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及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及含义
质量的概念
什么是“质量”?
什么是“质量”?“质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概括地说,“质量”必
须与主题事物的功能或用途、参数与特性、功能与程度关联起来。
质量(Quality):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可以理解为:
1).质量是以产品、体系或过程作为载体的。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的特性组成。
2).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将随着时
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确保持续的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3).固有特性是通过设计开发形成的属性。
A).物理特性(如机械、电器、化学、或生物特性),感官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行),
人体功效特性(如语言或生理特性、人身安全),功能特性(如电机转速、功率)等。这些固有的特性要求大多是可以测量的。它决定了产品、体系或过程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
质量管理的发展简史
质量管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始于本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科学
管理的创始人泰罗(F.W.Taylor),其主要贡献是:将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专职检验制度;包括设立专职的检验人员,检验机构。制定检验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泰罗还适应大量生产的要求,实施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与之相关的计量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最终是质量检验走向科学。
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提出了“预防缺陷”的概念。他
认为质量管理除了检验外,还应做到预防质量问题发生,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他所提出的控制图。与此同时,同属于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的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mig)又共同
提出,在破坏场合采用“抽样检验表”,并提出第一个抽样检验方案。质量检验阶段一种延续到40年代。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简称SQC阶段)
统计质量管理形成于本世纪40-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
(W.A.Shewhart)博士、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mig)等。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在方式上由专职检验人员转到由专业质量控
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这标志着由事后检验的观点转变为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概念,是质量管理工作前进了一大步。
在统计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博士,以及世界上的众多
学者都做出许多贡献,在实践中也取得显著的成果。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简称TQM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理论提出于本世纪60年代,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主要代表
人物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V.Feingbaum)朱兰(J.M.Juran)等他们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或称“综合质量管理”。费根堡姆于1961年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主张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去加强质量管理,提倡讲究质量成本,加强企业经营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全
面质量管理阶段的标志是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数理统计技术手段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地结合起来,建立一套质量体系,以保证经济地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
质量控制理论
如果说质量检验对产品质量保证着眼于事后把关的话,那么质量控制则立足于事前的预防。从二
三十年度直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质量控制理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从理论到实践途径都比较完备和系统化,例如:
①. 质量控制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产品质量统计观点
在大量生产的条件下,产品质量波动和变异是客观存在的,合格的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质量波动
被限定在既定的标准和规格允许的范围内。
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是构成工序的操作人员、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环境、测量(简
称〔人、机、料、法、环〕测)等六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可以消除异常因素造成产品质量产生的异常波动,不可消除偶然因素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正常波动。
统计理论表明,产品质量的正常波动可以用统计分布来描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是通过控制工
序质量来实现的,工序质量孕育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工序质量的反映。
对工序质量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序是否稳定?所谓稳定就是工序中不存在异常因素。二
是工序能力是否充分,即工序所加工的产品质量波动是否限定在被规定的规格或标准之内。①.工序质量控制的实施主要借助于控制图以及工序标准化活动来实现的。
②.质量控制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新的机遇。
3).质量监督理论
①. 质量监督的背景和对象
产品质量存在缺陷,可使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害或对社会、环境造成危害,生产者和销
售者应对此负责,这已是基本的国际惯例。
对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说,遵循质量简单法规,不仅是减少质量事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危
害自身利益所必需。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监督
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也是建立在产品质量责任基础上的质量监
督理论研究的对象。
②质量监督体系
质量监督报考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即政府、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约束)
A.政府监督:质量的法治监督;规范化、各种标准的实施监督;职能部门的行政监督。
B.社会监督:产品评价社会化、公正化;品牌、认证、许可证制度。
C.舆论监督:买方市场机制的监督和制约;“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质量
行为的最有力的监督,也是形成自我监督(约束)的前提。
D.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协会(组织)的监督。
质量保证理论
①.质量保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A.质量保证的思想是随市场性质变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朱兰博士指出“质量保证就是对产品的朱兰实行担保和保证”。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不可能存
在真正意义上的质量保证。在买方市场形成初期,质量保证也只停留在恢复产品质量的“三包(包换、包修、包退)”的
了质的变化。质量保证已从传统的只限于流通领域的范围扩展到生产经营全过程,供方行需方提
供的不仅是产品和服务本身的信誉,并且出示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生产满足需方全面质量要求的质量体系。质量保证实际上包括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