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练习题
马原第一章客观题(答案在最后)
![马原第一章客观题(答案在最后)](https://img.taocdn.com/s3/m/0b9b632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5.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2、哲学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观点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同观点3、哲学基本问题是()A.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一元论和二元论5、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D.自然科学是从哲学中产生的6、“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一元论C.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D.是被自然科学证明了的科学命题7、把物质看作是一种或多种可感知的实的是()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8、“人为自然界立法”是()A.不可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9、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意识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C.思维依赖于存在D.存在就是被感知1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作不同回答,哲学上可划分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1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从现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这一共同特性是()A.运动属性B.时空特性C.客观实在性D.多样性13、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空D.结构性14、“物质是不依赖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马原第一章习题整理
![马原第一章习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ab22ffad51f01dc281f1f1.png)
第一章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1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30545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4.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在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5.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D.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人们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反映论和先验论10.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可知论B.不可知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具体和抽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B.有限性和无限性C.确定性和不确定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其它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4751050b4c2e3f57276389.png)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原一章一练-第一章(答案版)
![马原一章一练-第一章(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2e0a31ad51f01dc381f134.png)
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目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具有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8.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9.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0.“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1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客观规律性C.普遍联系D.永恒发展1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2.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8c8b0fe87101f69e3195d4.png)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d3a83c31126edb6f1a10e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第一章习题
![马原第一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34c2561af1ffc4ffe47ac7b.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客观实在性”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2.运动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承认事物的矛盾性B. 联系与发展C. 存在决定意识D. 事物的绝对运动5.量变是指A. 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B. 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C. 事物的显著突变D.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6.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 上升性B. 重复性C. 回复性D. 循环性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8.“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命题表达的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表达的哲学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辩证法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形而上学1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11.“扬弃”是A. 既克服又保留B. 抛弃C. 既保留又继承D. 矛盾的调和12.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A.规律是普遍的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C.规律是固定不变的D.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3.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A.一切从群众意愿出发 B.一切从已获得的经验出发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14.矛盾是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 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D.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辩证形式B. 趋势和道路C. 不同状态D. 源泉和动力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6ad813581b6bd97f19ea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042a50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2.png)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章第⼀章⼀、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类⽣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D、⼀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万⾥,巡天遥看⼀千河”,这⼀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B、物质运动⽆限性与有限性的统⼀C、时空的⽆限性与有限性的统⼀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的相对性的统⼀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的辩证法7、既是⾃然界与⼈类社会分化统⼀的历史前提,⼜是⾃然界与⼈类社会统⼀起来的现实基础(B)A、运动B、实践C、精神⽣产D、物质⽣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绝;骑⼠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前波让后波”。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ead3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5.png)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思维和存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B.时间和空间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人的意识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 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10、发展的实质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9、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 “擅苗助长”的事例是(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ad8f5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试题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观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观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10. 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e3a27320581b6bd97f19ea77.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e5701316c85ec3a87c2c5a6.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 (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 A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B )A.丰富多样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 B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这是 ( 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 A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D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 C )A.事物的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1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17.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0.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2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2.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a81e30cc50e2524de5187e12.png)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完整word版)马原试题第一章
![(完整word版)马原试题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12d04270581b6bd97f19eab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对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对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错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错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错“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错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对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对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错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对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对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对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错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对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错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对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对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错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错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对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对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对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对“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马原第一章题库
![马原第一章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69590c8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6.png)
第一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 C )。
A.自然观B.历史观C.人生观D.世界观2.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 )。
A. 世界观B. 价值观C.人生观D. 历史观3.人的本质属性是( B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C.地缘属性D.业缘属性4.“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 B )。
A.自然性 B.社会性C.抽象性D.生物性5.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 B )。
A.人生目的B.人的本质C.人生道路D.人生态度6.在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人生价值 B.人生态度C.人生目的D.人生道路7.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即表示要“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毛泽东青年时便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事例告诉我们( A )。
A.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B.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C.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D.人生目的决定保持什么样的人生精神状态8.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 D ).A.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B.人的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D.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9.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下列选项中,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是( C )。
A.玩世不恭 B.怨天尤人C.勇于开拓 D.悲观怯世10.人生观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中,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是( A )。
A.人生目的B.人生境遇C.人生价值D.人生态度11.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f1c6dbdaef5ef7ba0d3c4f.png)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77a750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f.png)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丰富的 B精神的 C、开展的D、实践的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哲学的根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成认〔〕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其次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5、划分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标准是〔〕A、是否成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成认运动的肯定性C、是否成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成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6、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成认〔〕A、社会历史是开展变更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D、精彩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7、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答复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A、可知论和不行知论B、反映论和先验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8、但凡成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9、以下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肯定精神〞的表达1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A、朴实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1、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歼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A、朴实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13、列宁的物质定义说明,客观实在性是〔〕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1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必定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特性的关系D、肯定和相对的关系15、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的肯定运动B、夸张相对静止的存在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见没有运动的物质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实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7、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成认肯定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明时间具有〔〕A、持续性B、肯定性C、一维性D、伸张性19、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建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究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20、以下选项中属于最根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试验活动C、社会改革活动D、物质生产活动2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实践主体处于肯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开展的根底22、以下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开展的观点D、辩证否认的观点23、以下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峻污染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峻水土流失C、人的生辰八字确定其一生命运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24、唯物辩证法认为,开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更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5、“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学习理论知识B、参加社会实践C、研究历史资料D、进行社会调查2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A、人们的良好愿望B、先进群体的要求C、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D、正确的指导思想22、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A、主观性和个别性B、可造性和可变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2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A、社会规律是人为的规律,自然规律是客观规律B、社会规律是可变的,自然规律是不变的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起作用的D、社会规律具有偶然性不稳,自然规律是必然的2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正确认识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C、充分发挥集体智慧D、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一分为二”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18、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环节C、事物联系环节D、扬弃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和实生物”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A、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24、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有()A、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也要干B、只要决心大,没有办不到的事C、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再干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25、下列说法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判断有()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是终极真理B、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C、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D、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哲学。
三、判断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