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概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纵横万里雄峙千年”的主题是中国长城的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将中国历代长城的分布状况用光电方式进行了表现。通过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长城是位于今河南省的楚方城。齐长城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它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东南至胶南市小珠山之东入海。秦始皇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经宁夏、内蒙、河北、辽宁等省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汉代河西长城从今甘肃省兰州市河口起,沿河西走廊达敦煌而止于新疆罗布泊,在甘肃境内有1200多公里。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侵扰,开拓西域疆土,保障丝路畅通,发展河西经济等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明代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而延伸至辽东半岛,全长12700华里,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修筑规模最大的长城。其中重要的长城遗迹有天祝县乌鞘岭上的长城,山丹县绣花庙的长城,山丹县长城口的随墙墩,嘉峪关关城及嘉峪关西长城等。

长城是古代战争战略防御的产物,它从早期的城堡与墙垣组合,逐步发展为关、堡、墙、台、燧等多种功能的复杂结构。长城兴建的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根据地理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修建方式,有黄土夯筑长城、砖石垒砌长城、红柳夹沙长城、木栅围栏长城、堑壕长城等。

长城的修建方式从历代长城的修筑情况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的修建方式有夯筑、土坯垒砌、红柳夹筑、石砌、砖砌、木栅等。但其最主要的修建原则是“因地形,用险制塞”。

长城的修筑是历代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城兴建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哙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山海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同时也出土过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长城文物。其中长城工牌是1975年出土于嘉峪关北长城,工牌石质双面刻字,正面上方刻“加(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中间刻“弟一工起”;背面上刻“蔡止梅起”,下刻“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工牌的内容说明当时长城修筑工程采用分工承包的方式,工牌是以后查验长城修筑质量责任问题的重要凭证。

第二单元“铁马金戈边塞烽烟”的主题是对中国古代长城战争的高度概括

长城自始建以来,就是为了战争攻防的需要,从早期的弓矢剑矛到后期的火器,长城攻战的悲壮与惨烈共同演绎了长城内外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长城戍守是保证长城沿线社会经济、军事、交通稳定有序的重要活动。秦汉时,长城沿线都设边郡和诸部都尉,规定凡男子满23岁必须到边境当“卒”服役一年。明代则沿长城建“九边”,下辖各卫、所,常年拥兵驻守。

长城令牌是长城戍守的重要凭证。令牌,铜质,背刻“永昌卫指挥使司夜训牌”字,左侧铸刻编号为“肃州捌佰肆拾伍号”,它反映了明代长城严格的守卫制度。

腰牌,即守卫牌,正面篆刻“守卫”二字,左侧刻“勇字贰仟叁佰贰拾号”。背面刻“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

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猪蹄是敦煌汉代长城沿线的采集品,是汉代守卫边疆的士卒们生活的遗存之物,历时已2000余年,是极为难得的长城文物。

防御是长城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以来,长城防御就有一整套的防御技术和守备制度。守边士卒有战则战,无战则进行长城墙体的修葺,守备器械的维护和从事边防巡逻守望等活动。

转射是汉代城障女墙上嵌砌的一种装置,可自由转动,能观察到城外110度视角内的地面,即可以观察敌情,又可以封闭射孔,比防敌方箭矢。

虎落是防御敌骑而埋于地中的尖木桩,木桩用火烧烤后更加坚硬,桩尖高出地面,令人望而生畏。天田是汉代长城防御的重要形式。在边塞烽燧外侧平铺细沙,“沙布其表,日视其迹,以知匈奴来入”。

守望士卒每日定时巡视天田,称为“日迹”和“画天田”。

烽火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秦汉时,烽火制度已发展得更加严密。一般的烽火制度是白天燃草叫“烽”,夜间点火叫“燧”。“烽”以积薪为主要燃烟材料,“燧”则以苣为点火材料。明代的烽火制度中还有放炮示警内容,采取举烽、鸣炮并举的报警方式,如来敌人数500人以上,就举二烽、鸣二炮。

汉代烽火制度表:汉代烽火制度根据昼夜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信号标志、器具和燃放地点,但主要的是白天以烽烟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为主。

汉代烽火信号表:汉代烽火信号有严格的规定,根据敌情的多少,分昼夜制定不同的信号制度,一般情况下是白天以举烽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或积薪为主。

明代烽火信号表:明代烽火信号在汉代烽火信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硫磺、硝氨、火药为助燃原料的号炮制度,根据不同的凄清,举烽和鸣炮次数有相应的规定。

塞上烽火品约:即边塞上的烽火制度,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汉时中央政府颁布烽火制度,其中中央颁布的制度叫品,郡县颁布的制度叫品约。

长城攻战是中国历代民族政权巩固发展和兴亡更替的直接手段,每个朝代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和扩展疆域经常性的都要参与到战争之中。长城攻战除军事实力的强弱外,重要的是军事武器的优劣对比。其中传统兵器主要有弓、驽、抛石、矛、刀、剑等。火器则开始于两宋时期,火药的运用使战争更加残酷壮烈。明代火器在军事防御中作用十分巨大,当时就有“河西火器雄甲天下”之誉。

第三单元长城落日丝路花雨的陈列主题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巨大载体,直接见证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相伴

而生,共同开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对话的渠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河西长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在河西长城的护卫下,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商旅往来也日益频繁,进而使河西地区呈现出丰富独特的社会形态。河西长城通过汉、明时期的有效管理,才得以保障丝绸之路长期呈现繁荣景象。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超写实雕塑场景——西出阳关春风玉门出自唐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场景通过河西长城的阳关和玉门关为背景,以表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运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以超写实雕塑为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中原商人“西出阳关”时的依依惜别和满怀惆怅之情;同时又展现了“春风玉门”胡商牵驼,情绪高昂,春风满面的入关之景,正所谓大唐盛世引得西方商贾名流直奔中原,恰似“春风已度玉门关”。

汉唐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长安—敦煌——南道:若羌—叶城—喀什—阿富汗;

北道: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安息—大秦。

唐:长安—安西——南道:同汉南道;

中道:吐鲁番—喀什—中亚;

北道:哈密—乌鲁木齐—伊宁—喀什—中亚。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标志着中原与西域间“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图》是敦煌壁画第323窟的作品,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张骞西行时拜辞汉武帝时的情景。

玄奘取经图表现了盛唐时僧人玄奘经丝绸之路到古印度取经的形象。玄奘取经回来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详细地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社会情况和风土人情,是研究河西地区和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铜车马仪仗队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它包括铜车14辆,铜马39匹,铜牛一头,铜俑45人,共由99件组成,阵势庞大,气势宏伟。其中领头的一匹马造型精美,极具神韵,它就是著名的被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依次排在前面的是17匹手持矛、戟兵器的武士乘骑。后为5匹马队,中间一匹,体型高大,为墓主乘骑。另外4骑,是从骑。队伍中间是由斧车1辆,轺车4辆组成的车马俑。最后3辆大车为辎车,属后勤车辆。仪仗俑充分展示了古时候车辚辚、马萧萧,“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封建官僚出行场面。

河西长城管理机构掌管着中国的西北大门,历代派兵驻守管理,通过有效行政保障长城沿线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维持社会的长期安定和繁荣。

木觚是汉简的一种。此觚是1977年8月采集于嘉峪关西北花海汉长城,为七棱八面,长37厘米,墨书汉隶,有212个文字。觚文为汉武帝重病临危时对太子的遣诏,内容涉及朝代兴亡的诸事,并明确提到“明察烽火”之国事。

第四单元北漠尘清山河形胜的展览主题是古今嘉峪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