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9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试题含答案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试题含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卷子(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对文学的界定是A.审美意识形态B.社会意识形态C.符号论的文化形态D.客观世界的再现形态2.“艺术除了表现它白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白己的路线开展。

〞这句话的作者是A.里普斯B.鲁迅C.王尔德D.屠格涅夫3.所谓陌生化.主要是指文学言语组织的A.整体性B.自足性C.反常特性D.内指性4.提出文学文本四层次说的西方学者是A.伯丁B.黑格尔C.英加登D.莎士比亚5.把典型形象称为读者的“熟悉的陌生人〞的俄国文论家是A.托尔斯泰B.别林斯基C.契诃夫D.车尔尼雪夫斯基6.“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说这句话的人是A.XB.恩格斯C.左拉D.王夫之7.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的著名论著是A.《人间词话》B.《典论》C.《论格》D.《宋元戏曲史》8.按照福斯特的分类,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属于A.圆形人物B.扁平人物C.表意型人物D.性格人物9.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最群众化、最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式样是A.诗歌B.散文C.戏剧D.影视文学10.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诗歌以A.叙事为主流B.抒情为主流C.议论为主流D.挖苦为主流11.寸于情作品的本位是A.感情B.理性C.形象D.叙事12.艺术与感情关系紧密,艺术是感情的宣泄或展示,在抒情理论中,这种观点被称为A.再现论B.表现论C.直觉论D.灵感论13.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是A.世界观B.创作个性C.作家气质D.文学修养14.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表达是A.文学言语B.文学题材C.文学风格D.表现手法15.以下关于艺术感情与白然感情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A.艺术感情与自然感情都是美好的B.艺术感情与自然感情都具有共通性C.艺术感情与自然感情都具有私人性D.艺术感情是自然感情的升华16.柏拉图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的A.突发性B.迷狂性C.制造性D.感情性17.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方法的主要特点是A.看男女关系是否公平B.以艺术形式为中心C.开掘意象的象征精神D.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结合18.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观赏的活动,被称为A.文学生产B.文学消费C.文学传播D.文学创作19.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的论断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X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20.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是A.游戏B.巫术C.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D.模仿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21.文学言语组织的文法层面包含A.词法B.句法C.篇法D.音律E.比喻22.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生命律动D.韵味无穷E.如实描写23.人物类型有A.“扁平〞人物B.表意型人物C.“圆形〞人物D.典型人物E.“性格〞人物24.文学风格的特征有A.文学风格的独创性B.文学风格的稳定性C.文学风格的思想性D.文学风格的审美性E.文学风格的多样性25.艺术起源的观点常见的有A.模仿说B.巫术说C.游戏说D.劳动说E.炫耀说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4分,第27、28小题每题3分)26.文学27.表达功能28.心灵共鸣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29.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30.文学言语组织有哪些层面31.抒情的一般原则是什么32.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思的要素有哪些33.读者的期待视野包含哪些层次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小题15分,第35、36小题每题10分)34.试论典型、意境、象征意象这三种高级文学形象的区别与联系。

2020年04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

2020年04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世界”关系的文学观念是(A)A、再现说B、实用说C、独立说D、表现说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此诗在文化意义上属于(C)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行为文化3、“圣人立象以尽意”一语出自(B)A、《荀子》B、《周易•系辞》C、《孟子》D、《庄子•逍遥游》4、“文学中的语言”指的是(A)A、文学文本的语言B、规范化的书面语C、文学研究使用的语言D、文学教学使用的语言5、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音律上的特色是(D)A、双声B、押韵C、叠韵D、叠字6、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西方现代学者是(C)A、艾略特B、韦勒克C、苏珊•朗格D、霍米•芭芭7、典型总是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这个看法出自(B)A、马克思《致斐•拉萨尔》B、恩格斯《致斐•拉萨尔》C、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D、恩格斯《致敏•考茨基》8、“状飞动之趣”一语出自(B)A、王昌龄《诗格》B、皎然《诗式》C、司空图《诗品》D、胡应麟《诗薮》9、事件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D)A、原因B、细节C、动机D、后果10、文本中能够表明叙述者存在的根据是(C)A、故事发展B、情节变化C、叙述声音D、叙述标记11、依据“三分法”,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C)A、史诗、悲剧和喜剧B、诗歌、小说和散文C、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D、时间类、空间类和综合类12、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手段,称为抒情的(D)A、语义策略B、修辞策略C、语用策略D、语法策略13、《典论•论文》的作者是(B)A、屈原B、曹丕C、刘勰D、严羽14、文学风格的载体是(B)A、题材B、文体C、技巧D、情节15、作家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是(A)A、较好的文化修养B、较强的思维能力C、高尚的道德情操D、强大的人格力量16、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D)A、作家的道德情感B、作家的政治情感C、作家的自然情感D、作家的艺术情感17、只有心理上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提出这一观点的是(C)A、叔本华B、卢卡契C、布洛D、沃伦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自考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解释

自考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文学概论(一) 试卷(课程代码00529)本试卷共4页,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考前须知:1.本卷全部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反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局部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

毖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一局部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A,独立说 B.再现说 C.有用说 D.客观说2.提出“寓教于乐〞的是A.贺拉斯 B.柏拉图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3.李清照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使用的辞格是A.借代 B.对偶 C.反讽 D.借喻4.在庄子“言意〞说的根底上,进一步提出了言、象、意三层面说的是A.扬雄 B.王弼 C.刘大樾 D.姚鼐5.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区别在于,文学形象具有A.哲学属性 B.科学属性 C.观念属性 D.审美属性6.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一直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集中表达了文学象征意象的A.哲理性 B.意象性 C.荒谬性 D.求解性7.故事中的事件就是人物的行为及其A.原因 B.细节 C.动机 D.后果8.文本中说明表达者存在的根据是A.故事情节 B.人物描写C.表达标记 D.表达声音9.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叙事艺术的第一个要素是A.情节 B.性格 C.主题 D.修辞10.首次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的是A.柏拉图 B.黑格尔C.克莱夫·贝尔 D.鲁道夫·阿恩海姆11.西方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是A.表现论 B.再现论 C.传达论 D.投射论12.“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句话出自A.柯勒律治 B.华兹华斯C.乔治·桑 D.乔治·艾略特13.文学风格中的要素“文采〞,说到底是指A.人物的细致刻画 B.语言的特别组合C.情节的波澜起伏 D.故事的引人入胜14.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A.思想性 B.艺术性 C.社会性 D.独创性15.艺术灵感的特征包含A.突发性 B.丰富性 C.功利性 D.游戏性A.推断活动 B.认识活动C.审美活动 D.感知活动17.文学阅读体验到的快感,主要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媒介的A.视觉快感 B.听觉快感C.综合性快感 D.一般感官快感18.提出审美“距离说〞,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响的理论家是A.叔本华 B.马克思 C.沃伦 D.布洛19.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的是A.歌德 B.康德 C.康拉德 D.马克思20.一般而言,各个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是A.诗歌 B.戏剧 C.散文 D.小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00529 文概 名词解释

00529 文概 名词解释

00529 文概名词解释
00529《文学概论》是一门关于文学理论的课程,其中涉及的部分名词解释如下:
-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

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 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 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你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2023年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529

2023年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529

全国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规定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A.艾布拉姆斯B.艾略特C.英加登D.苏珊·朗格2.与自然科学相比,文学艺术关注的中心问题是()A.自然世界的奥秘B.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抱负C.客观世界的规律D.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视野的人3.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A.语法、逻辑、修辞B.声调、语调、情调C.语法、句法、篇法D.字法、词法、句法4.当今文艺学对“文体”的一般理解是()A.以文为本B.修改前的初稿C.成为书本的文字D.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5.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

”这是指小说注重()A.结构B.声音美C.格律D.押韵6.在德国,最早提出“特性”概念的是()A.黑格尔B.希尔特C.歌德D.席勒7.“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A.《周易·系辞》B.《庄子》C.王充《论衡》D.叶燮《原诗》8.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A.毛宗岗B.金圣叹C.脂砚斋D.张竹坡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A.故事时间的长短B.叙述语言的长短C.叙述节奏的快慢D.叙述时距的变换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A.情节B.情景C.故事D.场景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A.诗歌、小说和剧本B.诗歌、小说和散文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12.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A.意与境浑B.真情实感C.客观真实D.典型环境13.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A.显露情感B.投射情感C.表现情感D.传达情感14.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A.情调B.气势C.氛围D.韵味15.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关注的是风格要素中的()A.独特的言语形式B.作家的创作个性C.内容与形式D.读者感受16.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A.创作冲动B.创作动机C.创作构思D.创作经验17.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B.创作动机的发生C.艺术构思过程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18.“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康德B.黑格尔C.姚斯D.理查兹19.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是()A.诗歌B.小说C.散文D.剧本20.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大纲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规定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2年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

2022年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旳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详细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步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有关问题旳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

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旳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旳对象性,体现人旳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

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旳关系理论旳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有关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旳论点。

诗人对于外物旳感受,所引起旳感想是无穷尽旳,描写事物旳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旳运用则要联络自己旳心情反复斟酌。

“与心徘徊,随物婉转”。

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旳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旳,作家对现实旳反应是能动旳。

补充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旳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旳摹仿或再现。

2.体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旳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旳自然流露、体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运用旳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认为某种社会目旳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旳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旳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旳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旳参照物中孤立出来,自身是一种“自足体”,出现了所谓旳“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旳意向性旳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发明。

【密训资料】文学概论(一)00529

【密训资料】文学概论(一)00529

知识点名称 文学活动四
要素 ★★
再现说 ★
表现说 ★
实用说 ★★
独立说 ★★
体验说 ★
文学观念演 变与文学自
身的演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定义所 包含的命题

符号论的文 化概念 ★★
揭示人的生 存境遇和状
况 ★ “价值阅读” ★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内容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2.马克思 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说的是审美主体审美能 力的重要性。3.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柳宗元提出“美不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1.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 仿或再现。2.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3.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相通的是 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说(荆浩提出)。4.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的论点。5.苏格拉底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1.表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2. 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 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3.华兹华斯第一 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4.柯勒律治认为:“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 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5.雪莱 在《为诗辩护》中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6.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 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②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③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 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1.实用说指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 手段。2.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 乐说”。3.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言志说”和“教化说”双管齐下,成为中国古代文 学观念的重要特色。4.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5.中国古代文论家把诗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的有效手段,他们强调的是文学创作的道德原则。 1.“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 式、纯审美等。“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客观说,认为文本高于一切,,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 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 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2023年10月 文学概论(一)00529 自考真题

2023年10月 文学概论(一)00529 自考真题

2023年10月文学概论(一)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强调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A.历史关系B.诗意关系C.哲学关系D.社会关系2.汉代《毛诗序》认为,诗可以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它体现的文学观念属于A.再现说B.表现说C.实用说D.独立说3.提出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美学家是A.黑格尔B.康德C.英加登D.歌德4.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A.尚未发生的事B.即将发生的事C.可能发生的事D.不会发生的事5.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的美学家是A.狄德罗B.瓦莱里C.苏珊•朗格D.克莱尔•贝尔6.标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文论家是A.钟嵘B.皎然C.司空图D.刘熙载7.《民间故事形态学》的作者是A.普洛普B.热奈特C.格雷马斯D.托多罗夫8.胡应麟认为,《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在于“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

他强调的是A.题材的丰富性B.主题的深刻性C.结构的多样性D.语言的艺术性9.“过了几日”“转眼又是一年”之类的叙述方式属于A.省略B.概略C.减缓D.停顿10.西方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是A.再现论B.表现论C.体验论D.模仿论11.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西方理论家是A.黑格尔B.卡西尔C.布洛克D.克罗齐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它表达了作者的A.乡愁(怀乡之苦)B.幽怨(怨恨之意)C.嗟叹(知己之稀)D.悲伤(年华已逝)13.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抒情的A.语义策略B.语用策略C.语法策略D.修辞策略14.柏拉图用“神灵凭附”来解释A.艺术直觉B.艺术灵感C.创作冲动D.创作动机15.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思维方式B.人生理想C.道德规范D.艺术情感16.“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00529 文学概论(一) 习题2

00529 文学概论(一) 习题2

1 [单选]在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时期,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论点的思想家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赫拉克利特2 [单选]“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

“作出这一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A菲尔丁B恩格斯C列宁D卢纳察尔斯基3 [单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提出这个著名的语言定义的语言学家是( )A索绪尔B萨丕尔C伊格尔顿D黑格尔4 [单选]语言的语音层面A在诗、散文、小说中都有重要作用B在诗、散文中有重要作用,在小说中没有C在诗中有重要作用,在散文、小说中没有D在诗、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在散文中没有5 [单选]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这一论断说明了文学形象的()A具体可感性B艺术概括性C审美理想性D艺术感染性6 [单选]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A本质特征B形象特征C结构特征D美感特征7 [单选]在欧洲明确提出以类型化人物为中心的古典叙事理论的是()A贺拉斯B布瓦洛C狄德罗D黑格尔8 [单选] 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进行区分把人物区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文论家是()A霍克斯B热奈特C格雷马斯D福斯特9 [单选]“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一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对文学作品的分类作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黑格尔D雨果10 [单选] 移情论在西方的流行始于()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11 [单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本诗表达的是A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B“百年孤独”的悲叹C“物我两忘的和谐D乡村生活特有的情趣12 [单选] 首先提出“风格即人"的文学家是( )A布瓦洛B布封C狄更斯D黑格尔13 [单选]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 )A作家的徽记或指纹B文学作品共性的表现C文学作者共有的标记D思想的外衣14 [单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023年4月 文学概论(一)00529 自考真题

2023年4月 文学概论(一)00529 自考真题

2023年4月文学概论(一)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是人的一种A.伦理活动B.宗教活动C.审美活动D.科学活动2.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马克思的话对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是A.审美的孤立的B.审美是功利的C.审美是无条件的D.审美是有条件的3.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A.感性生活画面B.理性生活画面C.物质生活画面D.精神生活画面4.在辞格层面中,把借他物来表现某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称为A.反讽B.比喻C.借代D.倒装5.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上溯至A.孟子B.庄子C.墨子D.老子6.认为“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的学者是A.别林斯基B.海德格尔C.艾布拉姆斯D.西蒙尼底斯7.在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影响下,王国维写成的艺术论著是A.《谈艺录》B.《文艺心理学》C.《美学散步》D.《〈红楼梦〉评论》8.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是A.无视角限制B.有视角限制C.全知全能的视角D.无所不在的视角9.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它的A.题材B.主题C.标题D.结构10.艺术与情感密切相关,是情感的宣泄或展示。

这种抒情理论,一般称之为A.表现论B.再现论C.模仿论D.投射论11.认为抒发情感就是传达情感的作家是A.莎士比亚B.巴尔扎克C.莱蒙托夫D.托尔斯泰12.明确提出“风格即人”的理论家是A.德莱顿B.黑格尔C.布封D.歌德1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A.“文以情为主”B.“文以意为主”C.“文以志为主”D.“文以气为主”14.认为“作家的文学创作就像白日梦”的学者是A.奥古斯丁B.别林斯基C.杜夫海纳D.弗洛伊德15.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统摄作用的因素是A.情感B.意志C.象征D.风格16.艺术变形创造出来的是一种A.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形式B.具有古典性的艺术形式C.具有浪漫性的艺术形式D.具有客观性的艺术形式17.读者反应批评比接受美学更强调A.客观性B.主观性C.真实性D.典型性18.恩格斯提出的“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要求与理想,充分体现了A.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B.历史观点与政治观点的统一C.哲学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D.艺术观点与道德观点的统一19.小说起源于A.神话B.传奇C.寓言D.话本20.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流派是A.达达主义B.未来主义C.象征主义D.表现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00529文学概论(一)

00529文学概论(一)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第四章叙事作品 第五章抒情作品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第七章文学创作 第八章文学接受1) 五种文学观念(注2)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的文化的意义发现(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13) “层次论”,他认为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 表现说、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

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

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

“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自考 00529 文学概论

自考 00529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2024年4月 文学概论(一)00529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 文学概论(一)00529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文学概论(一)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艾布拉姆斯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A.作者B.读者C.生活D.观念2.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学说是A.再现说B.表现说C.实用说D.独立说3.“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出自A.《周易·系辞》B.《庄子·外物》C.《礼记·乐记》D.《典论·论文》4.由两音相叠的单纯词造成的语音状况,一般称为A.双声B.叠韵C.叠音D.押韵5.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都体现了A.词法的精妙B.句法的精妙C.章法的精妙D.篇法的精妙6.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能激发人们的美感,是因为它是一种A.精神寄托B.情感凝结C.生命形式D.生活韵味7.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A.文学意象B.文学意蕴C.文学意境D.文学典型8.普罗普分析俄罗斯神奇故事并发现其背后恒定结构的著作是A.《小说修辞学》B.《故事形态学》C.《结构主义诗学》D.《散文理论》9.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A.省略B.概略C.场景D.减缓10.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是A.生动的形象B.真实的情感C.丰富的想象力D.强大的感受力11.在抒情原则的问题上,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的是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12.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A.秦汉B.魏晋C.隋唐D.明清13.“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记·乐记》)这句话旨在说明A.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关系密切B.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C.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关系密切D.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关系密切14.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表明A.作家要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情感B.作家要时刻关注自然现象的变化C.作家不要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D.作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15.提出“艺术即直觉”这一著名观点的是A.狄尔泰B.克罗齐C.科林伍德D.雅各布森16.柏拉图“神灵凭附”说和“迷茫”说揭示了A.艺术直觉的特征B.艺术想象的特征C.艺术情感的特征D.艺术灵感的特征17.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的印刷、出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利润的推动,这体现了文学活动的A.物质性B.精神性C.商品性D.审美性18.渗透着灵气与感悟,但失之于分析的笼统与理论的淡薄,体现这种特点的批评方法是A.评点式批评B.诠释式批评C.考据式批评D.印象式批评19.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A.模仿说B.巫术说C.游戏说D.劳动说20.与西方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思想是A.黑格尔的辩证法B.笛卡儿的唯理论C.洛克、狄德罗的唯物主义D.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文学概论第一章,00529

文学概论第一章,00529

PART一,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二,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艾布拉姆斯,作者作品读者世界三,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的流动过程,并且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四,再现说,表现说五,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以给人带来愉悦。

但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六,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这种观念来自德国美学,主要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主要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

七,客观说,体验说八,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中西方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2收到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和不同社会心理作用的影响3还与研究者的观点有联系,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观点。

九,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凝聚着作者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语言组织。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可以说无所不包,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文化。

2狭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等。

3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运用符号及其意义而创造的。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三,如何去发现文学的文化意义1通过品质阅读,试图尽可能完全把握作品的肌质,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运动。

2通过价值阅读,让读者尽可能敏锐,准确的描述出它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文学改造社会生活二,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的作者与论述在文学关系中,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

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

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

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

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

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

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

5.文学的含义: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他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七种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

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文学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双重缠绕状况。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无功利性为阅读无功利性和审美(创作)无功利性。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

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

文学必然地要表现为直觉方式,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理性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理性,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相对,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本质而形成观念的方式。

理性以特殊方式存在:第一,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第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话语五要素: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含混(一中生多)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6.文学创造: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客体即情感,客体即原始意象。

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丑的有个性,审丑批判);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和移情者,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没得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具体的社会人。

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文学作品是创造主体与创造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的双重超越的产品。

文学创造的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发生:材料储备(源泉是社会生活),艺术发现(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创造动机(分为:美学动机,社会政治动机,心理动机,对象刺激动机,经济动机)情绪记忆: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

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成为“情绪记忆”想象与联想:想象即构想意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内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

“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孙悟空”。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

联想有三种形态: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联想在文学构思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诗歌构思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拓宽形象意境,造出读者意想不到的美妙境界来。

灵感含义: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点:突发性。

亢奋性。

创新性。

来源: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是灵感产生的根源。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特点: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

其具体情形有两种:第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第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即兴与推敲是物化阶段冲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不同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内在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

即兴创作的作品往往有如下特点: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推敲是作家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和妥贴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作品的文字操作情形。

有如下特点: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精确鲜明。

7.文学真实:艺术真实的定义:在作家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合情合理)、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情境)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技巧)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从个别到一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诗意的裁判”。

内涵: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8.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现实型:含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