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合集下载

乙肝三系化验单解读

乙肝三系化验单解读

怎么看乙肝三系的报告单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e抗体阴性乙肝核心抗体IgG 阳性乙肝核心抗体IgM 阴性怎样分析“二对半”检查结果乙肝病毒存在三对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因核心抗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血清中不能表达,检测困难,故只能检测二对半而不能检测三对,所以称为二对半。

当五项全部阴性,说明没有感染过乙肝,属于健康者,如出现抗-HBs阳性,或抗-HBs和抗-HBc阳性,上述情况可能是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感染乙肝后治愈而出现的保护性抗体。

乙肝病毒"大三阳"(指HBsAg、HBeAg、抗-HBc阳性)、乙肝病毒"小三阳"(指HBsAg、抗-HBe、抗-HBc阳性)或乙肝病毒阳 (指HBsAg、抗-HBc阳性)。

这三种情况临床多见,并不能表示肝功能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大三阳"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小三阳"、"阳"说明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明显降低,传染性弱。

但如果HBV-DNA呈阳性,则有可能存在病毒变异,仍有较强的传染性。

如果有上述几种情况,肝功能正常,即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五项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拿到化验单后如何判断检查结果是否正常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乙型肝炎五项检查内容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 -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在医学上简称乙型肝炎两对半。

通过抽取静脉血,经过检验获得结果。

在老百姓眼里,是凡结果出现了红色“+” 号,就认为身体出现了毛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检测情况分析

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检测情况分析

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检测情况分析摘要】目的:评估健康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指标测定状况。

方法:这次报告中针对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本疾控中心接受乙肝抗体检测的150名中小学生予以详细研究,其中,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各有50名,都实施乙肝抗体指标检测,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增加乙肝三系统检测,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所得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乙肝三系统检测所得结果。

结果: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占据百分值对比中学生对应检测结果提升(P<0.05),高中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占据百分值对比小学生、中学生对应检测结果差距较小(P>0.05);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虽其HBsAg检测结果和抗-HBs检测结果均阴性,不过抗-HBs加抗-HBc检测阳性情况、HBsAg加抗-HBc检测阳性情况、HBsAg加HbeAg检测阳性情况、HBsAg加HbeAg加抗-HBc检测阳性情况、HBsAg加抗-Hbe加抗-HBc检测阳性情况各1例。

结论:为健康人群开展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指标测定存在重要性,中小学生乙肝抗体指标良好。

【关键词】健康人群;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属于传染疾病,流行范围相对比较广,患病几率比较大,需加强重视[1-2]。

该文对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本疾控中心接受乙肝抗体检测的150名中小学生实施数据样本分析,探究健康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指标测定状况。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一般研究资料这次课题资料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本疾控中心接受乙肝抗体检测的150名中小学生归入样本指标统计,其中,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分别有50名。

1.2 方法全部受检中小学生各收集2mL--3mL静脉血,实施离心处理得到血清,放于2℃--8℃储存,尽早予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采取试纸快速检测方法,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结果是阴性的中小学生实行乙肝三系统检测。

检验实习手册

检验实习手册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手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系(院):班级:实习医院:姓名:年月日 ~ 年月日填写说明1、此手册主要用于考核实习生在各科(室)实习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由科(室)主任、带教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负责评定填写。

2、实习科(室)是指直接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教学组织。

由实习轮转的科(室)分别组织考核。

3、个人小结要据实填写,如操作技术方面可小结实习的项目、操作次数及掌握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4、操作考核由各科室组织,常用技术项目由各科室抽取2-3项考核,但不重复。

5、日常测评及技能考核着重考核实习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际工作能力情况,服务态度、创新意识及优良作风的养成情况等。

6、实习全部结束,汇总实习生各科室出科成绩,请科教科(医教科)对每一位实习生进行全面综合考评并盖章。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告知书为增强我院顶岗实习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确保顶岗实习任务顺利完成,现将有关安全事项告知如下: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实习单位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人身和财物安全。

二、学生在实习期间须严格执行岗位安全规定,杜绝各种事故发生。

特别是在使用实习单位设备或进行其他技术操作时,须经指导老师同意并在其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实习安全事故发生。

三、严格请假手续,擅离实习岗位或请假超假不归,情节严重者将被勒令回校,学校将按有关规定取消实习资格、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取消毕业资格,并通报其家长。

四、注意防火、防盗,在实习期间,不用热得快、电炉、酒精炉和蜡烛;不在宿舍内烧饭、烧菜及使用煤气;远离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不将数额较大的现金和贵重物品存放宿舍,宿舍无人要随时锁门,不轻信陌生人,不将手机、银行卡、家庭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及人物品等随意告诉或交给不熟悉的人,避免受到诈骗或遭受意外损失。

乙肝三抗体

乙肝三抗体

乙肝抗体“三兄弟” 2006年9月21日浏览次数:2022 参加爱肝有奖答题保甘维养粉-肝病营养康复之路畅润口服液-肝病患者福音保肝opc--恪守您的肝脏!保甘护肝卡呵护您肝脏一生乙肝抗体最常见的有三种抗体,即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乙肝还有其它抗体,因不常用,这里就省略了。

抗-HBs这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的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也叫中和性抗体。

它能中和掉乙肝病毒的感染力,保护人体免受乙肝病毒再度袭击。

抗-HBS阳性至少说明三个问题:(1)乙肝病人到了恢复期,从此即将告别乙肝病毒感染;(2)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可能患过乙肝病,也可能是不知不觉中的隐性感染,但现在病毒已被清除,获得了对乙肝的免疫,即使有乙肝病毒侵入体内,也仍然安然无恙;(3)单纯抗-HBs-项阳性,是注射乙肝疫苗并免疫成功的标忐,当然也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了。

在乙肝抗体三兄弟中,以抗-HBS最为特殊,它与乙肝抗原(HBsAg、HBeAg和HBCAg)势不两立,它阳性,抗原们也就阴性了;只在很特殊的情况下,抗-HBS 和HBsAg才同时出现。

抗-HBe这是乙肝病毒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后所产生的抗体,它是在标志着乙肝病毒复制的HBeAg消失后才出现的,抗-HBe阳性,说明大多数乙肝病毒的复制停止,随之病情也会由活动变为静止。

医生在为慢性乙肝病人治疗时,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HBeAg转阴、抗-HBC转阳,这叫“血清HBeAg/抗-HBe转换”,这一转换非常好,病人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病毒由活跃、复制(高传染性)而趋于复制的静止(无或有很低传染性),病情及病变活动也逐渐稳定和静止,这时HBVDNA为阳件。

但是,抗-HBe和抗-HBs不同,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虽说明病毒趋于静止,但不是病毒彻底从体内消失,还要结合HBVDNA来分析。

如抗-HBe阳性,而HBVDNAA阴性,没说的,病毒处于稳定的非复制状态;但抗-HBc阳性,NBVDNA 阳性时,仍说明病毒复制,有较高传染性。

乙肝三系检验结果

乙肝三系检验结果

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序号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1+-+-+2+---+3+--++4-+--+5---++6----+7-+---8-+-++9+----10+--+-11+-+--12+-+++1、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是慢性肝炎,有传染性。

2、急性乙肝感染阶段或者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些。

3、乙肝已趋向恢复,属于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时间持续此种态可转变为肝癌。

4、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

5、既往有乙肝感染,属于急性感染恢复期,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

6、过去有乙肝感染或现在正处于急性感染。

7、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

8、急性乙肝恢复期,以前感染过乙肝。

9、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

10、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11、早期乙肝感染或者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2、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携带者。

所有成人及儿童病毒携带者需要进行定期检测。

定期的肝脏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早期检查可起到早期治疗的作用.建议每六个月复查一次,当然复查的频率须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复查的项目包括:体检,肝功能酶检查,甲胎蛋白和HBV标志物,以及可能的肝脏超声波检查。

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饮酒,研究证明即使少量酒精亦可加重已有的肝损害。

不要食用发霉的或是未经妥善保存的食物,尤其是米饭,玉米和花生。

同时也应避免进食未经加工的海鲜。

虽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不需要进食特别的饮食,但我们知道绿色和黄色蔬菜(如椰菜,西兰花和菜花)对肝脏有益。

这些菜有助于保护肝脏受到外界化学物品的影响。

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CancerSociety)建议食用低脂,低胆固醇及高纤维的食物。

这些食物对肝脏和整个身体的健康都有帮助。

同时要保护好你的家人,务必确定你的配偶,性伴侣,孩子和跟你有密切接触的人均注射了乙型肝炎疫苗。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V感染分析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V感染分析
胞 型 3例 ; 感 染 乙 肝 病 毒 的 3 未 9例 中 B
Ho g i slmp o ain s B i s o ra d kn, y h ma p t t. rt h J u l e i n
o e t lg , 9 9, 0 3 3 —3 6. fHa mao o y 1 9 1 7: 5 5 4 Ku io h M , k mu a ny s i Na a t M , a a H,P e a Ski rv —
资料 与方 法
报道 B淋 巴细胞 型非霍奇金 淋巴瘤 患者 的 H V感染率高( 5 ) B 6 % 基本相同。 渗 考文献
1 P su n l L ue a q i e l C, a r F, h tn u e 1 i C a e o d L, t a .
He aisB vr sDNA n mo o u la lo p tt iu i i n n ce rbod c i . p tl 1 8 3:5— 1 3 el JHe ao ,9 6, 9 s 0.
者 ( 发性 肝 细胞 癌 除 外 ) 原 。 关键词 乙型肝 炎病毒 非霍奇金 淋 巴
瘤 感 染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0 o: 0 3 6 / . s . 0 7 s 1x 21.
2 .6 006
如长期病毒复制 导致 机体免疫功能低 下 , 细胞因子的激活 , 原癌 基 因的激活 , 亡 凋 机制的参与等, 其确切的机制和途径还有 待于进 一步研究 值 得注意 的是我 们 比 较伴有 H V感 染 的 N L患者 和不 伴有 B H H V感染 的 N L患 者 的 II 数 , B H P指 差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一 定 程 度 上 说 明伴 有

24、乙肝三系测定

24、乙肝三系测定

1 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乙肝三系、乙肝两对半;组合项目申请:术前八项。

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 标本采集2.1.1 采用含高效促凝剂或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常规静脉采血约2 ml,无需抗凝。

2.1.2 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号。

2.1.3 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 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送至检验科。

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 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 标本量不足:少于0.5 ml的全血标本,或少于0.1ml的血清或血浆。

2.1.5.2 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3 其它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2 标本保存2.2.1 标本接收后在30min内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

2.2.2 标本保存时间:血清室温(15~25℃)下可稳定48h,在冰箱中(2~8℃)可稳定7天。

-20℃放置12个月。

为避免标本中水份挥发使血清浓缩,对保存超过1天的标本均加塞密闭或覆盖保鲜膜。

2.2.3 已完成测试的标本保存完整的识别号,置2~8℃冰箱内保存7天。

备复检。

2.3 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 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状态。

2.3.2 不建议采集抗凝血标本,如果必须使用血浆,推荐的抗凝剂是肝素。

3 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

乙肝快速测定实验报告(3篇)

乙肝快速测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我国,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和检测HBV感染对于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快速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本实验旨在通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快速测定,评估其检测性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评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测定试剂盒的检测性能。

2. 了解HBsAg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验材料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测定试剂盒(胶体金法)2. 血清样本(HBsAg阳性、HBsAg阴性)3. 仪器:恒温箱、离心机、微量移液器、加样器等四、实验方法1. 样本处理:将血清样本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稀释,混匀。

2. 加样: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将稀释后的血清样本分别加入测试卡和对照卡。

3. 阅读结果:等待反应时间后,观察测试卡和对照卡的颜色变化,判断结果。

五、实验结果1. 阳性对照: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说明测试卡和试剂均无问题。

2. 阴性对照: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测试卡无红色条带,说明血清样本为HBsAg阴性。

3. 阳性样本: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测试卡显示红色条带,说明血清样本为HBsAg阳性。

4. 阴性样本: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测试卡无红色条带,说明血清样本为HBsAg 阴性。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胶体金法进行HBsAg快速测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

2. 实验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对HBsAg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3.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测定具有以下优势:- 操作简便:无需专业知识和设备,易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 检测快速: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有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自建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性能验证方法及结果分析

自建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性能验证方法及结果分析

自建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性能验证方法及结果分析辛娜;杨超;白跳艳;王永锋;康炜【摘要】目的探讨自建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性能验证的方法和程序,充分了解其检测性能,评估并确认分析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用途. 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布的EP系列文件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实验室检测系统评估的要求,对实验室自建的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进行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检测下限等性能参数的验证和评价. 结果 HBV-DNA定量检测低值和高值的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3.4%和1.8%,总精密度CV分别为3.8%和1.8%.正确度初次验证有两项不符合要求,经厂家校准后重新验证符合要求.线性回归方程为y =0.997X+0.012,R2=0.999,线性范围为500-108 IU/ml.检测下限为500 IU/ml. 结论自建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的性能符合要求,能够应用于临床检测.【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7)004【总页数】5页(P365-369)【关键词】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性能验证【作者】辛娜;杨超;白跳艳;王永锋;康炜【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西安710077;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西安710077;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西安710077;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西安710077;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西安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近年来,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概念逐步地进入我们的临床检验实践,临床检验已经进入到一个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时代,ISO15189和CAP认可要求中明确指出临床实验室在开展某一检测项目前需进行方法学认证,充分了解其检测性能,评估并确认分析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用途。

三病检测培训课件

三病检测培训课件

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介绍
标准化操作程序
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程序,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质量控制样品
定期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样品进行监测,评估实验 室的检测能力和质量水平。
人员培训与考核
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人员的 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
外部质量评价参与情况反馈
培训和教育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三病检测的认识不断提高,相关培训和教育也将更加普及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护能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增强了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培训中的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让学员们充分交流 了心得和体会,增强了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病检测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进步,更加快 速、准确、便捷地检测相关疾病。
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除了传统的临床应用外,三病检测技术还将不断拓展到公共卫生、 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REPORT
05
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建设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01
明确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确保所有工作都符合质量要求

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02
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确保实验室工作的
规范化和标准化。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03
通过培训、监督、考核等手段,确保实验室人员充分理解和执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员们对三病检测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拓展了相关思路和视野。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传染科题库(三)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传染科题库(三)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传染科题库(三)1、单选以下不用于软下疳治疗的药物是()。

A.青霉素B.阿奇霉素C.红霉素D.头孢三嗪E.高锰酸钾正确答案:A2、单选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支气管肺炎(江南博哥)B.肺不张C.败血症D.尿路感染E.应激性溃疡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属记忆题、理解题。

考学生对乙型脑炎并发症的认识。

预测错误率不高。

常见错误:选答"D",说明未掌握在乙型脑炎极期患者,由于常出现昏迷,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因为抢救需要应用人工呼吸器等原因,乙型脑炎患者的并发症中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要点乙型脑炎的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3、单选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鼠蚤B.蜱C.蚊子D.人虱E.恙螨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这是3道记忆题。

重点考学生对常见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的认识。

预测错误率不高。

人虱和鼠蚤分别是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而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

应复习立克次体病的流行病学部分,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要点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人虱;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鼠蚤;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

4、单选起病缓慢,无明显发热,贫血,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多见于()。

A.急性阿米巴痢疾B.细菌性食物中毒C.霍乱D.急性菌痢E.肠结核正确答案:A5、判断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正确答案:对6、单选患者,男,7岁,学生。

近4天来发热、头痛、头晕、疲乏、食欲不振,间觉恶心,尿色黄如浓茶,尿量一般。

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8.8℃,面色潮红,结膜稍充血,巩膜轻度黄染,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

腹软,无压痛,肝于肋下1.5cm可触及,质软,无触痛。

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为8.7×109/L,分类计数N0.74,L0.21,E0.03,M0.02。

红细胞为4.82×1012/L。

对明确诊断有较大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肥达反应B.外斐反应C.肝功能检查D.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E.肝B型超声检查正确答案:D7、单选急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最迟出现的标志物是()。

病原基础实验报告(3篇)

病原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观察方法。

2. 掌握细菌革兰染色技术。

3. 了解鲎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学习药敏试验的操作步骤。

5. 掌握皮肤细菌检查的方法。

6. 熟悉五糖发酵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分析。

7. 了解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和步骤。

实验材料:1. 细菌样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 革兰染色染料:结晶紫、碘液、酒精、盐酸酒精。

3. 鲎试剂。

4. 药敏纸片。

5. 皮肤拭子。

6. 五糖发酵培养基。

7.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

实验方法:一、细菌革兰染色1. 将细菌样本涂布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

2. 使用结晶紫染色,染2-3分钟。

3. 洗去浮色,使用碘液媒染1分钟。

4. 使用酒精脱色,观察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颜色差异。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1.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样本,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2. 记录观察结果。

三、鲎实验1. 将鲎试剂加入含有细菌样本的试管中。

2. 观察试管中的变化,记录结果。

四、药敏试验1. 将药敏纸片贴在含有细菌样本的培养基上。

2. 观察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大小,记录结果。

五、皮肤细菌检查1. 使用皮肤拭子采集皮肤样本。

2. 将皮肤拭子涂布在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六、五糖发酵实验1. 将细菌样本接种到五糖发酵培养基中。

2. 观察培养基中的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七、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1. 使用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2. 观察结果,记录检测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细菌革兰染色观察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形,单个或成对排列;大肠杆菌为杆状,单个或成链排列。

三、鲎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鲎试剂加入细菌样本后,出现凝集现象。

四、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啉敏感。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例1:患者,女,13岁,因感冒到我院诊疗,临床医生予血、尿分析检查。

尿分析结果出现精子计数阳性,检验员将电脑打出报告单随手发出,患者家长发现情况后反复询问女儿后,对检验结果产生强烈的不满,并引发纠纷。

例2:患者,男,38岁,于2004年来我科做肝功和乙肝二对半,当时所做的结果是两对半五项指标均显示阴性。

大约过了1个月的时间,患者拿着另外一家医院最近所做三对化验单,化验单上HBsAg阳性,并要讨说法,说我们误诊,延误了治疗,而引发纠纷。

讨论所谓的误差,是指检测结果与所测样本的实际指标(又称真值)的接近程度。

越接近真值的误差越小,其结果的准确性越高。

总体来说误差包括允许误差和非允许误差。

在实验室里误差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产生误差的常见原因:①生理性变化:例如一个人1天内血细胞计數上下午的数值不同,血液浓缩和血液稀释后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大汗后和大量输液后血液浓度变化的差异;尿液中成分的浓度常随尿量和膳食情况而改变,不同时间内所采集的尿液其检验结果常不一致,清晨第1次尿液作试验,其结果较恒定可靠。

②实验人员操作上的误差:包括操作者视觉上的误差,如吸管吸取血清或试剂时液平面刻度的判定,移液器的精确度等。

③检验仪器设备的误差:仪器的灵敏度,吸针及吸头的洁净度,机器的认读错误。

本文例1即是机器认读错误而引起。

④试剂造成的误差:不同生产商或同一生产商不同批号的试剂,都可造成检验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别。

就乙肝两对半试剂来说,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灵敏度与特异性存在一定的差别。

据广东张氏报道资料显示,不同厂家试剂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9.4%~99.3%、78%~89%,存在较大差异。

煤炭总医院秦氏也有同样的报道,以HBsAg(1nm/ml)检出为例,有的试剂100%可检出,有的试剂检出率仅70%。

此外,实验试剂变质、污染也可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

⑤过失误差与恶意误差:过失误差是人为的责任误差,主要表现样本采集不当或不合乎要求,标本采集时标签、标号错位或摆放运送发生错误;恶意误差是个别工作人员出具假报告、患者找人冒名顶替采集标本以及标本替代所出现的主观故意,使检验结果出现误差,这种误差可出现在同一医院,也可出现院际之间。

浅谈乙肝三抗体阳性

浅谈乙肝三抗体阳性
量分析仪NUACOZ,试剂盒由上海申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60 例“乙肝三抗体阳性”的人中5 例HBv一DNA 阳性,60 例
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3 讨论 “乙肝三抗体阳性”形成的机制: ( 1) 乙肝病毒 5 区基因突
变,HBs Ag突变株再感染,这种自然发生5 区基因突变株可以引 起免疫逃逸,使病情持续; (2) 乙肝病毒X 区基因突变,从而抑制 了X蛋白的转录活性及对病毒增强因子和启动因子作用,影响
一HBe 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一HBs 不同。抗HBc 一IgM可
以说是机体感染 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抗体,在乙型
肝炎的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随着 急性乙型肝炎的恢复,抗HBc 一殆M滴度(以及抗HBc一1醉)降低
乃至消失。抗 一HBc 不是保护性抗体。抗 一HBc 在血中呈低滴度 且与抗 一HB。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抗 一HBc 和抗 一HBe 并不是病毒本身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虽 然不是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如果它们能与中和病毒的抗 一HBs 一同存在,就说明具有三种抗体的人确实有一个良好的免疫系 统,在乙肝病毒感染后能很快地清除了病毒,获得了免疫力的健 康恢复者。
3 讨论 本方具有益气养血、扶正固本之效 ,可以抑制肺癌组织的增
“乙肝三抗体阳性”表明人侵人体的HBV 在人体强大免疫 反应的重创下,先是由高复制变为低复制,接着又由低复制变为 被清除。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 1) 是在急性HBv 感染进人
“恢复期”之后,人体在清除了人侵的HBV’‘主力”之后,另有小股 “残余”的HBV有待进一步被清除; (2) 是在人体清除了HBv 的
化疗组
0. 3吐

口腔正畸患者初诊检测乙肝三系统的必要性

口腔正畸患者初诊检测乙肝三系统的必要性

口腔正畸患者初诊检测乙肝三系统的必要性韩建林;张淑文【摘要】对口腔正畸治疗的初诊患者进行乙肝三系统的检测,以了解患者针对乙肝的免疫状况,探讨口腔正畸患者在治疗中发生乙肝交叉感染、医源性传播、职业性传播的可能性。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500例为对象,进行乙肝三系统的检测。

结果:统计指标显示,被检测的群体中有乙肝病毒(HBV)的感染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乙肝病毒没有没有免疫力。

结论:在正畸治疗的过程中,阳性患者可能成为传染源,存在着交叉感染的危险性,初诊患者在治疗前有必要进行乙肝三系统的检测。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1(040)006【总页数】2页(P176-176,175)【关键词】乙肝病毒;正畸治疗;交叉感染【作者】韩建林;张淑文【作者单位】兰州市口腔医院,甘肃兰州730030;兰州市城关区妇幼保健所,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4.211 引言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全球约有20亿的人感染过肝炎病毒,肝炎每年导致的死亡病例超过100万人。

这20亿人感染过肝炎病毒,主要包括甲型肝炎(HA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丁型肝炎(HDV)、戊型肝炎(HEV),各种肝炎对人体的危害都很大,而危害最大的是乙肝,其可导致肝硬化、肝癌。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而我国又是乙肝病毒高发的国家之一,据报道我国乙肝携带者是9300万,其中2000万到3000是慢性乙肝患者[1]。

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乙肝患者以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其血液、唾液、体液及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与乙肝急性,慢性急性发作时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机体,通过破损黏膜进入血液即可感染上乙肝病毒。

检验结果审核及报告制度

检验结果审核及报告制度

检验结果审核及报告制度整形美容医院第1页共页标题:编写人:批准实施日期:检验结果审核及报告制度一、检验标本检测完毕后,要认真核查结果报告单,要求核查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项目及结果、计量单位、规范。

二、检验报告单如有下列情况如黄疸、溶血、乳糜血等要在化验单上标明。

如有疑问者重新复查。

三、注意保护客人的隐私权。

四、本检验报告单只对本标本负责。

五、按时发放检验报告单不能按规定发放的应向检方说明。

六、检验报告必须两人签字,结果出具后审核者在鉴定前一定要检查一遍确认无疑时方可发送报告单。

七、送检报告时要与值班护士接收后鉴定签收。

整形美容医院第1页共页标题:编写人:批准实施日期:血细胞的分析仪的采集和注意事项以及操作规程一、血细胞采集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如有此情况者请受检者休息15分钟后再进行采血。

为了避免针口感染采血前一天先洗干净手臂,采血当天不要穿衣袖过紧的衣服,以免引起采血后血管水肿。

二、采血结束后。

让客人用棉签按压针口大约2-3分钟,然后轻轻摇动采血管使血流抗凝剂充分溶解后,把采血管上标明编号、姓名、放置15-25分钟后进行测试。

三、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开机前检查试剂是否足量、试管里有无扭结。

倒空废液瓶,打开机器的开关,等待机器自主清洗管路后,本机界面出现WBC≤0.3 RBC≤0.3 HGB≤1 PLT≤10 如果达不到此显示结果将进行维护程序。

四、请将溶好的采血管,在计数界面下按模式键,采血针将自动吸取样本液。

等测试结果计数后将自动打印结果。

五、每天测试完毕后一定要用E—I清洗液执行关机程序。

等到屏幕提示“关闭电源”时关掉主机电源。

注意事项:1环境要求,防尘、电源要求稳定,室内温度20-26度。

2如遇(WRC或RBC)堵孔。

请按“清洗”、排堵、如不成功执行菜单→维护→探头清洁液浸泡。

六、日常维护每天开机做质控,每天关机用E-I清洗液,每周用探头清洗一次。

整形美容医院第1页共页标题:编写人:批准实施日期:血细胞操作流程图操作前的准备开机每日质控全血模式否全血加样预稀释样本分析关机前打开清洗液确定关闭电源开关整形美容医院第1页共页标题:编写人:批准实施日期:生化室工作制度和承担任务一、生化室由张利婷检验师专人负责操作。

3传染病预防控制

3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预防控制单选题1.下列哪项指标描述的是构成比例关系:AA累积发病率B死亡率C发病密度D婴儿死亡率2.下列哪项指标用于描述疾病或事件发生的速度:CA累积发病率B病死率C发病密度D婴儿死亡率3.对某疾病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评价其效果最恰当的指标是该病的:CA死亡率B患病率C发病率D病死率4.患病率指标来自:AA现况调查资料B门诊病例资料C住院病例资料D急诊病例资料5.现况调查中应用的主要分析指标是:CA累积发病率B罹患率C患病率D发病密度6.某市居民肺癌年死亡率为0.5‰,其中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9‰,非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08‰,则该市居民肺癌死亡中归因于吸烟的比例:DA 0.42‰B91% C 80% D 0.847.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比值比(OR)的含义是指:CA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比B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差C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的比D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差8.婚宴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曲线:AA点源模式B持续同源模式C增殖模式D不确定9.幼儿园发生水痘暴发的流行曲线:CA点源模式B持续同源模式C增殖模式D不确定10.沙门菌污染某品牌花生酱引发食物中毒的流行曲线:BA点源模式B持续同源模式C增殖模式D不确定11.某水厂多批次桶装水污染诺如病毒导致胃肠炎暴发流行曲线:BA点源模式B持续同源模式C增殖模式D不确定12.下图为某校学生诺如病毒(潜伏期最短12小时,中位值33小时)胃肠炎暴发流行病曲线,该校食堂供应早餐和午餐,请推断可疑餐次:DA10月31日早餐B10月31日午餐C11月1日早餐D11月1日午餐13.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某县7所学校同时发生点源模式暴发疫情:AA求同法B求异法C剩余法D类推法14.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副伤寒暴发学校的病例均为住校生,该校的走读生和教工均无人发病:BA求同法B求异法C剩余法D类推法15.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勘探队队员发生6例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疫情。

乙肝三系统检查结果分析

乙肝三系统检查结果分析

乙肝三系统检查结果分析1、HBsAg:它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

2、HBsAb(抗—HBs):是由HBsAg诱导产生的,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它的出现标志着能对HBV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

3、HBeAg:是组成乙肝病毒核心的部分,它的出现是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志,传染性强。

4、HBeAb(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出现,表明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减弱。

5、HBcAb(抗—HBc),也不是保护性抗体。

抗—HBc包括抗—HBcIgM抗体和抗—HBcIgG抗体。

抗—HBcIgM抗体出现早,但消失较快,持续时间短,故化验报告单上抗—HBcIgM抗体阳性可作为HBV感染及复制的标志。

乙肝三系定性定量检查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为乙肝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了精准的科学依据,意义重大。

具体分析如下:①乙肝三系统135阳性,也就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均呈阳性,俗称“大三阳”,意味着确定感染乙肝病毒,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②乙肝三系145阳性,也就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呈阳性,俗称“小三阳”,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病毒复制低下,传染性弱。

虽然小三阳病毒复制慢,但小三阳有一个更可怕的特点就是容易被忽视,产生癌变。

③乙肝三系全阴性,表示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对乙肝病毒也没有抵抗力,此类人群属易感人群,需要立即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完成接种。

若乙肝表面抗体仍为阴性或弱阳性,需要继续接种,或打乙肝疫苗加强针。

④单纯第2项阳性,是曾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康复的标志,或者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意味着人体内已存在保护性抗体,不易感染乙肝病毒。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保护作用也不是完全的,绝对的,若其滴度太低,或者是病毒大量侵入时,仍有可能被感染乙肝病毒。

⑤乙肝三系25阳性,表示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完全康复,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力,不易感染乙肝病毒,是治疗乙肝最理想的形成。

乙丙肝化验指标解读AA-pp

乙丙肝化验指标解读AA-pp

1992年前接受输 血或器官移植者
母婴传播可能 医务工作者 性传播可能
检查结果的解释
HCV抗体
阳性 阳性
HCV RNA
阳性 阴性
解释
急性或慢性HCV感染 曾HCV感染缓解;或急性HCV感染期病毒血 症低、假阳性
阴性
阳性
早期HCV感染;免疫缺陷患者慢性HCV感染; HCV RNA假阳性
阴性
阴性
无HCV感染
少见乙肝五项分析举例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
+

①基因变异、不同亚型 HBV 感染者②血清转换期使用敏感方 法检测出低滴度的 HBeAg
少见乙肝五项分析举例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

+
+
乙肝三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乙肝病毒,目前处于恢复状态,可 以考虑已经自然痊愈,就像伤口好了留下一个伤疤一样
“两对半”分析举例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 + + + + + + + + + + + + + +
大三阳 小三阳
乙肝五项分析举例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 + + + + + + + + + + + + + +
急性肝炎早期,传染性强
(+)——是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提示病毒复制水平低或已清除
检测的结果与Dane′s颗粒数目直接相关
乙型肝炎的预防 •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 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 • 新生儿 • 婴幼儿 • 高危人群:医务人员、血液接触者、托 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 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 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 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 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如何正确理解医院检验科发出地关于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
[关键词]乙肝整合突变缺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地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地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地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地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地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地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地,乙肝病毒地感染率超过了,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地乙肝病毒感染检测地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地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地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地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抗)、乙肝抗原()、乙肝抗体(抗)和乙肝核心抗体(抗)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对其真正地含义,由于认识过程地原因,加之个人理解地不足仍有不少误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于年由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地“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存在于地外壳部分.有一个特异地共同抗原决定簇“”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和“/”,最常见地血清型为、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为主,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地本地民族几乎全为.血清中检出是乙型肝炎地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周,至恢复期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出现.但有部分患者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地地区段和肝细胞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
乙肝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这类人通常称为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含量在~μ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地携带者最低含量为.含量高者可达μ以上.但有少部分感染者血清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地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为主,很少或不合成,从而使外周血中无.地前基因编码,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地不同分为、、和.决定簇具有很高地免疫原性,在地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可引起抗应答.如基因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地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决定簇地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地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和抗.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地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地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区丢失突变(氨基酸~)是引起阴性地感染地重要原因,启动子位于前,是合成地调节元件,前地丢失突变则会影响启动子地功能,进而影响地合成.
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地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 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仅为感染地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地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抗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地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抗是一种中和抗体,
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地时间.以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地抗,对地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抗为对具有免疫力地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抗等.一旦出现除抗以外地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和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⑴可能为抗产生地早期,②或属于不同亚型地感染,③或由地基因变异所致.

为地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共同地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地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地.其在血清中地出现时间稍后于,一般血清阳性者,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地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或抗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或可表现为阳性.
与病毒颗粒、具有伴随关系,是复制活跃地血清学指标,血清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急性乙肝病人血清持续阳性个月以上,则有疾病慢性化倾向.
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抗()、()地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地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抗
当血清转阴后,可出现抗,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不同.
.总抗和抗
从机体对抗原地免疫应答来看,最早出现地是对地细胞免疫应答(地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对地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总抗包括抗、、和等.抗可以说是机体感染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地特异抗体,在乙型肝炎地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型肝炎地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地恢复,抗滴度(以及抗)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则常表明病人乙肝有慢性化倾向.研究表明,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循环中,抗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地指标之一.抗不是保护性抗体.抗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地标志.
.乙肝“两对半”检测应用地误区
乙肝“两对半”地临床检测应用极为常见,并且常将不同地阴阳性模式与乙肝患者地临床症状或过程联系起来,有地甚至进行乙肝“两对半”地定量测定,以判断乙肝患者临床治疗地效果.这中间存在对“两对半”结果应用地较大地误区,是对这些病原体感染者体内相应抗原抗体地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治疗之间地关系不了解所致.目前针对感染性疾病抗病原体地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类:①杀灭,如梅毒和结核病地抗菌素应用治疗;②抑制,如乙肝和丙肝地抗病毒治疗.当治疗有效时,前者表现为病原体地消失,后者表现为病原体数量地动态性降低.因此,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地是病原体地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地多少.而抗体,因其是机体对病原体特定抗原成分地特异免疫应答地产物,既使是病原体因抗菌或抑病毒药物地应用已消失或大大减少,其也可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地一段时间或持续存在,其与病原体地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无正相关关系.也许有同仁要问,那么病原体抗原呢?其不是病原体上地一部分吗?应该说其含量高低与病原体之间有正相关了吧.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上面提到地和就不行,因为在乙肝患者血循环中以三种形式存在,①圆形颗粒②管形颗粒③颗粒.其中只有颗粒中存在乙肝病毒,但其仅占所有地,其它绝大部分为空地圆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所以和乙肝病毒之间自然就缺乏正相关.而通常与乙肝病毒存在之间有很好地正相关,其也是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地一个主要血清学指标.按理其应该可以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地观察指标,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由于乙肝病毒基因组地前区常易出现点突变,使得表达缺失,此时血清测定为阴性,但病原体仍大量存在.因此,也不能作为乙肝患者抗
病毒疗效观察地指标.
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量测定价值地只有抗.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地判断;也就是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定量超过,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地免疫力,免疫力及持续时间与抗含量高低应成正比.
总而言之,“两对半”结果地实质其实只是机体感染后免疫应答结果地反映,与乙型肝炎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之间并无必然地联系.因为绝大部分感染者并不出现肝炎症状,而只是表现为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地产生,而得到不同地“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两对半”结果地阳性,反映地只是感染了,与临床病情轻重之间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检验科张红东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