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凝血

合集下载

凝血与止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与止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与止血知识点总结一、凝血机制凝血是机体对血管损伤后的一种生理性反应,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来形成凝块,将血管损伤处的出血停止,达到止血的目的。

凝血机制包括血小板黏附、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以及纤维蛋白降解等多个过程。

1. 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是粘附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片段,损伤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稳定的血小板血栓。

2. 凝血因子激活:凝血因子是血液中一类能够在出血时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当血管受损时,一系列凝血因子会相互激活,形成凝血酶,进而引发血栓形成。

3. 纤维蛋白形成:当凝血酶形成后,会激活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将血小板和红细胞一起固定在损伤处,形成凝血块。

4. 纤维蛋白降解:凝血过程后,需要启动纤溶系统将血栓降解,以避免血栓形成过度,引起血管阻塞。

以上凝血机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细胞、蛋白质、激酶、酶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有效地实现止血。

二、凝血与止血的常见问题1.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和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

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是指由于先天遗传而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如血友病等;而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外界因素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如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2. 凝血功能过度:过度的凝血功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血栓栓塞症。

过度的凝血功能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

3. 凝血与肿瘤:一些肿瘤会导致体内凝血功能异常,形成微血栓,导致微循环障碍,进而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4. 凝血与妊娠:妊娠期间女性体内血液凝血性增强,以应对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

然而,这也会增加罹患孕产期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以上问题提示了凝血功能的平衡对于机体的重要性,一旦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三、止血方法止血过程是医护人员在面对创伤或手术后迅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迅速减轻或停止出血。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培训课件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培训课件

FⅨa、Ⅷa也结合于PLT受体上,加速凝血酶 的形成,更进一步促进PLT聚集;
PLT释放的TXA2、5-HT使血管收缩,PLT收缩 蛋白可使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坚固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1.参与血凝的因子:
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因子 ;Ⅳ:钙离子;Ⅴ:易变因子;Ⅶ:稳定因子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Ⅸ:血浆凝血活酶成份 ;Ⅹ:斯-普因子;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Ⅻ: 哈格曼因子;13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21
•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大小异常: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 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
2.形态异常: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靶形细胞…
3.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
4.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Howell-Jolly小 体、Cabot环、有核红细胞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2.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Ⅱ)→(凝血活酶作用)凝血酶Ⅱa
3.共同途径:因子Ⅹ被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37
四).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1.细胞的抗凝作用:肝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
织,激活GPⅡb/Ⅲa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5
经FG介导相互聚集,呈可逆反应。
PLT第二相聚集:ADP+凝血酶激活
PLT,PLT释放ADP、ATP、5-HT 等加速PLT聚集,形成白色血栓, 起初期止血作用;
同时激活的PLT暴露出FⅩa、Ⅴa的 特异性受体,加速凝血酶原的激活;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6
FⅨa、Ⅷa也结合于PLT受体上,加速凝血酶 的形成,更进一步促进PLT聚集;
缩→血流缓慢→血小板粘附→聚集→ 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生理性止血名词解释

生理性止血名词解释

生理性止血名词解释
生理性止血是指人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损伤后,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停止或减轻出血的现象。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等步骤。

血管收缩指的是受损血管的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当人体受到伤害时,受损的血管会迅速收缩,这种收缩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经过收缩后,可以尽可能地将受损血管闭合,从而减少血液的外流和出血的程度。

血小板聚集是止血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碎片,它们可以通过血浆中的一些细胞因子和血管壁上的受损区域结合,形成血小板栓子,以封堵损伤血管。

血小板聚集起到了一种黏附和黏附的作用,可以帮助停止出血并促进血管修复和愈合。

凝血是生理性止血最后一个重要的步骤。

凝血是指在受损血管周围形成血栓,以阻止出血的进行。

当血管损伤时,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并聚集在受损区域形成血栓。

这种血栓由纤维蛋白等蛋白质构成,具有粘稠性和弹性,它能够黏附住血管壁上的血小板,形成一个稳定的血栓网,从而促进止血过程。

除了上述步骤外,还有一些其他生理性止血的机制,如红细胞聚集和血管修复等。

在血管受损的情况下,红细胞会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一起聚集在受损区域,形成一个稳定的血栓。

血管修复是指受损血管的再生和修复过程,这需要一些生物学因子和细胞的参与。

总的来说,生理性止血是人体自身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来停止或减轻出血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凝血、红细胞聚集和血管修复等步骤,这些步骤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的流失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凝血及止血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凝血及止血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凝血及止血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手术治疗是目前医学领域中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和手术风险也不容忽视。

其中,手术过程中的凝血和止血问题一直都是医生需要重视的关键点。

在手术中,凝血技术和止血技术体现的是医生的经验和技术。

在本篇文章中,将重点阐述凝血技术和止血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其重要性和技巧。

一、凝血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凝血是指血液在受到刺激时,形成血栓或血块的过程。

在手术过程中,凝血不充分会导致出血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针对不同的手术部位,医生需要采取不同的凝血技术。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凝血技术。

1.止血带的使用在手术中,为了防止大面积出血,医生会使用止血带。

止血带可以使下肢的大动脉受到压迫而减少出血。

但是,过长时间的压迫会导致肌肉坏死。

因此,在使用止血带时,医生需要仔细把握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2.止血药的使用止血药是一种常用的凝血技术。

它可以加速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过程。

止血药可以按照不同的生理机制进行分类,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纤维蛋白原聚集抑制剂等。

在使用止血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

3.纤维蛋白胶原片的使用纤维蛋白胶原片可以直接涂抹在出血处,有效地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作用。

由于纤维蛋白胶原片的黏性很强,因此只需要少量的使用即可达到止血的效果。

但是,由于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仅可以用于肝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喉咙切除术等手术。

二、止血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止血是指在出血时采取措施,使血液不再流出。

在手术过程中,止血技术对于控制出血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止血技术。

1.电凝止血电凝止血是通过电流刺激凝血蛋白聚结,形成实心血块,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其优点是可以快速实现止血,但是由于其出血控制不稳定,使用时需谨慎。

2.线圈止血线圈止血是比较传统的止血方法,它采用细绳或线圈来包扎出血处,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其使用简单,而且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较小,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4.1 止血与凝血检查

4.1 止血与凝血检查
and fibrinolytic)
1.2血栓与止血过程
1.3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一期 止血
二期 止血
纤溶 亢进
1
血管-血小板型
2
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3
创伤即刻渗血,时间长
4
压迫有效、输血效果差
1
凝血-抗凝血型
2 组织、关节、肌肉、内脏出血
3
时间长、呈延续性
4
压迫效果差、输血效果佳
1
纤维溶解型
2 皮肤出现大片瘀斑及内脏出血
1.血栓与止血学总论
1.1血栓与止血的系统组成

正个
常 止
方 面
血四 机个

因 素
凝血机制mechanism of coagulation
抗凝机制mechanismFra bibliotekof anticoagulation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anticoagulation
3 手术挤压造成,创面渗血难止
4
血块易溶解
1.4血栓与止血的试验
筛选试验
一期止血缺陷:
1. 出血时间 2. 血小板计数
二期止血缺陷:
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 凝血酶原时间
纤溶亢进
1.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 2.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3. D二聚体检测
确认试验 按临床不同需要选择 不同的试验,按“优 化”原则进行组合:
1.5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
肿胀
脏器损伤
1.6影像诊断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郑军

血液的凝固和止血机制

血液的凝固和止血机制

血液的凝固和止血机制血液的凝固和止血机制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必须迅速凝固并形成血栓,以防止过多的失血。

本文将详细阐述血液凝固过程和止血机制,并探讨这些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生物分子和细胞组分。

【前言】血液循环体系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不断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器官,并承担代谢废物的排泄。

血液具有特殊的流动性质,然而当血管发生损伤而遭受破裂时,血液也具备了凝结和止血的特性。

下面将重点介绍血液的凝固和止血机制。

【血液的凝固机制】血液的凝固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种生物分子和细胞组分的相互作用。

凝血过程的启动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从而触发凝血级联反应。

1. 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细胞组分之一,它们在血管损伤处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platelet plug)。

当血管受损时,损伤部位的内皮细胞会释放一种叫做“内皮素”的信号分子,它能够吸引血小板靠近损伤区域。

同时,损伤部位的胶原蛋白也能结合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激活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形成初步的凝固结构。

2. 凝血级联反应的启动除了血小板的活化外,血液中的一系列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从而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凝血级联反应包括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和蛋白质相互转化的过程。

从激活因子到凝血酶的形成,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血浆蛋白的活化和降解,例如凝血因子Ⅶ、Ⅸ、Ⅹ和Ⅱ等。

3. 凝血酶的形成在凝血级联反应的过程中,凝血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酶。

它能够将血液中的溶血蛋白原转化为溶血蛋白,进而促进纤维蛋白的聚集和交联。

凝血酶形成后,它会进一步加速凝血级联反应的进行,并最终导致纤维蛋白的形成。

4. 纤维蛋白的形成和稳定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可溶的纤维蛋白单体,然后这些单体会聚集成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这种多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使得凝血血栓得以形成。

同时,这个过程还涉及到其他凝血因子的参与,例如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ⅩIII等。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测
徐州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 孙海英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不停 地流动循环,既不溢出血管之外(出 血),也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形成), 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完整的血 管壁、有效的血小板以及复杂的凝血 系统和纤溶系统。它们保持动态平衡, 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导致出血或 血栓形成。
止血机制
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止血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因子和抗纤溶因子的 溶栓作用

血管在止血中的作用
血管的收缩 血小板的激活 凝血系统的活化 局部血黏度的增高

血管损伤(抗血栓形成特性↓)
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 合成表达 组织因子 血流减慢 血小板粘附、 聚集、释放 纤维蛋白形成 血栓形成 凝血酶形成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试验
(platelet adhesion and aggregation test, PAdT and PAgT)
参考值:粘附 62.5% ± 8.61%
最大聚集率62.7 ±16.1%
临床意义:
1、PAdT和PAgT增高: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 PAdT和PAgT减低: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等。

血小板P-选择素测定:
↑ ---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促凝活性测定: ↑ ---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 ---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症等;


血浆血栓烷B2测定:
↑ ---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 ---见于环氧酶或TXA2合成缺乏症;
凝血因子检测
一、筛选试验:
凝血时间测定(C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二、诊断试验: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g)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促凝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测定:

凝血功能意义

凝血功能意义

凝血功能意义
凝血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的重要过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止血作用
凝血的主要作用是在受伤或损伤时形成血凝块,阻塞损伤血管,防止过多失血,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这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

2. 修复作用
在止血的同时,凝血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网也为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了支架。

细胞和生长因子可以在这个支架上生长和迁移,最终修复损伤。

3. 防御作用
凝血过程还能捕获细菌和病原体,防止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并引发全身性感染。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还具有一些抗菌作用。

4. 维持血管完整性
血小板和部分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也参与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自发性出血。

5. 参与炎症反应
凝血系统与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某些凝血因子和产物可促进或调节炎症反应。

凝血功能对于人体止血、修复损伤、防御感染、维持血管完整性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是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

(诊断学)止血与凝血PPT

(诊断学)止血与凝血PPT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如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肝 病等,由于凝血因子合成 障碍或功能障碍引起出血。
血管性紫癜
由于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 增加,血液外渗至皮下组 织形成紫癜。
血栓形成与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 阻,形成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等 因素导致静脉血栓形成,阻塞血管。
诊断学:止血与凝血
• 引言 • 止血机制 • 凝血机制 • 止血与凝血的异常 • 诊断学在止血与凝血中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止血与凝血的定义
止血
止血是指机体受到外力作用后, 通过一系列反应机制,使血液由 流动状态转变为凝结状态,以实 现止血的过程。
凝血
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 凝结状态的过程,包括内源性凝 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止血与凝血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止血与凝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 功能的重要过程,对于防止失血
过多和止血具有重要意义。
止血与凝血机制的异常可能导致 多种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 少症等,因此止血与凝血在医学
中具有重要地位。
止血与凝血机制的研究对于临床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 于医生对相关疾病进行准确的诊
除了血小板外,止血过程中还涉及多 种分子,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分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
血小板能够快速到达受损部位,发挥 作用,包括收缩血管、形成血小板血 栓等。
03
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
激活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损伤释放 的TF启动,TF与FⅦa结合形成
TF-FⅦa复合物,进而激活FⅩ和 FⅡ,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止血药抗凝血药的作用原理

止血药抗凝血药的作用原理

止血药抗凝血药的作用原理止血药和抗凝血药是两种常见的药物,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

止血药被用于控制和停止出血,而抗凝血药则被用于预防和处理血液过于凝固的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止血药的作用原理:止血药是指用来控制和停止出血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1. 促使血管收缩:某些止血药可以刺激血管壁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压缩血管,在出血部位形成临时的止血塞。

最常见的例子是肾上腺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 增加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块,它们在血管受损时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某些止血药可以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在出血部位形成止血。

这些药物包括氨甲环酸和纤维蛋白原。

3. 促使凝血因子活化:止血药还可以通过刺激凝血因子活化来促进血液凝结。

例如,组织因子和凝血酶在出血部位形成的凝块上起到促进凝血过程的作用。

4.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止血药可以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来增强血管的完整性,防止出血。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促使血管扩张,降低血液流动的压力。

常见的药物有硝酸甘油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抗凝血药的作用原理:抗凝血药是指用于预防和处理血液过于凝固的情况的药物。

血液的过于凝固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抗凝血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 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抗凝血药可以干扰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过程,从而降低凝血机制的激活。

最常用的抗凝血药是华法林,它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进而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

2.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某些抗凝血药可以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例如,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可以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原,从而防止凝血的进行。

3. 促进纤溶过程:血栓形成后,身体会启动纤溶过程来溶解血栓。

抗凝血药可以促进纤溶酶的产生与释放,加速血栓的溶解。

常见的抗凝血药有肝素、尿激酶和阿司匹林。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概要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概要

4.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ibrin (ogen)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原理、方法:“抗原 — 抗体”反应(乳 胶凝集法) 临床意义:FDP↑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等
5.血浆D—二聚体 (D-Dimer,D-D)测定:
原理:抗原—抗体反应; 方法:乳胶凝集法
[原理与方法]
XII因子 活化剂
Ca++ + 磷脂 (代替PF3) 血浆
• XII因子活化剂 + Ca++ + 磷脂(代替 PF3)启动血浆内 原性凝血途径
• 观察血浆凝固时间 (normal:32-43s, >正常对照10s为延 长。)
[意义] 主要检测内凝途径凝血因子缺陷 • APTT延长见于: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 PTRISI,
正常:1.0+/-0.1;口服抗凝: 2-3)
缩短: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3. 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
原理: • 血浆+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16-18s)
标准凝血酶
血浆
• 超过正常对照 3s为延长。
FDP
纤维 蛋白单体
硫酸鱼 精蛋白
FDP
纤维 蛋白单体 自行聚合
原 理 与 方 法
纤维 蛋白
3P试验的意义
阳性:提示血中存在纤维蛋白单体、增多的FDP。
•1. 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原发性纤溶阴性) • 2.溶栓治疗后;
• 3.假阳性:大出血(创伤、手术、咯血、 呕血),恶性肿瘤、人工流产等。
• 增高: ①病理性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 炎症、手术创伤(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恶性肿瘤等 ②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止血与抗凝

止血与抗凝

凝血因子作用机制中的注意点
凝血过程中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
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 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由因子Ⅻ始动 外源性激活途径: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 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如创伤出血后发生凝血 的情况,不完全靠血浆内凝血因子完成,由组织 因子始动
酚磺乙胺(止血敏)
该药通过促使血小板数目增加、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 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同时,还可增强毛细血 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出血 口服易吸收,也可肌注、静滴,静注1h作用达峰,作用维持4~6
小时,但对于原有高凝状态的患者,存在安全隐患,静注有发生 休克的报道 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鼻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等。可 与维生素K并用。 酚磺乙胺:肌注或静脉注射,0.25-0.5g/次,2-3次/天
氨甲苯酸、氨基乙酸、氨甲环酸、抑肽酶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酶,从 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用于纤溶性出血,如 脑、肺、子宫、甲状腺、肾上腺等外伤或手术 出血,以及紫癜等;用量过大时,可引起血栓 形成
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AMCA)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抗纤溶酶药物。主要用于急 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器官或腺体出 血,如肺、肝、胰、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等手术后出血及产后出 血、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因这些脏器及尿内存有较大 量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但对癌症出血、创伤出血及非纤维蛋白溶解 引起的出血无效
激活的血小板暴露特异性受体,加速凝血酶原的激活 及凝血酶的形成
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加坚固, 止血更加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