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死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摘要】生与死,是人类探索生命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何谓生,何谓死,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这个课题,不少先圣哲人耗尽了一生,只为解开生命和死亡的奥秘。但在庄子眼中,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他将一般人看来相当严重的生死变迁看的淡似春梦,了然无痕。本文将探索庄子的生死观,及其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关键词】生与死;庄子;生死观;养生观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然而什么是生,人为什么要生,要怎样生;什么是死,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什么样子,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谜团。在庄子眼中,生与死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在《庄子·知北游》中,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里他将人的构成归于气。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一个简单的比喻为生与死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在庄子眼中,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庄子·至乐篇》中记载了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的见解:“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由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所以妻子死后,他击鼓而歌,并不哀恸,老聃去世,他“三号

而出”,不过是顺应自然罢了。既然对生死看得如此自然,庄子对自己的葬礼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庄子·列御寇》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在此也体现了庄子与孔子截然不同的死葬观。孔子讲厚葬,认为这是出于孝,孝敬死者是为了孝敬生者,孝敬生者是为了效忠君主,而庄子讲不葬,是因为他看破了生死。

在庄子看来,生未必乐,死未必苦。《庄子·齐物论》中描述了人生之痛苦:“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人们追名逐利一生,却不成功,劳苦疲惫却不知自己的归宿,茫然地生活于世间,多么悲哀,虽然生而非死,但这种生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庄子·至乐篇》中,庄子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借髑髅表明了自己对死以后的世界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这里,庄子描述了一种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国君统治,没有官吏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所以《庄子·大宗师》里,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

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所以,面对死亡,人们不该恐惧和悲痛,而应该高兴。这也就让我们更理解庄子的“鼓盆而歌”“三号而出”的参加葬礼方式了。

虽然庄子认为生为苦,死为乐,但庄子并没有因此寻求死,而是积极求生。他主张养生,顺乎自然,全其天守,凝其精神,不竟外物,不溺私欲。即要做到三点:顺应自然保全身性;纯粹而不杂的养神之道;不为物累。

顺应自然保全身性。庄子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庄子·养生主》写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很疲倦了。明知如此,仍要汲汲以求地追求知识,那就会更疲倦了。做善事不能有求名利之心,做恶事不能有刑戮之若,顺着刑名之间的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就可以保全身躯,保全天性,奉养双亲,享尽天年了。

纯粹而不杂的养神之道。在庄子的养生体系中,养神是一个极重要的命题。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有机体是由“形”和“神”两部分组成。二者之中,神是本,形是末,“形得仁义,神之本也”,“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刻意》中有清楚的表达:“纯粹而不

杂,静一而不变,恬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精神纯粹而没有杂质,静止专一而不改变,行动因顺天然,保持心性的纯朴,是养护精神的办法。做到了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体内阴阳调和,如文中所言“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由此,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的具体养身之道。何谓心斋?《庄子·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排除杂念,精神专一。以意领气。使自己的心境达到空明虚灵。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气化”过程。何谓坐忘?《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指静坐而内心忘记外界一切东西。

不为物累。不为物累,就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这里的“物”所指范围是广泛的,可用名与利来加以概括。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他就会获得健康而永葆青春。庄子拒绝楚大夫出山襄助楚威王,而选择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即表现了他“不为物累”的志向。

这里,有些人认为庄子的生死观是有些矛盾的。他们既然庄子认为生为苦,死为乐,为什么他不寻求乐,去选择死,而选择生,并且还探索如何生。在我看来,庄子认为不论生与死,都应顺应自然。既然我们降生在世界上,就应该顺应自然生存下来,直到自然死去。如何顺应自然生存,就需参照庄子的养生之道;而如果因为

死为乐,就刻意地去选择死,则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庄子的生死观是不矛盾的。生而无所求,死而无所惧才是庄子生死观的最高境界。

相对于那些被世俗的物欲所迷惑并甘愿沉沦于其中的人来说,庄子是自由的,他脱离了世俗的桎梏,能豁达地面对生与死,不强求世间的一切外物,生,就自然的生,死,就自然的死。他只追求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上的满足。尽管他在某些方面不得志,但他已找到一个平衡点来支撑自己那不平衡的一生!在当今竞争激烈、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下,人们同样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来缓解和摆脱生存压力。借鉴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不必要的羁绊和烦恼,让我们活得更自由更潇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