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考点阐释】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最早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实质: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持封建生产关系。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4)表现:封建政府对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种种控制,以此促进百姓安于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影响: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明清“海禁”与“闭关守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原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影响: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课堂练习】
1.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在《中国全史·商贾史》中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中国商业异常繁荣,资本严重过剩 B.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C.耕种土地获利远远高于经商活动 D.农业为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本积累
2.史料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
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3.中国生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4.《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5.《迷途的帝国》一文中这样写到:“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康熙帝
①强化君主专制②强调农商并重③推行文化专制④实行海禁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后练习】
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分标准:(1)第一层次:9-12分。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第二层次:5-8分。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较差,论证不太充分。
(3)第三层次:0-4分。要求:结构不清晰,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差,论证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