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论文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合集下载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作者:唐俊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戏剧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创意、丰富的主题意蕴和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使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本文着力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作为亚洲戏剧界的翘楚,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一直都备受瞩目。

而其代表作《暗恋桃花源》首次在台湾公演便大获成功。

该剧由两个不相关的故事穿插演出完成:在公演的前,“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先后要在一家剧场演出,演出前他们都来剧场彩排,结果发现彩排时间“撞车”,两个剧组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演好这场戏,自然对舞台互不相让,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现代悲剧“暗恋”讲的是40前的上海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失散,两人又相继来到台湾,可惜彼此并不知情,一直生活至今。

40年后,男主人公在临终前,由于无法忘却这段情,遂以登报寻人的方式以求见得昔日恋人一面,只可惜往日温情以随岁月流逝。

“桃花源”讲述了渔夫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的故事,剧作家巧妙地用三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暗示了作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联系。

春花嫌弃老公老陶“无能”遂与袁老板私通,老陶迫于无奈离家去上游捕鱼却误入桃花源。

在远离尘世的桃花源中,老陶渐渐变得安静、平和。

生活虽安逸,他可却始终无法忘掉自己的妻子,于是想将妻子带到桃花源一起生活。

回家却发现春花已于袁老板结婚生子,可并未实现他们原本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看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后,老陶失望地独自泛舟离去,但一切都为时太晚,他再也寻不到桃花源。

本文拟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独特新颖的结构该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不但让戏中的“戏”对比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也就是不断把舞台拉向现实,让观众明白这是在演戏。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发表时间:2019-08-08T16:10:13.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陈海燚余冰徐会娟曾鸣[导读] 《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摘要:《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美学意义;喜剧;悲剧1《暗恋桃花源》观后初感首先,这部话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特意将台前幕后都演绎了出来,在看似慌乱的节奏中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联系了起来,最终呈现出整个故事。

很多地方,都会给人一种并非刻意安排的感觉,如“寻找刘子骥的女人”的乱入,以及《桃花源》场务的置身事外,但恰恰是这种感觉,才让我们有了既觉真实又有距离的体会。

其次,这是一部让人边哭边笑,又发人深省的话剧。

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被《桃花源》“诶诶诶”、“放轻松、放轻松”所逗乐,同时也为《暗恋》的无果而抽噎。

两个悲、喜场景的快速转换,让人一会喜、一会悲,一会笑、一会哭,变得那么地喜怒无常,一直被话剧的情节所牵引着。

最后,这部话剧也让人连生很多疑惑与不解。

老陶在寻找“桃花源”,一个女人在寻找“刘子骥”,这两人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导演说“江滨柳”不是“江滨柳”,“云之凡”不是那朵纯洁的白色的花,那么究竟谁又是呢?《暗恋》与《桃花源》故事大有不同,将这两个故事联合起来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在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才又有了新的思考,有了对整部话剧的深入的分析:2关于美学意义2.1喜剧与悲剧的交错美《暗恋》给人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让人想哭,而《桃花源》却是以浮夸的表现、活泼的节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86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张丹琳 山西大学摘要:《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这部话剧讲述了两个不入流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都租下了今晚的舞台彩排,在争夺舞台时发生了争执,但是双方都演出在即,无奈之下只能相互妥协轮流出场。

影片运用套层结构叙事,上演了一部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赖声川导演也获得了1988年的“国家文艺奖”。

故事中的两个话剧看似风格迥异,跨越了时间,又跨越了情绪,却能灵活地切换自如,这交错进行的两处戏,主题对峙却殊途同归,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尘世悲欢。

关键词:套层式结构;主题对峙;间离效应一、戏中有戏的套层式结构《暗恋桃花源》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剧场上本就是两个剧组在彩排自己的戏,故事中还有故事,多重时空互相交错。

虽然舞台的空间是有限制的,但暗恋桃花源却灵活合理地发挥了舞台的最大限度,打破了传统戏剧叙事的时限性。

同时两个剧组又是互相形成,缺一不可的:一条线是《暗恋》剧组,讲述的是青年江滨柳与恋人云之凡在上海相爱,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走散,两人40年后在台湾又相遇,这时的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而另一条线则是《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的渔夫老陶因为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故而离家出走找到了桃花源,再回武陵之后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虽已成家生子,却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刚开始两条线按照各自的轨迹平行进行,在戏剧的中后段又进行了交叉进行,并在高潮部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悲喜交错,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戏剧的时空是属于“现在”时代,而《暗恋》则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跨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台北,是时空跨越距离极大的爱情悲剧,属于“过去”;而《桃花源》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古代喜剧,更是“过去的过去”,而剧场中时而癫狂寻找着刘子骥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若是将两条线索任意拿出一条平铺直叙,故事都会显得索然无味。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作者:蒋佳君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蒋佳君内容摘要: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

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

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暗恋桃花源》让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由于剧场管理员的安排错误而“撞车”在一起,在舞台上争夺排练场地与机会的故事。

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公演,当时即十分轰动。

时隔将近三十年,国内外始终有城市在出演,热度不减,因此被称赞为“华语剧坛之翘楚”。

那这部戏剧艺术魅力表现在哪里呢?一、戏剧矛盾冲突复杂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如果没有矛盾,整部剧将无法展开。

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矛盾冲突十分地集中。

整部戏中的主要冲突是两个剧组对场地的争夺,《暗恋》与《桃花源》剧组争抢排练造成第一层冲突。

而两部戏内部又有矛盾存在,这就是第二层冲突,形成了一种“戏中戏”的结构。

《暗恋》的故事主人公江滨柳是东北的一名流亡学生,与云之凡在上海倾心相爱,但却因为时代大潮的冲击而不得不辗转台湾,结婚生子,最终病危时还想与自己半生牵念的恋人相见。

江滨柳、云之凡与江太太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推动了戏剧内部的冲突。

此外,在剧中人———演员与剧外人———导演之间,也有冲突存在。

而《桃花源》则改编自晋代隐士陶潜的《桃花源记》。

老陶到桃花源打渔以躲避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的私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过一段忘记尘俗的欢乐时光后,归来却发现妻子已经和袁老板成家,甚至还有了孩子。

这部古装喜剧的戏内冲突产生在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而戏外冲突则是演员与道具。

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特色

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特色

想和揣摩。

因此,在过士行的剧本中,更大范畴地呈现给我们精神潜在的无限可能与宽泛性。

世间本无真相,而真相之有正存在其“无”当中。

何云清舍弃妻子、家庭、世俗亲情,与围棋独对三十载,只为求得一悟,但最终悟道的恰是自己所舍弃的,这是一个玩笑?抑或一个讽喻?悟的结果已不重要,悟的过程与结局相互构成悖论,这才是唯一。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苦苦执著于追问作者更同情老于头还是偏向于钓神,闲人文化展现的一份幽怨古风是中国文化的残存还是“世俗文化的花朵”?如像作者过士行那样,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出入佛老,颇作玄思,行云流水,皆无定质,嬉笑怒骂,不言皆明,对整体人生虽也有空旷、淡漠,却深藏着对生命强烈的欲求与留念。

止庵在《我的朋友过士行》一文中评论说,《鸟人》整出戏就是一个公案,充满了消解意味,用精神分析消解养鸟,以京剧消解精神分析,而戏拟方式的运用本身又消解了京剧。

在这出戏中可以看到很多迪伦马特的影子,很重要的一点即“悲喜剧”的形式,以喜衬悲,是作者面对一个失落的世界转而以戏谑、调侃的态度,游戏性质的反叛传统,或者说是一种回归,趋向于平和,在表面的漫不经心、满不在乎中消解一切。

这恰恰与后现代精神相一致。

当然过士行未见得会承认自己有王朔那样的后现代勇气,但骨子里却不期然与这个时代暗涌的情绪一致,只不过始料未及的是竟然在最古老的禅宗里获得了启示。

拈花微笑是一个境界,它观照见什么?是天地间有这么一个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盏寒棋,唯有清辉与游魂的世界。

过士行的作品开拓了一个个诗的意境,它存在于智者静坐参禅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过士行话剧的情节如此简单,有一种悟道的感觉,有对棋艺的执著,也有对平凡人生的领悟。

参考文献:[1]童道明:《趋近精神》,《坏话一条街:过士行剧作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P330。

[2]过士行:《我的写作道路》,《坏话一条街:过士行剧作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P357。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戏剧赏析《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与《桃花源》两出剧目合成的一出剧目。

故事一开场就把我深深吸引了,整个基调是那么怀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被导演带到了一家剧场,在无声无息间成为了剧场里的一个观众。

我的眼睛和舞台同时挤进了这两部话剧。

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在同一个排练场撞台,而从中撞击出纠缠的火花,好似闹剧般。

两队剧组轮番上阵,为求公演前最后的排练,甚至把舞台分成一人一半同时排练。

虽说是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可最终都显现出人生的惆怅。

整出戏有两边剧组轮番抢时间排练,也有同时排练,我的心情也不断随两部不同性质的戏剧起伏不定 ,有伤感也有大笑。

全剧笑点高潮不外乎就是两个剧组被逼到各半舞台就排了起来。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两边不相干的台词互相交迭、干扰,而是两边各讲各的台词时却意外互相呼应。

在我慢慢习惯了同时感受这两部话剧的时候,我发现在表面看去十分搞笑的表演之下潜藏着一条情感主线,复杂但清晰。

虽然世上许许多多人都各过各的人生,但有时却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烦恼着同样的事。

所以两边台词的呼应也不足为奇了。

搞笑的高潮过了之后,两组人各剩一场戏,分别作了结尾,由前面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铺垫后,两边的结尾都让人无比惆怅。

《暗恋》是说一对在战乱中相识的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接受命运的安排暂时分别,最终皆定居台北而不知,谁会知道这一别竟是一辈子,又有谁会想到近在咫尺却碰不到面呢。

就这样两人错过了人生璀璨的年纪,再次相见时江滨柳重病在床,也在这时才知道两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男主角这时说了,“这么大的上海都让我们相遇了,可却被这小小的台北给难倒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心头一紧,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我听过的、看过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断发生在彼此之间。

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

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

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1期Jun2012[摘要]《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论文将着重从主题、编剧、语言、布景等方面对话剧作出简单评析。

[关键词]主题;编剧;语言;布景[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93-02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冯媛(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

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一、关于主题这部话剧的意义和内涵丰富无比,关于主题,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而笔者把它理解为———“寻找”。

“桃花源”是子午虚有的,而“暗恋”总是难以抵达的,所以,不管是《桃花源》还是《暗恋》,这两个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心中的那个美好梦。

这个梦,江滨柳有过,而他等待了几十年,只能到最后无奈地问一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个梦,云之凡有过:“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这个梦,江太太有过,她只是用啜泣的声音答道:“我没关系,我很好”。

这个梦,老陶有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个梦,袁老板有过:“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

这个梦,春花有过,她想要“美丽的田园”、“绵延不绝的子孙”。

这个梦,白衣女子也有过,要不然,她也不会一次次上台寻找那个无人知晓的刘子骥。

他们都在苦苦等待,苦苦寻找着自己心中那个理想的梦。

正如“暗恋桃花源”这个唯美的题目所暗示,梦永远都是美好的,而梦终究永远都只是梦。

50年后,当老年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再次相见时,他已为人夫,她也为人妇。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成立之后于1986年创作的第二部舞台剧。

这部戏中将舞台作为两个话剧团《暗恋》和《桃花源》的表演地点,交替讲述这两个不相干话剧的内容,将其框架定在“两个剧团争夺剧场”这样一个主题和两个“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上。

将两份不搭调的东西放在一起,却生出了另一种秩序。

并以这种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一、内容简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二、观后感想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剧组,聚集在一个舞台上,一个悲剧,一个喜剧,拼凑在一起成为两个极端的故事。

一个将爱情捧至理想的极点,一个则将爱情埋进现实的土里。

而无论是爱情至上亦或是现实至上,人类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浑浑噩噩中寻找着能够爱你或是被你爱着的人。

《暗恋》里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是相爱的,但时代的悲哀却将他们两人分开的那么彻底,年轻时的分离,四十年的杳无音讯,到最后两人白发苍苍,再次相见是却已是形同陌路。

还记得第一幕两人年轻时曾在上海的路灯下相诉衷肠,云之凡说,你在昆明带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我家就在联大隔壁,我们居然跑到上海才认识,要是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会怎么样?江滨柳说,不会,哪怕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我们一定会认识的。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大学语文论文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冯王玺摘要:《暗恋桃花源》是享有“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美誉的赖声川导演的经典之作。

话剧《暗恋桃花源》以“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争抢彩排场地为主线,两个剧组时而并行各自展开故事情节,时而交错互为干扰。

在这种看似混乱的氛围中,导演以独特的戏中戏结构,灌之以韵味儿十足的语言,将剧中人物交错繁杂的三角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

更在舞台与观众、现实与幻想中间给足了观众玩味儿的空间。

关键词:互文语言暗恋寻找三角关系一、互文性的戏中戏结构《暗恋桃花源》这部剧以《暗恋》和《桃花源》两部剧构成。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讲的是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而相遇,也因战乱而离散。

其后两人不约而同地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下落,暗恋40年后两人才得以相聚,这时候两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而江滨柳也在郁郁寡欢中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讲的是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愤然出海打渔,在巨浪中险些丧命,却无意中闯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待老陶回武陵后,发现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生活却十分窘迫。

两台话剧不期而遇,从混乱到和谐,从笑闹到沉思,以时间为维度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悲与喜的交织。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也就是戏中戏的形式,是戏剧在两个剧团争剧场的大故事背景下使两个剧目同台演出。

在两台话剧的排练过程中,一个疯女人不断地寻找着一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寻梦者刘子骥同名的人。

这个疯女人莫名其妙的举动连同排练的舞台,把两个故事完美地连缀在一起,并使这两个故事与观众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有利于观众进行反思和深入挖掘。

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符号学专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

她提出的互文性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任何文本都是一个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中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被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作者:蔺然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3期一、作品内容介绍《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首次公映。

至今已有多个版本上演,笔者观摩的是由演员金志杰(饰江滨柳)、萧艾(饰云之凡)、赵自强(饰老陶)、丁乃筝(饰春花)、冯羽纲(饰袁老板)等演員演出的版本。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两个剧组的戏都即将上演,在上演前夕,彼此的在剧场的排练时间给撞到了一起。

他们都声称自己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两个剧组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江滨柳在台湾,云之凡在昆明);但事实上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相思40年后才得以相见。

相见时在医院病房,江滨柳通过在“报纸寻人”的方式,在病逝前见到了云之凡。

两人见面短短几句话,几十年的感情和遗憾都深藏于其中。

而“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渔夫老陶的妻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划着小船误入桃花源。

在桃花源遇到了同袁老板长的及时相似的白袍男子和同春花长得及时相似的白袍女子,老陶惊讶不已,但白袍男女极其“佛系”与社会隔绝生活,老陶被二人感化。

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老陶已无心责任,反而劝和不断争吵的“夫妻二人”。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刘子冀)的疑似精神病的女子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两个生活又荒诞的话剧同时上演、同台竞技,戏内角色之间的矛盾、戏外两个剧组之间的摩擦,别有一番趣味。

二、作品的艺术形式1.“间离效果”的运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作者赖声川是我国著名导演,在台湾创建了“表演工作坊”,其代表作有《海鸥》、《宝岛一村》、《乱民全讲》等。

曾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学习戏剧艺术,其话剧艺术形式归于传统话剧的形式,但有导演独特的个人色彩。

电影《暗恋桃花源》的艺术表达

电影《暗恋桃花源》的艺术表达

电影《暗恋桃花源》的艺术表达论文摘要这部套层结构的影片包含了三条主要的线索。

一是话剧《暗恋》的故事以及与《桃花源》剧组发生的故事,二是话剧《桃花源》的故事以及与《暗恋》剧组发生的故事,三是寻刘子骥的失意人引发的故事。

导演将这三条线索并行于影片中,看似混乱,却通过丰富的观演关系表达、多层次的空间运用和荒诞的叙事传达出耐人寻味的生活意蕴。

关键词打破悲喜剧意境故事空间互补符号化秩序一、观演关系的表达《暗恋》和《桃花源》的表演上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暗恋》的写实性有一种传统的含蓄,情感在传统的叙事线索中淡淡流露,越来越深。

而《桃花源》则充满市井小民的焦躁和不安,演员的夸张表情、无厘头的台词,歇斯底里的动作,用一种原始、纯真和傻气来讽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

整部影片发生在一个剧院里,却演绎了两段完整的人生故事和一些耐人寻味的琐事。

分析一下这部影片中的观演关系可以看到。

排练中的两剧不断被打破,导演不满意地喊停,演员突然间的闯入,工作人员拿着道具的路过,失意人不间断地插入,甚至有场表现时间流失的戏,仅仅是让身着便服的工作人员拉出写有“时间就这样很愉悦的过去了……”的条幅,陶醉地从画面前飘过,这种荒诞、直白却充满趣味的时间表现手法事半功倍,内容上是戏的一部分,形式上却打破了与戏的关系。

“一出戏只有同观众见面以后,有了观众的直接参与,有了观众对戏的干预,它才能获得准确的味道,才能在思想艺术方面彻底完成。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只有受到了观众的反应干预才能刺激他的即兴创作。

”所以我们还看到本片里当两部戏在一起排练的时候,演员竟然在被对方的台词干扰之后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而与对方戏中人对话。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台上演员的主观镜头,比如袁老板说“一个个都只有这么大”的时候就是比照着观众席上人的大小来说,还补充到“是因为远”。

失意人把剧场作为自己的表演地,时不时给自己创造舞台和背景,时不时与剧组对话。

这都是观演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表现。

花落人已老恋恋情未了--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赏析

花落人已老恋恋情未了--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赏析

花落人已老恋恋情未了--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赏析徐芸【摘要】《暗恋桃花源》是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而闻名于世。

本文试图通过对“暗恋”与“桃花源”剧情和人物的分析,更深层次地理解该剧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从而领悟出生活原本就是在不谐和、不搭调中寻找和构建“秩序”与平衡,而人生乃“悲与喜”的“一体之两面”,缺憾即是圆满。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舞台;人生;悲喜【作者】徐芸【作者单位】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 4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暗恋桃花源》,这个名字乍一听,有点人让人不知所云。

看完整台戏我才明白,原来这只是两个剧名的串联。

该剧讲述的是现代爱情悲剧《暗恋》和古装爱情喜剧《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因为都与某剧场签定了同一天晚上的彩排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交替着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混杂、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渔夫老陶的妻子春花与袁老板通奸,老陶借口打鱼离家出走,误入桃花仙境,反获一身轻松。

而春花自从嫁给袁老板之后,并未获得想象中的幸福,夫妻二人每日在穷困潦倒中争吵不休。

《暗恋》讲述的则是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战乱时相恋,无奈一别竟是四十年。

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江滨柳在报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期待能在临终前再见云之凡一面,了却深藏于心中那份单纯执着的爱恋。

让我惊讶的是,导演赖声川将两部毫不相干的剧情穿插在一起,竟然毫无生拉硬拽之感,二者居然能够在场景道具和人物台词上达到高度的契合,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在一种凌乱的喜感里,夹杂着一缕深沉的忧伤,让观众忽悲忽喜,戏里戏外真假难辨。

《桃花源》剧情开始是老陶在家开酒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打不开瓶盖。

“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老陶开酒不成,一气之下将酒与刀拍在桌上,“不喝可以了吧!我吃饼!”一边拿饼坐下,一边抱怨“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嘿,那鱼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老陶咬了一口饼,可这饼像橡皮一样根本咬不动。

《暗恋桃花源》戏剧评论

《暗恋桃花源》戏剧评论

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的戏剧评论西方戏剧从19实际60年代以后进入了中国,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先锋们大力鼓吹西方戏剧,从而很多人从事了戏剧翻译的工作,话剧由此诞生,中国戏剧史上诞生了老舍、曹禺这类出色的剧作家。

赖声川,话剧、电视、电影导演,原籍江西会昌,195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毕业于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是一位创造力旺盛的台湾剧坛上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于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等以强烈的创意吸引着观众,在台湾开创了华语现代剧场的新形态,他的作品很好地消化了西方戏剧艺术,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进行了良好的现代创造。

他所领导的“表演工作坊”经常以“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探讨演出方式,赖声川非常倡导这种“集体即兴创作”,指的主要是先拟订好表演计划, 再由演员排练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即兴地去表达戏,让演员们自己斟酌消化,抒发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最后再由导演统一完成。

这种方式淡化了编剧,让剧本不再成为整个剧的前提,但是可以很好地让演员以自己最舒服最真实的样子融入戏中,导演与演员的交互磨合,发挥出戏剧的最大限度,演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表演工作坊”创造出了很多独具色彩的优秀作品,并每年固定推出两部剧,坚持了“严谨、创新”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应,对台湾戏剧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赖声川以东方文化为基础,以对西方现代剧场的领悟,创造出全新的剧场表现形态,也得到了观众的疯狂喜爱。

话剧《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的代表作,它与它的同名电影曾获台湾文化奖、东京、柏林、新加坡等影展的电影奖,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它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特点,运用了两个故事交叉进行的悲喜剧结合的复式结构,构起时空交错复杂极具戏剧张力的舞台,其“拼贴”“剧中剧”及“碎片化”等叙事手段运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化效果”,布莱希特认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细腻的角色人物、营造幻境的舞台布景虽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是与此同时, 观众过分地将情感投入虚幻的戏剧中, 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并不能自己所见所闻进行判别和思考,因此布莱希特开创了叙事剧理论:通过转变观众角度———从目睹者转变为观察者、变换表现的“间离化效果”手法。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车” , 两个 剧 组 都希 望 能够 最 大 程 度 演 好 这场 戏 , 自然 对舞 台互不 相 让 , 并 由此 引发 了 一系 列 的 故事 。现代 悲剧“ 暗恋 ” 讲 的是 4 o 前 的上 海 热 恋 中 的男 女 主人 公江 滨柳 和云 之 凡 因 战乱 失 散 , 两人 又 相继 来 到 台湾 , 可 惜 彼 此并 不 知情 , 一 直生 活 至今 。 4 0 年后 , 男 主 人公 在 临终 前 , 由 于无 法 忘 却 这 段情 ,遂 以登 报 寻人 的方 式 以求 见 得 昔 日恋 人 一面 ,只可 惜 往 日温情 以随岁 月 流逝 。“ 桃花源” 讲 述 了渔 夫 老 陶 、妻 子 春 花及 袁 老 板 的 故事 ,剧作 家 巧妙 地 用 三 人 的名 字 中 的一 个字 暗 示 了作 品 与 陶渊 明 的《 桃 花源 记 》 的联 系 。春 花嫌 弃 老 公老陶“ 无能” 遂 与袁 老 板 私 通 , 老 陶 迫于 无 奈离 家 去 上游 捕 鱼 却误 人 桃 花源 。 在远 离 尘世 的桃 花 源 中 , 老 陶 渐渐 变 得 安静 、平 和 。生 活虽 安 逸 ,他 可 却 始终 无 法忘 掉 自 己的妻 子 ,于 是 想将 妻 子 带 到桃 花 源一 起 生 活 。 回家 却发 现 春 花 已于 袁 老板 结 婚生 子 ,可并 未 实 现他 们 原 本 想 要 的 幸福 生 活 。在 看 到他 们 生 活 的 窘迫后 , 老 陶失 望 地独 自泛 舟离 去 , 但 一切 都 为 时 太晚 ,他再 也 寻 不 到 桃 花源 。 本 文拟 从 独特 新颖 的 结构 、 悲 剧 与喜 剧 的 重设 、典 雅 与戏 谑 的 语 言 三方 面进 行 赏析 。 独 特新 颖 的结 构 该 剧 采 用 戏 中戏 的 结构 ,不 但 让戏 中的“ 戏” 对 比鲜 明 , 更 为 重 要 的是 带 来 一 种 “ 间离效果 ” . 也 就 是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

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

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

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

《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

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

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

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

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

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赏《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起初,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很唯美,就对这部话剧饶有兴趣。

没看前,光听名字以为是“暗恋桃花园”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现代的暗恋故事,但看完以后才果,原来是一部由两部话剧相结合演出的精彩话剧。

《暗恋》一剧以战乱年代为发生背景,讲述了江滨柳与云之凡两人间的故事。

《桃花源》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而成。

当暗恋与桃花源两部迥然不同风格的舞台剧被搬到同一舞台上,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

《暗恋》讲述青年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相识相恋,而老后却又成为不是最后能走到一起的人,这是一场悲剧,更像是在反映着现代多数人的遭遇,他们因战乱而分离,现实中的人因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或是家庭反对而不得不分开。

《桃花源》是一出穿插其中的喜剧,与《暗恋》的风格恰好相反。

老陶因妻子与袁老板私通迫于离家却又巧遇桃花源,在桃花源里老陶转变性情,发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想将袁老板与妻子带来,但回到武陵看到袁老板与妻子剩下了小孩而崩溃故愤然离去。

这部剧虽然是喜剧,但结局是可悲的。

《暗恋》里,第一场江滨柳的一句“有些事不是相忘就能忘记的”反映了江滨柳的人物性格,念旧、情感丰富,是个感性的人。

“回家真好”,江滨柳在云之凡提到家人之时,便泛起对东北老家的思念,而云之凡之后安慰江滨柳“总有一天你能回东北过年的嘛”此时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映射了台湾的同胞们的思乡之情,也希望祖国统一的呢?台湾的同伴们也希望能够早归故里与亲人相聚吧。

后来云之凡引述了一段他们抗战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去避难,实质是对他与江滨柳的未来寄予希望,希望战后他们二人也能到世外桃源去过上那种美好的生活吧。

年轻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即将分离了。

《桃花源》剧组来到了,老陶早已知道袁老板与春花有私情,但由于自己性功能有障碍却又不能明说,只好看春花与袁老板眉来眼去,一唱一和,暴露了武陵人人性的鄙劣。

后因老陶自己的无能迫于到急流中捕鱼,阴差阳错的老陶误打误撞进了桃花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Elementary analysis the artistry of drama “Secret love the Peach Garden"Science students: Liu Xiang(Business Department 09 level accounting class four, number 200942349407)Abstract: The play refers to the dialogue as the main form of theater. Although you can use a small amount of drama music, singing, but the main narrative means for the actors on stage without the accompaniment of dialogue or monologue. Word play is a comprehensive art, drama, director, acting, stage, lighting, comments are indispensable. Drama as a literary genre, has its own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and restricted to the readers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the. And" Secret love the Peach Garden" is the Peach Garden play classic. In this paper, 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related knowledge of drama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rt of drama style, content and structure from two aspects of" secret love" enjoys the Peach Garden.Key words:drama Secret love the Peach Garden artistry content structure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一)话剧的定义及表现限制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

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故事本身的长度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同时故事所经历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只能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

所以在时间的处理上,如何把事件集中或压缩,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需要技术的。

空间的限制。

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

要把事件集中在一定的空间之内表现出来,这也是需要技巧的。

表现媒介的限制。

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表现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戏剧不能够像叙述的故事那样随意插入作者的观感、发表议论,只能让事件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舞台上呈现。

所以作者在写作剧本时就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这是作者所不可掉以轻心的。

情绪效果的限制。

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说:“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

”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

如果观众感到乏味,他可以随时离开,这就会影响戏剧演出的现场效果,因此,如何抓住观众,应是一个戏剧作者必须具备的技术。

(二)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形式上看,有话剧、相声、小品甚至日本的谐剧的成分,全部能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开来。

四、五样道具,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么一出复杂的戏剧,我对赖声川和李立群的敬仰之情有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

幸福在于当下,而非荒诞与虚无的未来。

一场喜剧,一场悲剧,两种戏在同一个舞台上演。

这个舞台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喜剧,交错着纠缠着在上演,破碎的片段,贯穿了时间。

而且我们都是演员,不管遇到多少干扰,都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幕。

(二)《暗恋桃花源》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暗恋桃花源》是借由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在公演前一天抢夺剧场开始彩排而展开剧情的。

其中《暗恋》是讲一对乱世爱侣江滨柳与云之凡相爱又不能相守的悲剧,《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妇,与袁(源)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为经纬编织桃源和武陵的落差。

表面上看,这两部话剧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反对去把《暗恋桃花源》的具体情节做任何过渡诠释。

首先,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

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

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

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片中片/虚构中的虚构与影像叙事的另一部分/虚构中的真实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以及另一互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

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坚持认为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剧单独拿出来分解。

其次,《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设置稳中求变,将戏中戏与复合主题、双线索相结合,剧本三线并进、内外共举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对戏剧本身的一次探索。

最后,戏剧《暗恋桃花源》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将戏中戏与复合主题、双线索相结合。

让观众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

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作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

按照赖声川的说法,《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

结构明晰,层次分明,彼此交融。

四、结束语话剧毕竟是一门舞台艺术,要多看演出,少看剧本,注意体会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舞美、导、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只有在剧场里才能加深我们对话剧作品的理解。

同时,话剧是舶来品,一部中国话剧史就是一部接受外来戏剧影响的历史,所以要多看西方剧作家作品,了解戏剧发展的趋向,这对提高我们话剧欣赏的水平和能力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1] 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1986.[2] 陈军.怎样欣赏话剧的艺术性[J],财政监督,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