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政治高效题组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训练试卷及答案: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选择题1.漫画表明()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B.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解析:漫画揭示的是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D项正确。
AB两项是联系的观点,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应是人们的认识会因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答案:D2.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下列说法中能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解析:A项没有看到发展与运动和变化的区别,故不选。
B项没有认识到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故应舍去。
C项正确反映了发展的实质,故应选。
D项为错误说法,不合题意。
答案:C3.下列对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有()①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③新事物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④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故①②符合题意。
新事物就自然科学来说,不一定非要指符合人民的利益,即使是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从根本上只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可能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所以③表述不正确。
④是讲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与题干无关。
答案:A4.(2013年浙江省十校联考)2012年8月12日闭幕的伦敦奥运会,中国队“新老交替,以新为主”的队伍经受住了考验。
代表团中有62%运动员是第一次参加奥运,23枚金牌是由首次参赛的年轻选手争得。
下列诗句能说明材料的是()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5.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发展的状态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抗生素由治病良药转化为产生“超级病菌”的推手,体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种转化是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这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这种转化是一种倒退而不是发展,③错误,病菌的前后变化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④错误。
2、解析: D。
题中平面与圆锥曲线的交角变化是量变,引起截口几何特性的变化是质变。
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题干的限定性要求是“这一变化过程”,①强调发展方向,②强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3、A【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所以要排除错误选项,③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用“循环”来定义发展,那就是说“发展”可以和“倒退”可以划等号,因此不选③和④,因此我们直接去除C和D两个选项。
④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也是错误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发展,实质是“扬弃”,所以不选④。
既然不选,那就选①和②,所以选A。
【考点定位】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的知识。
4、C【解析】本题是经济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②说法不对,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③与题意无关。
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①④说法正确。
5、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知识点。
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
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
题干体现的是前进性,B与题干的意思相反。
题干没有涉及存储介质的内部结构问题,D不选。
6、D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的主体意思是琴家在演奏过程中遇到困难,但最后还是成功了,遇到困难到最后成功说明了他遇到困难,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解决困难,②正确;他的G弦断了,但是他可以不用G 弦最后能够成功演出,说明了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功底,④符合题意;成功的过程中不可能避免挫折与困难,但是不是成功的基础,①错误;人的成功需要主观条件与客观客观条件,缺一不可,③错误。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篇: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参考答案第八课答案1—5 CACBC6—10 DCBBC11—15 ADBBD 16—20 DCDDA36-38 DDB36、(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终究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完善要有一个过程,人民群众的理解、接受到拥护也有一个过程,因此新事物最初不一定被多数人所接受。
因此,不能以是否得到大多数人拥护作为判断标准。
21—25 CDCCC26—30 ABABC31—35 BCDDA(4)该观点的说法不能正确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37、(1)A、B两同学的观点虽有正确成分,但都是对量变质变的关系的片面看法。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并非所有的量变都会产生质变,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若量变只保持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事物就保持原有性质。
(4)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
但是量的积累只是为质变准备条件,而不等于质变。
对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38、(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的推行实施遇到一些挫折,但利国利民,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山东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打通素质教育通道,并分三步走实施正是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成质变,必将促进素质教育的飞跃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8课训练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③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⑥D.②③④⑤⑥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C.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4,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
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可见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5.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A.邯郸学步B.唇亡齿寒C.吐故纳新D.因地制宜6.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一观点说明: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B.客观事物是随着人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C.龚自珍的观点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7.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8.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学生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考试试题

《哲学生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了事物是( )A.变化发展的B.静止的C.联系的D.孤立的2.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
这表明 (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3.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的是( )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C.力量强大的事物战胜力量弱小的事物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4.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是( )A.苏联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所代替B.中国市场经济的出现C.科技电脑算命D.生物的退化5.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6.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B.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7.下列不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防微杜渐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培养要以提高质量为主,不要单纯追求数量。
这是因为( )A.只有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B.量变只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C.量变的意义不大D.并非任何质变都是从量变开始的9.李大钊在被北洋军阀杀害前,大义凛然地宣告:“试看明日之环球,将是赤旗的世界。
”可见李大钊( )A.坚信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B.预料到新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曲折的C.认识到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D.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当年温州人闯市场的生动写照,也是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四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精练含解析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精练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是一种发展。
( F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T )3.(2019·杭州余杭检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F )4.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
( F )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 F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6.(2019·浙江9+1高中联盟联考)我国古诗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智慧。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哲学上看,这两首诗共同体现了( )A.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B.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C.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事物的普遍联系答案:C7.“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
”这是因为( ) A.发展是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C.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D.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解析:选A。
题中观点强调的是发展对解决人们贫困的意义,A项从本质上回答了其中原因,符合题意。
B、D两项干肢不符。
C项观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并非绝对的不运动。
8.3D打印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破坏性”新技术,将使设计和制造更为简化:工厂里或许不再有生产线,模具可能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不包括( )A.人们认识的深化能够促进事物发展B.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和改变事物C.发展的实质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D.科学实验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解析:选C。
这是一个逆向选择题。
3D打印技术改变了世界,说明人们认识的深化能够促进事物发展,也说明人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和改变事物,更是通过科学实验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A、B、D三项均是材料蕴含的哲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项错误且不符合材料蕴含的哲理,应选C项。
2015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二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发展的量变与质变
(1)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不显著的变 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 本性质的、显著的变化。 【特别提示】 量变说明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构 成事物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没有发生易位,因此事物暂 时保持其根本性质不变。
区 别
联 系
图示说明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2.正确认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 从新事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 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物自身 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 ,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 比较完善的过程 看 越性 从新旧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 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 原 事物的 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 对比看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社会 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 历史领 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 一个过程 域看 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得到广 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即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发展的状态是量变、质变的统一。 (5)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7)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 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发展是“扬弃”,是对旧事物辩证的否定。
事物数量的增减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 和场所的变更 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 根本的、显著的
2015届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剖析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汇编一、选择题1、(2013安徽)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2、(2013浙江)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交流,可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们相聚时的无语和隔膜。
于是,有人感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
这告诉我们A.对事物的价值要具体分析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2013上海)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对西方元素的追逐走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将之与现代元素相嫁接的过程。
这表明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A.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C.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遵循从意识出发的认识路线4、(2013江苏)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
现代人的饮食比古人的软,也更容易咀嚼,颚部因此变小,智齿往往长不出来。
有科学家认为,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
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 外部矛盾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5、(12福建卷)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2012江苏卷)31.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
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
这说明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7、(2011·北京)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优化探究:第四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含解析)

第四部分第三单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选择题1.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席卷而来。
然而共享汽车会面临着汽车牌照困难、充电桩不足等困难,发展过快会造成停车位等公共配套资源进一步紧张等问题。
虽然共享汽车到成熟阻力不少,但资源共享仍是大势,共享汽车一定会慢慢成熟起来。
材料体现的观点有()①新事物的出现符合客观规律②规律虽然存在缺陷,但可以逐步修正③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④新出现的事物都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资源共享仍是大势,共享汽车一定会慢慢成熟起来”这体现了新事物的出现符合客观规律,①正确;规律不存在有无缺陷的问题,②不选;共享汽车发展是一个趋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问题,这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③正确;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未必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择B。
答案:B2.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哲学依据是()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总是宝贵财富③人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④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认识的反复性。
①③符合题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也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说法错误,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加以总结和反思,才能成为宝贵财富;④说法错误,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性。
故本题选D。
答案:D3.李克强在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妙喻世界经济前景,谈到全球化时说:“不能因为走路崴了脚就怪地不平,不再往前走。
”这启发我们()A.信念是实现理想的决定力量B.真理和错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注重量的积累一定能实现质变解析:信念不是实现理想的决定力量,A项错误;真理和错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不是材料要给我们的启发,B项不选;“不能因为走路崴了脚就怪地不平,不再往前走”这启发我们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项正确;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说法绝对,D项不选。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专题08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练习(含解析)

专题0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确保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接力奋斗、久久为功。
从哲学角度看,这告诉我们要①重视部分的作用,干事创业出“功成”之力求“功成”之誉②重视量的积累,系统推进求实效为“功成”作铺垫、打基础③坚持联系的观点,保持历史耐心看到目标的延续性和长远性④以“有我”价值选择为基础,坚持“无我”与“有我”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接力奋斗、久久为功”说明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系统推进求实效为“功成”作铺垫、打基础,坚持联系的观点,保持历史耐心看到目标的延续性和长远性,本题②③符合题意;①观点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重视部分的作用,应排除;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因此④观点错误,应排除;本题应选C。
2.连接着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的广深港高速铁路于2018年9月23日与内地铁路并网通车运营,便利了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通,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社会文化交流及经济发展。
广深港高速铁路与内地并网通车的意义在于①香港与内地以经济上的联系促进政治制度的同一②香港与内地以交通上的联系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③香港与内地高铁并网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④“一国两制”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更好历史阶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广深港高速铁路与内地并网通车,有利于香港与内地以交通上的联系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使“一国两制”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更好历史阶段,②④项符合题意;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因为广深港高速铁路与内地并网通车而有所改变,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同步高考真题(含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同步高考真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同步高考真题11.(2013上海卷25)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对西方元素的追逐走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将之与现代元素相嫁接的过程。
这表明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A.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C.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遵循从意识出发的认识路线2.(2014四川卷8)2013年6月18日。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能体现该论断所蕴含哲理的选项是A.自高必危,自满必溢 B、堤溃蚁穴,气泄针芒C.刮骨疗毒,壮士断腕D.从善如登,从恶如崩3.(2014四川卷9)观察图1,从哲学角度看,图中之人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A. ①③B.①④C.②③D. ②④4.(2015年江苏政治30)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底线思维的是:①尊重经验、崇尚权威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③居安思危、知难而进④有备无患、未雨绸缪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16北京28)跑步正成为许多人青睐的健身方式。
“奔跑,两腿以最简单的方式交替前行,无数次地重复,但每一步都是新的迈进,最后能成就出一个看似难以企及的跨越。
”“奔跑,让我知道自己正在努力,普通可以变得独特,平凡可以变得卓越。
”从以上跑步爱好者的感受中,可以领悟到A.人生价值的大小通常来自于个人体验B. 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对个体的肯定C. 人可以在量的积累中获得精神提升D.人的意志不断推动社会发展6.(2016上海25)从对“物”的守护到对“人”的关注,观众从“看客”变为“学习者”,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但目前国内博物馆在藏品入库、研究课题设置、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人才队伍建设、免费开放财政补贴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2017—2022年高考政治真题汇编)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2017—2022年高考政治真题汇编)【2022年真题】1.(2022·全国乙卷)某市滨江5.5公里的江岸线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经工厂林立,机器轰鸣。
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昔日的工业辉煌变成了斑斑遗迹。
如今,经过对工业遗存的创新改造,原先的工业带转变为生活带、生态带和景观带。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①在事物发展中,肯定比否定更重要②否定不是徒然的,而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事物经过“扬弃”,才能推陈出新、吐故纳新④发展本质上是后来事物对以前事物的辩证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该选项中“肯定比否定更重要”的观点错误,①排除。
②③: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经过对工业遗存的创新改造,原先的工业带转变为生活带、生态带和景观带,表明否定不是徒然的,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只有通过辩证否定,即经过“扬弃”,才能推陈出新、吐故纳新,②③符合题意。
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后来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2022·全国甲卷)《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
上述论断的哲学依据是()①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④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状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③: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这体现了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①③正确。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时精练试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同病异治,异病同治C.牵牛要牵牛鼻子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解析:全诗主要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项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B项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C项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的观点;D项体现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选D项。
答案:D2.右图“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给我们的启示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对待错误解析:只要路是对的,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不怕路远,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故选C项;A项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B、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3.有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之为“发展”。
该观点()A.正确,因为它肯定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们命运中所起的积极作用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C.正确,它肯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科学算命”是以新的形式掩盖旧的内容,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D4.电动汽车的社会化之所以前景光明,是因为电动汽车()①符合能源紧缺的实际,遵循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②彻底否定了传统燃料汽车③清洁、节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④是新出现的事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得到人民的支持,①③正确;②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④错误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依据。
新课标通用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训练检测含解析必修4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题组一基础小题]1.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簇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李杜诗篇有喜闻乐见之感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D.李杜的诗篇已经过时答案 A解析赵翼的诗阐述的是对新诗的期盼,体现了发展的实质,A正确;B、D均非哲学启示,解除;C与题意无关。
2.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①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更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③发展具有普遍性④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发展是一种运动变更,但并非任何运动变更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更才是发展,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解除。
故本题答案选D。
3.网上有一句流行的治愈金句: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
生活中人们常把“浮起来”称为胜利,把“沉下去”叫做失败。
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
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A.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B.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C.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量变是质变的必定结果答案 C解析“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体现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故选C。
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
4.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一位禅师说:“最根本的缘由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是一种特别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
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
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这启示我们( )A.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B.要擅长避开无法解决的冲突才能使我们顺当地实现目标C.要擅长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D.要做好量的打算,促进事物的质变答案 A解析河流不走直路,是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这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违反了冲突的普遍性;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一、选择题1.(09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09海南卷21)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3.(09北京卷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 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 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4.(09山东卷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5.(08全国Ⅱ卷30)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
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
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④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08海南卷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A)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7.(08江苏卷32)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8.(08江苏卷3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
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
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08山东卷22)《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
这启示我们要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10.(08天津卷32)“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体现了()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1.(07北京卷35)哲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
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
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
上述结论表明①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②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发展③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④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多样的A.①③B.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2.(07广东卷2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13.(07江苏卷8)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有类似提法。
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过程说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14.(07江苏卷16)“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
”(《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15.(07上海卷23)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二、非选择题16.(08山东卷29)材料五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6)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17.(07年天津卷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
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
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3)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8.(07北京卷38)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
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完成下列问题。
(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错误;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③错误;④正确。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①的说法正确;环境的人为恶化是可逆的,因此我们才要保护环境,故②的说法错误;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故③的说法错误,④的说法正确。
3.【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的内容,实际上它将人的健康分为几种性质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然后PH的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
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根据此我们判断上述说明只有A是正确的。
4.【答案】C【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
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发生,而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质变,因此,量变必然推动事物发展是错误的,排除①。
质变的发生需要适度量变,过犹不及,故③正确。
②和材料无关。
6.【答案】A【解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A正确,B中两句都不能体现。
C、D都只有后一句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此题考查对量变引起质变哲学原理的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此类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要做好此题,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哲学原理的内涵,然后,结合选项逐项分析。
7.【答案】B【解析】沉舟,病树,陈叶,后波,均为旧事物的代表,千帆,万木,新叶,前波,为新事物的代表,①③体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反应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干联系不紧密,应排除。
8.【答案】B【解析】该题以寓言故事为载体考察学生对矛盾相关知识的理解。
“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体现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应坚持两点论。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体现了抓住两点中的重点,办事情要抓关键,共同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9.【答案】D【解析】做好本题要注意几个关键词“查阅”“走访”“搜集”“塑造”。
作者的查阅、走访、搜集体现了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杜撰的,而是有事实依据的,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次次”体现了量的积累。
10.【答案】C【解析】材料中“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现了C项;材料强调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没有涉及质变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故A、D 两项排除。
11.【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考查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