规范财政活动的法 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
03
分税制
分税制是指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 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 制。
01
稳定性原则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保持相 对稳定,避免政策的大幅波动 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02
协调性原则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相互配 合,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
03
经济性原则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符合经 济发展的需要,避免过度干预 市场机制。
04
透明性原则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 实施应保持透明度,以便市场 主体能够预测政策走向并做出 相应的经济决策。
财政与金融课件(完整版)
工具:财政政策 主要通过税收、 支出和债务管理 来调节经济货币 政策主要通过利 率、货币供应和 信贷政策来调节
经济。
效果:财政政策 对经济的影响更 直接、更快速货 币政策对经济的 影响更间接、更
缓慢。
协调: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需要 相互协调以实现 经济稳定和可持
续发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手段影响经济货币政策通 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等手段影响经济。
基金公司:主要从事基金管理、 投资咨询等业务具有专业性强、 风险较高等特点。
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需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 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 估、控制和应对等环节
监管机构:各国政府设 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 如中国银保监会、美国 证券交易委员会等
监管法规:监管机构制 定和实施一系列法规如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证券法》等
税收收入: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包括国有企业利润、国有资产转让收入等 债务收入: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
税收收入:政府通过征收税款获得的收入 影响因素:经济状况、政策调整、税收制度等 经济状况: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政策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税收制度:税种、税率、征税范围等
非税收入的定义:指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不包括税收入 非税收入的来源: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 非税收入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收入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非税收入的使用: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财政支出的分类:包括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教育费、社会保障费等 资本性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 财政支出的构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
财政与金融课件PPT课件
财政与金融课件ppt
contents
目录
财政概述 金融体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国际金融 财政与金融的未来发展
01
财政概述
财政定义: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及其体现的各种分配关系。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活动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反映国家与各方面的分配关系。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的定义
01
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金融机构的分类
02
按照业务类型不同,金融机构可以分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中,银行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金融机构的作用
03
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04
金融监管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的目标
依法监管、公开公平、适度竞争、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的原则
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风险集中度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
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式,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监管。
财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体现国家政策。
财政定义
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等手段,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5第五章 国债与国债市场
二、国债的规模
2. 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指财政年度的还本付息额与 财政收入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国债偿债率=(财政年度末还本付息额÷ 财政年度财政收入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由于国债而引起的财政负担, 数值越高,表明偿债能力越差。
二、国债的规模
3. 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与当年GDP 的比重。其计算公式是: 国债负担率=(历年发行、尚未偿还的国 债余额÷当年GDP)×100%。 该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和 国债规模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三、国债的发行
间接公募发行就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推销 国债,具体(见图4-8)。
图4-8 间接公募发行
我国国债发行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经历了 20世纪80年代的行政分配和90年代初的承购包 销,到1994年开始发行的定向债券和1996年开 始招标发行。至此,我国国债发行处于定向发 售、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并存的发展阶段,总 的变化趋势是不断趋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行 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市场化。
1. 简述国债含义和特征。 2. 简要说明国债的分类。 3. 国债有哪些功能? 4. 什么是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有哪些功能? 5. 试述国债和国债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项目一: 1. 主题: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1.55万亿元 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第2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财政部 发行特别国债1.55万亿元购买外汇的议案…… 2. 目的:根据当时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财 政部发行特别国债1.55万亿元的目的和影响。 3. 要求:结合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证券 市场、外汇储备情况等,分析财政部为什么会选择 发行特别国债1.55万亿元。
三、国债对经济的影响
国债对经济的影响(见图4-4)。
财政与金融第1章
v 形式:主要为实物收入。末期向货币形式过渡并占据主导 地位。
v 还产生了国家公债——这与商品经济发展财政开支增加 有关。
PPT文档演模板
财政与金融第1章
第一节 财政概述
3、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 (1)生产关系特点: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 占有,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PPT文档演模板
财政与金融第1章
第一节 财政概述
PPT文档演模板
财政与金融第1章
第一节 财政概述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总产品,主要是剩余 产品 从财政分配的客体考察,财政分配的对象 是社会产品的一部分。按照我们对社会产品 的分析,全部社会产品是由补偿生产资料消 耗(C)部分,劳动者个人收入(V)部分, 以及剩余产品价值(M)部分所组成。
财政与金融第1章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22
财政与金融第1章
课程学习目的与要求
v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较为系统介绍财政与金融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好 该课程对于拓宽管理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我们的分析问 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v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财政与金融的现状,理解并掌 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该课程不能死记硬背, 而以理解和灵活掌握与运用为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v 1、《财政与金融》 主编 张庆丰 立信会计出版社 v 2、《财政与金融》 主编 朱耀明等 高教出版社 v 3、《财政与金融》 主编 刘冰 中国商业出版社 v 4、《财政与金融》 主编 刘雪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v 5、《金融市场学》 主编 穆怀鹏 中国金融出版社 v 6、《货币银行学》 主编 黄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v 7、《国际金融概论》 主编 师玉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10第十章 中央银行及其业务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中央银行的地位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现代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 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见图10-5)。
图10-5 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中央银行的地位
中央银行的地位主要是(见图10-6)。
图10-6 中央银行的地位
二、中央银行的地位
1.解释下列名词: 中央银行、国库、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 洗钱、反洗钱。 2.中央银行是产生的客观要求是什么? 3.为什么说现代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 “特殊的金融机构”? 4.简述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 5.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主要有哪些? 6.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有何联 系? 7. “洗钱”活动有何危害?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三)金融监管职能 金融监管职能是为保证金融体系稳定有 序运行,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按照适度竞争原 则、以及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在不干涉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前提下,对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检查、稽核、监督 和管理。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 内容(见图10-10)。
图10-11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一)流通中的货币 流通中的货币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所形成 的流通中的现金。 (二)商业银行存款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 用活动规模,并为商业银行间接清算债权债务关系提 供服务。 (三)政府部门存款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一般由政府赋予代理 国库的职责,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中央银行代理。
图1010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主要内容中央银行的业务构成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三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四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业务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也是中央银行运用经济手段对金融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其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
国外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代表国家是英国。
16世纪前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进入工业化早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后,农民被迫离开土地,部分沦为流民,无家可归,社会矛盾突出,政府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规定政府有义务对贫民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旧《济贫法》确认国家负有救济贫民问题的责任,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但是救助对象有限,救助水平是低层次的。
代表国家是德国。
德国统一后,统治阶级极欲进行对外扩张,但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劳资关系恶化,产业工人风险突出。
当时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项法案: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从而完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份比
较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这三项法案受到工人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性质上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对象的权利
与义务,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老年这三项劳动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从体制上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交费作为享受保险的条件,保险费用多方共同负担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具备的基本原则。
因此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
具现代意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
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代表国家是美国。
受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遭到重创,大量工人失业,老年人的养老储蓄化为乌有,传统的社会救济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美国总统罗施福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开始大力干预经济,实施社会保障。
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社会保障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生效。
基本内容是失业保障、老年保障和各种津贴。
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不仅在实践中基本解决了美国社会面临的失
业和老年问题,而且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使社会保障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整和统一。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它的颁布标志着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此后各国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完善阶段
代表国家是英国。
二战时期,英国受到战争的影响,伤、残、病、死、穷等问题特
别突出。
英国首相邱吉尔委托剑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教授研究社会保障计划。
1942年,贝弗里奇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社会保险及相关事务》(俗称《贝弗里奇
报告》)。
《报告》提出建立全社会的国民保险制度,国家对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的一切安全保障。
1944年英国开始制定社会保障计划,到1948年,社会保障体
系全面完成。
艾德礼首相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性待遇首先
被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
到开创性的界定。
此后各国均宣布实施“普
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进入了全面发展
和完善时期。
5.调整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结束了“黄金”发展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使各国政府压力山大。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开始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国家的人情愿失业而不愿意
就业等。
因此各国政府开始着手对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改革与调整,政策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社会保障税收、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私营化等。
回顾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英国的《济贫法》为标志的萌芽阶段;以德国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标志的形成阶段;以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的发展阶段;以英国《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的全面发展、完善阶段。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建国以后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
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内容有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劳保医疗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和公费医疗制度。
特点是国家出资、单位管理。
其弊端主要有:一、覆盖面过于狭窄,主要局限于国有单位;二、保障层次单一,国家和用人单位大包大揽,职工不出资,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三、企业办社
会,分散企业精力,经营亏损时职工权益难以保障;四、保障项目不全,如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失业,没有失业保险,国有企业进人容易减人困难,形成大量冗员等。
2. 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制度改革
我国真正有意义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是从1986年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1986年4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提出要有步骤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3年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保障制度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五大环节之一,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体系建设的新
时期。
这里先简要回顾养老、医疗、失业保险
制度的发展。
养老保险:
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
改革,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退休费社会统筹。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
保险体系,规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负担。
1993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
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统帐
结合的规模、结构和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明确界定。
医疗保险: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医疗保
险制度改革,首先是引入个人分担机制,实行公费、劳保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定额包干的办法,随后引入社会统筹机制。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主要内容有:建立由用
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
失业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配合劳动合同制和企业破产制的推行,1986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和完善城
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
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扩大了适用范围和享受失业保险的
对象范围,调整待遇标准和增加救济的内容。
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
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
似机构,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
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
单位及其职工。
3.社会保险法的公布施行
2010年10月,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确立了中国社会保险
体系的基本框架。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
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该法对其实施细则也作了具体规定。
4.退休双轨制及社会保险主体在其中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中,还有一些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不能不提到,最典型的就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
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
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职工,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享受着超出三界之外的特殊优待:他们无
需缴费,却可以领取远高于企业职工的退休金。
这是中国养老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个地方。
在各个社会保险主体中,政府无疑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在不同的养老金制度下,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政府的作用更大,某种程度上仍在“一手包办”。
但是在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中,政府的作用更多的只是制定、推行政策,而把相关政策执行落实的,却是各企业。
企业是社会保险缴费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发展。
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