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二章习题答案(详细)

合集下载

普通化学全本部分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全本部分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课程练习题使用教材 教材名称普通化学 编 者 史国纲出 版 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上交作业 3、7(1)(2)、8、113 NH 3的分压为: kpa n NH n p x p NH NH 47.3513370.018.032.032.0p )(333=⨯++=⨯==总 O 2的分压为:kpa n O n p x p O O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 N 2的分压为:kpa n N n p x p N N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7查出各物质及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焓标在反应方程式中各对应物质和水合离子化学式的下面,然后根据公式计算。

(1) )()(2)(2222g O g H l O H +=1/-⋅∆mol kJ H f θ -285.83 0 01122229866.577)83.285(200)](,[2)]}(,[)](,[2{--⋅=⋅-⨯-+=∆-∆+∆=∆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H H H f f f θθθθ(2) )(4)()(4)(32432g H s O Fe l O H s Fe +=+1/-⋅∆mol kJ H f θ0 -285.83 -1118.4 011243229892.24]}0)83.285(4[)]4.1118(0{[)]}(,[3)](,[4{)]}(,[)](,[4{--⋅=⋅+-⨯--+=∆+∆-∆+∆=∆mol kJ mol kJ g Fe H l O H H g O Fe H g H H H f f f f θθθθθ8 )(21)(322g SO O g SO =+1/-⋅∆mol kJ H f θ -296.83 0 -395.721122329889.98)]83.296(0[72.395)]}(,[)](,[21{)](,[--⋅-=⋅-+--=∆+∆-∆=∆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SO H H f f f θθθθ11 (1)反应速率表达式为:)()(22Cl c NO c k v ⋅⋅=(2)该反应对NO 为二级反应,对Cl 2的一级反应,总反应级数为3。

《普通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第一章 习题答案1. 答案(1-)(2-)(3+)(4-)2. 答案(1c )(2d )(3a )(4d )(5abd )(6ad )(7d )(8d )3. 答案(1)燃烧前后系统的温度(2)水的质量和比热(3)弹式量热计热容4..答案:根据已知条件列式 K C g K g J g molg mol J b )35.29659.298](120918.4[5.0122100032261111-+⨯⋅⋅-=⨯⋅⋅⨯----- C b =849J.mol -15.答案:获得的肌肉活动的能量=kJ mol kJ mol g g8.17%3028201808.311=⨯⋅⨯⋅--6. 答案:设计一个循环 3× )(2)(32s Fe s O Fe →×3→)(243s O Fe )(3s FeO ×2(-58.6)+2(38.1)+6p q =3(-27.6) 17.166)1.38(2)6.58()6.27(3-⋅-=----=mol kJ q p7.答案:由已知可知 ΔH=39.2 kJ.mol -1 ΔH=ΔU+Δ(PV )=ΔU+P ΔVw ‘=-P ΔV= -1×R ×T = -8.314×351J = -2.9kJ ΔU=ΔH-P ΔV=39.2-2.9=36.3kJ8.下列以应(或过程)的q p 与q v 有区别吗? 简单说明。

(1)2.00mol NH 4HS 的分解NH 4HS(s) NH 3(g)+H 2S(g) (2)生成1.00mol 的HCl H 2(g)+Cl 2(g) 2HCl(g) (3)5.00 mol CO 2(s)(干冰)的升华CO 2(s)CO 2(g) (4)沉淀出2.00mol AgCl(s) AgNO 3(aq)+NaCl(aq) AgCl(s)+NaNO 3(aq)9.答案:ΔU-ΔH= -Δ(PV )=-Δn g RT (Δn g 为反应发生变化时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 (1)ΔU-ΔH=-2×(2-0)×8.314×298.15/1000= - 9.9kJ(2)ΔU-ΔH=-2×(2-2)×R ×T= 0(3)ΔU-ΔH=-5×(1-0)×8.314×(273.15-78)/1000= -8.11kJ (4)ΔU-ΔH=-2×(0-0)×R ×T= 010.(1)4NH 3(g)+3O 2(g) = 2N 2(g) +6H 2O(l) 答案 -1530.5kJ.mol -1(2)C 2H 2(g) + H 2(g) = C 2H 4(g) 答案 -174.47kJ.mol -1 (3)NH 3(g) +稀盐酸 答案 -86.32kJ.mol -1 写出离子反应式。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第二章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第二章
题目:已知反应:2H2(g) + O2(g) = 2H2O(g) ΔH1,反应:H2(g) + 1/2O2(g) = H2O(l) ΔH2,则 ΔH1和 ΔH2的关系为
题目: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着 ΔH - TΔS < 0 的方向进行,因此,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反 应总是向着 ΔH - TΔS < 0 的方向进行。
● 解答:K = [C][D] / ([A][B]^2) ● 题目: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不变的容器中通入1mol N2和3mol H2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N2(g) + 3H2(g) ⇌ 2NH3(g);ΔH = -92.4kJ/mol,平衡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为起始时的80%。此时,若向容器
中充入1mol N2、3mol H2和1mol NH3,则平衡移动的方向为____。 解答:向容器中充入$1molN_{2}$、$3molH_{2}$和$1molNH_{3}$,等效为开始充入$2molN_{2}$、$6molH_{2}$,与原起始量之比 相同,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相等,则平衡不移动,故答案为:不移动。
● A.NH3的体积分数一定小于反应前混合气体的2v逆(NH3) ● C.平衡时体系中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1:3:2 ● D.平衡时体系中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起始时体系的总物质的量
● 题目: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A + 2B → C + D 解答:K = [C][D] / ([A][B]^2)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需要注意各组分的化学计量数,它反映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计 量关系。在本题中,化学计量数分别是1、2、3、4。
题目: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A + 2B → 3C + 4D 解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 [C]^3[D]^4/[A][B]^2 解释: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注意事项: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需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的次序和指数

普通化学1答案

普通化学1答案

第一章 热化学与能源课后部分习题答案1、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⑴ -; ⑵ -; ⑶ +; ⑷ -。

2、选择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⑴ c; ⑵ d ; ⑶ a ; ⑷ d; ⑸ a ,b ,d ; ⑹ a ,d ; ⑺ d; ⑻ d ;3、填空题⑴ 弹式热量计内吸热介质(通常为水)质量和比热容;⑵ 钢弹组件的总热容C b ;⑶ 反应前后系统的温度。

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1)Fe 2O 3(s ) + 3CO (g )=2Fe (s )+ 3CO 2(g )Δr H m = -27.6kJ ·mo l -1(2)3Fe 2O 3(s ) + CO (g )=2 Fe 3O 4(s )+ CO 2(g )Δr H m = -58.6kJ ·mo l -1(3)Fe 3O 4(s ) + C O (g )=3 Fe O (s )+ CO 2(g )Δr H m = 38.1kJ ·mo l -1 计算下列反应:Fe O (s ) + CO (g )=Fe (s )+ CO 2(g )的Δr H m 。

解:{(1)×3 - [(3)×2 +(2)]}/6得Fe O (s ) + CO (g )=Fe (s )+ CO 2(g )Δr H m =61{3Δr H m (1)-[2Δr H m (3)+ Δr H m (2)]}=-16.7kJ ·mo l -17.已知乙醇(C 2H 5OH )在351K 和101.325K p a 大气压下正常沸点温度(351K )时的蒸发热为39.2K J ∙mo l -1,试估算1 m o l C 2H 5O H (l )在该蒸发过程中的W 体和ΔU 。

解: C 2H 5OH (l )2H 5O H (g ) W 体 =-P ΔV =-Δn R T =-1⨯8.314⨯10-3⨯351=-2.92(K J ∙mo l -1) ΔH m =q p ,m =39.2k J.mo l -1ΔU m =ΔH m + W 体=39.2-2.92=36.3 K J ∙mo l-1 11.计算下列反应的(1)ΔγH θm (298.15K ),(2) ΔγU θm (298.15K )和(3)298.15K 时的体积功W ˊ。

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学校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阶段练习(培优专题)

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学校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阶段练习(培优专题)

一、选择题1.硫酸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各个方面。

硫酸的生产工艺几经改进,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接触法制备硫酸。

接触室中发生如下反应:2SO 2 + O 2催化剂Δ2SO 3。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SO 2是氧化剂B .O 2发生氧化反应C .O 2失去电子D .SO 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 3+3OH -=Fe(OH)3↓+3Cl -B .向Ca(HCO 3)2溶液中滴加盐酸:2H ++Ca(HCO 3)2=Ca 2++2H 2O+2CO 2↑C .向Na 2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CH 3COOH 溶液:2-3CO +2CH 3COOH=2CH 3COOH+CO 2↑+H 2OD .向Ba(OH)2溶液中加少量NaHSO 3溶液:2-3HSO +Ba 2++2OH -=BaSO 3↓+2-3SO +2H 2O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84”消毒液是纯净物,在“新冠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明矾溶于水可水解生成Al(OH)3胶体,因此可用明矾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 ③分解、电解、潮解、裂解都是化学变化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⑤胆矾、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氨水、王水、双氧水都是混合物 ⑥元素处在最高价态时只有强氧化性,最低价态时只有强还原性 ⑦固态NaCl 不导电,熔融态的HCl 可以导电⑧H ++OH -=H 2O 仅代表强酸、强碱生成可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0.1 mol·L -1H 2SO 4溶液中: Na +、Fe 2+、Cl -B .0.1 mol·L -1 Ba(OH)2 溶液中: K +、Cu 2+、NO 3-C .0.1 mol·L -1 AgNO 3溶液中: NH 4+、CO 23-、SO 24-D .0.1 mol·L -1 NaCl 溶液中:Mg 2+、OH -、NO 3-6.已知在热的碱性溶液中,NaClO 发生如下反应:3NaClO=2NaCl+NaClO 3,在相同条件下NaClO 3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其最终产物是 A .NaCl 、NaClOB .NaCl 、NaClO 3C .NaClO 、NaClO 3D .NaClO 3、NaClO 47.下列各组离子在选项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无色溶液:Na +、Cu 2+、Cl -、-3NOB .酸性溶液:+4NH 、Al 3+、2-3CO 、2-4SOC .遇酚酞变红的溶液:Na +、K +、2-4SO 、-3NOD .碱性溶液:K +、Fe 3+、2-4SO 、-3NO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双氧水:24MnO -+3H 2O 2+6H +=2Mn 2++4O 2↑+6H 2O B .电解MgCl 2水溶液:2Cl -+2H 2O电解2OH -+Cl 2↑+H 2↑C .溴乙烷与NaOH 水溶液共热:CH 3CH 2Br+OH -加热−−−−−→Br -+CH 3CH 2OH D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过量氨水:CO 2+NH 3·H 2O=43NH HCO +-+ 9.在一定条件下,2PbO 与3Cr +反应,产物是227Cr O -和2Pb +,则生成2271molCr O -所需2PbO 的物质的量为()A .3.0molB .1.5molC .1.0molD .0.75mol10.某学生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液体的导电能力进行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闭合开关K 后,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乙醇溶液是非电解质B .闭合开关K ,往溶液中通入SO 2,随着气体的通入灵敏电流计示数增大,说明SO 2是电解质C .用0.1mol •L -1蔗糖溶液替换乙醇溶液,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不发生偏转,说明蔗糖是非电解质D .闭合开关K ,向烧杯中加NaCl 固体,固体溶解,由于不发生反应,故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二、填空题1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普通化学第一章检测题及答案

普通化学第一章检测题及答案

普通化学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基础)模拟试题1.填空题(1)物理量Q(热量)、T(热力学温度)、V(系统体积)、W(功),其中属于状态函数的是;与过程有关的量是。

(2)QV = △U 的应用条件是;;。

(3)在封闭体系中,公式△H = QP的适用条件是。

(4)已知CO2(g)的△fHmθ(298.15K)= -394 kJ/mol,CO2(g)= C(石墨)+O2(g)反应的△fHm(298.15K)为kJ/mol(5)已知反应C(石墨)+ O2(g)= CO2(g),△rHmθ(298.15 K)=-394 kJ·mol和C(金刚石)+O2(g)= CO2 (g),△rHmθ(298.15 K)= -396 kJ·mol问金刚石的△fHmθ(298.15 K)= kJ/mol。

(6)纯物质完美晶体,在时熵值为零。

(7)液态苯气化为气态苯的过程△rS 值,气体在催化剂上吸附过程△rS值。

(8)某放热反应的 B v>0,则在升高温度(p不变)时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为;在增大压力(T不变)时平衡移动方向;加入隋性气体(T,p 不变)时平衡移动方向是。

(9)两个体积相同、温度相等的球形容器中,装有同一种气体,当连接两容器的活塞打开时,△S值。

(10)理想气体的吉布斯函数(G )在向真空膨胀时。

(11)在恒温恒压下,化学反应的△rHm -T△rSm > 0,则反应。

(12)熵减小的反应在低温下可自动进行,此反应的△rHm 。

(13)在等温等压条件下,某反应的Kθ=1,则△rGmθ的值为。

(14)在等温下,若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其平衡常数。

(15)温度T时,在抽空的容器中发生下面的分解反应:NH4HS(s) NH3(g) +H2S(g),测得此平衡体系的总压力为p,则平衡常数Kθ的表达式为。

(16)在恒温恒压下,化学反应的△rHm= T△rSm,则化学反应。

2.选择题(1)内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若某一体系从一始态出发经过一循环过程又回到始态,则体系内能的增量是()。

普通化学习题册答案

普通化学习题册答案

精品文档第1章热化学与能源一、判断题:×)(更多的热量。

物1、热的体比冷的物体含有√)(一2、热是种传递中的能量。

×)(个3、同一体系同一状态可能有多热力学能。

×)(应热。

等4、体系的焓值于恒压反×()于稳5、最定单质的焓值等零。

×)为负值。

(摩的C6、由于CaO分解是吸热,所以它的标准尔生成焓3×)于体系的热量(等体7、系的焓×)(、实验测定得到的反应热数据都是恒压反应热。

8二、计算题:1、某汽缸中有气体1.20L,在97.3 kPa下气体从环境中吸收了800J的热量后,在恒压下体积膨胀到1.50L,试计算系统的内能变化ΔU。

ΔU = q + w = q –pΔV3 -310(1.50 - 1.20) 10×= 800 –97.3×= 770 J、根据ΔHH(298K ) 是多少:的值,计算下列反应的Δmf rm(1)4NH(g)+ 3 O(g)= ΘΘ22N(g)+ 6 HO(g);23224NH(g)+ 3 O = 2N + 6 HO(g)22 32Θ-1ΔH- 46.11 0 0 - 241.818/ kJ·mol mf Θ -1ΔH molkJ·×(- 46.11) = -1266 = 6×(- 241.818)- 4mr (2)CH(g) + HO(g)= CO(g)+ 3 H(g)。

224Θ -1ΔH molkJ206 ·= mr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第2章一、判断题:×)(1、放热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2、ΔS为负值的反应均不能自发进行。

√)(3、冰在室温下自动融化成水,是熵增加起了主要作用。

×ΘΘ(),所以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

4、因为?G= -RTlnK T ×)(5、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

第一章 热化学与能源1. 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1〕已知以下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则此温度时蒸发1mol 6()UF l ,会放出热30.1kJ 。

〔-〕〔2〕在定温定压条件下,以下两个生成液态水的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一相同的值。

〔-〕〔3〕功和热是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两种能量传递方式,在系统内部不讨论功和热。

〔+〕〔4〕反应的H ∆就是反应的热效应。

〔-〕2、选择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1〕在以下反应中,进行1mol 反应时放出热量最大的是 〔c〕〔2〕通常,反应热的精确的实验数据是通过测定反应或过程的哪个物理量而获得的。

〔d〕 〔a 〕H ∆ 〔b 〕p V ∆ 〔c 〕P q 〔d 〕V q〔3〕以下对功和热的描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a 〕都是途径函数,无确定的变化途径就无确定的数值 〔b 〕都是途径函数,对应于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 〔c 〕都是状态函数,变化量与途径无关〔d 〕都是状态函数,始终态确定,其他值也确定2222221()()()22()()2()H g O g H O l H g O g H O l +=+=166()();30.1r m UF l UF g H kJ molθ-=∆=422242224222422()()2()()2()()()2()()2()()()2()()2()3()()()()2()2a CH l O g CO g H O gb CH g O g CO g H O gc CH g O g CO g H O ld CHg O g CO g H O l +=++=++=++=+〔4〕在温度T 的标准状态下,假设已知反应2A B →的标准摩尔反应焓,1r m H θ∆,与反应2A C →的标准摩尔反应焓,2r m H θ∆,则反应4C B →的标准摩尔反应焓,3r m H θ∆与,1r m H θ∆及,2r m H θ∆的关系为,3r m H θ∆=〔d〕〔a 〕2,1r m H θ∆+,2r m H θ∆ 〔b 〕,1r m H θ∆—2,2r m H θ∆ 〔c 〕,1r m H θ∆+,2r m H θ∆ 〔d 〕2,1r m H θ∆—,2r m H θ∆〔5〕对于热力学可逆过程,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bd 〕〔a 〕变化速率无限小的过程 〔b 〕可做最大功的过程 〔c 〕循环过程〔d 〕能使系统与环境完全复原的过程〔6〕在一定条件下,由乙二醇溶液、冰、水蒸气、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系统中含有 〔ad 〕 〔a 〕三个相 〔b 〕四个相 〔c 〕三种组分 〔d 〕四种组分 〔e 〕五种组分 *〔7〕一只充满氢气的气球,飞到一定高度即会爆炸,这取决于一定高度上的 〔d〕 〔a 〕外压 〔b 〕温度 〔c 〕湿度 〔d 〕外压和温度 〔8〕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d〕〔a 〕焓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才与系统反应热相等 〔b 〕焓是人为定义的一种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量 〔c 〕焓是状态函数〔d 〕焓是系统能与环境进行交换的能量3、填空题使可燃样品〔质量为1.000g 〕在弹式量热计内完全燃烧,以测定其反应热,必须知道:(1) 弹式量热计内吸热介质〔通常为水〕质量和比热容; (2) 钢弹组件的总热容b C ; (3) 反应前后系统的温度。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

0 B B
B
23
二、 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能(内能)
热力学能(内能)——体系内部能量的总和。
• 构成: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分子间势能、电 子运动能、核能等。
• 是一种热力学状态函数 • 无法知道他的绝对值,但过程中的变化值却是可 以测量的。
24
2、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11
六、相与界面 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部分称为相 (phase )。将相与相分隔开来的部分称为 相界面 (简 称为界面,interface)。 相与相之间在指定的条件下具有明确的界面,在界 面两边体系的性质会有突跃变化。处于界面上的原子 或分子的受力情况与相内部的不同,往往存在剩余引 力,具有界面能。一般来说,体系中存在的界面越多, 能量就会越高,体系也会越不稳定。
101.328kPa 328 K
恒 压
101.325 kPa 278 K
恒 压
8
五、热和功 当体系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之间必然伴随 着能量的交换,其交换形式可概括为“热”和“功”两 种。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度的不同而交换或传递的能量称 为热(heat)。热的常用符号为Q。 除了热以外的一切交换或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 (work)。功的常用符号为W。
6
四、过程与途径
过程:体系从始态到终态变化的经过。
途径:完成这一变化经过的具体步骤、路线。
过程可分为:恒温过程、恒压过程、恒容过 程、绝热过程等。
7
101.325 kPa 恒温 278 K
80 kPa 278 K
恒压
80 kPa 328 K
恒 压
101.325 kPa 298 K
恒 温 恒压过程

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学校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阶段练习(培优专题)

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学校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阶段练习(培优专题)

一、选择题1.Na 2Sx 在碱性条件下可被NaClO 氧化为Na 2SO 4,而NaClO 被还原为NaCl ,若反应中Na 2S x 与NaClO 的个数比为1:16,则x 值为 A .2 B .3C .4D .5答案:D 【详解】S 元素化合价反应前为-2x ,反应后为+6价,化合价升高,1 mol Na 2Sx 失去电子x×(6+2x) mol=(6x+2) mol ,Cl 元素化合价反应前为+1价,反应后为-1价,化合价降低2价,1 mol NaClO 得到电子2 mol ,反应中Na 2S x 与NaClO 的个数比为1:16,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可得6x+2=2×16,解得x=5,故合理选项是D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答案:C 【详解】A .液态HCl 溶于水后能够导电,固态NaCl 在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能够导电,故两者均为电解质,A 错误;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并不是它们本身电离出了离子,而是NH 3、CO 2与水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碳酸电离出离子,NH 3、CO 2是非电解质,B 错误;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且它们都属于化合物,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C 正确;D .铜、石墨均导电,但它们都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 错误; 答案选C 。

3.做实验时不小心粘了一些高锰酸钾,皮肤上的斑很久才能消除,如果用草酸的稀溶液洗涤马上可以复原,其离子方程式为:MnO 4-+C 2O 24-+H +→CO 2↑+Mn 2++□,关于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 2O 24-B .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OH -C .该反应中生成1molCO 2电子转移总数是5N AD .配平该反应式后,H +的系数是16 答案:D 【详解】A .该反应中,锰元素化合价由+7价变为+2价,所以高锰酸根离子作氧化剂,A 项错误;B .根据元素守恒、电荷守恒可知,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H 2O ,B 项错误;C .配平该反应可得:2MnO 4- +5C 224O -+16H +=10CO 2↑+2Mn 2++8H 2O ,转移电子总数是10e -,C 项错误;D .配平该反应可得:2MnO 4- +5C 224O -+16H +=10CO 2↑+2Mn 2++8H 2O ,所以氢离子系数是16,D 项正确; 答案选D 。

精选资料同济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习题资料

精选资料同济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习题资料

精品文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第一章1在下列哪种情况时,真实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相近?(D) 高温和高压(C) 低温和低压(A) 低温和高压(B) 高温和低压2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越正,反应速率越快(B) ?SG(A) ??越负,反应速率越快mrrm (D)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越负,反应速率越快(C) ?H mr 3 CO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在什么条件下2往溶液(E) (D) 低压和高温(B) 高压和高温(C) 低压和低温(A)高压和低温HCl 中加4 –1是按下式溶解于一烧杯水中时:当KNO31?+?? H? = 3.55 kJ KNO →K + NOmol ?mr33其结果是:水变暖(B) (A) 离子比KNO分子具有的能量少3 3.55千焦热量电离时将放出(C) 1摩尔KNO3 (E) 烧杯的温度保持不变(D) 烧杯变冷5 下述诸平衡反应中,如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增加压力时,不受影响的反应是:2CO 2NH(B) 2CO + O +3H (A) N 223222NO2H (C) 2H + OO (D) N + O22222NO (E) 2NO 4226A + B反应 C + D为放热反应,若温度升高10℃,其结果是:(B) 使平衡常数增大一倍(A)对反应没有影响(D) 使平衡常数减少(C) 不改变反应速率7下列关于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0 ?(B) 一切单质的S(A) 298K时,纯物质的S? = 0 mm> 0的反应总是自发进行的。

S(C) 对孤立体系而言,??mr (D) 在一个反应过程中,随着生成物的增加,熵变增大。

8 从化学动力学看,一个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应该:与反应物浓度呈反比(A)(B)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根呈正比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呈正比(C)与反应物浓度呈正比(D)精品文档.精品文档(E) 不受反应物浓度的影响9任何一个化学变化,影响平衡常数数值的因素是:温度体积(E) (C) 反应物的浓度(D) (A) 反应产物的浓度(B) 催化剂10在绝对零度时,所有元素的标准熵为:负值(E) (D) 正值/焦耳摩尔·度(C) 1焦耳/摩尔·度(A)0 (B) 约1011的产率,最好的办法CB的产率,降低和A ? C,如果要提高有两个平行反应A ? B 是:的浓度增加CA的浓度(B) (A) 增加选择某种催化剂(D) (C) 控制反应温度12能量守恒定律作为对化学反应的应用,是包含在下面哪位科学家所发现的原理的阐述中?(Le Chatelier) (C) 勒夏特列(Carnot) 卡诺(B) 盖斯(Hess)(A)(Fourier) (E) 傅里叶(D) 奥斯特瓦尔特(Ostwald)13,采用下述的哪种方法可以使平衡移向左> 0的?H?A(g) + 2B(g)2AB(g)反应m2r22边?(C) 降低压力,增加温度(B) 增加压力和温度(A) 降低压力和温度A气体(E) 加入较多的(D) 增加压力,降低温度214阿仑尼乌斯公式适用于:发生在气相中的复杂反应一切复杂反应(B) (A)具有明确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所有反应?(D) (C) 计算化学反应的?H mr15下列各热力学函数中,哪一个为零::. 298 K)l(Br, . 298 K) g(B) ?H?(A) ?G?(I, 2f2mfm. 298 K) , g?H?(CO(E) . 298 K) (D) ?G?(O, g. 298 K) (H(C) S?, g232ffmmm16 Q之差是:的Q与H在298K,反应(g) + 1/2O(g) == HO(l)v2p221?1?1?1??????1.2 (C) 1.2 kJkJmolmol(D) (A) ?3.7 kJmol (B) 3.7 kJmol17< 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H?的某化学反应A(g) + 2B(s) ? 2C(g)mr仅在常温下,反应可以自发进行(A)仅在高温下,反应可以自发进行(B)任何温度下,反应均可以自发进行(C)任何温度下,反应均难以自发进行(D)1?18? mol,这意味着:= 184.9 ?H的(g)(g) + H?反应2HCl(g) Cl?kJ mr2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为负值的?H?(B) HCl(g)mf该反应体系是均相体系(C)上述三种说法均正确(D)19>(SiCl(g)) 1/2?G?(g)) > 2?G?(HCl(g)) > ? 298K时,1/2G?(CCl4mmf4ffm,下? > 0 2HCl(g)的?S(MgCl(s)),且反应H(g) + Cl(g) ??1/2?G(TiCl(g)) >?G?m2mm422frf列反应中,哪一个可在高温下进行?(s) ? Ti(s) + 2MgCl (2) TiCl(g) + 2Mg(s) (g) + C(s) (1) TiCl? Ti(s) + CCl(g) 2444(g)? 2Mg(s) + CCl Si(s) + 4HCl(g) (4) 2MgCl(s) + C(s) (3) SiCl(g) + 2H(g) ?4242(4) (3)、(B) (2)、(1)、(2)、(3)、(4) (A)(4) (3)、(3) (D) (C) (2)、20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SU、?G?、?H、?(A) 不能改变反应的mrmmrrrm SH、?G,但能改变反应的?U、? (B) 不能改变反应的?mmmrrrrm SU、?、?H,但能改变反应的? (C) 不能改变反应的?G mmrrrmmr S,但能改变反应的??H、?U? (D) 不能改变反应的G、mrrrmmrm21二级反应速率常数的量纲是:1?133?1???13?1?1???dmdm ?s (D) (C) molmols?dm??(A) ssmol (B)22如果系统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又回到起始状态,则下列关系式均能成立的是:= Q;?H?W 0;?U = 0;W = 0?U = 0;?H = 0 (B) Q ? 0;(A) Q = 0;= 0 HW;?U = Q ?= 0;?S = 0 (D) Q? W;?GU (C) ? = 0;?H = 0;?23相等的反应是:?H?下进行,则反应的?H?与生成物的若下列反应都在298 K mmrf 2HCl(g) ?(g) + Cl(g) (g) + 1/2I(g) ? HI(g) (B) H(A) 1/2H2222(g) CO(g) ?O(g) (D) C(金刚石) +O(C) H(g) + 1/2O(g) ? H2222Cl(s) ? NH(E) HCl(g) + NH(g) 4324 下列关于活化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B) 同一反应的活化能愈大,其反应速率愈大(C) 反应的活化能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得(D) 一般认为,活化能不随温度变化2?25,则同温下反应10 = 的标准平衡常数K?4.0? 2HBr(g)(g) 已知反应H+ Br(g)122为:K(g)1/2H(g) + 1/2Br? HBr(g)的2221/2?2?2???2?11(D) (4.0?10))10 (B) 2.0??(C) 4.0?1010 (A) (4.026,当升高温时,将导致:H?? < 0 C + D 反应A + B的mr都减小k和(B) 都增加k和(A) k k逆正逆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k(E) k(D) k增大,k的变化无法确定减小和(C) k减小,k增加逆逆正正正逆11??1?27??,则? = 161 J?(g)的?H? = 178 kJmolmolK,?SCO 反应CaCO(s) CaO(s) + mrm23r (s)开始分解的温度是:CaCO3(D) 1106 K (B) 500 K (C) 800 K (A) 900 K1?28?。

同济的普通化学习题---珍藏版

同济的普通化学习题---珍藏版

专题一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气体的基本特征是其具有无限的可膨胀性、无限的掺合性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对其体积影响的敏感性。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含有物质的量为n的理想气体,在密闭的容器中其体积(V )、压力(p )和热力学温度(T )之间服从以下关系式: PV = nRT此式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R 叫做摩尔气体常数,其值等于1 mol 任何理想气体的pV/T 值,其数值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来求得。

R =8.314J?mol -1·K -1 。

在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量纲与R 数值及其单位的一致,即R =8.314J?mol -1·K -1时,式中n 、p 、V 、T 等物理量只能用它们的基本单位mol 、Pa 、m 3和K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表示为另外一些形式,如:RT M m pV = 或RTM p =ρ 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格分容定律)在恒温下,把混合气体分离成各个单独组分,并使其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的压力,此时该组分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称为该组分的分体积。

ni n V i V i x )()()(== ∑=)()(i V i V 气—液平衡在临界温度以下,气体转化为液体,但分子的热运动并未停止,处于液体表面的少数分子能克服分子间力,重新飞逸出液面变成气体,此过程称为液体的蒸发(或气化)。

如果把液体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蒸气分子则不致逃走,已形成的蒸气分子又可能重新撞到液面上而凝聚为液态。

蒸发与凝聚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但开始时前者居优势,所以气相中分子逐渐增多,随后分子返回液相的机会增大,到了一定程度,单位时间内分子的出入数目相等,此时两个过程达到平衡: 气体凝聚蒸发液体,此时,液体的蒸发和气体的凝聚似乎已经停止,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仍在不断进行,只是它们的速度相等而已,因此,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9A文】同济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二章习题答案(详细)

【9A文】同济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二章习题答案(详细)

普通化学(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习题P50-52) 16解(1)H 2O(l)==H 2O(g)∆f H θm /kJ ⋅mol -1-285.83-241.82S θm /J ⋅mol -1⋅k -169.91188.83∆r H θm (298k)=[-241.82-(-285.83)]kJ ⋅mol -1=44.01kJ ⋅mol -1 ∆r S θm (298k)=(188.83-69.91)J ⋅mol -1⋅k -1=118.92J ⋅mol -1⋅k-1 (2)∵是等温等压变化∴Q p =∆r H θm (298k)⨯N=44.01kJ ⋅mol -1⨯2mol=88.02kJ W=-P ⋅∆V=-nRT=-2⨯8.315J ⋅k -1⋅mol -1⨯298k=-4955.7J =-4.956kJ(或-4.96kJ)∴∆U=Q p +W=88.02kJ -4.96kJ=83.06kJ17解(1)N 2(g )+2O 2(g )==2NO 2(g)∆f H θm /kJ ⋅mol -10033.2S θm /J ⋅mol -1⋅k -1191.6205.14240.1∴∆r H θm (298k)=33.2kJ ⋅mol -1⨯2=66.4kJ ⋅mol -1∆r S θm (298k)=(240.1J ⋅mol -1⋅k -1)⨯2-(205.14J ⋅mol -1⋅k -1)⨯2-191.6J ⋅mol -1⋅k -1 =-121.68J ⋅mol -1⋅k -1(2)3Fe(s)+4H 2O(l)==Fe 3O 4(s )+4H 2(g)∆f H θm /kJ ⋅mol -10-285.83-1118.40S θm /J ⋅mol -1⋅k -127.369.91146.4130.68∴∆r H θm (298k)=[-1118.4-(-285.83⨯4)]kJ ⋅mol -1=24.92kJ ⋅mol-1 ∆r S θm (298k)=[(130.68⨯4+146.4)-(27.3⨯3+69.91⨯4)]J ⋅mol -1⋅k -1 =(669.12-361.54)J ⋅mol -1⋅k -1=307.58J ⋅mol -1⋅k -118. 解:2Fe 2O 3(s)+3C(s,石墨)==4Fe(s)+3CO 2(g)∆f H θm (298k)/kJ ⋅mol -1-824.2S θm (298k)/J ⋅mol -1⋅k -187.45.7427.3 ∆f G θm (298k)/kJ ⋅mol -1-742.2∵∆r G θm =∆r H θm -T •∆r S θm∴301.32kJ ⋅mol -1=467.87kJ ⋅mol -1-298k •∆r S θm∴∆r S θm =558.89J ⋅mol -1⋅k-1 ∴∆r S θm =3S θm (CO 2(g)298k)+27.3J ⋅mol -1⋅k -1⨯4-87.4J ⋅mol -1⋅k -1⨯2-5.74J ⋅mol -1⋅k -1⨯3∴S θm (CO 2(g)298k)=1/3(558.89+192.02-109.2)J ⋅mol -1⋅k -1=213.90J ⋅mol -1⋅k -1∆f H θm (298k,C(s,石墨))=0∆f G θm (298k,C(s,石墨))=0 ∆f H θm (298k,Fe(s))=0∆f G θm (298k,Fe(s))=0 ∆r H θm =3∆f H θm (298k,CO 2(g))-2∆f H θm (298k,Fe 2O 3(s))⇒467.87kJ ⋅mol -1=3∆f H θm (298k,CO 2(g))-2⨯(-824.2kJ ⋅mol -1) ∴∆f H θm (298k,CO 2(g))=1/3(467.87-1648.4)kJ ⋅mol -1=-393.51kJ ⋅mol-1 同理∆r G θm =3∆f G θm (298k,CO 2(g))-2∆f G θm (298k,Fe 2O 3(s))⇒301.32kJ ⋅mol -1=3∆f G θm (298k,CO 2(g))-2⨯(-742.2kJ ⋅mol -1) ∴∆f G θm (298k,CO 2(g))=1/3(301.32-1484.4)kJ ⋅mol -1=-394.36kJ ⋅mol-1 19.解6CO 2(g)+6H 2O (l )==C 6H 12O 6(s)+6O 2(g )∆f G θm (298k)/kJ ⋅mol -1-394.36-237.18902.90∴∆r G θm (298k)=[902.9-(-237.18⨯6)-(-394.36⨯6)]kJ ⋅mol -1=4692.14kJ ⋅mol -1>0所以这个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普通化学习题和解答(第二章)

普通化学习题和解答(第二章)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大气污染1、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1)r S ∆ 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 (2)某一给定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不变,分离除去某生成物,待达到新的平衡,则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或浓度分别保持原有定值。

(-)(3)对反应系统122()()()(),(298.15)131.3r mC s H O g CO g H g H K kJ mol θ-+=+∆=。

由于化学方程式两边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的总和相等,所以增加总压力对平衡无影响。

(-) (4)上述(3)中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正反应速率v (正)增加,逆反应速率v (逆)减小,结果平衡向右移动。

(-)(5)反应的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

(-)(6)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rmG θ∆。

(+)(7)在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N 2 和O 2 能长期存在而不化合生成NO 。

且热力学计算表明22()()2()N g O g NO g +=的(298.15)0r mG K θ∆,则N 2 和O 2混合气必定也是动力学稳定系统。

(+) (8)已知4CCl 不会与2H O 反应,但422()2()()4()CCl l H O l CO g HCl aq +=+的1(298.15)379.93r m G K kJ mol θ-∆=-,则必定是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的系统。

(+)2、选择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1)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 (b)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2)某温度时,反应22()()2()H g Br g HBr g +=的标准平衡常数2410K θ-=⨯,则反应2211()()()22HBr g H g Br g =+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等于 (b) (a )21410-⨯ (b (c )2410-⨯ (3)升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率,最主要是因为 (b) (a )增加了分子总数 (b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c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d )促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4)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反应221()()()()2NO g CO g N g CO g +=+的(298.15)0r m H K θ∆≤,要有利于取得有毒气体NO 和CO 的最大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c) (a )低温低压 (b )高温高压 (c )低温高压 (d )高温低压(5)温度升高而一定增大的量是 (bc )(a ) r m G θ∆ (b )吸热反应的平衡常数K θ(c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d )反应的速率常数k(6)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不随时间而变化(b )r m G θ∆=0(c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相等(d )如果寻找到该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可提高其平衡转化率3、填空题(1)对于反应: 1223()3()2();(298)92.2r mN g H g NH g H K kJ mol θ-+=∆=- 若升高温度(约升高100 K),则下列各项将如何变化(填写:不变,基本不变,增大或减小。

上海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经典测试(含答案)

上海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经典测试(含答案)

一、填空题1.(1)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 B升华 C结晶 D过滤 E蒸馏 F分液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______;②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________;③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______;④分离CCl4,(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110.6℃)的混合物_________。

(2)实验室用NaCO3·10H2O晶体配制0. 5mol/L的Na2CO3溶液970mL,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的质量是______。

(3)已知两种碱AOH和BOH的摩尔质量之比为5:7,现将7molAOH与5mol BOH混合后,从中取出5.6g,恰好可以中和100mL浓度为1.2mol/L的盐酸,则AOH的摩尔质量为____。

(4)某学生欲用12mol·L-1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500 mL 0.3 mol·L-1的稀盐酸。

①该学生需要用量筒量取____ mL 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②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小的是_____(填序号)。

a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b将量取浓盐酸的量筒进行洗涤,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c稀释浓盐酸时,未冷却到室温即转移到容量瓶中d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下降,再加适量的蒸馏水e容量瓶洗涤干净后未于燥2.氯气有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1)氯气可以用于制备“战略金属”钛,其中有关反应如下,用双线桥(或单线桥)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TiO2+2C+2Cl2TiCl4+2CO。

___(2)反应8NH3+3Cl2=N2+6NH4Cl可用于氯气管道的检漏,在该反应中,N2为__产物(填“氧化”或“还原”)(3)氯气可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84”消毒液,在2020年初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疫情中,“84”消毒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化学(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习题P50-52)16解(1)H2O( l ) == H2O(g)/ kJ⋅mol-1-285.83 -241.82∆f HθmSθ/ J⋅mol-1⋅k-1 69.91 188.83m(298k) = [-241.82-(-285.83) ] kJ⋅mol-1 = 44.01 kJ⋅mol-1∆r Hθm∆r Sθ(298k) = (188.83-69.91) J⋅mol-1⋅k-1 = 118.92 J⋅mol-1⋅k-1m( 2 ) ∵是等温等压变化(298k) ⨯ N = 44.01 kJ⋅mol-1⨯ 2mol = 88.02 kJ∴ Q p = ∆r HθmW = -P⋅∆V = -nRT = -2 ⨯ 8.315 J⋅k-1⋅mol-1 ⨯ 298k = -4955.7 J= -4.956 kJ (或-4.96kJ )∴ ∆U = Q p + W = 88.02 kJ - 4.96kJ = 83.06 kJ17解(1)N2 (g)+ 2O2(g)== 2 NO2 (g)/ kJ⋅mol-1 0 0 33.2∆f HθmSθ/ J⋅mol-1⋅k-1 191.6 205.14 240.1m(298k) = 33.2 kJ⋅mol-1 ⨯ 2 = 66.4 kJ⋅mol-1∴ ∆r Hθm∆r Sθ(298k) = ( 240.1 J⋅mol-1⋅k-1 ) ⨯ 2 -(205.14 J⋅mol-1⋅k-1 ) ⨯ 2 - 191.6 J⋅mol-1⋅k-1m= - 121.68 J⋅mol-1⋅k-1O (l) == Fe3O4 (s ) + 4 H2(g)(2) 3 Fe(s) + 4H2∆f Hθ/ kJ⋅mol-1 0 -285.83 -1118.4 0m/ J⋅mol-1⋅k-127.3 69.91 146.4 130.68Sθm∴∆r Hθ(298k) = [-1118.4 - (-285.83 ⨯ 4 ) ] kJ⋅mol-1 = 24.92 kJ⋅mol-1m∆r Sθ(298k) = [(130.68 ⨯ 4 + 146.4 ) - (27.3 ⨯ 3 + 69.91 ⨯ 4 )] J⋅mol-1⋅k-1m18. 解:2Fe2O3 (s) + 3C (s ,石墨) == 4 Fe (s) + 3 CO2 (g)∆f Hθm(298k)/ kJ⋅mol-1- 824.2Sθm(298k)/ J⋅mol-1⋅k-187.4 5.74 27.3∆f Gθm(298k)/ kJ⋅mol-1 -742.2∵∆r Gθm = ∆r Hθm- T •∆r Sθm∴ 301.32 kJ⋅mol-1= 467.87 kJ⋅mol-1 - 298 k•∆r Sθm∴∆r Sθm= 558.89 J⋅mol-1⋅k-1∴∆r Sθm = 3 Sθm( CO2(g) 298k) + 27.3 J⋅mol-1⋅k-1⨯ 4 -87.4 J⋅mol-1⋅k-1⨯ 2 - 5.74 J⋅mol-1⋅k-1⨯ 3∴Sθm( CO2(g) 298k) = 1/3 (558.89 +192.02 - 109.2 ) J⋅mol-1⋅k-1 = 213.90 J⋅mol-1⋅k-1∆f Hθm (298k, C (s ,石墨))=0 ∆f Gθm(298k, C (s ,石墨))=0∆f Hθm (298k, Fe (s))=0 ∆f Gθm(298k, Fe (s))=0∆r Hθm =3∆f Hθm(298k, CO2(g) ) -2∆f Hθm(298k, Fe2O3 (s) )⇒467.87 kJ⋅mol-1 =3∆f Hθm(298k, CO2(g) ) -2 ⨯ (- 824.2 kJ⋅mol-1)∴∆f Hθm(298k, CO2(g) ) = 1/3 (467.87-1648.4) kJ⋅mol-1 = -393.51 kJ⋅mol-1同理∆r Gθm =3∆f Gθm(298k, CO2(g) ) -2∆f Gθm(298k, Fe2O3 (s) )⇒301.32 kJ⋅mol-1 = 3∆f Gθm(298k, CO2(g) ) -2 ⨯ (-742.2 kJ⋅mol-1 )∴∆f Gθm(298k, CO2(g) ) = 1/3 (301.32 - 1484.4 ) kJ⋅mol-1 = -394.36 kJ⋅mol-119.解6CO2(g) + 6H2O(l)== C6H12O6 (s) + 6O2(g)∆f Gθm(298k)/ kJ⋅mol-1-394.36 -237.18 902.9 0∴∆r Gθm(298k) = [ 902.9 - (-237.18 ⨯ 6 ) - (-394.36 ⨯ 6 ) ] kJ⋅mol-1 = 4692.14 kJ⋅mol-1 >020.解(1) 4NH3(g) + 5O2(g) == 4NO(g) + 6H2O(l) ∆f Gθm(298k) /kJ⋅mol-1-16.4 0 86.57 -237.18∴∆r Gθm(298k) =[ (-237.18) ⨯6 + 86.57⨯ 4 - (-16.4) ⨯4 ] kJ⋅mol-1 = -1011.2 kJ⋅mol-1<0 ∴此反应能自发进行。

(2) 2SO3(g) == 2SO2(g) + O2(g)∆f Gθm(298k) / kJ⋅mol-1-371.1 -300.19 0∴∆r Gθm(298k) = [(-300.19) ⨯2 - (-371.1) ⨯ 2] kJ⋅mol-1= 141.82 kJ⋅mol-1 > 0 ∴此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21.解(1)MgCO3(s) == MgO(s) + CO2(g)∆f Hθm(298k)/ kJ⋅mol-1 -1111.88 -601.6 -393.51Sθm(298k)/ J⋅mol-1⋅k-165.6 27.0 213.8∆f Gθm(298k) / kJ⋅mol-1-1028.28 -569.3 -394.36∴∆r Hθm(298k) = [ -601.6 + (-393.51) - (-1111.88)] = 116.77 kJ⋅mol-1∆r Sθm(298k) = [ 213.8+ 27.0 - 65.6] = 175.2 J⋅mol-1⋅k-1∆r Gθm(298K) = [ (-394.36) +(-569.3)-(-1028.28)] = 64.62 kJ⋅mol-1(2) ∆r Gθm (1123K) = ∆r Hθm(298k)-T⋅∆r Sθm(298k) = 116.77 kJ⋅mol-1- 1123k ⨯175.2 J⋅mol-1⋅k-1 = 116.77 kJ⋅mol-1-196.75 kJ⋅mol-1 = -79.98 kJ⋅mol-1又∵ RT ln Kθ(1123k)= -∆r Gθm(1123k)∴ 8.315 J⋅mol-1⋅k-1⨯1123 k⋅ln Kθ(1123k) = -(-79.98) kJ⋅mol-1∴ K θ(1123k ) = 5.25 ⨯ 103(3) ∵ 刚刚分解时 ∆r G θm (T) =∆r H θm (298k)-T ⋅ ∆r S θm (298k) =0∴ 分解温度T 可求: k kmol J mol kJ k S k H T m r m r 5.6662.17577.116)298()298(111=⋅⋅⋅=∆∆≈---θθ∴ 分解最低温度为666.5 k22.解法一: K θ (298k)=5.0 ⨯ 1016∴∆r G θm (298k ) = -RT ln K θ(298k )= -8.315 J ⋅mol -1⋅k -1⨯298k ⋅ln(5.0 ⨯ 1016) = -95.26 kJ ⋅mol -1∵∆r G θm (298k) = ∆r H θm (298k)-298k ⋅ ∆r S θm (298k)∴-95.26 kJ ⋅mol -1 = -92.31 kJ ⋅mol -1-298k ⋅∆r S θm (298k)∴∆r S θm (298k) =9.90 J ⋅mol -1⋅k-1 ∴∆r G θm (500k) = ∆r H θm (298k)-500k ⋅ ∆r S θm (298k)= -92.31 kJ ⋅mol -1-500k ⨯9.90 J ⋅mol -1⋅k -1= -97.26 kJ ⋅mol -1而 ∆r G θm (500k) = -RT ln K θ(500k )= -8.315 J ⋅mol -1⋅k -1⨯ 500k ⋅ln K θ(500k )∴ ln K θ(500k )= -RT k G m r )500(θ∆ = )500(315.81026.971113k k mol J mol J ⋅⋅⋅⋅⨯---= 23.40 ∴ K θ(500k ) = 1.45 ⨯ 1010 解法二:∵ ln )298()500(k K k K θθ = ()298(⋅∆-R k H m r θ5001)2981-=(315.8)1031.92(1113⨯⋅⋅⋅⨯-----k mol J mol J k )298500202⨯-= -15.05 ∴ )298()500(k K k K θθ = 2.9 ⨯ 10-7∴ K θ(500k ) =2.9 ⨯ 10-7 ⨯ K θ(298k ) = 2.9 ⨯ 10-7 ⨯ ( 5.0 ⨯ 1016 ) = 1.45 ⨯ 101023.解: N 2(g ) + 3H 2(g ) == 2NH 3(g )∆f H θm (298k)/ kJ ⋅mol -1 0 0 -45.9S θm (298k)/ J ⋅mol -1⋅k -1 191.6 130.68 192.8∴ ∆r H θm (298k) = 2⨯(-45.9) kJ ⋅mol -1 = -91.8 kJ ⋅mol -1S θm (298k) = (2⨯192.8 -191.6 -3⨯130.68 ) J ⋅mol -1⋅k -1= -198.04 J ⋅mol -1⋅k -1∆r G θm (T) = ∆r H θm (298k) -T ⋅ ∆r S θm (298k) =0= -91.8 kJ ⋅mol -1 -T ⋅ (-198.04 J ⋅mol -1⋅k -1 ) =0∴ T = 111304.198108.91---⋅⋅-⋅⨯-k mol J mol J = 463.5 k∴ T>463.5 k 时 反应能自发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