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

合集下载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谈中国诗》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谈中国诗”必须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二是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从发展来看中国诗早熟而早衰,从篇幅来看中国诗短小精巧,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诗富有暗示性,从风格来看中国诗轻灵而斯文;三是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外诗歌相通相容,研究中国诗可以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

总之,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其体现就是许多人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的文化一概排斥。

而许多的外国人也抱着一种所谓“优势文化”的心态,视西洋文化为“本位文化”,轻视中国文化。

作者对这两种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此,他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作者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篇力作。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串通文义,理清层次。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最后卒章显志,点明演讲的目的。

阅读时,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往昔
雪莱

你可忘了那逝去的?它可有 一些幽灵,会出来替它复仇! 它有记忆,会把心变为坟墓, 还有悔恨,溜进精神底浓雾 会对你阴沉地低声说: 快乐一旦消失,就是痛苦。
1818年 查良铮 译
英国诗人雪莱
《围城》的妙喻
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 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 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 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 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 处。 3、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 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 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 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1、诗史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2、篇幅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 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 剪掠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3、韵味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 神威 同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特征。
围绕中心话题,纵横捭阖。
追求旁征博引,体现文化的厚重感。
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内容上与文化息息相通。
一、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它不 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 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在本文中作 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 水,自然流畅。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

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第二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悲愤中所发出的千年一叹;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五月二十日的开篇也是仰天长叹:“人生如梦”。

诚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进而,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思维也大抵相同吧,中国人的思想中有所谓西洋的东西,西洋人的思想中一如歌德,不也同样有中国元素么。

《谈中国诗》的文化探微

《谈中国诗》的文化探微

《谈中国诗》的文化探微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用比较的方法概括出中国诗的几个特征:1、中国诗早熟,早熟的代价是早衰;2、富于暗示性;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4、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我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求形成中国诗上述特征的原因。

关于中国诗的早熟与早衰钱先生把西洋诗发展史视为常态,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才有抒情诗。

相对而言,中国诗的发展史则为变态――早熟,先有抒情诗,次有戏剧诗,没有史诗。

中国诗为什么会早熟?我认为与中国人重性灵体验不重实证逻辑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人性灵的飘逸、灵动,极早就获得开发,甚至一蹴而至很高的境界。

这一点从以下诸方面均可印证。

关于宇宙的起源,《易经》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而现今流行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点,此点即我们先哲所谓的太极。

绘画方面,中国绘画,写真技术尚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风,可谓早熟矣。

中国先哲的灵性之卓异超前,对诗之本质的参悟亦大为超前,以至后人很难越上更高的境界而只能在下面修修补补,以至早衰。

另一方面中国人不注重实证、逻辑。

孔子讲的多是人生感悟、体验,他不甚讲逻辑。

仅举一例:“巧言令色,鲜有仁矣。

”“巧言”是语言能力的问题,而“仁”属于道德范畴,没有因果关联。

孟子虽有论证,也不重严密性。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水向下流与人心向善有逻辑关系吗?同时期的古希腊却产生了逻辑严密的几何学,以及从实证中来的物理学。

故,中国人飘逸的性灵,导致诗的发展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早熟的。

“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也是受民族文化影响的。

儒家讲内敛,“敏于事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事的敏锐感触,只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惜墨如金。

与西方人比较,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我们的诗人习惯运用暗示性的语言。

我们传统文化中更有“大音稀声”“大美不言”的审美观,影响着诗人。

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与民族性格、文化有直接关系。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钱钟书《谈中国诗》解读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钱钟书《谈中国诗》解读

2018.4本版编辑/·高中阅读海浪只会让学生反感,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

没有讨论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

群文阅读的课堂最怕的是学生的观点一致、“异口同声”;相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起来,讨论起来,把心里话真诚地说出来。

(4)思考的课堂:群文阅读的课堂,强调教师要做示范,把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阅读力就是思考力,教师要了解基本的儿童哲学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思考质量。

这样的课堂,一言以概之,就是“学本”的阅读教学课堂。

【本文系2017年浙江省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研究”(编号:2017SC245)阶段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 ].人民教育,2012(12).2.于泽元,王雁玲,黄莉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 ].中国教育学刊,2013(6).3.张萍.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范式与价值[J ].上海教育科研,2016(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的《谈中国诗》选自《钱钟书散文》,有删节和改动。

此文原载于1945年12月26、27日《大公报》,为钱钟书先生同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英文演讲稿节译本。

因演讲的需要,《谈中国诗》相对于钱钟书的学术著作而言,比较通俗、浅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鼓动性。

不过,文章论说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反映了钱钟书的诗学思想,且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也体现了他的散文的一贯风格,故作为“文化散文”来阅读并无不可。

遗憾的是,目前发表于中学语文刊物上的教案与论文,大多有违作者原意。

有关探讨意见,拟另属文。

本文结合钱钟书的相关论述,试按论说文加以解读,并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引论(第1段):提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话题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如同说“在中国传统里,最标准的诗风”(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7页。

本文随文注释,凡出处相同者,除首注标明作者与版本外,下文均只注书名与页码)。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

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

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每次读完一本精彩的书,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读后感,把内心的触动记录下来,只有通过读后感,才能真正领悟到作品对我们思维和情感的影响和塑造,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经开一中赵雯娟围绕工作室的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我从文艺随笔这类文体的群文阅读探究入手,选取了课文《谈中国诗》(钱钟书)和课外的《谈诗》(钱穆)两篇文艺随笔展开具体教学。

在这次公开课后,听取了师傅和各位同伴的评课意见,我又再次拿出教案,回看课堂实录,反思自己这次教学,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一、议题确实定。

这次课的议题是“听君一席诗话,品诗一番风流”,在完成教学后再反观该议题,发现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完全吻合。

首先,本次课的旨在启发学生学习文中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学习读文艺随笔的方法,但议题后半局部“品诗一番风流”,更像是一堂品鉴诗歌的课堂,与文艺随笔阅读未扣紧。

之所以用这个议题,还是我不够严谨,为了让题目形成互文对应,听上去好听,而忽略了对议题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议题应是教学目标的直观文字呈现,这次的议题应表达出通过读《谈中国诗》和《谈诗》后让学生探寻到一些读中国诗和文艺随笔两种文体的方法。

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来看,我强调的是文章体裁,所以议题应当从体裁入手命名,比方“文艺随笔阅读方法探究”之类的题目。

二、文章的选择。

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之后,选哪些文章作为材料又是一个关键。

蒋军晶老师说,群文阅读强调的是互文性。

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她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也就是说,单篇的文本是不自足的,应当与其他文本相互比照阅读。

本次课选的两篇文章有共性(对象相同——谈中国诗,文体相同——文艺随笔,诗歌阅读方法有相同等)和差异(受众不同——分别为外国人和,选取诗歌不同,对诗歌特点的理解等),正因如此才有可比性,适合做群文阅读,因为他们满足了互文性特点中的——明显的整合性和便于发现规律。

明显的整合性表达在:两篇文章虽都是评中国诗的,但《谈中国诗》主要谈中国诗有自己的特点,和西方诗也有共同的特点;《谈诗》那么只选取不同朝代的中国诗分析,解读背后隐藏的“人”是怎样的?所以,两篇文章有不同的倾向,可以互补,在文艺随笔这种文体下整合。

谈中国诗读后感

谈中国诗读后感

《谈中国诗》读后感读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我深深被其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所吸引。

钱钟书以他一贯的博学与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诗的深邃世界的窗户。

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首先强调了中国诗的“富于暗示”的特点。

他引用了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评论“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形容中国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种“怀孕的静默”,如同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所写“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钱钟书也谈到了中国诗中“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以及那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如李白《怨情》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又如南宋诗人鲍照的“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这些诗句都充满了诗意,耐人寻味。

钱钟书还提到了中国诗中“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以及“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的深刻见解。

他借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这句话让人深感中国诗的深远内涵和艺术魅力。

钱钟书的文章不仅展现了他的博学和智慧,更展现了他对中国诗的深深热爱和独到见解。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诗的大门,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诗的韵味和魅力。

《谈中国诗》经典语句解读:“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诗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

在中国,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方式。

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因此,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类似于宗教的角色,成为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心灵净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解读: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短小精悍。

中国诗往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这种“闪电战”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到诗的美妙和魅力,也体现了中国诗追求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谈中国诗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标靠拢。

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范围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本堂课我立足文本,在解决教学重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上,采用了“跳读勾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观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提供的方法,思路清晰的提炼出要点。

课堂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结果。

第三、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应该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

《新课标》中在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中,直接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意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总体来说,在课堂的生成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例如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寻隐者不遇》体会诗歌暗示性的特征,学生就能够深入诗歌,积极思考,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深入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内容和情感。

从而加深对中国诗暗示性特征的理解。

第四、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这样的课不仅是比赛时可以上,应该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上。

所以我认为一堂课应该多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少些花架子。

我就意图体现这一理念,我有意只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对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

当有学生出现疑惑或错误时,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比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这一环节中,有位女同学归纳说:“中国诗讲究在篇幅上讲究短小精悍,外国诗篇幅较长。

”她没有注意到文本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外国诗歌篇幅越短越妙。

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说课稿范文

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说课稿范文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xx),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xx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谈中国诗读后感

谈中国诗读后感

谈中国诗读后感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读完中国诗歌,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诗歌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中国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读过的诗歌中,有些是古代诗人创作的,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作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而现代诗人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体验,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歌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

其次,中国诗歌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诗歌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儒家思想、佛教禅宗、道家哲学等,这些文化元素贯穿于诗歌之中,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中国诗歌还反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地区的诗歌风格各异,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阅读中国诗歌,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自豪和自信。

最后,中国诗歌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表达。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通过诗歌,诗人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情感体验。

在诗歌中,我感受到了诗人们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感动和震撼。

有些诗歌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有些诗歌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友情的珍惜,有些诗歌更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诗歌,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表达,也更加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总之,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表达。

通过阅读中国诗歌,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刘邦志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摘要:《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认为,中国古诗虽然结构短小,但是却有着“悠远的意味”,能够让人从有限的描述中想象出无垠的意境。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情感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暗示性来体现出来的。

本文在对《谈中国诗》一文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感暗示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钱钟书;《谈中国诗》;情感暗示钱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坛的国学大师,对中国文学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在他的诗学理论中,强调了中国古典诗歌情感暗示的重要性。

钱钟书先生通过《谈中国诗》一文将自身的诗学观点客观地阐释了出来,通过将中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具有批判性地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从形式上进行了分析,从而加强了中西方诗学文化的交流。

1关于《谈中国诗》的概述1.1创作背景《谈中国诗》一文创作于1945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结束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战争的摧残,百废俱兴。

当时的诗坛虽然热衷于新诗、现代诗的创作,但是一部分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仍然有着本土文化的狂妄自大,对借鉴外来诗歌形式的新诗不屑一顾;而部分崇尚新诗自由性的一味地推崇欧洲文化,对中国本土诗歌口诛笔伐。

针对这一现象,钱钟书先生通过《谈中国诗》一文毫不留情地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在文章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提出了新的认识与见解。

1.2主要观点(1)中国诗的本质仅仅是诗,没有特别的优越之处。

中国诗除了特殊的诗格形式之外,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国外的作者也能利用其本民族的语言表达出来,情感意境都可以相似,因此中国诗仅仅是一种诗歌的形式而已,在内容创作上不具备优越性。

(2)中国诗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怀孕的静默”,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远远不及内在意境的延伸。

尤其是中国诗中的疑问句,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尽管没有回应,但是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比回答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1]钱钟书认为中国诗的暗示性还体现在引人深入,却忽然终止,不再继续,例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国诗读后感8篇

中国诗读后感8篇

中国诗读后感8篇中国诗读后感篇1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分别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是《韩信败将》。

韩信虽然穷,但他还挎着一把宝剑。

淮阴城里的一般少年老取笑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像个什么啊?你还是把宝剑摘下来吧。

”有个屠夫的儿子特别刻薄,要让他更自己比一比,否则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

他让我很有感触,有的时候我们学校里同学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有时候甚至还会去告老师。

而韩信没有更屠夫的儿子计较,而是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

我们应该学习韩信的精神,宽宏大量。

今天我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千金一笑》,说的是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的烽火来戏弄各路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的故事。

作文这个教训无疑是惨痛的。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像我以前听过的《狼来了》的故事,都是教育人不要撒谎、不要骗人,要诚实做人的。

我也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本很好看的书,推荐大家读一下!中国诗读后感篇2在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中,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都是些什么文章?是告诉我们道理的?还是胡扯八道?让我来告诉你吧!《中国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道理的。

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

还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

再比如“狐假虎威”讲的是不能借别人的威风来占领地位的。

“黔驴技穷”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迟早会被揭穿的。

“螳螂捕蝉”写的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陷于毫无根据的忧虑之中。

“因小失大”告诉我们贪图小利的人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而贻笑大方。

“骥遇伯乐”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应有的爱护和赏识。

读经典常谈诗经有感600字作文

读经典常谈诗经有感600字作文

读经典常谈诗经有感600字作文《读经典常谈诗经有感》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叫《经典常谈诗经》。

书里有好多好多优美的诗歌,就像是一个个神奇的小故事。

比如说《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它讲的是一个君子喜欢上了一位美丽又善良的姑娘,那种喜欢的心情可真诚啦!
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让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白茫茫的芦苇地,有个人一直在找他心里想念的那个人。

读了《诗经》,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又美丽的世界。

那里的人们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快乐和悲伤,喜欢和讨厌。

我觉得《诗经》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贝的大箱子,每打开一次,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小朋友们,你们也快来读一读吧!
《读经典常谈诗经有感》
亲爱的小伙伴们,我要跟你们说一说我读《经典常谈诗经》的感受。

《诗经》可有意思啦!里面有好多好多诗,就像一幅幅画一样。

比如说《桃夭》里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我眼前就出现了满树桃花盛开的美景,还有一个漂亮的新娘子。

还有《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就像一个人在对着偷吃粮食的大老鼠生气地喊呢。

读《诗经》让我知道了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些诗有的欢快,有的忧伤,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

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这个奇妙的世界,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 6、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 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课外拓展:《围城》妙喻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 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 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 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 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 用处。 3.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 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 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 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
•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 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 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 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 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 4.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 “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 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 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 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 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 产生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读后感(2 篇)_1550 字
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

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第二篇: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悲愤中所发出的千年一叹;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五月二十日的开篇也是仰天长叹:“人生如梦”。

诚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
人。

”进而,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思维也大抵相同吧,中国人的思想中有所谓西洋的东西,西洋人的思想中一如歌德,不也同样有中国元素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文化在哈日哈韩、亲美亲法中消失,甚至一些学者看到80 后们见面说hello,再见说bye,就禁不住阵阵惶恐。

于是对外来文化进行铺天盖地的批判,呼吁保护中国文化。

仿佛那些洋玩意就是一条条要吸食民族文化精血的蚂蝗。

在这里我又要借用钱先生关于中国诗的譬喻了:“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意,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那么,我想说,当我们坐在空调房中吃着麦当劳、肯得鸡,喝着可乐,舔着热狗,惬意地听着mp4 时,老学究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这些东西再怎么着也只是一种快餐文化,而快餐过后,国人最爱的依然是本国传统的东西,譬如,有朋自远方来,身为主人定会邀其聚餐,或下厨房,或进馆子。

但无论在哪,招待贵客的断不是麦当劳。

再简单地说,你一定没在春节见过哪个中国人的团年桌上摆满了肯得鸡。

说到春节,不得不谈打到关于节日的问题。

我国原先法定的节日为五一、十一和春节,现在新增了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

这几个节日在网上的支持率相当高,足以看出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可是,当80 后们去为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折腾的时候,我们的学究们侧目哀叹中华文化之不保。

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

试想,中国十三亿人,为洋节而狂的毕竟是少部分,换个角度看,假使你身在异国,本着入乡随俗的思想,也许你会同异国人一起庆祝他们的节日,但是,你一定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说不定还会如李白一般,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来,且一吟泪双流。

而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因耽误了过洋节而泪流满面的?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为过圣诞节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的?
当我们对西方文化如临大敌时,西方人却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容纳吸收和学习的态度,汉语热,儒学热,武术热,京剧热,热遍世界各地。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便利,人类文明犹如一辆磁悬浮列车飞速
前进,因此,我国的经济与文化都必须逐渐与国际接轨。

接轨就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与智慧。

有句老话说的好,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同样,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能让中国发展就是好文化。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