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园林的认识
浅议对风景园林的理解

风景园林是运用艺术手段处理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
这是美国近代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对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风景园林下的定义。
简简单单一句话中包含了四个重要概念:艺术、人、建筑和环境。
艺术是手段,人是服务对象,建筑与环境就是被创造或改造的主体。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土木、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不仅仅艺术,更是一门与科学密不可分的学科。
此外,风景园林所设计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它包括从古典小面积的庭院、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从一个小园林的设计一直到宏观的,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区域的变迁与发展、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现代社会高度工业化,出现人口激增、城市爆炸、环境及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作为旨在创造人类美好室外环境与游憩境域的学科,风景园是美好且不可或缺的。
我对园林行业的认识

我对园林行业的认识
园林行业是指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设计、改造和管理,创造出美丽、舒适、环保的城市绿地或私人花园等景观。
我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美化环境:园林行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植物、水体、雕塑等元素,打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景观,以提升城市或私人空间的整体美观度。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疏导心情的场所。
2. 生态保护:园林行业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增加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
此外,园林行业还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治理,通过建设景观水体、雨水花园等方式,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健康与休闲:园林景观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沉浸于大自然中的机会,能够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
园林行业通过设置步道、绿荫、休闲设施等,为人们创造了休息、锻炼、社交和娱乐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厌倦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教育与文化:园林行业通过打造特色景点、举办园艺展览等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感受艺术的机会。
此外,园林行业还注重对植物、生态、环保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重要性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的认知,并推动文化交流和社区建设。
园林行业不仅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设计创新和生态保护,园林行业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谈谈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一、引言园林景观设计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和实用性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关乎城市形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定义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对植物、地形、水体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使其达到美化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提升城市品位等目的的一种艺术创作和实用性建设活动。
三、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1. 美化城市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出美丽宜人的城市风貌,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2. 增强城市品位:园林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内涵。
3. 改善人居条件: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4. 生态保护: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素1. 植物: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
不同的植物种类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象,如花海、竹林等。
2. 地形:地形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通过对地形进行合理的雕塑,可以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美丽景象。
3. 水体:水体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通过对水体进行合理布局和装饰,可以营造出静谧、清新、浪漫等不同氛围。
4. 硬质构筑物:硬质构筑物包括建筑、雕塑等。
这些构筑物可以起到点缀美化环境的作用。
五、园林景观设计的流程1. 规划阶段: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对场地进行勘测和分析,并确定设计目标和风格。
2. 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对植物、地形、水体等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3. 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是对初步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制定施工图纸并进行审核。
4. 施工阶段:施工阶段主要是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实际的建设和改造。
5. 养护阶段:养护阶段主要是对已建成的园林景观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观赏园林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园林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近期,我有幸走进了一座座美丽的园林,感受了其中的韵味,也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观赏园林的心得体会。
一、园林之美,在于山水意境园林之美,美在山水意境。
在园林中,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走进园林,仿佛进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让人陶醉其中。
1. 山水之美园林中的山水,既有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又有细腻的柔情。
山峦起伏,叠嶂连绵,给人以壮美之感;水波荡漾,碧波荡漾,给人以清幽之感。
山与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2. 植物之美园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绿树成荫,花草争艳,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植物在园林中的布局,既有层次感,又有节奏感,使得园林更加生动有趣。
3. 建筑之美园林中的建筑,既有古代建筑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建筑的简约大方。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相互映衬,构成了园林的独特风格。
建筑在园林中的布局,既遵循了传统的风水学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使得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二、园林之美,在于人文情怀园林之美,美在人文情怀。
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历史文化园林中的建筑、碑刻、诗词等,都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拙政园记”碑,记载了拙政园的历史变迁;杭州西湖中的“苏堤春晓”碑,描绘了苏堤的美景。
这些历史文化元素,让园林成为了一座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
2. 诗词歌赋园林中的诗词歌赋,既展现了园林的美丽风光,又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如杭州西湖中的“断桥残雪”,诗人苏东坡曾题诗:“断桥残雪无人问,孤舟蓑笠翁。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断桥残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
3. 伦理道德园林中的伦理道德,体现在对自然、和谐、谦逊等价值观的传承。
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寓意着和谐相处;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寓意着谦逊待人。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看法有哪些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看法有哪些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力求神似、诗情画意、建筑美与自然美结合的特色。
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分享一下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看法,欢迎阅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看法中国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她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典园林怎样在继承、发扬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代的设计要求,还值得现代人去探讨。
一、中国古典园林简述:要探询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首先我认为要从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个初步的了解着手。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
历来主要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思想以及政治宗教,绘画、诗、词等艺术的影响。
历史上出现过的一批有地位的人物,或物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都曾促进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逐渐建立起了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造园艺术,崇尚自然总体布局、规划、组合都要合乎自然,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尽力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善于处理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认识园林

1、认识园林:1)园林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性学科,但其艺术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塑与艺术,园林具有实用价值,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所以说,园林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2)园林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园林概念和园林内涵,体现在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改造对象和创造对象,不同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以及不同的设计大师和造园匠人。
而且,从目前该专业理论研究的范畴与工程实践的领域,已远远超出了“一定地块”的空间,而是在地域空间乃至地球空间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发展问题,再用园林一词显然涵盖不了其研究的内容,其研究手段和理论观念也十分落后。
3)(德)希尔施菲尔德《园林艺术原理》:园林是这样一个场所,在那里人们能够舒适地、安逸地享受乡村生活地利益。
能够享受自由、观赏、散步、空气、凉爽,可以陶冶精神。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消遣的场所,它有更高一层的意义,它是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大自然的景致。
4)(中,现代):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游赏、游憩的优美环境。
5)园林的基本规则:唤起风景的自然美,同时唤起艺术的情感,把自然美得以升华。
2、园林四要素传统的古典园林的四大构成要素是山、水、花木和建筑,对现代园林仍具有一定知道意义,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更丰富,要素也更全面,如,可以没有建筑,可以没有山,甚至没有水,增加了雕塑小品,灯光小品,等等。
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现代人开朗、潇洒、明快的审美观有较大的差异。
因而那种审美需求所产生的诸如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内容与表现形象是不完全适合现代社会的;但另一方面,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崇尚天然真趣的审美观及师法自然、表现生活的基本原则仍具有可理解性,适合于当今的社会,需要我们继承。
浅谈对园林的认识

浅谈对园林的认识园林鉴赏园林就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就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与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
或者说就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
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与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
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
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与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
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
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就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绿化设计的原则就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
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与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即就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
可见她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
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与栽植部位。
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
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就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
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
可就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
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
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
对中国园林的认识

对中国园林的认识:园林深处的诗意与生活我一直对中国园林怀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与好奇,总觉得那一方方园林里,藏着无尽的诗意与生活情趣。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同前往苏州,去游览那闻名遐迩的拙政园。
一进园门,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古雅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水之间,曲径通幽,每一步都像是在展开一幅绝美的画卷。
我兴奋地对朋友阿明说:“你看这园子,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这布局太巧妙了。
”阿明也不住地点头,回应道:“是啊,这山水、建筑、花草树木搭配得恰到好处,一点都不显得突兀。
”我们沿着小径慢慢前行,看到一位老者正坐在亭子里悠然自得地品茶。
我走上前去,笑着问道:“老爷爷,您经常来这儿吗?”老者抬起头,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说:“我啊,只要有空就会来这拙政园里坐坐。
这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有它的韵味,在这儿能让人的心静下来。
”我深有感触地说:“您说得对,这园林确实有一种让人忘却烦恼的魔力。
”这时候,阿明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假山说:“你们看那假山,造型奇特,上面还有藤蔓缠绕,就像真的山一样。
”旁边一位导游听到了我们的话,走过来介绍道:“这假山可是园林里的重要元素,它不仅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划分空间,营造出一种山林野趣。
而且这拙政园里的假山,都是当年的能工巧匠精心堆砌而成的,每一块石头的位置都有讲究。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片荷塘边。
荷叶田田,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映衬下宛如仙子下凡。
一位年轻的画家正坐在荷塘边写生。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赞叹道:“您画得真美,这荷塘在您的笔下更有诗意了。
”画家抬起头,笑着说:“这拙政园的景色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画卷,我只是把它记录下来而已。
你看这荷花,在中国园林里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而且它与周围的建筑、水面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阿明在一旁说:“那是不是在中国园林里,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特殊的寓意呢?”画家点头说:“没错,像竹子代表坚韧不屈,松柏象征长寿和坚韧,这些寓意都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让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园林技术总结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园林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能传承文化、保护生态。
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多年的园林工作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将我的园林技术总结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园林设计是园林建设的基础,它决定了园林的布局、风格、功能等方面。
在园林设计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注重生态性: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注重植物配置、水体处理、土壤改良等,以实现生态平衡。
2. 体现地域特色:园林设计要体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韵味。
3. 融入人性化:园林设计要关注人的需求,充分考虑人们的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使园林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园。
4. 注重可持续性:园林设计要考虑长远发展,采用环保、节能、节水等先进技术,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二、园林施工技术园林施工是园林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园林的工程质量。
在园林施工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1. 严格施工规范: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 重视细节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处理,如植物修剪、铺装、照明等,使园林更具美感。
3. 加强现场管理:施工现场要有序,确保施工安全、文明、环保。
4. 优化施工工艺: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三、园林养护管理园林养护管理是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园林的长期使用效果。
在园林养护管理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1. 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根据植物生长习性、气候特点等,制定合理的养护计划。
2. 加强植物管理:定期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确保植物健康成长。
3. 重视环境管理:保持园林环境整洁,处理好废弃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 注重人员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确保园林养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园林创新与发展园林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摘要:中国传统园林“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观,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发展至成熟处处体现了对自然的追求,其“和谐自然”的造园设计思想使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确立了今天的地位,并对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林的风格著称于世的。
研究传统古典园林,必须从自然美和园林意境入手。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和谐自然;园林意境一、引言园林,大体可分自然规划式园林和整齐规划式园林。
自然规划式园林以表现大自然天然的山水景色为宗旨,布局自由,假山假水,在方寸之间仿造千里自然美景,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哲学观,中国传统园林为其代表,“是具中国风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的王国”。
二、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迫求是显而易见的。
对自然美的认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山水诗、山水画、文人园林也都出现于这个时代。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学,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濡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天人合一”。
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传统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道家思想对园林风格的影响不容忽视。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天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天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1]。
在传统中国园林设计中,山、水、花木和建筑是几个明显而重要的要素。
石头的功能和它所表达的意境被视为其生命的象征,无论是放置在厅堂之前、窗下、水边,它的作用是在自然与人工因素之间构成空间上的联系。
作为一种垂直方向的构成元素,它引导向上的视野,并丰富了园林中的光影变化效果;作为屏障它又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作为独立的物体,它是一座抽象的雕塑,展示形式、肌理的变化,以吸引人们的目光.作为品格的象征,它表现了君子的坚忍与气节。
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目前风景园林界对待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其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
前者将古典园林看作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后者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古典园林,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传统或现代的园林形式,采取全盘否定或照搬形式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无助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
尽管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风景园林师一展身手的国际舞台,然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国际地位还十分低下,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作品。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始终在追随西方近现代的形式与风格,既缺乏理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未能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亦步亦趋。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反应出文人气息的园林艺术。
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者大多为文人雅士,一般在文学、绘画上都有极高的造诣。
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和诗词书画上一脉相承,它接受了传统艺术的普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的“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
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与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借助文学语言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手法进行造景,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分析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从而把人们凭感官可以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成为可以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谈谈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欢迎阅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随着景观园林的专业课的陆续开课,我对景观园林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最近一些日子一直在恶补自己在景观园林方面知识的缺乏。
虽然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在美国哈佛大学由小奥姆斯特德创立,但是在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环境美化的重要性了。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19岁时候写的诗,诗中提到的桃花源则是源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可见,古时候人们就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意而产生了对于理想的地方——天堂的向往。
对于天堂的向往直接启发了人们创造人间天堂的意愿——造园艺术的萌生。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理想、情感和憧憬。
如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是因为苏杭地区有代表着中国园林主要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
故我们可以给园林下一个定义——园林是人们对美好的场所的现实追求。
而中国古典园林表达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审美观,更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综合性艺术。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是这样界定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则是陈从周先生引自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于《园冶》一书,它很好地概况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追求——虽然是人工建造的,但追求的却是自然天成的!如代表着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公共园林的杭州西湖、私家园林的余荫山房等无不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思想!小结:1.中国古典园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场所的一种追求。
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浅谈对园林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对园林设计的探索与思考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它涉及到建筑、景观、园艺、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园林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创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人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放松。
在园林设计中,有着许多美学理论和规律需要遵循。
首先是对于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场地环境来进行设计,灵活运用各种元素和手法,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其次是对于空间利用和布局的把握,要考虑到人们的行走路径、停留场所、视觉焦点等方面,保证空间的流通性和观赏性。
再者是对于植物配置和园艺特色的运用,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周期、树种的高矮搭配、花卉的颜色搭配等,使得植物在园林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后是对于环境的维护和管理,要考虑到园林的长期使用和保养,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植物和材料,保证园林长久保存美丽。
园林设计的灵感来源广泛,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景、城市中的建筑、历史中的文化、艺术中的风格等等。
每一种灵感源泉都能为园林设计提供不同的思路和元素,使得园林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魅力。
园林设计也需要设计师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洞察力,要考虑到不同时期和人群的需求和情感,使得园林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园林设计的实践中,设计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他们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园林设计案例,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设计特色和技术手法,丰富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他们要随时关注园林设计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设计师也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园林设计的实践项目中,通过实际的设计施工过程,了解和感受园林设计的变化和发展,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实践能力。
园林设计是一门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艺术。
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对时代和社会的情感,对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设计师可以不断地挖掘出园林设计的无限可能,创造出越来越具有创意和魅力的园林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提供更多美好和愉悦。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映着朝代的兴衰。
中国园林里写满了中国人有形与无形的心灵密码,凝聚提纯成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结晶。
在不同历史时期园林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历史不同时期的几个园林看中国园林的变化。
、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虽然他们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差万别。
园林的出现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它必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键词: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古典园林正文: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超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性质也称为园、囿、苑、园亭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与此同时,社会历史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变革也会导致园林种类的新陈代谢,推动新型园林的诞生。
园林成熟中期指的是元、明、清初(公元1271-1736年),元代绘画方面的发展将水墨山水画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给明、清两代以巨大的影响。
绘画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影响到以其为理论知道的造园艺术的变化。
这些变化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一是除了以往的全景模拟缩移自然山水景物之外,还出现了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手法,园中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二是如同绘画的题款一样,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也普遍使用,意境信息的传达的一支接借助于文字、语言而大大的正加了信息量。
园林意境的蕴藏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合了诗文、绘画的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
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3000字

风景园林是指以景观效果为中心,通过对地形、水系、植物等自然要素的加工、处理和表现,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一种园林艺术。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理学、植物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下面将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探讨。
一、风景园林的起源和发展风景园林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需要开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园艺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园林美化和景观营造。
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园林,如越王勾践的寿丘园、吴王夫差的姑苏园等,这些园林体现了古代我国人对园林美的追求和理解。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花园和庭院,如希腊的雅典卫城花园、罗马的凯撒花园等。
随着文明的交流和园艺技术的传播,园林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传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景园林体系。
二、风景园林的特点和内涵1. 美学性风景园林是一门具有强烈美学意识的艺术,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造和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要素的加工和表现,体现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通过对地形、水系、植物的精心设计和搭配,使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2. 融合性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水文条件、植被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段,如地形开挖、植物配置、水系规划等。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才能打造出优美、宜人的园林景观。
3. 文化性风景园林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在园林设计和建造中,经常会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历史人物故事等,使园林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如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常常会融入一些诗词、山水画等元素,使园林更具有韵味和意境。
三、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土地规划、植物配置、景观建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我对园林的认识500字

我对园林的认识500字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艺术处理的结果,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之处。
园林不仅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
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的艺术处理。
人类通过修剪、造型、布局等手段,将自然景观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更加美丽、和谐。
园林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规律、色彩搭配、景观的流动性等因素,以创造出具有艺术感和观赏价值的景观空间。
园林的美在于其对自然的敏感和创造性的处理,通过人工的干预,使原本自然的景观更加完美。
园林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之处。
园林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更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和交流。
园林中的植物、水景、石头等元素都是自然界的存在,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园林的设计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为师,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园林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与自然亲近、放松身心的空间,使人们能够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第三,园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园林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改造,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园林的设计往往融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精神和价值观。
园林可以通过布局、建筑风格、雕塑等元素,展示出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风貌。
园林也是人们对历史的纪念和追忆之地,可以通过园林中的建筑、纪念碑等手段,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总的来说,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的艺术处理,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之处,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园林的美在于其对自然的敏感和创造性的处理,通过园林的设计,人们可以与自然亲近、放松身心,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更是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结合,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
最新对园林的心得体会

最新对园林的心得体会最新对园林的心得体会1园林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妙之地,而通过对园林的考察,我深刻感受到了园林艺术的魅力。
我曾参与一次园林考察活动,这使我对园林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园林考察心得的总结。
首先,园林考察使我明白了园林中的设计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考察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园林,例如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设计吸引了我。
这些园林设计之中蕴含着高深的文化内涵,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小桥流水等景观元素,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通过考察,我对这些景观元素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园林设计背后的文化传承。
其次,园林考察让我领略到了园林艺术的'变幻多样性。
园林艺术是一个历史悠久且不断变革的艺术门类。
通过考察,我发现不同地区的园林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为例,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
扬州园林以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和广泛的景观元素而著名,而苏州园林则以层次分明的景观和曲径通幽的布局赢得了赞誉。
这表明园林艺术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其灵感源自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除此之外,园林考察使我认识到了园林的生态价值。
园林不仅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一种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参观一些生态园林,例如湿地公园和植物园,我了解到园林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园林通过绿植的种植和生态系统的构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平衡,提供给人们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
这让我意识到园林不仅仅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场所,更是保护自然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园林考察让我明白了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园林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其传承与发展并未停止。
在考察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新建的园林,这些园林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元素,形成了全新的风格。
通过与设计师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并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创造出独特的园林风格。
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

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1. 风景园林的魅力风景园林,听上去就像是个高大上的词,其实它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想象一下,你在公园散步,阳光洒在脸上,微风轻轻拂过,周围花草树木生机勃勃,那种感觉,真的是让人心情大好。
风景园林其实就是把自然和人文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美丽又实用的环境。
它不仅仅是种树、种花那么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就像是一个大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在一起,就能展现出和谐美丽的画面。
2. 风景园林的作用2.1 生态价值首先,风景园林的生态价值可不能小觑。
想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离不开那些绿树成荫的地方。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真是大自然的小助手。
而且,良好的园林设计还能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就像在给大地穿上了一层保护衣。
2.2 心理健康再说说心理健康。
有没有发现,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去公园走一圈,心情立刻就会好很多?这是因为自然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科学研究表明,待在绿色环境中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就像是给心灵开了个窗户,让阳光洒进来,心情自然就明亮了。
3. 风景园林的设计3.1 设计理念说到风景园林的设计,真是一门大学问。
设计师们得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地形、气候、植物种类,还有使用者的需求。
就像做一道菜,要选对食材,搭配得当,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设计师需要用心去理解每一个细节,才能创造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空间。
有时候,他们会用一些曲线、色彩和纹理来传达某种情感,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3.2 文化传承而且,风景园林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每一个园林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历史,就像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
比如,中国的古典园林,往往讲究“留白”,让人遐想连篇;而西方的园艺则更注重对称和几何形状,给人一种秩序感。
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真的是有趣得不得了。
4. 未来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风景园林的未来也越来越美好。
现在很多地方开始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比如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自动浇水,真是方便极了!而且,环保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设计师们会更加注重使用本地植物和可持续材料,让我们的生活空间更加绿色健康。
浅谈中国园林

浅谈中国园林经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史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中国古建筑艺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前就对中国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建筑有很大的兴趣,只是不能对其有一深刻的统一的认识,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开始基本上理解了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几大因素即礼制文化、宗教文化、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其中我认为最能综合体现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的便是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园林,它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和中国山水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园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而富有诗情画意,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中国园林早在周朝周文王时就有了建宫筑苑的历史记载。
当时的“灵囿”就是早期的园林著作。
嗣后源源不断的在各历史朝代中流传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独具魅力的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出现了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
到明代中叶,古典园林艺术已经成熟,形成了以江南园林为代表的淡雅、明秀的格调。
中国独特的园林环境,既不像民间建筑那样体现人类生活的基本哲理,也不像官方建筑那样是权力与礼制的象征,它反映了士大夫、名流雅士忧谗畏讥、归隐田园的忧心忡忡和回归自然、耽乐山水的闲情逸致。
同时,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中国的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
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的审美格调。
无论造园的选址、布置,还是挖池、叠山均要求符合画论,因此,中国的园林艺术也就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文人园林融入中国诗画艺术的清和淡泊之美,那飘逸高远、冲漠淡和的山水写意使人如饮醇醪。
以和为美,以善为柔,这是中国文人园林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实际上中国古典园林的诞生是具有其历史背景的,她和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诗词及中国的传统艺术等同出一辄。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佛、道、儒为主的传统文化引导下产生的。
简而言之就是信神的文化,也就是神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引导人们信神、崇神、敬神、行善。
相信轮回相信善恶有报,更相信世上的一切都是由高层次的佛、道、神掌管和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园林的认识园林鉴赏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
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
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
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
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
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
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绿化设计的原则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
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和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即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
可见他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
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
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
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
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
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
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
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
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
又如柳树是装点园林的常见树种,古人诗词中屡见万柳名园的杰作,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
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
而北国园林,面积雄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区善于疏水。
不仅懂得引水构景,且善用水改善环境与气候。
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
王渔洋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神韵天然,最是宜人。
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亦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角直)始畅,墅外数步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
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
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茂荫则皆水也。
”可见,水在园林构景中何等重要了。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
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
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
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
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构筑假山叠石是一门艺术。
唐诗中不乏咏假山诗句,说明了假山和园林已结成不解之缘。
后来历代出现了许多堆砌假山的名字,总结了不少掇石的经验。
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结合的“十种基本形式”(又称十字诀):安、连、接、斗、垮、拼、悬、剑、卡、重。
江南一带流传的“七字诀”:叠、竖、拼、压、钩、挂、掌。
他们还生动地指出:“园林中假山之奇在于逼真,其妙在于天趣,而其巧更在于人工。
”“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由于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空灵中寓浑厚。
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
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就是一个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
清代同治光绪年代,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
所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园林建筑是园林结构中最重要部分。
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
特别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
沈元禄记猗园曰:“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
”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园林建筑要有如下特点: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
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
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
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
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
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
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
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
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
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
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
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
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
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
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
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
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
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
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
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
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
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
水不在深,妙在曲折。
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
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
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
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
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
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
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
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
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
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
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
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
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
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
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
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
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
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
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
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
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
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
”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
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