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能量法题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 习题解答
10-1 两根材料相同的圆截面直杆,其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
试比较两杆的变形能。
解:22222d E l
F EA l F U a a π== 2222222287283241286d E l F d E l F d E l F EA l
F EA l F U a b b π=π+π=⋅+⋅=
7
16
8
72==b a U U
10-2 已知图示等截面外伸梁的抗弯刚度EI ,试求梁的变形能及A 截面的转角。
解:1. 支反力 l M F F C B 0
2==
2. 弯矩
AB 段:01
M x M =)
( (0≤x 1≤l /2)
CB 段:20
22x l M x M =)( (0≤x 2≤l /2) 3. 变形能 EI l
M dx x l M dx M EI U l
l 34212
020
2222
20
20
1
20=
⎥⎥
⎦
⎤
⎢
⎢
⎣
⎡+
=
⎰
⎰
4. 位移 EI l M U M A 321
200==θ ,EI
l M A 320=θ()
10-3 图示桁架各杆抗拉压刚度EA 均相等,试求桁架的变形能及C 点的水平位移。
(a )
(b )
(a )
(b ) 3 (c )
B
F D
B
解:1. 支反力 F F Ax = ,2
F F F B Ay =
= 2. 各杆长度 l l l 231== ,l l l l ===542
3. 各杆轴力 由节点B 的平衡条件得F N 223=(压),2
5F N =(拉); 由节点 D 的平衡条件得02=N ,2
4F
N =
(拉);由节点C 的平衡条件得F N 221=(拉)。
4. 变形能 EA l F EA l F l F l F EA U 2222957
.0412222222221=⎪⎪⎭⎫ ⎝
⎛+=⎥⎥⎦⎤⎢⎢⎣⎡⨯⎪⎭⎫ ⎝⎛+⨯⎪⎪⎭⎫ ⎝⎛⨯= 5. 位移 EA l F F CH 2957.021=∆ ,EA
Fl
CH 914.1=∆(→)
10-4 图示等截面曲杆为1/4圆周,其抗弯刚度EI 已知,试求曲杆的变形能及B 点的铅垂位移。
解:1 弯矩 θ=θs i n FR M )
( (0≤θ≤π/2)
变形能 ⎰
ππ=
θ⋅θ=
20
3
22
2
2
8sin 21
EI
R F Rd R F EI
U 位移 EI R F F BV 8213
2π=∆
EI
FR BV
43
π=∆(↓) 10-5 图示阶梯形变截面圆轴两端承受扭矩M n 作用,d 2 = 1.5d 1,材料的切变模量G 已知,试求圆轴的变形能及圆轴两端的相对扭转角。
解:1. 圆轴扭矩 M n = T
2. 变形能 ⎰=2011
221l P n
dx I M G U ⎰
+
2022221l P n dx I M G 124P GI l T =224P GI l
T +4
1281776Gd l T π= 3. 位移 ϕT 21
4
1281776Gd l T π= , 41811552Gd Tl πϕ=
B的弹簧刚度k,试求截面C的挠度。
解:1. 支反力
3
2F
F A=,
3
F
F B=
2. 内力梁的弯矩:
AC段
1
13
2
Fx
x
M=
)
((0≤x1≤l/3)
BC段
2
23
1
Fx
x
M=
)
((0≤x2≤2l/3)
弹簧轴力:
3
F
N=
3. 在C点施加单位力,单位力引起的内力
梁的弯矩:AC段
1
1
3
2
x
x
M=
)
((0≤x1≤l/3)
BC段
2
2
3
1
x
x
M=
)
((0≤x2≤2l/3)
弹簧轴力:
3
1
0=
N
4. 莫尔积分
⎰
=3
1
2
1
9
4
1l
C
dx
Fx
EI
v⎰
+3
2
2
2
2
9
1
1l
dx
Fx
EI k
F
EI
Fl
F
k9
243
4
3
1
3
13
+
=
⎪
⎭
⎫
⎝
⎛
⨯
+(↓)
10-7图示简支梁B端悬吊在直杆CB上,已知梁的抗弯刚度EI和杆的抗拉刚度EA,试求梁中点D的挠度。
解:1. 载荷引起的内力杆:
2
ql
N=
梁:AD段2
2
1
2
qx
x
ql
x
M-
=
)
((0≤x≤l/2)
2. 在D点施加单位力,单位力引起的内力
杆:
2
1
=
N
梁:AD段x
x
M
2
1
0=
)
((0≤x≤l/2)
3. 莫尔积分
EA
qla
EI
ql
ql
EA
a
xdx
qx
x
ql
EI
v
l
D4
384
5
2
1
2
2
1
2
1
2
24
2
2+
=
⋅
⋅
+
⋅⎪
⎭
⎫
⎝
⎛
-
=⎰(↓)
10-8 试求图示简支梁A 截面的转角,已知梁的抗弯刚度EI 。
解:1. 支反力 qa F A 41= ,qa F B 4
3
=
2. 弯矩 AC 段:1141
qax x M =)( (0≤x 1≤a )
BC 段: 2
2
222
143qx qax x M -=)( (0≤x 2≤a ) 3. 在A 截面施加单位力偶,单位力偶引起的支反力和内力
支反力 a F A 210
=
(↓),a
F B 210
=(↑) 弯矩 AC 段: 110
1
1x 2a
x M -
=)( (0≤x 1≤a ) BC 段: 2201
x 2a
x M =
)( (0≤x 2≤a ) 4. 莫尔积分 ⎰
⎪⎭
⎫
⎝⎛-
⎪⎭⎫ ⎝⎛=
θa A dx x a qax EI
0111211411
⎰
⎪⎭
⎫
⎝⎛⎪⎭⎫ ⎝⎛-+a dx x a qx qax EI 0
222222121431
EI
qa 4873
=)
10-9 试求图示变截面梁A 截面转角和B 截面的挠度,已知材料的弹性模量E 。
解:1. 支反力 a M F A 20=(↓),a
M
F C 20=(↑)
2. 弯矩 AC 段:101
2x a
M x M =)( (0≤x 1≤2a ) BC 段: 01M x M =)
( (0≤x 2≤a ) 3. 计算A 截面转角
在A 截面施加单位力偶,单位力偶引起的弯矩 AC 段: 11110
-=x 2a x M )( (0≤x 1≤2a )
BC 段: 020
=)(x M (0≤x 2≤a )
莫尔积分 ⎰
-=⎪⎭⎫
⎝
⎛-⎪⎪⎭⎫ ⎝⎛=
θa A EI a M dx x a x a M EI
20
011106121221
)(
4. 计算B 截面挠度 在B 截面施加单位力,单位力引起的弯矩
q
AC 段: 110
1
x 2
x M =
)( (0≤x 1≤2a ) BC 段: 220
x x M =)( (0≤x 2≤a )
莫尔积分 120
210421dx x a M EI
v a B ⎰
=
EI
a M dx x M EI
a 651
2
020
20=+⎰
(↓)
10-10 已知图示组合梁的抗弯刚度EI ,试求中间铰B 左右两截面的相对转角。
(提示:在中间铰B 两侧加一对单位力偶,分别写出两边弯矩方程,并注意到中间铰处的弯矩为零。
) 解:1. 载荷引起的弯矩
BA 段: 2
1qx 2
x M =
)( (0≤x ≤l ) 2. 在中间铰B 的两边施加一对单位力偶,单位力偶
引起的弯矩
BA 段: l
x
x M +
=10)( (0≤x ≤l ) 3. 莫尔积分 EI ql dx l x qx EI
l
24712
11
302=⎪⎭⎫
⎝⎛+=
θ⎰
10-11 外伸梁受力如图所示,M = Fl/4,已知抗弯刚度EI ,试用图乘法求D 点的铅垂位
移和B 截面的转角。
解:分别画出集中力F 和力偶M 引起
的弯矩图,在D 点施加铅垂单位力,在B 截面施加单位力偶,并分别画出单位力和单位力偶引起的弯矩图。
1. D 点的铅垂位移 ⎥⎦
⎤
⎢⎣⎡⨯⎪⎭⎫ ⎝⎛⨯⨯-=84211l l Fl EI v DV ⎥⎦⎤
⎢⎣⎡⨯⨯⎪⎭⎫ ⎝⎛⨯⨯+4324211l l Fl EI ⎥⎦⎤⎢⎣⎡⨯⎪⎭⎫ ⎝⎛⨯+8441l l Fl EI EI Fl 38453=(↓)
2. B 截面的转角
M 1
4 Fl 4 Fl l (M F ) (M M ) (M 0)
(M 0)
D
⎥⎦⎤⎢⎣⎡⨯⎪⎭⎫ ⎝⎛⨯⨯=θ3128211l Fl EI B ⎥⎦⎤⎢⎣⎡⨯⎪⎭⎫ ⎝⎛⨯-+41281l Fl EI EI
Fl l Fl EI 9661282112
-
=⎥⎦⎤⎢⎣⎡⨯⎪⎭⎫ ⎝⎛⨯⨯-+
10-12 图示外伸梁由于温差变化产生弯曲变形,已知梁顶面温度为t 1℃,梁底面温度为t 2℃(t 2>t 1),设温度沿梁高h 为线形变化,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α,试求自由端C 的挠度。
解:用单位载荷法求解。
1. 由于温差引起微段梁两端相对转角(参阅例10-7)
h
dx
t t d )(12-=αθ
2. 在C 端施加单位力,单位力引起弯矩
AB 段: 110x l
a
x M -
=)(
(0≤x 1≤l ) CB 段: 220
x x M -=)( (0≤x 2≤a )
3. 自由端C 的挠度 101211dx h t t x l
a EI
v l C ⎰-⎪
⎭⎫ ⎝⎛
-=
)
(α h
l a a t t dx h
t t x EI
a
21
1220
122)
()()
()
(+--
=--+
⎰
αα
计算结果为负, C 点的挠度向上。
10-13 图示刚架由于沿截面高度线性变化的温差而弯曲变形(不计杆的拉压变形),设外表面温度为t 1℃,内表面温度为t 2℃(t 2>t 1),AB 杆和BC 杆截面相同,高度均为h ,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α,试求自由端C 的水平位移、铅垂位移及转角。
解:用单位载荷法求解。
1. 由于温差引起微段杆两端相对转角(参阅例10-7)
h
dx
t t d )(12-=
αθ
2. 在C 端施加向上铅垂单位力,单位力引起弯矩
CB 段: 110
x x M =)( (0≤x 1≤l )
C C
BA 段: l x M =)(20
(0≤x 2≤l )
10
121
dx h
t t x l CV ⎰
-=
∆)
(αh
t t l dx h
t t l
l 23122
20
12)()
(-=-+
⎰
αα 3. 在C 端施加向左水平单位力,单位力引起弯矩
CB 段: 010
=)(x M (0≤x 1≤l ); BA 段: 220x x M =)( (0≤x 2≤l )
h
t t l dx h
t t x l CH 2122
20
122
)()
(-=-=
∆⎰
αα 4. 在C 端施加单位力偶,单位力偶引起弯矩
CB 段: 110
=)(x M (0≤x 1≤l ) BA 段: 120=)(x M (0≤x 2≤l )
)
()
()(h
t t l dx h t t l C 1220
12
22
-=-=⎰
ααθ
10-14 图示桁架各杆抗拉压刚度均为EA ,试求节点B 的水平位移和BC 杆的转角。
解:1. 载荷引起各杆的轴力
由节点B 的平衡条件得 N 1 = F (拉) ,N 2
= F (压)
由节点C 的平衡条件得 N 3 = F /2 (拉) 2. 在节点B 施加向右水平单位力,单位力引起的轴力
由节点B 的平衡条件得 3302
01
==N N (拉),由节点C 的平衡条件得6
30
3=N (压)。
B 点的水平位移 EA
Fl EA Fl EA Fl EA Fl BH 1231233333-=--=
∆ (←) (↑)
(←)
F
3. 在BC 杆两端节点B 和C 各施加一垂直杆轴线的单位力,单位力引起的轴力 由节点B 的平衡条件得 33201=
N (拉),3
30
2=N (压),由节点C 的平衡条件得
3
3
03
=N (压)。
B ,C 点的相对位移 EA
Fl
EA Fl EA Fl EA Fl BC 6356333332=-+=∆ BC 杆的转角 EA
F l BC BC 635=∆=
θ(
10-15 图示桁架各杆抗拉压刚度均为EA ,试求节点A
的铅垂位移。
解:1. 各杆的长度 l l l 241==,l l l l ===532 2. 载荷引起各杆的轴力
由节点A 的平衡条件得 F N
21=(压),F N =2(拉) 由节点B 的平衡条件得 F N 24=(拉),F N =3(压) 由节点C 的平衡条件得
F N =5(压)
3. 在A 点施加铅垂单位力,单位力引起各杆的轴力
由节点A 的平衡条件得 20
1=N (压)
,102=N (拉)
由节点B 的平衡条件得 20
4=N (拉),103=N (压) 由节点C 的平衡条件得 10
5
=N (压) 4. A 点的铅垂位移 EA
Fl
EA Fl EA Fl AV )(2433222+=⨯+⨯
=∆ (↓)
10-16 刚架受力如图所示,抗弯刚度EI 已知,试求D 点铅垂位移。
解:1.载荷引起的弯矩
DB 段: 11Fx Fa x M +=)
(
(0≤x 1≤a )
BC 段: 2
2
2212
qx Fa x M +=)(
(0≤x 2≤2a )
2. 在D 点施加单位力,单位力引起的
弯矩
DB 段:110x x M =)( (0≤x 1≤a ); BC 段:a x M =)(20
(0≤x 1≤2a )
3. D 点的铅垂位移 ⎰
+=∆a
DV
dx x Fx Fa EI
1111
)(EI qa EI Fa adx qx Fa EI a 346292121
4320222+=
⎪⎭
⎫ ⎝⎛
++
⎰
(↓)
10-17 图示刚架抗弯刚度EI 已知,试求A 点铅垂位移和C 处转角。
解:1. 在A 点施加单位力,在C 截面施加单位力偶,分别画出载荷和单位力的弯矩图。
2. A 点的铅垂位移
EI
Fa a a Fa EI AV 31-=⨯⨯⨯-=∆)((↑)
3. C 处的转角
EI
Fa a Fa EI C 211=⨯⨯⨯=θ)()
10-18 图示刚架抗弯刚度EI 已知,试求A ,B 两点相对位移。
A
A B B
M 图
M 0图
解:1.在A ,B 两点施加一对单位力,分别画出载荷和单位力的弯矩图。
2. A ,B 两点的相对位移 EI Fa a a Fa EI AB
32232222123
=
⎪⎪⎭
⎫ ⎝⎛⨯⨯⎪⎪⎭⎫ ⎝⎛⨯⨯⨯=∆(←→)
10-19 图示刚架抗弯刚度EI 已知,试求B 点水平位移。
解:(a ) 1. 支反力 ql F F C 21
+=
2. 在B 点施加水平单位力,载荷和单位力弯矩分别为:
21112121qx x ql F x M -⎪⎭⎫ ⎝⎛+=)(,110
)(x x M = (0≤x 1≤l ) )(2
12
12222x l F Fx ql l ql F x M -=--⎪⎭
⎫ ⎝
⎛
+=)( (0≤x 2≤l )
220)(x l x M -=
3. B 点水平位移
⎰
⎥⎦⎤⎢⎣⎡-⎪⎭⎫ ⎝⎛
+=∆l BH dx x qx x ql F EI 01121121211 ⎰
-⋅+
l
dx x l F EI
22
21
)(EI Fl 24173
= (→)
( 1. 支反力 l
M F B 0=
2. 在B 点施加水平单位力,载荷和单位力弯矩分别为:
BC 段: 101x l
M
x M =)(
1
10
x x M =)(
(0≤x 1≤l ) CA 段: 02=)(x M
220
x x M =)( (0≤x 2≤l )
3. B 点水平位移
⎰
=∆l BH
dx x l
M EI
12
101EI l M 320=(→)
q = F/l
10-20 图示刚架抗弯刚度EI 已知,试求A 点水平位移。
解:1.在A 点施加水平单位力,分别画出载荷和单位力的弯矩图。
2. A 点的水平位移
EI l Fh EI Fh h l Fh h h Fh EI AH 233232
2121+
=⎥⎦
⎤⎢⎣⎡⨯⨯+⨯⎪⎭⎫ ⎝⎛⨯⨯⨯
⨯=∆)((→)
10-21 图示半径为R 的等截面半圆曲杆,C 已知,试求B 点的线位移。
解:1. 载荷引起的弯矩
BA 段:θ=θcos FR M )( (0≤θ≤π/2) 2. B 点的水平位移 在B 点施加水平单位力,单位力 引起的弯矩 BA 段:θ-=θsin 0
R M )(
(0≤θ≤π/2) EI
FR Rd R FR EI
BH
2sin cos 1
20
-=θ⋅θ⋅θ-
=∆⎰
π2. B 点的铅垂位移 在B 点施加铅垂单位力,单位力引的弯矩
BA 段: )()(θ--=θcos 10
R M (0≤θ≤π/2) EI
FR
Rd R FR EI
BV 3
20
41cos 1cos 1⎪
⎭⎫ ⎝⎛π--=θ⋅θ-⋅θ-
=∆⎰
π)((↑)
10-22 半径为R 的半圆拱如图所示,在中央点C 受铅垂集中力F 作用,已知抗弯刚度
EI ,试求C 点的铅垂位移。
解:
1. 支反力 2
F
F F B A =
= 2. 在C 点施加铅垂单位力, 载荷和单位力弯矩分别为:
M 图M 图
84 )
()(θ-=
θcos 12
R F
M (0≤θ≤π/2) )
()(θθcos 120
-=R M
EI FR
Rd R R F EI
BV
3
20
883cos 12cos 122⎪⎭
⎫ ⎝⎛-π=θ⋅θ-⋅θ-=∆⎰
π)()(
10-23 等截面曲杆BC 是半径为R 的四分之三圆周,抗弯刚度EI 已知,AB 为刚性杆,
试求B 点的线位移。
解:1. 载荷引起的弯矩
θ=θcos FR M )
( (0≤θ≤3π/2)
2. B 点的水平位移 在B 点施加水平单位力,单位力引起
的弯矩
θ=θsin 0
R M )(
(0≤θ≤3π/2) EI
FR Rd R FR EI
BH
2sin cos 13
230
=θ⋅θ⋅θ=∆⎰
π(→) 3. B 点的铅垂位移 在B 点施加铅垂单位力,单位力引起的弯矩
)()(θ--=θcos 10
R M (0≤θ≤3π/2)
EI FR EI FR
Rd R FR EI
BV
3
3230
36
.3431cos 1cos 1=⎪⎭
⎫ ⎝⎛π-=θ⋅θ-⋅θ-
=∆⎰
π)((↓)
*10-24 图示半径为R 的半圆形曲杆A 端固定,自由端B 作用有扭转力偶矩M 0 。
曲杆横截面为圆形,其直径为d ,已知材料弹性常数E ,μ。
试求B 截面扭转角。
解:1. 载荷引起的内力 将力偶用矢量表示,θ截面的内力为 弯矩 θ=θsin 0M M )
( (0≤θ≤π) 扭矩 θ=θcos 0M M n )
( (0≤θ≤π) 2. 在B 截面施加单位扭转力偶,单位力偶引起的内力
(↓)
B 0
85
弯矩 θ=θsin 0
)(
M (0≤θ≤π) 扭矩 θ=θcos 0
)
(n M (0≤θ≤π) 3. B 截面扭转角 ⎰
πθ⋅θ⋅θ=
ϕ0
0sin sin 1
Rd M EI
B ⎰
πθ⋅θ⋅θ+
0cos cos 1Rd M GI p
400
232112
Ed RM GI EI RM p )(μ+=⎪⎪⎭
⎫ ⎝⎛+π=
10-25 图示等圆截面刚架,抗弯刚度EI 和抗扭刚度GI P 均为已知,试求自由端A 的铅垂位移。
解:1. 在自由端A 施加铅垂单位力,分别列出载荷和单位力引起的内力方程 AB 段:(0≤x 1≤a )
弯矩 11Fx x M =)( ; 110
x x M =)(
BC 段:(0≤x 2≤b )
弯矩 22Fx x M =)
( ; 220
x x M =)( 扭矩 Fa x M n =)(2 ; a x M n =)
(20 CD 段:(0≤x 3≤c )
弯矩 )()(a x F x M -=33 ; a x x M -=330)( 扭矩 Fb x M n =)(3 ; b x M n =)
(30 2. 自由端A 的铅垂位移 ⎰
⋅=
∆a AV dx x Fx EI
1111
⎰
⋅+
b dx x Fx EI
2221⎰
-⋅-+
c dx a x a x F EI
3331)()(
86 ⎰
⋅+
b p
adx Fa GI 0
2
1⎰
⋅+
c p
bdx Fb GI 0
3
1
()
c b b a GI F c a ac c b a EI F p 2222333
333++⎪⎪⎭
⎫ ⎝⎛+-++=(↓)
10-26 图示开口平面刚架,刚架横截面为圆形,抗弯刚度EI 和抗扭刚度GI P 均为已知,在A ,B 两点作用一对与刚架平面垂直的集中力F ,试求A ,B 两点沿载荷作用方向的相对线位移。
解:1. 在A ,B 两点施加一对单位力,分别列出载荷
和单位力引起的内力方程(由于对称,只需分析一半
结构) BC 段:(0≤x 1≤l /2)
弯矩 11Fx x M =)
( ; 110
x x M =)( CD 段:(0≤x 2≤l )
弯矩 22Fx x M =)
( ; 220x x M =)( 扭矩 2
2Fl x M n =)( ; 22
l x M n =)( DE 段:(0≤x 3≤l /2) 弯矩 332
Fx Fl x M -=
)( ; 330
2x l x M -=)(
扭矩 Fl x M n =)(3 ; l x M n =)
(30
2. A ,B 两点沿载荷作用方向的相对线位移 ⎰
⋅=∆20
1112
l AB
dx x Fx EI
⎰
⋅+
l
dx x Fx EI
2222
⎰
⎪⎭
⎫
⎝⎛-+
20
32
322
l
dx x l F EI ⎰
⋅+
l p
dx l Fl GI 0
2222
⎰
⋅+20
32l
p
ldx Fl GI p
GI Fl EI Fl 23653
3+=
10-27 图示半径为R 的圆环放置在水平平面内,圆环横截面为圆形,抗弯刚度EI 和抗扭刚度GI P 均为已知,在圆环微小开口的两侧作用一对铅垂集中力F ,试求A ,B 两点沿铅垂方向的相对线位移。
解:在A ,B 两点施加一对单位力,分别
列出载荷和单位力引起的内力方程为(由于对称,只需分析一半结构)
87
1. 弯矩方程
θ=θsin FR M )
( (0≤θ≤π) θθsin 0
R M =)(
2. 扭矩方程 )()(θ-=θcos 1FR M n (0≤θ≤π)
)()
(θθcos 10
-=R M n 3. A ,B 两点沿铅垂方向的相对线位移。
⎰
πθ⋅θ⋅θ=∆0sin sin 2
Rd R FR EI
AB
⎰
πθ⋅θ-⋅θ-+
cos 1cos 12
Rd R FR GI p
)()(
p
GI FR EI FR 3
33π+
π=
10-28 试用位移互等定理求图示简支梁上载荷F 移动至何处时,截面C 的挠度最大。
梁的抗弯刚度EI 已知。
解:由位移互等定理可知,载荷F 作用于任一x 截面时,C 截面的挠度v Cx 等于载荷F 作用于C 截面时x 截面的挠度v xC ,且v xC 取极值时,v Cx 也取极值。
查附录B 得 ⎪⎪⎭
⎫
⎝
⎛⎪⎭⎫ ⎝⎛--=2
22424l x l EI Fx v xC
v xC 对x 极值等于零得 l l
l l x 559.04
53
42
2
==
⎪
⎭
⎫ ⎝⎛-=
即当载荷F 移动至距左端0.559l 时,C 截面的挠度最大。
*10-29 图(a )所示半径为R 的圆球承受一对径向集中力F 作用,圆球材料的E ,μ已知。
试求其体积改变量。
88 解: 在圆球表面施加均布压力q ,如图b 所示。
对于圆球的(a ),(b )两种受力状态,由 功的互等定理可知:(a )状态的力在(b )状态 力所引起相应位移上所作的功,等于(b )状态 的力在(a )状态力引起相应位移上所作的功,即 ()()F q AB V q F ∆=∆⋅
式中()q AB ∆为在均布压力作用下,一对F 力作用
点A 与B 之间距离的改变量;()F V ∆为在一对F 力作用下,圆球体积的改变量。
在(b )状态下,圆球内任一点所有方向都受均匀压缩,应变为q E
z y x )
(μ
--=ε=ε=ε21,这样,A
,B
两点间距离的改变量为
()qR E
l AB q AB 221)(μ-=ε=∆
代入上式
()F V q qR E
F ∆=μ-⋅221)
(
得到圆球体积的改变(减少)量为
()FR E
V F 221)
(μ-=∆
(a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