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政治发展

合集下载

08春政治学原理不定项选择

08春政治学原理不定项选择

010203.识。

040506.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据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析1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13.1978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1415161718.16-17世纪以后,“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28.政治权利的内容在早期关于人权的若干历史经典文献中就有明确体现,这些文献包括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41.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42.现代民主是一种“多元民主”,为特征。

43.1869年84445会化。

4647.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4849.50515253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54.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治体系的要求。

5556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57.经济制度效率概念是20585960.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616263.在国家的选举中,64656667.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6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

7071.根据阿尔蒙德观点,7273.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74.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75.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76.2077.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78.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79实现。

80.,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81.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的含义提供了指南。

82838485.从广义上看,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86.“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的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外交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唐晓《政治科学基础》内部辅导讲义

外交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唐晓《政治科学基础》内部辅导讲义

政治科学基础唐晓第五篇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发展一.简述政治发展研究兴起的背景及研究的阶段兴起背景:1、现实政治需要。

有着深刻历史背景,二战结束之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殖民统治体系迅速瓦解,在亚,非,拉地区相继诞生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独立国家。

这些新兴国家不仅面临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等方面问题,还面临政治制度选择和建立与如何运行的问题。

而对西方国家而言,为了进一步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结构,由此尽可能地向它们推销西方的政治模式和政治文化观念。

所以政治发展研究的兴起部分缘于西方国家的现实政治需要。

2、理论背景及学术渊源。

1).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区域研究的发展2).政治学的“行为主义革命”,行为主义兴起。

研究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政治发展研究的酝酿发育时期。

这一时期以新兴国家从传统向现代化社会过渡为背景,主要借助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初步建立起政治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

但政治发展概念尚未提出,研究主要停留在发展中国家政治系统的比较上。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政治发展研究的活跃期。

这一阶段的政治发展在行为主义政治学趋于成熟的基础上,运用事实材料和技术手段,集中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从个案研究到建立理论模式,最后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表现出了鲜明的行为主义色彩。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政治发展研究进入低迷期。

人们不再努力去建立具有普通适应性的一般政治发展理论和模式,而是开始强调正式分析的重要性。

二.政治发展研究的局限性第一.带有浓厚的西方本位主义色彩。

第二.理论缺乏预见性,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

第三.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不成熟。

▲三.政治发展的含义(08年名词解释)一些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①阿尔蒙德的概念----政治发展指的是政治系统对国内或国际环境的变迁所做的反应,特别是政权建立、国家建立、参与和分配等挑战所做的反应。

2008年的缅甸:纳尔吉斯风暴、新宪法公投和政治发展走向

2008年的缅甸:纳尔吉斯风暴、新宪法公投和政治发展走向

p ritd i odn h u l frn u o rf C n t uin i h ln e a nh T e a o to h ess n h l ig te p bi Reee d m n d at o si t n te pa n d sme mo t. h d p fte e c t o
财 产方面 的损失 ,但缅 甸军政 府 以特 有 的方 式应 对
了这场空前 的浩劫 ,也没 有 因此 改 变推行它 确定 的 “ 民主路线 图计 划 ” 在 “ 尔吉 斯 ” , 纳 风暴 袭 击缅 甸 的
同一个 月 中在全 国举 行 了“ 新宪 法公 投 ” 并在 当月 ,
宣 布全 民公投通过 了新 宪法 。 新宪法 ” “ 历经 了 l 年 5
平 坦 的 ,但缅甸 的政治 发展看来 仍在 沿着军 政府 的
“ 路线 图” 艰难地 推进 。


缅 甸 政 府 加 快 制 定 新 宪 法 和 准 备 公
※云 南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副 院 长 、 究 员 、 国 东 南 亚 研 究 研 中 会 副 会 长 、 国 中外 关 系 史 研 究 会 副 会 长 、 京 外 国语 大 学 中 北
东 南亚 横 A O N OU HE S SA R U D S T A TA I
20 年的缅甸 : 08 纳尔吉斯风暴 、 新宪法公投和政治发展走向
贺 圣达 ※
M y n a n 2 0 : r i ,Re e e d m n h a m r i 0 8 Na g s frn u a d t e
20 0 8年缅 甸的发 展 中 , 有两 件 引起举 世 瞩 目的
众和 僧侣大规 模示威 游行 的政 治风波后 ,就把 加快 制定新 宪法 的准备公 投作 为头等 大事 。

解密08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含解析 精品

解密08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含解析 精品

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17新课标Ⅱ,32题雅典民主政治以僭主最终被流放的惩罚为切入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中等2017新课标Ⅲ,32题雅典民主政治以雅典公民的宣誓为切入点考查雅典公民强烈的责任意识中等2017江苏卷,14题梭伦改革以历史事实为切入点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容易2017海南卷,14题雅典公民大会通过设置材料情景考查雅典的公民大会中等2016江苏卷,32题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通过设置情景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中等2016新课标Ⅱ,32题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通过政府强迫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较难2015上海卷,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通过设置情景材料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中等分析解读该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地位很重要,属于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

高考侧重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确立的过程、运作方式和特点以及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备考复习时需要注意:一条线索——希腊城邦的兴起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两个观点——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之一在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两个重点——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雅典民主制度的历史作用。

注意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能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通过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比较,认识雅典民主制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梭伦改革(2017年新课标卷Ⅱ)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解题思路】【要点解密】“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

“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过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

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十

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十

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十总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①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生产关系: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③生产方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③根本目标方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②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③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④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⑤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呢?因为:①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③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发展是硬道理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因为:①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②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③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想念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⑤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⑧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专题08时代的主题-备战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高效课堂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专题08时代的主题-备战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高效课堂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
2023年7月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 线上方式举行,会议就促进安全、经济、互联互通等方面共同规
划、共同努力,以“上海精神”为指引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
组织命运共同体。
✖•
2023年1月25日,欧盟议会产业暨能源委员会表决通过《欧洲芯 片法草案》。根据该法案,欧盟将投入超过450亿欧元资金,用于
促进 和平与发展
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 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 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
碎片知识:
•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可以给各国经 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 的往来提供保障,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各国以和平方 式解决国家间争端,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释放各国 发展潜力,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 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 冲突的发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
思想政治·选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当代 国际 政治
与 经济
活动 主体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国体 政体 影响政治运行的主要力量 结构形式
发展 趋势
政治:世界多极化 经济: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L4 和平与发展
4.1 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2008年3月3日和3月5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08年3月3日和3月5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08年3月3日和3月5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此次召开的两会继往开来,总结了上一个五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新的五年建设计划,两会坚持改革创新和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关注民生,集中讨论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许多重大问题。

两会召开期间将审议通过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法案,从而能够进一2008年两会文件亮点解读一: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宏观分析(115分钟)主讲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大部制”改革(100分钟)主讲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三:建设新型公关服务型财政体制(90分钟)主讲人: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四:基本公关服务均等化和服务型政府建设(100分钟)主讲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文竹析去年两会亮点观今年两会看点“艾君博侃两会”首篇博文回顾了1979年我国重大方略和重要事件,简单展望综述了2009年我国面临的问题和面对的大事儿。

还有几天,全国两会将在北京拉开序幕。

所以,艾君认为有必要与博友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2008年两会的意义给我们的意义”以及对即将召开的“2009年两会的特殊背景和意义”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展望。

去年两会亮点多多,以关注民生而出台的《物权法》,以及打油诗进两会、道歉政治上两会等,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去年两会召开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初年,在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年份背景下召开的;也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在即,改革开放30周年迎面走来,抗击雪灾考验政府应急能力取得胜利之后的背景下召开的。

委员代表针对我国物价、机构改革、医改、住房等国计民生问题,反腐倡廉、政府应急能力、环境污染治理、干部的选拔、教育、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与和谐等大政方针问题以及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北京奥运等问题讨论热烈,建言献策。

所以,去年两会话题不少,亮点也不少。

中共财政部党组关于明确2008年反腐倡廉建设若干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

中共财政部党组关于明确2008年反腐倡廉建设若干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

中共财政部党组关于明确2008年反腐倡廉建设若干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08.04.08•【文号】财党[2008]14号•【施行日期】2008.04.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财政部党组关于明确2008年反腐倡廉建设若干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财党[2008]14号)部内各单位,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财税博物馆: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纪委《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贯彻落实2008年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分工意见》(中纪发[2008]5号)和财政部2008年反腐倡廉工作安排,根据财政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结合部内各单位工作职能,部党组将财政部今年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并明确了负责领导、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见附件)。

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提出如下要求: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认真抓好今年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财政反腐倡廉建设既是推进财政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从机制上、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方面。

各单位、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把反腐倡廉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穿于财政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财政政策法规制定、财政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设计之中,贯穿于财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之中,与财政各项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08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08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第二章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2004年新大纲针对本章的修改幅度很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贡献,对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都有全新的表述,新大纲充分吸纳了这些新内容,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与党章中的一些新表述、新提法。

这些知识点是当前命题热点,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掌握。

本章知识结构图知识点详述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亲自组织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缔造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进行了卓越的党建理论创造。

他们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是:(1)无产阶级的解放及其历史使命的实现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

(2)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组织。

(3)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4)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5)无产阶级政党要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

(6)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

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列宁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卓有成效地探索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原理,创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

其基本理论观点包括:(l)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2)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3)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4)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5)党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6)执政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者;(7)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领导经济建设;(8)执政党要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提高党员质量,增强党的战斗力;(9)执政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和骄傲自大;(10)执政党要有严格的纪律。

三、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建党的基本原理,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艰巨任务,并对其独特经验作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创立了中国的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一一毛泽东建党学说,其基本理论要点是:(1)着重在从思想上建设党;(2)密切联系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建设党;(3)依靠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4)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5)坚持党的优良作风;(6)创造整风形式,正确解决党内矛盾;(7)加强和实现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的政治学总结——四川省政治学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改革开放的政治学总结——四川省政治学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讨论 , 取得 了丰硕 的研 究成 果。
【 关键词】 改革开放 3 0年; 政治; 政治学; 会议综述 【 中图分类号】 6 D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4 54 (09 0 0 1 — 3 17 — 2820 )4— l8 0
题 。( ) 用新 的方 法 , 2采 或从 新 的视 角 去 提 出 、 析 和 尝 分 试解 决政 治 发展 过程 中 的诸 多 问题 。( ) 究领 域 进一 3研 步扩 大 , 一些 过去被忽略 的问题进 入 了研 究者 的视野 。

由 四川省政 治学会 主 办 、 四川 文 理学 院 承办 的 “ 革 改
开放 3 年来政 治与政 治学 发展 学术研讨 会 暨 四川省政 治 0 学会 年会” 2 0 于 0 8年 l 1月 6日至 8日在 四川文理 学 院 召 开 。适 逢改革 开放 3 0周 年 , 次会 议 的 召 开 意义 重 大。 此
革 的整个 历程 , 无论是 在 进程 中还是 在 结果 上 , 充 分 体 都 现 着“ 以人为本 ” “ 义原 则 ” “ 、正 和 民生 民利 ” 等耀 眼的政
治 伦理 精 神 。四川文 理学 院 的陈 仲认 为 , 革开 放 3 改 O年 来, 中国在法 制建设方 面取得 的巨大成 就与我 国积 极探 寻
西华 师范大学 、 四川职 业技术 学院 及四川 文理学 院等 四川
改革开 放 以来 , 国政 治体制 发展如 何?存 在 的 问题 我 有 哪些?其 解决对 策 是什 么? 这类 问题 一 直 是政 治 学 界 研 究的热 点 。本 次 会 上 , 关 中 国政 治 体 制 的论 文 有 6 有 篇 。其 中 , 四川大学 阎钢 的《 论 中 国改革 的政 治伦 理精 试

08 政治权力

08 政治权力

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公职
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因受贿罪被判处
无期徒刑
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涉嫌受贿被依法逮捕
上海社保案秦裕祝均一等受审
当前腐败案件的六大特点



一是腐败案件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大案、要案数量有所增加。 2003年-2008年,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百万元以上贪污贿赂犯罪案件高 达5929件,省部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30件。 二是贿赂案件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案件,绝大多数都是受贿案件。 三是贪污贿赂犯罪行业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些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利润丰厚、竞争激烈的行业和领域,往往是 贪污贿赂犯罪的高发领域,一些重点岗位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如近 年来,全国先后多名交通厅正副厅长被检察机关查处。 四是窝案、串案现象突出。 “湖南郴州窝案” 、“湖北襄樊窝案” 五是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相交织。 如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既有受贿犯罪,又有渎职犯罪。 六是犯罪隐蔽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腐败分子不断采取新的犯罪方式和手段规避法律,潜逃境外现象增多。
定义
权力是具有一定资格的人(权力主体),为
了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制约或支 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 力 的 构 成
1、权力主体
2、权力客体 3、权力目的
4、权力作用的方式
权力的运用艺术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权力运用得好的话,权力越大
越好。权力运用不当的话,就会给人类社会本身带
来灭顶之灾。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掌握
的权力,为整个世界、最终也为他们自己带来灾难 性的后果。同样是德国和日本的政府,运用权力, 也可以将两国经济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迅速地 恢复发展起来。

中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关于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关于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关于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08.04.08•【字号】陕国土资党发[2008]11号•【施行日期】2008.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关于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陕国土资党发〔2008〕11号)各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杨凌示范区国土资源局党组,厅属各事业单位党支部,厅机关各处室:2008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各项任务,在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认真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督促党员干部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

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土地调控和监管,坚决刹住乱占滥用农用地之风。

巩固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成果,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格审查新开工项目建设用地,坚决停止供应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从严控制新设各类开发区,推进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

2008年深圳“政改草案”解读

2008年深圳“政改草案”解读

大胆 突破 、积 极探 索 ” 。而在 《 革纲 要 ( 案 ) 中 , 改 草 》
则在未来三年 “ 改革 的主 要任 务 ”里 ,将 “ 积极 推进 政 治体制改革 ,探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的实现
形 式 和有 效 途 径 ” 放 在 第 一 条 。 这 绝 非偶 然 笔 误 ,也绝 非 起草文件的 “ 秀才 ” 擅 自所 为 。
[ 作者简介)黄卫 平 ,深 圳 大学 当代 中国政 治研 究所教 授 ; 胡 学亮 ,深 圳大 学 当代 中国政 治研 究所硕 士研 究生 ,广 东 深圳 5 8 6 。 10 0

6 ・ 2
多年来 .在 中国经济发达地 区 ,地方 官员对探 索政治 改革 的积极 性 和 主动 性 相对 匮乏 ,因为在 特定 的地缘 优 势 、先发优 势 和 各种 资 源优 势 条件 下 ,以发展 经 济 为主 导 ,多上项 目,多吸引投资 ,不仅经济 效益 可以预期 ,更 容易 出政绩 ,而 且无任何政治风险 。因此 ,中国经 济发达 地 区的地方 官员一般对政治风 险高 ,政 治收益难 以预期 的 政治改革敬 而远之 ,即使社会存 在某些 重大 利益冲突 ,他
“ 民主法治建设 ” ,然后才 是在 “ 港合 作和 国际化 城市 深 建设、服务全 国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进 改革创新 、建立
纲要 ( 征求意 见稿 ) 中所透 露 的有关 政治 体制改 革 的 》 不少信息 ,仍然很值得关注 中国政治发展的人们去做深入
分析 和解读 ( 这两份文件 ,前者 是总体指导思想 ,后者是 具体执行细则和具体的改革时间表 、路线 图) 。 需要先说明的是 ,深圳市的上述两个文 件草案并非专
们也有较 强的财政能力去 “ 钱买 太平 ” 这 也就是 为什 花 。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
维普资讯
国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 6 0 6.
政 治学 与 公 抖 管理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
刘学军
( 中共 中央党校 ,北京 1 0 1 0 9) 0
[ 摘
要 ]政 治发展是现代化过程 中积极 的政治 变迁 ,即国家公共权 力配置社会利益的理念 、制度 、
度、 规则、程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 政治发展研究始于2 世纪 5 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其理论 的内容。亨廷顿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把政治发展归结为 “ 0 0 权 探索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旨在以美国和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 威合理化、结构区分化和参政扩大化三项内容” l 。阿尔蒙德 2 J 政治模式变迁规律套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模式变 认为政治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 主要是指人们的政治 迁,到较冷静和客观地探索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 态度、政治观念的变化 即某种政治文化成为普遍化的、大众 殊性,特别是探索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 的独特道路和内涵的 化的政治文化) 、政治结构的分化 ( 政治角色发生变化,变得 过程。期间,政治发展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 更加专门或自主化,出现了新型的专门角色,出现了或创造 学者把对政治发展的不同理解归纳为十个方面,即:政治发 了新的专门化的结构和次体系)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秩序和持续性是政治稳定的基本要
并且所有利益群体都要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规则、程 素。前者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来说不存在暴力、武力、高压 序来进行利益配置。这四个要素是有机统一体,片面地追求 政治和分裂。后者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成分相对来说不发
哪一个,都将引发政治不稳定。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既
即是建设民主政治、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变迁、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政治常识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08全国二卷)33.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

”这句话的要义是CA.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B.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C.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08宁夏卷)16.如果说民主是指一种与个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形式,那么,这个“多数人”指AA.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B.全体国民中的多数人C.国家政权机关的多数人D.包括被统治阶级在内的多数人(08上海卷)2.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力,国家权力的重要特征在于其特殊的强制性。

这种特殊强制性体现在国家权力(D)①以章程、决议、纪律等规范为约束手段②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机关作后盾③通过法律、法规、法令等方式来行使④对领土范围内所有居民都具有约束力A.①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08山东卷)1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行政机关应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

这有利于(B)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08上海卷)2.今年两会召开前,多名农民工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向两会提交一份关于农民工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提案。

农民工的行为是(B)A.依法直接参与民主决策B.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C.依法直接参与民主管理D.依法间接参与民主管理(08广东卷)29.某区通过居民直选、户代表选举和居民代表选举,产生新一届居委会。

这反映了(BC)A.居民通过选举基层政府,参与民主管理B.居委会干部居民选,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C.居委会选举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本居住地区全体居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居委会(08海南卷)9.在2008年1-3月,国务院19个部委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深,k14个省区市的基层单位对“三农”、社保和医改体制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总计45人次。

政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知识

政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知识

政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知识政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知识汇总(一)本章内容概要本章由三节构成,即(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先后阐明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进程、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原理。

阐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首先要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人的自由实现的过程,最后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贯串本章的中心线索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人的本质、价值和自由实现的过程。

(二)本章重点、难点及需要划清的理论界限本章重点、难点: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订阅收藏《08政治精品教程》系列文章本章需要划清的理论界限:重点划清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问题上唯物史观同抽象人性论、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唯心主义自由观的原则界限。

命题特点及趋势本章是历史唯物论,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一章。

历史唯物论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精神实质在于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章,可以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和根本历史使命。

因此,本章在历届考研中虽然只出过选择题,偶尔也出过辨析题,从未出过高分值的分析题,但并非本章不重要。

本章内容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社会本质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价值观、自由观、以人为本等都有出考题(包括出分析题)的较大可能性。

考点精析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三、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下载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作者:鞠成伟来源:《前线》2017年第08期[摘要] 我们历经艰辛探索,终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目标型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

它既具备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属性,又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很强的现代适应性。

未来我们要兼收并蓄、定力十足、上下协同、渐进平衡地推进政治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走下去。

[关键词] 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现代适应性[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8-0045-06国家间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国家组织能力的竞争,政治道路的优劣又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弱。

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时代,政治道路问题是关乎民族存亡兴衰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在国家治理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一)移植西方式政治道路的失败鸦片战争后,西方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帝国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治国良方,西方式政治道路开始被中国模仿。

这一模仿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戊戌变法。

改良派主张学习英国、日本等国,实行君主立宪。

核心主张是设立国会、制定宪法,以制约君主之权。

第二阶段是清末预备立宪。

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对中央官制等进行改革,并委任沈家本、伍廷芳等拟定政制改革草案。

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对资产阶级政制的尝试。

孙中山提出了以五权分立为基础的政制思想和建国方案,并在政权立足未稳、国家尚未统一、内政外交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进行了紧张的政制创立活动,开启了中国政制现代化的新里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
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 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 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概念比较:改革、革命和改良
改革与改良:
改良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它是在这个基 础上的进步。 改革的含义比改良要深刻得多,改革一般来说是一个时代
备注
“费边式”战略是以古罗马著名统帅费边·马 克西穆斯的名字命名的改革战略。 费边·马克西穆斯在与迦太基著名统帅汉尼拔 进行战争之中,因主张采用避实就虚,待机 缓进,避免决战的迂回战术而闻名,所以,
后世学者把改革者在改革全过程中所采用的
渐进方式称为“费边式”战略。
“费边式”战略与“闪电式”战略相对。
5、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 主要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战争 (2)非暴力革命 主要包括:议会斗争、政治示威、和平谈判、 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从
6、政治革命的作用(P313)
“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包括摧毁旧的政治制度和合 法性模式,动员新社会集团参与政治,重新界定
政治共同体,接近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与合法性的
的终结,另外一个时代的终结。
改革与革命:
背景不同;方式、力量不同;根本目的不同、对生产力的 影响不同
2、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的主体是政治领导层 (2)政治改革是调整政治权力关系、完善政 治制度 (3)政治改革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 (4)政治改革可以有序、稳妥进行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展到西欧一些国家,这样,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
新领域——政治发展理论便应运而生。
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进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 一时期西方政治学者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 论。 第二个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这一时期他 们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从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西方主流 派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遭到一些发展中国 家学者的强烈抵制,因而政治发展理论研究逐步 走向衰落,研究的重点也由政治发展道路转向政 策研究。
第八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理论
1、政治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政治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兴起于 20世纪5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这一时期
政治发展问题会引起西方政治学者的高度关注呢?
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战后以意识形态为特 征的“冷战”中,为壮大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 达到“领导世界”的目的,西方学者首先开始对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后来又扩
新概念,由新的、更有活力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权, 以及建立新的、更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就政治参 与的扩张而言,一切革命都包含着现代化;就新 的政治秩序模式的建立而言,某些革命还包含着
政治发展。”
([ 美 ]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5)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小结
革命使中国真正开始了政治现代化 (因为, 国家的统一或国家权力的统一是政治现代化 必不可少的 )。 但革命不是万能的。 革命的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革命不可能 使新的政治体制绝对完善。完善的手段只能 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三、政治改革
1、政治改革的含义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权威的合理化
政治权威的合理化,即由单一的、世俗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 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摧毁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了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 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新的观念。在中国开始建立法理型政治权威。 因此,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在于它结束 了“朝代国家”形态,而代之以一个“共和国家”形态——中华 民国。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政治改革路径的探索
第一阶段: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提升我国政治制度 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呼唤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
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
第三阶段:政治社会稳定迫切需要政治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
第四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第五阶段: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至今)
中国政治改革的特点
——增量政治改革
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俞可平) 所谓增量民主,有别于渐进民主,“尽管两 者都强调民主发展的有序性、平稳性、连续 性,但‘渐进民主’强调的是过程,‘增量 民主’强调的是目标和后果;‘渐进民主’ 则在强调改革进程平稳性的同时,也强调必 要时的突破性改革。
强调过程的渐进性和缓慢性,而‘增量民主’
如:土耳其凯末尔的改革
第一步:建立民族国家 (统一) 第二步:建立现代政治体制(权威) 第三步:利用现代政权强行推行宗教、社会、 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平等)
思考:不同的改革方式 各有何优缺点?
中国与俄罗斯的政治改革之路及利弊
比较
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历程及启示
政治转轨的历程: (1)波澜不惊的戈尔巴乔夫时期 (2)惊心动魄的叶利钦时期 1991-1993年,宪政体制下的新旧冲突。 1993-1999年,带有资本主义特点的新宪法的确立 和巩固。 (3)稳定和谐的普京时期 强调总统权威 加强中央集权 重视政党建设
不同观点: 政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互动过程,其代表人物 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政治多元化,建立起与一定的技术 — —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代表人物是 美国政治学家、多元民主论的开创者罗伯特·达尔。 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 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美 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派伊。 亨廷顿的定义:“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
俄罗斯政治转轨的重要特点: (1)转轨的激进性、深刻性和全方位性 (2)转轨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国情因素 (3)转轨过程中注重配套的制度建设
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启示:
(1)政改的战略思路上应体现经济发展优先
(2)政改的发展模式上应走稳定的渐进式发展
道路
(3)政改的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培育相应的政治
文化土壤
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有以下四层基本意义: 一、正在或者将要进行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 须有足够的“存量”,即必须具备充分的经济和 政治基础; 二、这种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 新的突破,形成一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 增加; 三、这种改革和发展在过程上是渐进和缓慢的,它 是一种突破但非突变; 四、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 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政治革命(P229)
政治革命:就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以夺取 国家政权为目标,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 治统治,并以新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 治秩序取代旧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
秩序的激烈的政治变革。
政治革命是政治制度的
2、政治革命的特征
(1)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阶级为主体 (2)主要目标夺取国家政权 (3)政治体系的全面、深刻的根本性变革 (4)经常以暴力作为后盾 (5)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基本含义:
所谓政治发展,就是社会政治文明的 不断进步,是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 调整而趋向合理化、科学化和完善化。
演变,是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通过不断变革、
政治发展既是与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
会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同时也是自身各方 面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
4、政治发展的方式(途径)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权 力的变更和移易。 政治改革则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 政治的演进和完善。 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政治现代化 。
关于革命含义的几种解释:
1)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
2)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
3)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
4)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含义的基本 观点
第一,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 物。 第二,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 力行动。 第三,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
3、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有三项基本原则:
(1)合理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4、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激进式改革)
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主要特征:毕其功于一役 总体设计,强制变迁,整体推进,一步到位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渐进式改革) 又称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主要特征:积小胜为大胜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解任务,各个突破
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是推动政治 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二、政治革命
1、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定义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 “支那革命党首领” (1895年日本的一家报 纸称孙中山先生 ) 孙中山倡议称“革命党” ,从此,“革命” 一词就流传开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革命是指事物的根本性 变革,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从革命的本义来看,主要是指政治革命和社 会革命。 在广泛意义上使用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 文化革命等,这些都是在广义上使用革命的 概念,是革命的转义。
改革开放30年政治改革的主要特点: 第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配套进行,在经 济改革的过程中推进政治改革。 第二,始终把保持政治稳定作为政治改革的 头等大事。 第三,在政治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强调走自己 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