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讲诉

合集下载

第2讲_翻译概论

第2讲_翻译概论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原文:A government of and by and for the exploiting class cannot possibly survive.
在翻译时,要忠于原文的思想内容 已经很难了,但是,如果正确理解 了原文但不用通顺的译文“表达” 出来,那就等于没有翻译,因此这 时就要重视“表达”。
“信、达、雅” 之内涵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忠实,在内容上、风格上忠实于原文; 达——通顺,译文通达流畅,易于理解; 雅——古雅,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典文字。
雅,就是典雅,与俚俗相反
关于“雅”的非议
原文是句骂人的话如何雅? 用古文翻译今文就能称为雅? 混淆了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界限。
我们应当用批判的意识。真理的反面也是真 理。雅俗之分并非简单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雅是耐看,俗是好看。
鲁迅:信和顺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 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
在《拟投翻译书院议》提出 “善译”的 标准
第一,译者要熟知两种语言及其不同; 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语气,把
它传达出来; 第三,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译文与原文
毫无出入。
严复:翻译标准之“信、达、雅”
《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 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 矣,则达尚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翻译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2、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第一章 翻译原则简介

第一章  翻译原则简介
father. Public father should be father in law.
6
第一章:汉译英翻译的基本原则
意译的例子: It rains cats and dogs / at sixes and sevens /Adam’s apple ① Little fish does not eat big fish.
翻译为“白如白鹭毛”,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翻译成语或典故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
时常采用“归化”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三个和尚无水喝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 霸王
“Translation should arouse the same feeling in its receptors as the feeling of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Nida
For instance:
as white as snow 通常译为白如雪 / 但没有见过雪的人可以将其
5
第一章:汉译英翻译的基本原则
直译≠死译(dead translation):
①街道妇女应动员起来打扫卫生。 Women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called on to do some
cleaning.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replaced by “in the community”. ②她一大早起床,进城,见到了她的公爹。 She got up early, went to the town and saw her public

《翻译十大原则》课件

《翻译十大原则》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详细描述
归化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 文化习惯和价值观。为了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用
符合目标语言文化规范的表述方式。归化原则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异化原则
总结词
保留原文的文化差异,呈现给读者原汁 原味的译文。
VS
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对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对等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在功能上与 原文对等,即译文应具备与原文相似的语用效果。为了实 现功能对等,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和语用含义, 并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 译者还需要注意语气的传递、修辞的再现等方面,以使译 文在整体上与原文对等。
略和方法,如根据语境确定词义、根据语境调整语序和句型等。
05 总结与展望
对翻译原则的总结与评价
翻译原则的适用性
01
评估十大原则在各种翻译场景中的适用程度,分析其在不同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
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02
探讨十大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协同
作用。
原则与实践的结合
03
分析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十大原则,讨论它们对提高翻译质量
促进跨文化交流
翻译原则强调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要求译者熟悉目标语 言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翻译原则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翻译原则
古代的翻译家和学者提出了许多 翻译原则,如严复的“信、达、 雅”等,这些原则强调了准确性
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现代翻译原则
随着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发 展,现代翻译原则更加注重文化 差异和交际效果,提出了如“功 能对等”、“动态对等”等原则

英语翻译概论

英语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Warming-up exercise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s1 You are what you think2 Your abilities count, but the belief that yo u can succeed affects whether or not you will.3 It’s a pattern of thinking learned at your mother’s knee.I翻译的定义1.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即“将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替换为与之对等的另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它是一门科学,具有描述性;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具有创造性。

II翻译原则或标准:严复理论1 信(truthfulness/faithfulness):忠实原文(对原文的思想不歪曲也不要任意增减;对原文的风格不随意改动,即粗糙的不译成高雅,口语体不译成书面体)2 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译文应该按照译语的语法和习惯来遣词造句;译文避免生搬硬套,应该通顺流畅)Eg .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值得信赖。

他忠诚而正直(守规矩)。

3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切(closeness)总之,做英译汉时,按中国人的说话思维方式,把内容用通俗的汉语顺畅地表达出来;反之亦然。

1. It therefo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t, if students are not to waste their opportunities, there will have to have much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courses and more advice.2. People were afraid to leave their houses, for although the police had been ordered to stand by in case of emergency, they were justas confused and helpless as everybody else. 1. 因此,如果要使学生充分利用他们(上大学)的机会,就得为他们提供大量关于课程的更为详细的信息,作更多的指导。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是人类交流和交融的桥梁,它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语言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翻译的定义、分类、原则、步骤、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对翻译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是一种语言间的沟通方式,通过翻译,人们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实现文化交流和交融。

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口译是指在交谈中即时翻译,笔译是指通过文字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2. 翻译的分类根据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将翻译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口译、笔译等多种类型。

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科技翻译是指对科技文本进行翻译,商务翻译是指对商务文件和会议内容进行翻译,口译是指即时的口头翻译,笔译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翻译。

3. 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文原则、意译原则、规范原则、通顺原则等。

忠实原文原则是指尽可能忠实地保持原文的字面意思,意译原则是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习惯进行意译,规范原则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和习惯进行翻译,通顺原则是指翻译的语言要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 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步骤包括理解原文、分析原文、翻译、校对和修改等。

首先,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了解原文的内容、语境和目的,然后分析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接着进行翻译,最后进行校对和修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5. 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转换法、对比法等。

直译法是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法是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意译,转换法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转换翻译,对比法是指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进行修改。

6. 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技巧包括用词准确、通顺流畅、语言地道、逻辑严谨等。

译者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并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严谨性。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第一讲翻译原则简介

第一讲翻译原则简介

翻译原则
直译是基础,意译是补充
直译不等于死译(dead translation): 例:街道妇女应动员起来打扫卫生。
Women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called on to do some cleaning.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replaced by “in the community”. 例:她一大早起床,进城,见到了她的公爹。
2. 增译法 (amplification)
词量增加(The methods of increasing the words number) 词量增加可称为“增词法”或“补足语意法”,亦可叫作
“增补法”,说的都是由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增加一些 词。 目的: ①为了使原文的语法概念在译文中表达得明确。 ②为了使译文句子结构更加完整和合乎习惯。 ③为了使词汇概念或范畴更清楚。 ④为了使专业内容表达得更具体。 原则: ①增补语义上、修辞上需要的词。 ②增补原文中的省略成分。 ③增补原文中的内含语义。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1. It’ s a Smoke Free Area. 直译:它是个自由吸烟区。 意译:它是个无烟区。
2. Shakespeare put his hometown on the map. 直译:莎士比亚把他的家乡放在了地图上。 意译:莎土比亚使他的家乡声名远扬。
3. John would not come out of his shell and talk to others at the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4. 归化 (domestication)
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主张恪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传统,使用地道的 目的语表达,遵从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归化翻译有着积极 的意义,它使得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不存在艰涩拗口的 现象。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译者会最大限度地力求功能 对等(equivalence),在目的语中找出源语的对等语 (equivalent)。 如果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语,就“用目的 语文化替代源语文化”,即把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语的 外语词汇改头换面,或套用目的语中与之相似的现成的表 达法,把它们变成读者熟悉的目的语文化形象。

翻译的原则概要课件

翻译的原则概要课件
能够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04
翻译质量评估
语言质量评估
01
02
03
语法正确性
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 言的语法规则,没有语法 错误。
词汇准确性
确保译文选词准确,没有 歧义,符合专业领域表达 。
句子流畅性
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通顺 度,避免生硬和奇怪的表 述。
信息准确度评估
忠实原文
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 信息,不添加、不减少、不歪曲信息 。
文化专有项处理
对原文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适当的处理,保持或传达原文的文化特 色。
05
翻译伦理与责任
尊重原作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忠实于原作内容
翻译时应准确传达原作的 内容,不随意增删或改变 原意。
尊重原作风格
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修 辞手法和文体特点,使译 文与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 致。
注明引用来源
对于原作中的引用、引文 或他人的观点,应注明来 源,以避免版权纠纷。
翻译的原则概要课件
目录
• 翻译的基本原则 • 翻译技巧概览 • 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 翻译质量评估 • 翻译伦理与责任 • 翻译工具与资源
01
翻译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原则
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避免歧义或误解。
准确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 义,避免对原文的曲解或遗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 并使用准确的词汇和语法进行表达,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文化差异问题
总结词
文化差异问题是翻译中的重要挑战,涉及到 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理解和尊重。
详细描述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 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源 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 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尽力在译文中传达 这些文化元素。同时,译者还需要注意避免 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确保译文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

你觉得翻译标准定的上下文, 特别包括翻译目的,所翻译题材的内容,翻译作品的 服务对象等。这样便产生了在什么层次上厘定翻译标 准和可以厘定多少翻译标准的问题。
有学者把翻译标准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主张。 消极方面,我们主张:(一)不分裂翻译的标准; (二)不分裂直译和意译;(三)不完全根据中文心 理。积极方面,我们主张:(一)内容与形式要求统 一;(二)宁信而“不顺”;(三)采用白话。翻译 本来没有死板的标准,像度量衡那样可以测量长短大 小轻重。在意义方面,必须真切地表达原文;在字句 方面必须力求接近中文。中文里有现成的词儿和语法, 应当尽量利用,以求译文的通顺。
我国的笔译传统虽然起始于《说苑·善说》里记载的 《越人歌》,但《越人歌》只是一个孤立的翻译活动,它并 没有触发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我国翻译历史上第一个高 潮即佛经翻译的高潮,一直到西域高僧安世高于公元148年 来洛阳之后才开始形成。而在西方,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 罗尼柯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却成了西方翻 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概念的界定 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 翻译原则之厘定
“翻译标准☞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 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 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
翻译标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做决定 时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评判译文 的准则。
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公元4世纪,东晋名僧道安将梵文译成中文,主张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也”,他推崇严格的逐字对译。
1978年,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说,翻译的原则是 “从信、达、雅到正确,通顺,易懂”。
葛传椝在《翻译通讯》1980第2期中谈到:“说‘信’ 也好,说‘忠实’也好,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 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翻 译 概 论

翻  译  概  论


玄奘: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慧远的“厥中” 论,指出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梁启超评价道:“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不过在实际 的翻译实践中,玄奘有时却推崇“五不翻” 的音译技巧。正是这种技巧指导下的译文 让鲁迅感叹“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 的”。(鲁迅《二心集》)
明末清初时期魏象乾在《繙清说》中表达 了自己对翻译的看法。刘半农指出此文涉 及的问题和观点“多与今世译人不谋而 合”。魏氏论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翻译 之道”即“翻译标准”: “窃惟翻译之道,至显而寓至微,至约而 寓至博,信乎千变万化、神妙莫测也。惟 其变化无穷,遂有出入失正之弊,学者不 可不审焉。夫所谓“正”者,了其意,完 其辞,顺其气,传其神,不增不减,不颠 不倒,不恃取意,而清文精练,适当其可 也。”


失之交臂

1988年辜正坤发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一文,认为“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 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不但有,而且不止一 个”。这些标准构成了翻译标准的一个多 元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 标准。在这个系统里,所有标准都统一于 绝对标准,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 身”。由于绝对再现原作不可能,所以翻 译只能追求最高标准,即“最佳近似度”。 要判断译文是否最近似于原文就需要一些 具体的标准衡量。具体标准是由翻译的功 能、人类的审美情趣以及读者、译者的多 层次性决定的,因此翻译的具体标准不止 一个。


莱斯的学生费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 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 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目 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 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 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 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 (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 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 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 的交际目的。

第三章 翻译的原则ppt课件

第三章 翻译的原则ppt课件

• (21)We were told that the football match would be put off.
• 译文一:我们被告知足球赛将推迟举行。
• 译文二:我们听说足球赛将推迟举行。
• (22)A scientist who dose research in economic psychology and who wants to predict the way in which consumers will spend their money must study consumer behavior.
• 1、如何避免英译汉过程中的“翻译腔”
• (19)This book is the beginning of his fame. • 译文一:这本书是他名声的开始。 • 译文二:这本书是他的成名之作。 • (20)It is a small,old-fashioned but important port. • 译文一:它是一个小的、老式的、但很重要的港口。 • 译文二:它是一个老式的小港,但很重要。
• 采用: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两种模式。
• 语义翻译:忠实于原文的语篇,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 式;
• 交流翻译:忠实于译文的读者,要求译者重组语言结构 ,使译文流畅、地道、易于理解。
• 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

beautiful in sense, in sound and in form)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种性质 ;
• (3)译作应具备原作的通顺。
2、传统的中国翻译标准
• 汉代佛经翻译家支谦:“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 东晋道安:“遂案本(follow the source text closely)

英汉翻译-翻译概论

英汉翻译-翻译概论
英汉翻译-翻译概论
目录
•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 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 翻译中的语义分析 • 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01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翻译的定义
01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 过程,同时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02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还包括文化、语境和 语意的传递。
归化与异化
归化
归化是指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 惯和审美需求。归化的优点是易于理解,但有时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异化
异化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 点是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有时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感到陌生或不习惯。
准确
机器翻译通常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翻译结果,特别是在 处理一些常见和规范的文本时。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01
语义理解不足
机器翻译在处理复杂的语义和语 境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导致翻译 结果不够准确。
文化差异
02
03
需要人工校对
机器翻译难以完全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含义,可能会造成 文化信息的损失。
• 灵活性高:人工翻译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 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翻译,满足不同的翻 译要求。
人工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成本高
人工翻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效率低
人工翻译的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像机器翻译一样快速 完成大量文本的翻译。
语言错误
人工翻译在处理一些复杂或专业的文本时可能会出现 语言错误或疏漏。
03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的差异
01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

1.翻译的宏观比喻:德国:赫尔德——“混血儿”歌德——“媒人”(钱钟书——“做媒”,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弗菲尔——“婚姻”)其他比喻:“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英国,纽马克——“一种方案与另一种方案间的妥协”西方:“翻译有如女人,漂亮便不忠诚,忠诚便不漂亮”德里达——“对原著的粗暴侵犯”2.翻译者的比喻:巴西,翻译者——“食人者”意大利——翻译者=背叛者3. 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公元4四纪,道安: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

唐朝,玄奘:既需求真,又需喻俗。

严复:信、达、雅鲁迅:忠实,通顺。

傅雷:神似说钱钟书:化境说许渊冲:译文优势竞赛论辜正坤:多元互补论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亚历山大·泰勒——翻译三项基本原则:译作应保全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奈达——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纽马克——文本三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威密尔——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

)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因此,目的为最高标准,主要准则按轻重依次归纳为:译文由其目的所决定;译文为译入语文化提供有关原语语言文化的信息;译文不会提供违背原文信息的信息;译文必须语内一致,译文必须语际一致。

所有的准则从属于目的原则。

只要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文就是合格的译文,即使与原文有些出入,也是可以接受的。

4. 翻译研究的三大范式演变: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译者中心论范式5. 中西语言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差异是在思维模式方面:东方人重视综合,归纳,暗示和含蓄,求精神,其思维是一种浑然的,混沌的状态,因此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横向的,在于空间上的舒展和收缩,关心的是心灵空间。

Unit 1 汉英翻译概说以及汉英翻译的原则

Unit 1     汉英翻译概说以及汉英翻译的原则

Unit 1 汉英翻译概说以及汉英翻译的原则课时:2H教学目的要求:在学习英汉翻译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汉译英的概况,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译英的影响以及汉英翻译中三条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处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注意基本的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使译文准确、地道。

教学内容:I. 汉英翻译与中西文化:(摘自《汉英误译经典例析1000》p75)文化误译1) 他红光满面。

His face is very red.2)这故事发生在唐朝宝历二年。

The story is set in Baoli second year in Tang Dynasty.3)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Zhou Yu beats Huang Gai---- the punishment is given by one and accepted by another.4) 老刘是个多面手。

Lao liu is a jack of all trades.5) 他是个醋劲十足的女人。

She is a woman full of vinegar.6)汤姆像猪一样笨。

Tom is as silly as a pig.7) 他瘦得像猴子。

He is as thin as a monkey.8) 虎门出豹子。

Out of tiger’s gate comes a leopard.9) 他这人总是指鹿为马。

He is a man who always calls a deer a horse.10) 我决心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

I resolved to fulfill the task given me by theorganization.II. 汉英翻译的原则1.汉语译成地道英语的难度,出现各种各样的缺失:“中国式”英语(解决办法,阅读大量原作,观察、揣摩、总结并模仿英语的特点、规律和表达方法)。

2.遵循三条原则:1) 译文必须符合英语的语法:三种轴心结构:a. 主-系-表结构(S+V+P)例:a) 人类在地球上已存在多久了?How long has man been on earth?b) 牛奶变酸了。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应如何?严复是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的翻译实践和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

《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

言可近而取正也。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

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

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第2讲 翻译概论

第2讲 翻译概论

The Little Princess
对比与赏析——例文3

译文1:恰恰是一家面包店呢,有个快快活
活,结结实实,脸色红润,母亲般慈祥的
妇女正端着一屉刚出烤炉的又香又热的圆
面包往橱窗里放——面包又大又松,闪闪发
亮,上面还有一粒粒葡萄干。
对比与赏析——例文3

译文2:那是家面包店,有位喜气洋洋的母
亲般的妇人,身材结实,脸色红润,正往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矣,则 达尚焉……
“信、达、雅‛ 之内涵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忠实,在内容上、风格上忠实于原文; 达——通顺,译文通达流畅,易于理解; 雅——古雅,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典文字。
雅,就是典雅,与俚俗相反
对比与赏析——例文4

原文:Alice was just beginning to think to
herself, “Now, what am I to do with this creature when I get it home?” When it grunted again, so violently, that she looked down into its face in some alarm.

(一)理解语言现象

原文:He pretends to know her better than he would, if he were a close friend of hers. 译文:他装出一副对她深有了解的样子,就像她 是他的密友。

点评:在虚拟语气中,用if引导假设条件句, 实际上这在英语中是一种否定表示,

翻译概论翻译与文化

翻译概论翻译与文化
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尊重原文、保持原作风格、注重文化差 异等。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
02
翻译与文化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媒介。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 传统、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念。
04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理解
通过跨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推动全球化进程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 促进全球化进程,推动不同国家 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文化多样性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 种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概念或表达方式可能具有不同 的含义或隐含不同的情感色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词汇空缺
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概念或事物可能存在词汇空缺,即没有对应的词语表达。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 译策略,如解释性翻译或创造新词。
01
02
03
语言多样性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语言的 交流,使得翻译需求增加, 同时也促进了语言多样性 的发展。
文化交流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更加频繁,翻译成 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信息传播
全球化使得信息传播更加 迅速和广泛,翻译在信息 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 角色。
翻译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消除语言障碍
专业化与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同时本土化翻译 也越来越重要。

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讲诉19页PPT

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讲诉19页PPT
42、只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讲诉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起源???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 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距今已两千余年。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则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 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更是有两千 二百多年。可以说,不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都相 当悠久。 我国的笔译传统虽然起始于《说苑·善说》里记载的 《越人歌》,但《越人歌》只是一个孤立的翻译活动,它并 没有触发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我国翻译历史上第一个高 潮即佛经翻译的高潮,一直到西域高僧安世高于公元148年 来洛阳之后才开始形成。而在西方,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 罗尼柯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却成了西方翻 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 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 字,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 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达到了‘化’境,……”。 1978年,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说,翻译的原则是 “从信、达、雅到正确,通顺,易懂”。 葛传椝在《翻译通讯》1980第2期中谈到:“说‘信’ 也好,说‘忠实’也好,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 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1984年,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出,“忠实于原 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文的优势,可以当做文 学翻译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彼得·纽马克根据布勒语言功能 的划分,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 和呼唤功能。 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威密尔、克里斯 蒂安·诺德提出功能翻译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诺 德提出“功能+忠诚”标准。
任何翻译标准的厘定,都不能摆脱特定的上下文, 特别包括翻译目的,所翻译题材的内容,翻译作品的 服务对象等。这样便产生了在什么层次上厘定翻译标 准和可以厘定多少翻译标准的问题。 有学者把翻译标准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主张。 消极方面,我们主张:(一)不分裂翻译的标准; (二)不分裂直译和意译;(三)不完全根据中文心 理。积极方面,我们主张:(一)内容与形式要求统 一;(二)宁信而“不顺”;(三)采用白话。翻译 本来没有死板的标准,像度量衡那样可以测量长短大 小轻重。在意义方面,必须真切地表达原文;在字句 方面必须力求接近中文。中文里有现成的词儿和语法, 应当尽量利用,以求译文的通顺。
‘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历经近一个世 纪的检验,表现出它的生命力。信、达是翻译的基 本要求,而‘雅’则表现出一种对翻译的完美追求。 翻译决不是奴性的活动,它只有在表现出原作的风 貌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时,才具有生命。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 顺”作为翻译的标准。他认为译者不但必须把原文作者的 思想、感情全部传译出来,而且还“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 一当然是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两者不统一 时,他又主张“宁信而不顺”。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翻译 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 外”。
概念的界定 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
翻译原则之厘定
“翻译标准☞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 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 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 翻译标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做决定 时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评判译文 的准则。
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公元4世纪,东晋名僧道安将梵文译成中文,主张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也”,他推崇严格的逐字对译。
1988年,辜正坤发表“翻译标准多元化互补论” 一文,认为“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 具体标准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 1998年,冯志杰采用了模糊数学中的评判法, 根据信息理论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 “信息等价性”和“信息传递性”。 2002年,吕俊提出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 准是:1)符合知识的客观性;2)理解的合理性与解 释的普遍有效性;3)符合原文的定向性。
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179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翻译的三大原则: 1)译作应保全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 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1965年,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
(John Catford)提出“篇章等值”原则,并给翻译下了如 下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
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
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e)提出“动态
对等”(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于原文接受者
和原文信息相同)理论。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指从语言到 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在1975年出版的《语言与翻译》一 书中,提出“意义不变”标准。他在强调翻译力求等值的同 时,也指出完全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 科米萨罗夫在1980年出版的《翻译语言学》中,提出翻 译的标准,翻译的语体—修辞标准,翻译的言语标准,翻译 的实用标准和约定俗成标准。
唐朝名僧玄奘精通汉梵两种语言,他强调译文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说既要忠实、真切 地反映原文的本意,又要通顺易懂。
1898年,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严复 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在其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三 字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言已 不达,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 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 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易》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 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 而外,求其尔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