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03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10, 1426–143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1426
1426
·研究构想(Research Plan)·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田学红1 杨 群1,2 张德玄1,2 张 烨3
(1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杭州 310036) (2杭州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实验室, 杭州 310036)
(3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 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 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 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断。据此, 本文就如何深入揭示道德直觉的加工机制提出了研究构想, 研究将首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 探索当认知功能受抑制后人们的道德加工的特点, 初步探索道德直觉存在的可能性; 然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上探讨道德直觉的时程加工机制; 最后采用侧向化运动准备电位指标, 进一步探索道德直觉和基本厌恶情绪的分离。 关键词 道德直觉; 情绪直觉; 认知控制;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经颅磁刺激技术 分类号
B 849:C91
道德是区分正确和错误行为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 虽然道德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它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道德判断的机制也是哲学家, 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直关心的重要议题。关于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近年来引发了大量研究, 道德判断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由情绪启动的直觉过程成为当前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对道德判断机制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它将有助于我们对人的道德行为、犯罪行为有更好的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 它对社会规范的制定, 社会秩序的维护, 乃至对司法审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道德判断加工机制的争议
对于道德判断的机制, 从最开始重视理性主义传统, 到转向情绪直觉模型, 最后到整合认知和情绪两个因素的作用, 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
收稿日期:2011-07-1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909)。
通讯作者:杨群, E-mail: jane.qunyang@
解释。
1.1 理性推理解释
理性主义道德观认为, 决定某一行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是一个有意识的推理过程, 情绪产生在理性的分析之后。认知系统对道德判断中的信息进行表征和加工, 同时对道德判断中包含的情绪反应进行调控(见图1)。Kohlberg (1981)延续了理性主义道德观的传统, 提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不是由简单的脑发育成熟带来的, 而是由“角色适应”的经验促成的, 抽象推理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能力发展的核心, 而道德判断主要是由推理过程驱使的。根据理性主义道德观, 道德判断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 形成一种支持某一行为的信念或依据; 第二, 将这种依据规范视为适合所有理性主体的一般性规范; 第三, 评价基于这一规范的世界是否是可行的; 最后, 如果可行, 是否愿意将这一规范应用到这个世界中去(Bucciarelli, Khemlani, & Johnson-Laird, 2008 )。
理性主义道德观强调抽象推理在道德决策判断中的作用, 有一定的实证依据。道德推理可以被认为是“在几种可供选择的道德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评价, 从而最终作出一种价值判断的有意识心理过程” (Paxton & Greene, 2010), 也就是说,
第10期田学红等: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1427
道德推理涉及到在几种可能不一致的道德标准之
间进行权衡和判断, 它可能往往发生在比较复杂
的道德决策情境中。道德的理性主义观低估了情
绪因素的作用, 以往大量的行为数据, 脑成像数据, 神经心理学数据表明, 情绪启动是道德判断
中重要的参与因素。事实上,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所进行的道德判断往往都是一种快速的直觉反应, 比如一个人会将“乱伦行为”很快判断为不道德的, 但很少有人会在做出判断之前为此提出一种明确
的解释。
图1 理性主义道德观关于道德判断的加工阶段
1.2社会直觉模型
和道德的理性主义观完全不同的是, 社会直
觉模型(Haidt, 2001, 2007)认为, 道德判断是一个
由情绪启动的快速的、自动化的直觉过程, 类似
于审美过程。道德判断中包含的直觉成分多于推
理成分, 有意识的推理过程发生在道德判断之后, 起到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见图2)。情绪因素影
响道德判断的观点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相关
的行为数据表明, 所引入的外源性正性或者负性
情绪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在道德两难问题中的道德
决策和评价(Valdesolo & DeSteno, 2006; Wheatley & Haidt, 2005 ; Schnall, Haidt, Clore, & Jordan, 2008; Kliemann, Young, Scholz, & Saxe, 2008, Eskine, Kacinik, & Prinz, 2011)。这些研究结果得
到了相关的脑成像研究的支持, 观看或判断涉及
道德的图片、陈述更多地激活了与情绪相关的脑区, 包括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左内侧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 OFC)、后侧颞上回(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pSTG)、扣带后回(Posterior cingulated cortex, PCC) (Moll, de Oliveira-Souza, Bramati, & Grafman, 2002; Harenski & Hamann, 2006)。研究发现, VMPFC (与
社会情绪加工相关的脑功能区)受损的病人在包
含了高冲突的道德两难情境中更倾向于做出功利
性选择, 而正常人在相同的情景下更多地考虑公平、共情等社会情绪因素的影响(Koenigs et al., 2007), 强有力说明了至少在某些情境下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是必要的。
图2 社会直觉模型关于道德判断的加工阶段
社会直觉模型挑战了长期在道德心理学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理性主义传统, 第一次系统而明确地提出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尽管该模型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也只能说明情绪参与到道德判断的过程中, 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道德判断完全是由情绪驱动的。Huebner, Dwyer和Hauser (2009)指出, 目前所有的研究结果尚不能充分说明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直觉模型所强调的情绪更多地是指生理意义上的基本情绪, 比如厌恶情绪。要证明基本情绪在道德判断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要从时间上证明在道德判断的心理过程中, 情绪启动发生在道德判断之前; 然后证明在不涉及明显道德因素的中性情境中, 单纯地引发某种负性情绪便能导致人们对该情境作出不道德的判断。而目前无论在哪一方面, 实证研究都未能为“基本情绪启动的道德直觉”的说法提供充分的证据。
1.3双加工理论模型
双加工理论提出人的道德认知中有两套系统, 人们对一些道德问题的加工会更大程度上包含情绪因素, 而对另外一些问题的加工会包含更多的认知加工因素。前者是一个平行的, 自动化的加工过程, 而后者是一个控制的, 包含认知努力的过程。在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中, 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救更多人的生命, 大多数人会同意改变轨道行驶方向撞死一个人, 而拒绝将人推下天桥。根据双加工理论的解释, 前者这种功利性的选择主要是认知加工的结果, 而后者义务性的道德反应主要是情绪启动的结果。情绪的直觉反应和功利性推理相互冲突的时候, 会被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监测到, 同时由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施加额外的认知控制, 对直觉性的情绪反应进行抑制(Greene, 2007; Greene, Morelli, Lowenberg, Nystrom, & Cohen, 2008; Greene, Nystrom, Engell, Darley, & Cohen, 2004; Greene, Sommer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