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 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1
寒哮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 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3
初期
肺阴亏损
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 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滋阴润肺
月华丸
中期
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 虚火灼肺 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 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阳虚水泛
8
肺 痿
虚热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4
8
肺 痿
虚寒 心虚胆怯
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 尿,舌质淡,脉虚弱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 或细弦
温肺益气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补肾纳气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初期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病人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来治疗内科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通常与阴阳失衡有关,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的发生与五行学说息息相关,通过对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形态、强度和节律等特征,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脉诊在中医内科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学在诊断疾病时,主要依据中医诊断标准来判断病情。

中医诊断标准包括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等要素,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病变特点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病人的诊断。

三、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内科疾病中的常见病种,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辨证施治、益气化痰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利湿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4.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尿毒症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五、结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方法,来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工作总结(精选5篇)

中医内科工作总结(精选5篇)

中医内科工作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中医内科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一.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肺--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鼓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eirui)汤化裁二.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壅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五.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氺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瘀阻心脉—化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六.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舒肝散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七.不寐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八.癫狂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铂养心丹九.痫病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病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十一.呕吐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十二.腹痛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湿热蕴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十三.泄泻寒湿內停—--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药方加减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十四.痢疾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减十五.便秘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加减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加减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流丸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加减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加减十六.胁痛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十七.黄疸1.阳黄……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胆俯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2.阴黄…..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十八.积聚1.聚证….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加减2.积证……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淤汤合六君子汤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十九.鼓胀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郁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阳虚氺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二十.头痛1.外感……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3.内伤…….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减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肾精亏虚----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二十一.眩晕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二十二.中风1.中经络…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加减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2..中脏腑…..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二十三.水肿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脾加术汤加减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湿热蕴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加减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二十四.淋证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二十五.郁证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二十六.血证1.咳血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2.吐血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气虚血虚---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3.便血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4.尿血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脾不充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5.血衄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二十七.消渴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贵肾气丸加减二十八.痹证 1.风寒湿痹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痹通络—双合汤加减第二篇:中医内科何谓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内科学工作总结范文

中医内科学工作总结范文

中医内科学工作总结范文
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认真履行中医内科医师的职责,积极开展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临床医疗工作
1. 严格遵守医德医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充分尊重病人,积极倾听病人述说病情,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查体,根据病情特点采取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2. 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中医内科诊疗水平。

通过阅读文献、参加培训等方式,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不断丰富诊疗经验。

3. 遵守医院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嘱,做好病历记录工作。

配合医院做好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二、科研工作
1.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撰写并发表了XX论文1篇,参与临床研究项目1项。

2. 承担了XX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环节,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
通过过去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医内科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得到加强,中药配伍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为患者服务的热情也得到坚定。

今后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争取为医院中医内科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内科的中医知识点总结

内科的中医知识点总结

内科的中医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包括肺系、心系、肝系、脾系、胃系、肾系、小肠系、大肠系、膀胱系等。

其中肺系指的是肺、气管、支气管等器官相关的疾病;心系指的是心脏、心包等器官的疾病;肝系指的是肝脏相关的疾病;脾系指的是脾脏相关的疾病;胃系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等器官相关的疾病;肾系指的是肾脏相关的疾病;小肠系指的是小肠相关的疾病;大肠系指的是大肠相关的疾病;膀胱系指的是膀胱相关的疾病。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等。

外感病因指的是外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如风寒湿热等;内伤病因指的是人体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情志病因指的是情绪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如喜怒悲忧等。

在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还包括了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变化和代谢过程,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内容。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内容。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腹音等进行诊断;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疾病过程等进行诊断;切诊是通过把握脉搏的频率、位置、形态、节律等进行诊断。

四诊合参是指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诊断结果。

四、中医内科疾病的鉴别中医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包括辨证和辨病两个方面。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望、闻、问、切的信息,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诊断的过程;辨病是指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疾病的病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中药药物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是指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手段,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理人体的气血津液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治疗是指通过按摩等手法,调整病人的气血运行,改善病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食疗治疗是指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内科疾病。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内容需要掌握和总结。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病因病机的辨析。

中医内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和治疗,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而病因病机的辨析是治疗的基础。

病因病机的辨析包括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病情和切诊患者的脉象等方式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二是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病情辨证确定治疗方法的过程。

中医内科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人和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包括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情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方案,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中药治疗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三是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理阴阳平衡包括药物调理、饮食调理、按摩调理等多种方式。

药物调理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等;饮食调理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比如寒热调理、湿燥调理等;按摩调理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拿、拨罐等。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四是预防和保健。

中医内科学强调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和保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内科学提倡养生保健的方法,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的辨析、辨证施治、调理阴阳平衡和预防和保健等。

实用中医内科期末总结范文

实用中医内科期末总结范文

实用中医内科期末总结范文近几个月的学习,使我对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我对中医内科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中医内科医生的角色和责任。

一、理论学习在中医内科的理论学习中,我主要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内科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我还学习了与中医内科密切相关的病因、病机和病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六淫”、“七情”、“内伤”等。

这些理论的掌握,为我们确定疾病的诊断方向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诊断技术中医内科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问诊、望诊、切诊和闻诊四诊法。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详细的问诊,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学会了如何通过望诊患者的舌苔、脉象和病理表现,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学会了如何通过切诊和闻诊患者的病理体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向。

这些诊断技术的掌握,对我准确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三、治疗方法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康复理疗三个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机和病理,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在针灸疗法方面,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理,选用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在康复理疗方面,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机和病理,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护理。

这些治疗方法的掌握,对我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四、角色和责任作为中医内科医生,我们的角色和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个医师和朋友。

我们要全心全意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我们不仅仅要给予他们医学上的帮助,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

我们要用心用情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全力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总之,中医内科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理论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学科。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
1. 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指出了阴阳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血津液理论则涉及到体内液体和气的运行与调节。

2. 疾病分类:中医内科学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和杂病三类。

内伤是由于内部
因素引起的疾病,外感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杂病则是其他不易归类的疾病。

3. 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主要依赖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是通过
观察患者的外表和精神状态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息、呼吸和声音来获取信息,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

4. 防治原则: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势利导等。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抵抗病毒和恢复健康,辨证施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势利导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来调整治疗方案。

5. 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咳嗽、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学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1.概念: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恶寒、发热、脉浮)2.沿革:(1)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1997.62)(2)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治疗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3)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1995.55)(4)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2012.57)3.病因病机病因:(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2)时疫疫毒伤人(时行感冒)。

病机:邪犯肺胃,卫表不和。

病理:风寒感冒出现恶寒发热的病理是: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1999.55)4.辨证论治(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008.171)(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2006.57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辨证2005.57 2009.69)六一散(小便短赤)、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2>体虚感冒(体虚感冒的治法2011.163)(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①参苏饮②玉屏风散(表虚自汗,易伤风邪)(2007.138气虚感冒方药:①②)(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再造散歌诀:感冒四时风邪袭,头痛鼻塞流鼻涕,发热恶寒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歧,若有气虚参苏用。

加减葳蕤疗阴虚。

第二节咳嗽1、概念: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2、沿革:(1).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

《素问》”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

”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

(2.)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2001.55 2009.70)(3)《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1998.56)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中医内科学总结5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总结5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总结5版教材.doc中医内科学总结(第5版教材)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总结基于第5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旨在为医学生和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指南。

第一部分: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知识1.1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的核心,用于解释生理、病理现象。

脏腑学说:描述人体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阐述经络系统在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

1.2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劳逸: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1.3 诊断方法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辨证论治: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第二部分: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2.1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风寒、风热感冒的辨证与治疗。

咳嗽:外感、内伤咳嗽的辨证与治疗。

哮喘:实喘、虚喘的辨证与治疗。

2.2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寒邪、饮食、情志等引起的胃痛。

泄泻:急性、慢性泄泻的辨证与治疗。

便秘:实秘、虚秘的辨证与治疗。

2.3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虚、心实引起的心悸。

胸痹: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中医治疗。

2.4 泌尿系统疾病水肿:肾性、心性、肝性水肿的辨证与治疗。

淋证:泌尿系统感染的中医治疗。

2.5 神经系统疾病失眠:心脾两虚、肝郁化火引起的失眠。

头痛:外感、内伤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第三部分:中医内科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中药:中药的选用原则和配伍禁忌。

方剂: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

3.2 非药物治疗针灸:针灸的原理、操作和适应症。

推拿:推拿的原理、手法和适应症。

食疗:食疗的原则和常见食疗方案。

第四部分:中医内科疾病的预防与调养4.1 预防原则未病先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疾病。

既病防变:及时治疗,防止疾病加重。

4.2 调养方法情志调养: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饮食调养: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起居调养: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结语中医内科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涵盖了多种治疗方法和预防调养策略。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中医培训心得体会感悟第一段:介绍中医培训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借鉴。

然而,中医的疗效和治疗方法也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和精髓,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中医培训。

我也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医培训,这次培训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深深感悟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第二段:分享中医培训的实践体验(300字)。

在这次中医培训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环节。

通过观察和亲身操作,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倡导的“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综合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多种信息,运用中医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方法不仅能发现疾病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指导我们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实践环节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的“阴阳”理论,明白了平衡与调和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更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第三段:探讨中医培训对我个人的影响(300字)。

参加中医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中医强调“调理”而不是“拔草”,注重整体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与西医注重疾病治疗不同,中医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节。

这种治未病的理念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的健康,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也让我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我开始主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这不仅使我在中医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还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四段:反思中医培训对现代医学的启示(200字)。

中医培训让我意识到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和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

虽然现代医学在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个体化、整体性和长期效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天人合一”。

中医内科学总结2023

中医内科学总结2023

中医内科学总结2023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2023年的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现状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内科学是指中医学关于人体内脏器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其特点是强调“辨病辨证,辨证辨病”,即通过辨别不同的证候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案。

1.2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领域中医内科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同时,中医内科学在预防疾病和康复期的护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3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此外,中医内科学还运用了许多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技术,如脉诊、舌诊等。

二、2023年中医内科学的新进展2.1 中医内科学理论的创新在2023年,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研究人员在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疾病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应用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将中医内科学应用于临床实践。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效得到了验证,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2.3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2023年,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

许多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三、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展望3.1 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育与培训为了推动中医内科学的发展,需要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通过提高中医内科学的专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内科学专业人才,为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内科实习总结精选7篇

中医内科实习总结精选7篇

中医内科实习总结精选7篇中医内科实习总结(精选篇1)本人于20__年8月开始在__市中医院实习。

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

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

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

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

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

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

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

”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

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

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

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

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

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

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

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

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

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39;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

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

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

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

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

中医内科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中医内科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医内科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中医诊疗服务的重任。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医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在院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医院工作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一)加强中医特色建设1. 提升中医诊疗水平:通过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各类中医学术交流活动,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提升中医诊疗水平。

同时,加强与西医科室的交流合作,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诊疗效果。

2. 发挥中医优势:针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咳嗽、胃炎、高血压、糖尿病等,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拔罐等,取得了显著疗效。

3. 开展中医养生保健:针对亚健康人群,开展中医养生保健讲座,普及中医养生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1. 简化就诊流程:优化挂号、就诊、缴费等环节,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2. 加强医患沟通: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咨询热线等方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方便患者查询就诊信息。

(三)提升团队凝聚力1. 加强思想教育: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团队凝聚力。

2. 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3. 关爱员工: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工作亮点(一)中医诊疗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中医诊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在各类中医学术交流活动中,我科医护人员多次获奖,得到了同行和患者的认可。

(二)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我科得分始终位于前列。

(三)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文体活动、关爱员工等措施,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科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化痰利气、止咳平喘
喘证
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辨虚实、表里、寒热
实喘治肺、虚喘治肾
水肿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辨阴阳虚实、脏腑归属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淋证
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辨六淋之类别、证候之虚实
清热利湿通淋
癃闭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辨虚实、缓急、轻重
“腑以通为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疾病名称
基本概念及病机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感冒
外感风邪或时行疫毒,肺卫功能失调
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解表达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外感与内伤、风寒、风热、风燥等证型
宣肺散邪、止咳
哮病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
阳痿
肝、肾、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经络失畅
辨虚实、标本、脏腑归属
实证宜疏通、清利,虚证宜温补、调养气血
心悸
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安神定悸
胸痹
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辨虚实、寒热、痰浊、血瘀
活血化瘀、宣痹通阳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一、理论基础:1.五脏:心、肺、肝、脾、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各有其主要功能和调节作用。

2.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为有挟积物的六个器官,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相关。

3.十二经脉:经脉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的通道,掌握经络的运行规律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4.辨证施治: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结果,确定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用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

二、常见疾病与治疗:1.咳嗽:咳嗽是常见内科疾病,中医认为多为肺失宣降而引起的。

治疗方案包括清肺、宣肺等方法,常用药物有川贝、百部、杏仁等。

2.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由肺气虚、肺肾阴虚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气、补肺阴、通络畅气等,药物有细辛、麻黄、玄参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平肝息风、益肾补气、疏肝解郁等,药物有黄连、黄芪、丹参等。

4.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病,多由心肝不足、痰浊内蘊等引发。

治疗方案包括养心安神、活血化瘀、化痰降脂等,药物有丹参、三七、决明子等。

5.糖尿病:糖尿病多由脾胃虚弱、肺肾阴虚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养胃、益气养阴、滋阴降火等,药物有黄芪、山药、当归、桑叶等。

三、预防和养生:1.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选择适宜的食物。

2.调节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情绪调节等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3.护肝肾:肝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保护肝肾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掌握了中医学丰富的理论与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中医内科学强调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个体的疾病表现和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肺系疾病一、感冒(最早见于《仁斋直指万》;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是《类证冶栽》;感冒的病机:三三Ji_扫七-时行感冒的特点:传染性大,病情较重,不限季节,易于流行;感冒的发病季节以冬春为主;感冒的主因是丛。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鼓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蕾饮,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蕨葵汤二、咳嗽(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的著作:《景岳全书》。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内经》)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咳声重浊,痰多胸闷)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蛉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届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千咳,咳声短促,脉象细数)三、哮证(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邪实。

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在于:痰阻气闭。

哮病的宿根:痰。

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肺脾肾。

哮病之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

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朱丹溪。

明以后首先提出`哮'与'喘'为两个不同病症的医著始于:《医学正传》。

)发作期l、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带—射于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咳痰稀薄多床咯吐不爽)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缓解期7、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8、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景岳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感冒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与。

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1-4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2、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秋燥证---润燥疏表---温燥--桑杏汤加减, 凉燥--杏苏散加减。

正虚邪实证: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A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5、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补肺汤三、哮病基本病机: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A、发作期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化痰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B、缓解期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味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基本病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实证:邪气壅塞、肺气不利虚证: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病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A、实喘1、风寒壅肺---祛风散寒,宣肺平喘---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泻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B、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敛肺平喘---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2、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纳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基本病机:外邪犯肺,致热壅血瘀、润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成痈。

病位:肺部。

1、初期---疏风散热,宣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排脓---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第二单元心脑系病证一、心悸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与脾肾肺肝四脏器密切相关。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若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汤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二、胸痹基本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心,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与血舒脉---柴胡疏肝散3、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痹通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苏合香丸4、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与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全浮肿--真武汤7、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四、不寐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胃有关1肝郁化火---清肝化或,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味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烦躁大便秘结—当归龙荟丸2 痰热内扰---清热化痰,与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味若痰食阻滞,胃中不与者+半夏秫米汤3、心火炽盛---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朱砂安神丸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味5、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6、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五、头痛基本病机:外感:风寒湿热外邪、上扰清窍、清窍不利。

内伤:肝脾肾功能失调,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气血阴精亏损,清窍失养。

病位:脑,肝脾肾三脏有关A 外感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若寒客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吴茱萸汤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与络---芎芷石膏汤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黄连上清丸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B 内伤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3、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髓生津---大补元煎若肾阴虚用知柏地黄丸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与络止痛---加味四物六、眩晕基本病机:虚者: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位:脑(清窍),肝脾肾三脏有关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加味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与胃---半夏天麻白术汤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黄连温胆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七、中风基本病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及风火痰瘀横窜经络。

病位:脑(清窍),心肝脾肾三脏有关诊断要点: 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晦涩、不能言语。

(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化痰通络汤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4、痰热腑实---化痰通腑泄热---星篓承气汤(二)中脏腑1、闭证-阳闭证候—辛凉开窍化痰,清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2、闭证-阴闭—辛温开窍,化痰醒神---涤痰汤合苏合香丸3、脱证-阳闭证候—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三)后遗症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益气行血,化瘀通络---天麻钩藤饮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第四单元脾胃病证一、胃痛基本病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所伤、导致胃气失与、气机不利。

---不通则痛。

脾胃虚弱:所致胃失濡养,温煦,不荣亦痛。

病位:胃,肝脾有关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与胃止痛---保与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疏肝泄热,与胃止痛---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5、湿热中阻---疏肝泄热与胃---清中汤6、瘀血停滞---化瘀通络,与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与胃止痛---黄芪建中汤8、胃阴亏虚---养阴益胃,与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二、呃逆基本病机:胃失与降,胃气上逆动膈。

病位: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A 实证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降逆止呃---保与丸3、胃火上逆:清降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4、气机郁滞:顺气解郁,与胃降逆五磨饮子5、痰饮内阻---降逆化痰,与胃止呕---旋覆代赭汤B 虚证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与中降逆---理中丸2 胃阴不足---生津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加味三、泄泻基本病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传导失司。

病机关键:脾虚湿盛。

病位: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一)暴泻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2 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3 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与丸(二)久泻 1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2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涩肠止泻---四神丸四、便秘基本病机:大肠传导失司。

病位:大肠,但常与脾胃肺肝肾关系密切。

(一)实秘1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2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二)虚秘1气虚便秘---补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便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便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便秘---温阳通便---济川煎第五单元肝胆病证一、胁痛基本病机:肝络失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病位:肝胆,又与脾胃肾有关。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瘀血阻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3肝胆湿热---清热肝胆利湿---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二、黄疸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雍阻肝胆,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道失疏,胆汁外溢发黄。

形成关键:湿邪。

病位:肝胆,又与脾胃肾有关。

(一) 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利胆,泄热退黄---大柴胡汤4 急黄(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二) 阴黄:1寒湿阻遏---温化寒湿、健脾与胄---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第六单元肾系病症一、水肿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化气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