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
(一).实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诊断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体系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王忠实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巧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
1.受伤史.伤后意识有货无晕厥.近事遗忘.有颈部抵抗等阳性体征.
2.各类帮助检讨办法明白诊断: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规模或高于正常.脑脊液有或没有红细胞;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头颅CT检讨平扫及加强扫描提醒蛛网膜下腔出血.(三).治疗筹划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体系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王忠实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巧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
1.一般治疗(卧床歇息,削减外接刺激).
2.药物治疗:赐与镇痛.沉着.神经养分等对症药物.
(四).尺度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尺度.
1.第一诊断必须相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代不需特别处理其实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时代检讨项目.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讨:
(1)血通例.尿通例.大便通例.
(2)肝肾功效.电解质.凝血功效.血糖.
(3)头颅CT平扫.
(七).出院尺度.
1.头痛.头晕症状缓解或消掉.
2.无恶心吐逆等症状.
3.复查头颅CT平扫成果阴性.
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实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姓名:性别:年纪: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代日出院日期:年代日尺度住院日:7-14。
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要点
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要点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医院安徽省合肥市 230041【摘要】目的:讨论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法医临床学鉴定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要进行法医临床学鉴定的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了解其是否为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果: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提供法医临床学鉴定,有利于更好的为病人做好与保险公司或者肇事者之间的赔偿协商。
结论:出现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容易出现头痛或者头晕,也有病人出现偏瘫或者死亡,所以积极正确的法医临床学简单尤为重要。
【关键词】单纯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法医学;鉴定要点;所谓的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说明病人不存在其他颅内损伤,只是因为蛛网膜下腔的血管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造成外伤性出血的病人男性高于女性,对病人的脑部造成了损伤严重,影响预后,甚至造成死亡,而导致的原因主要是外力作用。
法医临床学鉴定,主要是由专业的人员运用法医临床的理论和技术,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评定。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40例研究人员,为医院在2021年3月份至2022年3月份收治的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病人的年龄在34-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4±3.18岁。
对收治的所有该类病人的各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显示P>0.05,可进行研究。
40例研究人员入院时均在头部或者面部有明显的钝性外伤,部分病人无意识障碍,病人表示头部疼痛,呕吐,有意识障碍的病人短时间的在五分钟左右,最长的时间达到二十小时。
所有病人均在受伤就医后的第一时间内进行了头部CT检测,距离事故发生时间在二到三小时之间。
之后根据CT提示病人存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2方法所有人员均进行了CT检查,根据CT显示,伤者的脑沟以及脑裂和脑池内部存在高密度影,未检查到颅骨骨折或者出现脑部损伤的情况。
临床上诊断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当中,有34例经过法医学鉴定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有7例为单纯参照CT提示的“后纵裂池密度增高”来判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有8例为根据临床诊断脑部脊液检查结果来判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_蛛网膜下腔出血CT(3)(2)(2)
脊髓血管病变所致的SAH
颈椎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
男,78岁,洗澡时突发枕部头痛
A
B
C
A:颅脑CT平扫,桥前池、环池、左侧外侧裂基底部出血 B:颈椎MRI示颈1-2椎间孔水平粗大的引流静脉 C:经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dAVFs来源于C2神经根支
脊髓血管病变所致的SAH
脊髓前动脉瘤 A
动脉瘤性SAH
DSA假阴性
D
E
F
G
D:第一次头部MRI,红箭示脑干背侧结节样病变; E: 第二次头部MRI,红箭示脑干背侧结节样低信号影; F、G: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机化(HE,×100);
非动脉瘤性SAH
198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经验性诊断标准
A:临床症状:较轻,无意识丧失、突发性头痛逐渐加重,Hunt-Hess为Ⅰ-Ⅱ级。 B:出血部位(CT或MRI)
急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CT诊断
湖南省脑科医院放射科
张伟 任雅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类
自发性
SAH
原发性: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发性: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 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外伤性
急性原发性SAH
常见病因
Ø 动脉瘤破裂,约50-80% Ø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约10% Ø 动静脉畸形,约5%
造影剂外渗 通常>90 Hu
24 h 随访
CT 值衰减>50 Hu 病灶较前明显吸收或消失
MRI
在T1WI、T2WI上无明显影像学表现
占位效应
轻或无
急性脑出血 50-80Hu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多在动态中骤然起病,数分钟内病情达高峰。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2.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伴发抽搐、一过性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
3.SAH常有反复发作史。
【体格检查】1.脑膜刺激征阳性。
2.多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少数可有动眼神经麻痹、偏瘫、失语等。
3.眼底检查少数病人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
【辅助检查】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sAg、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
腰穿有诱发脑疝、加重病情的可能,故此项检查应在CT扫描未能明确诊断时,慎重选用。
3.CT检查:蛛网膜下腔、脑沟、脑池内可见高密度影,有时还可提示出血部位,确定出血原因。
4.脑血管造影或MRA:可进一步确定出血来源,明确诊断。
MRA对直径3~5mm的动脉瘤检出率可达84~100%,但显示动脉瘤颈部穿通支动脉不如DSA。
如病情危重、昏迷伴去脑强直者,宜暂缓造影。
【诊断】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SAH及其出血来源的诊断。
2.SAH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瘤,其次为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亦见于血液病、颅内肿瘤、动脉炎、脑与脑膜炎症、闭塞性脑血管病等。
【治疗原则】1.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应用足量止痛、镇静剂;高血压者给予降压;脑水肿者给予脱水剂;抽搐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2. 防止再出血:应用止血剂。
3. 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针,尼莫地平片,西比灵。
避开出血急性期或在出血稳定后使用复方丹参针改善微循环,但有时会引起再出血。
(慎用)4. 病因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等。
5. 脑脊液置换疗法:腰穿术或腰大池引流术。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完全自理。
2.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
【疾病名】蛛网膜下腔出血【英文名】SUBARACHNOIDHE
【疾病名】蛛网膜下腔出血【英文名】subarachnoid hemorrhage【别名】蛛网膜下出血【ICD号】I60.9【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据国外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约占SAH的85%。
值得注意的是有患者在SAH发病后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并未发现动脉瘤,在1周或2周后复查造影时才发现动脉瘤,这提醒临床医师对造影阴性的患者不要轻易放过。
脑血管畸形是SAH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多数脑血管畸形患者在发生SAH的同时并发脑内血肿或脑室内血肿。
单就脑血管畸形来讲,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脑内血肿而不是SAH。
患者造影阴性,头部CT表现也非中脑周围出血,虽经复查造影,也未发现出血原因。
究其原因,可能是动脉瘤血栓形成、隐匿性血管畸形、肿瘤卒中、高血压病、出血后血管痉挛及造影的技术设备所致。
综合各方面资料,对于造影阴性的SAH患者需要特别留意:①硬脑膜动静脉瘘向皮层引流;②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向脑皮层静脉引流;③脊髓的动静脉畸形。
这3种疾病均可以SAH发病,因此必要时可行颈外系统造影及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2)特殊检查进展:经颅多普勒检查: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管造影的表现是一种异常的狭窄,可以表现为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是动脉瘤性SAH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的及早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以来,为临床及科研提供了无创性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新方法,TCD可根据血流速度的变化来估计血管的管径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脑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
Aas l id和Ca tt in等先后论述TCD对诊断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可靠性,提出脑血流速度的升高与脑血管造影所示血管狭窄呈正相关,并进一步指出TCD检测方法以双侧大脑中动脉(M CA)为主,而大脑前动脉(ACA)由于有前交通动脉的影响,存在侧支循环效应,不作为标准检测血管。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doc
临床用药的观察及护理:患者根据医嘱使用脱水剂,一般用20%甘露醇125mlQ8h或Q12h快速静脉滴注。
要求在15—20分钟内滴完,同时静推20g速尿增强脱水效果,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病房,注意观察头痛症状是否减轻,局部皮肤有无渗漏红肿,因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所以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换穿刺部位,局部硫酸镁热敷等,同时记录24小时尿量,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减少低血容量低钠血症的发生,观察患者尿量,警惕甘露醇的肾损害。
在应用预防脑血管痉挛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时,应注意避光和点滴速度,观察皮肤是否发红—心动过速和过缓,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同时严密观察血压。
嘱病人和家属不要随意调整滴速,以免影响药效和发生不良反应。
2.4心理护理:由于该病发生突然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恐惧、悲观、抑郁、焦虑等症状医护人员对待患者要热情关心服务周到。
病情稳定后多与患者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各种负性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及功能锻炼:患者长期卧床应注意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无屑,每半小时—1小时翻身一次。
勤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干净无味。
同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做好口腔护理每日1—2次,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炎。
及时清除呕吐物,痰多及时咳出或者吸出,防止肺部感染。
及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协助患者作被动运动2次,各关节应处于功能位,避免形成关节僵直,畸形挛缩和肌肉萎缩。
活动量和活动度以患者感到累为宜。
2.6出院健康指导:嘱患者出院后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喜忧过度。
生活起居有规律,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卧床休息一个月后适当活动。
持之以恒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但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及激烈的活动,女性患者在1—2年内避免妊娠,以免复发。
患者应戒烟、忌饮酒、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定期门诊复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情况。
其中70%~90%属于外科范畴,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肿瘤卒肿、血液病、动脉炎和脑炎等。
诊断方面,出血症状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
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动眼神和展神麻痹、偏瘫、失语、记忆力缺失眼底出血和视力野障碍。
全身症状和并发症还可以发生心律失常、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方面,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
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
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治疗方面,SAH患者最好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直至诊断明确、手术治疗和术后病情稳定。
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止痛剂和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血压,防治抽搐、消化道出血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抗血管痉挛治疗也是必要的。
脑血管痉挛是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出现迟发性收缩,导致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
这种现象通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出来。
在造影上,血管痉挛通常呈现出典型的短暂过程,即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达到最大程度,之后逐渐恢复。
约一半的病例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这种缺损可能会缓解,也可能会发展成为脑梗死。
15%~20%的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后仍然会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因此,建议尽早应用XXX来减少SAH 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为了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予尼莫地平(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
神经外科诊疗要求规范
神经外科五种常见病诊疗规范目录1.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2.头皮裂伤诊疗规范3.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诊疗规范4.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疗规范5.脑胶质细胞瘤治疗规范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一、血肿部位:基底节是常见的血肿部位,其次是丘脑、小脑、大脑皮质、脑干。
二、病因:1.急性高血压引起惊厥造成颅内出血。
2.慢性高血压是由于脑血管内退行性改变而引起。
3.脑血流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以前发生脑出血的部位。
4.物理因素继发于剧烈体力活动,暴露于寒冷户外等。
三、临床表现脑内血肿的病人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症状,常经过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平稳期后出现进行性加重。
四、诊断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五、鉴别诊断(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助鉴别。
(4)脑肿瘤起病缓慢,常有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症状,体检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局灶性神经体征等,可助鉴别。
(5)其它原因所致昏迷如药物中毒、低血糖及乙型脑炎等,均有各自病例特征,一般可与脑出血昏迷区别开来。
六、治疗(一)早期处理1.控制血压及血糖;2.了解凝血状况;3.抗血管痉挛治疗必要时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4.如果神志不清伴有反复呕吐、气道不通畅则考虑插管或气管切开;5.处理颅内压增高;6.控制电解质平衡;7.血管造影对于>45岁,以前有高血压或丘脑、壳核、颅后窝出血的患者可不做DSA。
蛛网膜下腔出血特殊表现与诊断体会
佳。
致 。临床 主 要 表 现 为 下肢 肌力 下 降 。本 组 1 8例 目前 诊 断脊髓 髓 内肿瘤 的最 佳 方 案 , 组 均 经 MR 本 I
均有 不 同程 度 的下 肢 运 动 功 能 障 碍 。MR I检 查 是
于顾 及脊 髓损 伤 将 可 能 导 致 病 人截 瘫 等严 重后 果 。
一
般 多倾 向于保 守 治 疗 、 分 切 除 、 除锥 板 减 压 、 部 切
活检 和放疗 等 , 效果 均 不佳 。近 年来 , 随着 显微 神经
外 科 手术 的发 展及 临床 的广 泛 应 用 , 髓 髓 内肿 瘤 脊
生 活 质 量 。如 脊 髓 内 室 管 膜 是 常 见 的 脊 髓 内 肿
[ ] 王 忠 诚 .神 经 外 科 学 I ] 2 - .武 汉 : 北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9 8 M 湖 19 :
l _
[ ] 陈 赞 , 凤 增 , 伊 龙 .多 阶 段 脊 髓 室 管 膜 瘤 的显 微 外 科 治 疗 3 管 王 [] J .中华 神 经 外 科 杂 志 ,0 6 2 ( ) 1—7 2 0 ,2 1 :41 . [ ] Miai Moik Yohd e iP ee tt no cut 4 yg Y, r aT, s iaF,ta. rsnai foc i o o
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王贵怀 , 忠诚 , 1 王 田军 .巨大 脊 髓 髓 内 室 管 膜 瘤 的 外 科 治 疗 一
Hale Waihona Puke 例 报 告 及 文 献 复 习[ ] J .中 华 神 经 外科 杂 志 ,0 6 2 ( 0 :9— 20 ,2 1 ) 5 7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PPT课件
者病情与动脉瘤情况共同商讨后决定(I级推荐,C级证据)。 (4)对于同时适用于介入栓塞及外科手术的动脉瘤患者,应首先考虑介
入栓塞(I级推荐,A级证据)。 (5)支持手术夹闭的因素:年轻、合并血肿且有占位效应以及动脉瘤的
因素(位置:大脑中动脉和胼胝体周围血管的动脉瘤;宽颈动脉瘤; 动脉分支直接从动脉瘤囊发出);支持栓塞的因素:年龄超过70岁, 无具有占位效应的血肿存在,动脉瘤因素(后循环、窄颈动脉瘤、单 叶型动脉瘤),WFNS量表评分为IV级和V级的危重患者(II级推荐,C 级证据)。
(6)早期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和血流 导向装置等新技术可提高早期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性(II级推荐,B级证 据)。
28
-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七)脑积水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72h内脑室扩张)发生率在15%~87%,临床评分 或Fisher量表评分较差的病例更易出现急性脑积水。约1/3的急 性脑积水患者没有症状,大约1/2的患者在24h内脑积水会自发 缓解。但如果脑积水导致病情恶化或有脑疝风险,需要尽快行 脑室外引流或者腰椎穿刺放液治疗,使颅内压维持在 10~20mmHg。在脑室引流后,有40%~80%意识水平下降的患者 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脑室引流与再出血的相关性尚未确定。
2
-
一、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lemorrhage,SAH)是指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致。
颅脑损伤引起的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进入蛛网膜下腔者,
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脑卒中的康复一、康复评定(一)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与康复医学有密切关系的三种CVD的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为:1. 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⑴诊断要点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一般发病后1-2 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有颈内动脉系统和/ 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作MRI或者CT检查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1982)A 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至少持续24H)意识障碍视力、视野障碍轻瘫或偏瘫、或两侧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偏侧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运动失调B 脑脊液无色、透明C 至少可见下列一项以上辅助检查的阳性改变:(a) CT 扫描可提示脑水肿、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而无出血性改变(b) 脑血管造影发现一支或一支以上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改变(c) 脑扫描提示脑梗塞而除外脑肿瘤3)确定诊断完全具备第B-C 项(倘已行第B 项检查时)高度可能,具备第A B项及第C项之(C)。
脑出血诊断要点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A 常于全力活动或者情绪激动时发病B 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C 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它神经系统局灶症状D多有高血压病史E 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F 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以为G鉴别诊断有困难时若有条件可作CT检查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1982)A CT 扫描可见颅内血肿;B 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 小时:意识障碍;视力、视野障碍;偏瘫或轻偏瘫,或二瘫痪(尤其脑干损害时);偏侧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运动失调;突然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新课件
病历
诊断
• 病因诊断 • 病理诊断 • 解剖诊断 • 功能诊断 • 并发症诊断或合并症诊断
病历
• 每次血气分析均要有病志分析, • 重点病人每班要有病志, • 病情变化或进行了相关处理的要有病志(退热,
使用强心药,镇静,利尿等)。
病历
报告顺序粘贴格式:
• 三大常规 • 血气,微量血糖 • 血液标本如血生化等(生化单不论多大均要裁
医嘱
医嘱
• 护士已签名的临时医嘱不能取消。 • 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最后的少量空行不要时划竖线/接
下一页。 • PPD皮试尽量写在医嘱左侧,留下写皮试结果的地方。 • 必须重抄的医嘱请先与护理部商量好,底稿须保留。 • 医生操作完成后尽快签名,特别是血气分析及血糖不要
漏签名。 • 腰穿及各种操作要局麻,测脑压要开医嘱。
医嘱
撤离呼吸机医嘱:
• 有胃及静脉通道,拔管前禁食4~6小时(临时医 嘱)
• 拔管前半小时 D.X.M 0.5mg/kgiv (临时医嘱) • 充分拍背吸痰后带负压拔管,动作迅速。 • 拔管后间隔1—2个小时临时给予超雾1—2次,
长期医嘱中根据病情开雾化。 • 拔管后停与呼吸机相关的医嘱。 • 气管内痰培养,撤机后1小时复查血气, • 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缺氧的情况及血气结果
医嘱
• 胃肠减压开长期医嘱,需绝对卧床的重病人(如头罩上 氧)开床上擦浴Qd。
• 口腔护理(Tid)、臀部护理等开长期医嘱,并在临时 医嘱上开药。(口泰、烧伤湿润膏、儿肤康、克霉唑软 膏等)
• 留置导尿管的病人要开医嘱,并开尿道口护理bid。 • SPO2、BP、动态血压监测(休克期几小时~几天)、小
ICU诊疗规范
规章制度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证型规律的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证型规律的研究*许小泰1陈殿豫2摘要: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的中医证候和分布规律。
方法选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于广东工业大学医院龙洞门诊部和汕头市中医院就诊的经检查确诊的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依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按照Hunt-Hess 分级标准进行分型。
结果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符合中医证候的风证,出现率为100.00%,血瘀证、火热证的出现率也较高,分别为58.93%、53.57%;患者证状多以组合证型呈现,二证、三证较多,其中风瘀证、风火证、风火瘀证出现率较高,分别为29.46%、25.00%、14.29%;患者Hunt-Hess 分级在中医证型的表现形式为无论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如何,风证、瘀证的表现率都较高,各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0级和Ⅱ级患者无痰证、阴虚、气虚证表现,痰证患者在III 级表现最高,和II 级与IV 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中医证候表现有一定相关性,西医的病情分型可为中医证候辨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证型;辨证;相关性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7.12.004文章编号:1003-8914(2017)-12-1685-03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s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XU Xiaotai 1CHEN Dianyu 2(1.Department of TCM ,the Hospit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China ;2.ICU ,Shant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Shantou 515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CM Syndrom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Methods112cases of patients with SAH from December 2013to December 2016in clinic at the Hospit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he Shant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TCM syndromes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stroke syndrom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Hunt-Hes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ResultsAll patients with SAH wereconsistent with the wind syndrom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occurrence rate was 100.00%.The incidence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heat syndrome was higher ,and it was 58.93%and 53.57%,respectively.Th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often presented a combination of syndrome types ,and two syndromes or more were the main.The wind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ind-fire syndrome and wind-fire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ppeared higher rate ,and it was 29.46%,25.00%and 14.29%,respectively.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with Hunt-Hess classification of TCM syndromes in the patients regardless of the severity of symptoms ,performance rate of wind syndrome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as higher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ll levels (P >0.05).The 0and IIgrade without phlegm syndrome ,yin deficiency ,qi deficiency syndrome ,phlegm syndrome in patients had the highest performance in the grade III ,and the grade II and IV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There is correlation between SAH and TCM syndromes ,andWestern medicine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index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Key word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CM syndrome typ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rrelation*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No.20162107)作者单位:1.广东工业大学医院中医科(广州510006);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院ICU (汕头515031)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表现为由于脑动脉瘤或脑部动静脉畸形导致破裂,使得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概念: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1、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可以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3、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4、脑脊液正常。
5、SPECT、DWI和PWI有助于早期诊断,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
鉴别诊断:1、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
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瘫等。
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脑挫裂伤等。
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原则⑴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
溶栓应在6小时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等。
国内最常应用的是UK,用量为100万~150万IU,给药方法包括静脉和动脉途径,动脉溶栓时可以减少用药剂量,但需再DSA监测下进行。
脊髓血管病诊疗规范(最新版)
8 脊髓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是指发生在椎管内及周围结构、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的血管异常,可以发生在脊髓、神经根、硬膜、椎体、椎旁软组织等,其病理类型包括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等,未见静脉畸形报道。
临床表现1 出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脊髓内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表现为颈胸疼痛,逐渐出现头痛。
伴或不伴右脊髓功能障碍或神经根刺激症状。
脊髓内血肿一般都会造成严重的脊髓功能障碍,通过查体和磁共振检查,一般可以很好的定位和定性。
2 动脉偷流在存在较大或较多的动静脉瘘的脊髓血管畸形中,脊髓正常的血供因向动静脉短路偷流,造成脊髓灌注减少,引起进行性脊髓功能障碍。
3 占位效应血管畸形团对脊髓直接造成压迫;血管畸形团内存在逐渐扩大的动脉瘤;血管畸形内引流静脉瘤样扩张,均可以形成占位效应产生脊髓压迫症状。
4 椎管内静脉高压正常脊髓静脉直接接受来自血管畸形的动脉血,造成静脉压力增高;或椎外静脉引流出路明显减少,造成脊髓静脉压进一步增高,引起脊髓淤血行水肿坏死。
辅助检查1 X线平片椎体血管瘤及体节性脊柱脊髓血管畸形在平片上可以表现为椎体的形态改变。
少部分较大的病变可以使椎管和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变薄。
2 脊髓碘油造影畸形血管团及供血、引流静脉在碘油造影上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虫噬样改变。
3 CT/CTA椎管骨质和形态改变在CT上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少部分畸形团内钙化和脊髓内血肿也可显示。
CTA可粗略显示畸形,但对畸形团的血管构筑分辨率低。
4 MR/MRAMRI是目前脊髓血管畸形最为重要的检查和随访手段之一。
可以显示畸形团的部位、大小,于脊髓的关系、脊髓内出血、水肿和变性坏死。
目前的MRA尚不能清楚显示血管畸形的血管结构。
5 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金标准,数字减影的血管造影可以清晰的显示供血动脉、畸形团和引流静脉,并能显示血流动力学特征。
对诊断分型,指导介入和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诊断与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需要细化到病变的亚型,对治疗及预后才有意义。
脑血管意外诊疗规范
医院脑血管意外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突发头痛,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偏瘫患者,排除能引起此类症状或体征的其他疾病,可考虑为急性脑血管病。
2.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
3.是活动中起病还是安静状态下起病,是否进行性加重,有无头痛、抽搐等先兆症状。
【诊断】1.脑出血:(1)病史:中老年多发,多有高血压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部分患者有头痛、呕吐等前驱症状,起病较急。
(2)症状与体征:常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或出现抽搐、二便失禁,脑膜刺激征阳性。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提示愈后差。
1)基底节出血:表现为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的三偏症状。
2)小脑出血:常见枕部痛、眩晕、呕吐,查体见眼震和共济失调,但偏瘫不明显。
3)桥脑出血:起病急,多半深昏迷,瞳孔针尖样大小,四肢瘫痪,早期出现顽固高热,呼吸不规则。
4)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小,四肢软瘫,高热,呼吸不规则,去大脑强直。
5)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轻,可有癫痫发作。
(3)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显示出血灶的高密度信号。
2.蛛网膜下腔出血:(1)病史:多在活动中起病,有情绪激动、过分用力等诱因。
(2)症状和体征:剧烈头痛、呕吐,多无意识障碍,查体脑膜刺激征明显,多无肢体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3)辅助检查:1)头颅CT显示蛛网膜下腔、脑室含血。
2)脑血管造影、DSA可证实有无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存在。
3.脑血栓形成:(1)病史:多发于老年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史,安静或睡眠中起病,起病较慢,起病后有症状逐渐加重过程。
(2)症状和体征:意识多清醒,血压正常或偏高:1)颈动脉系梗塞:常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失语(优势半球病变)。
2)椎基底动脉系梗塞: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眼肌麻痹,眼震,眩晕,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交叉性感觉障碍。
(3)辅助检查:头CT扫描,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塞区。
4.脑栓塞:(1)病史:起病突然,数秒内症状达到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诊断标准
绝大多数〔90%以上)突然起病,剧烈全头疼,或头疼先位于局部,很快波及全头常伴恶心,呕吐。
短期内出现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呈阳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瘫,体温升高。
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MRA,DSA寻找出血原因。
腰穿。
鉴别诊断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膜炎。
二、治疗
卧床休息,4-6周,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和有利排便。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镇静止痛,根据病情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
保持安静避免血压升高和发生再出血。
可应用人工冬眠配合头部降温。
(三)脱水降颅压,予甘露醇,监测心,肾功能,心,肾功能不全者可用速尿,复方甘油,白蛋白,地塞米松。
抗纤溶药物,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形成,延缓血管破裂处血块的溶解,有利于纤维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对破裂血管的修复,常用6-氨
基乙酸,首次30克加入葡萄糖液1000ml,24小时静点。
以后24g/d,连续2-3周。
也可用立止血静点。
脑动脉痉挛的防治,尼膜同10mg加入0.9%盐水1000ml静点8-10小时,避光。
伽玛刀治疗,病因确定为脑血管畸形者急性期后应进行伽玛刀治疗。
外科治疗,病因确诊为动脉瘤,只要病情及条件允许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以免发生再出血。
三、工作规范
门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可疑出血者及腰穿检查,如有问题,立即让病人平卧,输液,护送到急诊室。
急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如不明确,腰穿检查。
病情较重者,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病人,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再进行CT检查。
给予降低颅压,止血,补液治疗。
进行血,生化,电解质检测。
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如有意识障碍者可加抗生素。
同时抗脑血管痉挛治疗。
针对检查结果对证治疗。
病房: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严重者,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检测,颅脑MRA,DSA 寻找出血原因,如有异常请外科会诊。
让病人卧床休息,4-6周,
保持大小便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止痛,脱水降颅压药,抗纤溶药物,脑动脉痉挛的防治。
监护室:病情危重者,及时向上级医师,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治疗合并症,降低颅压,有意识障碍或饮水呛咳者给予下鼻饲,镇静止痛,抗纤溶药物,脑动脉痉挛的防治。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血气分析,血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