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重点)

合集下载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1. 血液与血液成分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液体基质和悬浮其中的细胞构成。

血液液体基质主要由血浆组成,而悬浮其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成分的测试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

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红细胞的生成情况。

3.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的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则是指平均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用于帮助诊断贫血的种类,比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4. 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用来评估红细胞体积或大小的变异性的指标,它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鉴别贫血的病因等。

对于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者缺铁等病理情况也有诊断帮助。

5.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可以用来评估出血与凝血功能状况,比如在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中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

6.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评估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应激反应,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提示不同疾病的发生情况,如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等。

7. 凝血功能测试凝血功能是确保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和形成血栓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分析、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8. 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参与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按页整理精华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按页整理精华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浓缩重点试卷出题重点[P.4]造血干细胞[名解]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通过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的诱导,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又进一步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列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机体赖以维持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

[P.6]造血调控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包括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机体通过造血调控机制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和凋亡),以维持体内各类细胞数量和比例的相对恒定,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类血细胞的需要。

[名解]造血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相互接触,通过与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并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实现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调控。

1966 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科学家所认识,发现其对造血的调控是通过旁分泌和直接作用实施的。

[P.9]造血器官/什么是造血器官/肝脏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包括哪几个?(一3,二,三)[名解]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1.肝脏造血:「造血时间」人胚6周至第7个月。

「造血特点」产生第二代幼红细胞,4个月时可形成粒细胞。

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的第6周开始,至第7个月结束。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HSC)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而引发的。

在胚胎第6周,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入肝脏,在肝内增殖形成造血组织灶。

胚胎3~6个月,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

此期造血特点主要是以生成红细胞为主,约90%的血细胞为有核红细胞,仍然为巨幼型红细胞,但形态很快趋于正常。

不再合成Hb-Gower1和Hb-Gower 2.主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F(HbF),此为第二代幼红细胞。

胚胎4个月以后的脸肝才有粒细胞生成。

在肝胜造血的同时,造血干细胞也经血流进入胸腺、脾和淋巴结,在这些器官相继发生造血。

临床血液检验学7、10章重点

临床血液检验学7、10章重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六次作业1、BT、APTT、PT、TT分别代表什么试验?意义是什么?答:BT是出血时间试验,意义为①BT缩短:某些严重高凝状态;心梗、脑梗、DIC高凝期;②BT延长:血小板明显下降<50×109/L;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潘生丁);毛细血管壁异常,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DIC;③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APTT是凝血酶原时间,意义为①与CT实验意义相同;②延长主要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如Ⅷ、Ⅸ、Ⅺ、血友病甲、乙、丙);其次检测第二、三阶段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酶原下降;严重肝病、DIC;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③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PT凝血酶原时间,意义为①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由无缺陷较为敏感的筛检试验,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量的有效监测指标;②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或PTR超过参考值范围即为延长。

主要见于: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乏(Fg<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

③PT缩短,先天性FⅤ增多;DIC早期;口服避孕药。

④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为2-4小时为口服抗凝药治疗时剂量适中。

TT是血浆凝血酶时间,意义为①延长表示低(无)或者异常纤维蛋白血症。

肝素样物质存在,纤溶亢进。

②作为溶栓治疗的检测指标。

时间控制在1.5-2.5倍(和APTT联用)。

2、FDPs、3P和D-二聚体实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①FDPs阳性或增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DIC、血栓形成及溶栓等。

作为筛查试验的指标之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②DD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在继发性纤溶(如DIC)为阳性;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血液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约为40%到50%,女性约为37%到48%o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液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其大小取决于红细胞是否发生叠连现象。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抵抗力越大,渗透脆性越小。

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第一小时,为下降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ESR越大,则悬浮稳定性越小。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本质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红细胞凝集:指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与血液中对应的凝集素结合使红细胞粘附成团的过程,红细胞凝集是抗原一抗体反应。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后自然停止的现象。

临床上用小针刺破消失,或耳垂使血液自然流出。

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出血时间。

正常约为1~3分钟。

出血时间的长短,可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参与组织修复和血管再生过程。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缺氧或二氧化碳增多,是在肾脏产生的一种促进骨骼生成红细胞的糖蛋白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加速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入血。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的氯化钠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和1.9%的尿素溶液。

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内源性凝血途径:依靠存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便能活化因子X外源性凝血途径:需要损伤软组织。

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领域,涉及到血液的成分、功能、病理现象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血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为诊断和治疗血液病等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其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读者对血液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对血液学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血液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其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展望血液学的未来发展,并进行结语。

整篇文章将会系统地介绍血液学的重要内容,希望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对血液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血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介绍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通过对血液学的定义、研究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血液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为读者提供对这一学科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同时,通过本文的撰写,也旨在激发更多人对血液学的兴趣,促进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

愿本文能为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引领他们更深入地探索血液学这一学科的奥秘与魅力。

2.正文2.1 血液学的定义血液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传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血液的形态结构、生物化学成分、功能特性、病理变化以及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血液学涉及的领域广泛,既包括基础研究,如血液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包括临床应用,如各种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血液学的研究不仅关注正常血液的结构和功能,还关注血液病理变化及其致病机制,致力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提高诊断水平。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

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髓外组织无骨髓—血屏障结构,幼稚细胞不经筛选即可进入外周血循环,故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骨髓穿刺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计算1.百分比: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

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2.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正常骨髓象特点:见书P61表4—10健康成人骨髓象特点。

五.铁染色1.原理:健康人骨髓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红细胞中。

在酸性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1)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的铁,呈弥散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

根据骨髓小粒中铁的存在方式及量将细胞外铁分为(一)、(+)、(++)、(+++)、(++++)。

2)细胞内铁:观察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计算出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比。

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铁颗粒多少、粗细分为I型、Ⅱ型、Ⅲ型、Ⅳ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二分之一以上者。

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临床意义:过氧化物酶染色是临床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鉴白血病类型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鉴别。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一、血液系统概述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由骨髓、造血干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血管和淋巴管组成。

骨髓是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的地方,血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后进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血液系统的主要功能:血液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运输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到肺部和肾脏排出;其次,免疫防御,白细胞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再次,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最后,参与凝血和纤溶过程,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由于白细胞异常增生产生过多的白血球,影响正常血细胞的生成。

淋巴瘤和骨髓瘤分别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发生的恶性疾病。

血栓和出血性疾病与血液凝固和纤溶机制的异常有关,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不止。

二、红细胞疾病贫血贫血的病因与分类: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等原因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的一种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其中病理性贫血又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第一章、血液学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成年女子:3.5-4.0新生儿:6.0-7.0临床意义:(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2)病理上:1)RBC↓:贫血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B.RBC寿命↓:溶血;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轻度:90——110(120)中度:60——90重度:30——60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减少: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L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用g/L表示。

7、粒红比例:是指粒细胞系的百分数÷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所得的比值,正常值为(2—4):1。

8、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因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血液病学知识点

血液病学知识点

血液病学知识点
一、血液疾病概述
血液是人体内部循环系统的基础,负责输送氧气、养分以及排除废物,维持身体健康。

而血液疾病是指一类涉及血液本身、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

二、贫血
贫血是指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的一类疾病。

常见原因包括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和遗传性贫血等。

患者会出现乏力、疲倦、气短等症状。

三、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由白血细胞恶性增生引起的血液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急性髓样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患者会出现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

四、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

患者在受伤或手术时容易出现出血倾向,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五、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栓塞症等。

当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增多时,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流受阻。

总结:
血液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血液病学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一、基础知识;(一)、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动脉血:鲜红色。

HbO2静脉血:暗红色。

Hb空腹血浆:清澈透明餐后血浆:较混浊(3)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

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

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血浆PH 7.35~7.45。

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

体内有酸碱对。

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红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水血浆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1、红细胞(RBC)(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2)数量: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

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

测定方法:血沉(ESR)。

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血液学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血液学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学临床研究与
03
应用
各类血液疾病诊疗技术
贫血的诊疗技术
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类贫血的诊断和 治疗技术。
白血病的诊疗技术
涵盖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不同 类型的白血病的诊断、分型、预后评 估和治疗技术。
淋巴瘤的诊疗技术
涉及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等各类淋巴瘤的诊断、分期、治疗及 并发症处理技术。
与临床医学学科的协同合作
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紧密合作,共同开展血 液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
与药学学科的联合研发
与药学学科合作,共同研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提高血液疾病的 治疗效果。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渠道拓展
01
02
03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与国际知名血液学研 究机构和专家建立合作关 系,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共享研究资源和成果。

02
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探索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03
个体化预处理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移植类型,制定个体化的预处理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
移植后并发症防治策略
01
感染并发症的预防 与治疗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应用广谱抗 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发 生率。
02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 监测与治疗
优秀人才引进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血液学专家和跨学科人才,提升学科整体 实力和研究水平。
团队建设与激励机制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创新、合 作和进取。
Hale Waihona Puke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06
合利用
政府相关政策解读及支持情况介绍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1.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身体造血系统的各种恶性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和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等。

在临床中,我们通常以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2.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症状,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

贫血的病因很复杂,通常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普遍性贫血等。

3. 血栓与止血血栓和止血是指在发生损伤的情况下,身体能够快速形成血块来控制出血。

血栓包括静脉血栓、肺血栓和动脉血栓等。

常见的止血疾病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球体内的基因发生异常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骨髓中白血球数目明显增多,血细胞发育异常。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5. 淋巴瘤淋巴瘤是指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恶性肿瘤。

临床上,淋巴瘤的表现包括肿块、淋巴结肿大、贫血、乏力、发热、夜间盗汗等,常常需要通过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和化疗等方式来治疗。

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在进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患病部位、病因和治疗方案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放疗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方式来消灭肿瘤细胞或改善病情。

放疗和手术则主要用于肿瘤定位或病灶切除。

同时,术后生活护理和长期的随访也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进行调整。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绪论一、概念(1)血液学:(2)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3)临床血液学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二、血液学和临床的关系(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应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胜场各种造血细胞过程称为造血1、胚胎期造血: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1)中胚叶造血期:时间:人胚发育第2周-第9周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六周,至胚胎第7个月逐渐退化。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张骨髓已开始造血,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此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 );集落刺激因子(CSF );白细胞介素3 (IL-3 )。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 (TGF- B);肿瘤坏死因子-a B(TNF- a B);白血病抑制因子(LIF );干扰素a B Y(interferon- a B Y IFN- a B Y ;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1 ).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岀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 (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 —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 Hu e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 Hu et 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 )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

异常时,急粒原粒(+)。

急性早幼粒(强+)13、过碘酸---雪夫氏反应(糖原染色、PAS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岀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

急淋(+)粗颗粒块状;急粒(+)细颗粒均匀;急单(+)细颗粒弥散状。

14、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成熟中性粒和巨噬(+),其他均(-)。

积分值(NAP )指100个中性粒中阳性比例,参考以一个加号为基准,参考值是7 —51。

15、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 积分值一般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积分值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积分值减低;再障(+),治疗有效下降。

16、慢粒与类白血病鉴别:慢粒的NAP积分值常为零,类白血病时NAP显着升高。

17、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戈谢病(+),尼克一皮克病(-);多毛细胞白血病(+)。

18、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CE):为粒系细胞所特有,又称特异性酯酶染色。

阳性结果:胞质内岀现红色沉淀。

急粒(+)a醋酸萘酚酯酶染色(a-NAE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阳性结果:胞质中出现棕黑色颗粒沉淀。

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可被氟化钠抑制。

各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抑制。

急单:(+)被氟化钠抑制;急粒:个别细胞(+)不被氟化钠抑制;急淋(-)a丁酸萘酚酯酶(a-NBE )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又称单核细胞酯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系细胞大多数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主要鉴别急粒和急单,后者可被抑制)[意义同a-NAE , 敏感性不如a-NAE,而特异性较a-NAE高]乙酸AS-D萘酚酯酶和a-丁酸萘酚酯酶双染色对诊断M4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19、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多毛细胞白血病(+)不被L-酒石酸抑制。

淋巴肉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被L-酒石酸抑制;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20、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贫(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减低)和指导铁剂的临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可增多,环铁粒幼细胞常见。

铁粒幼贫血时多有环铁粒红细胞,其中难治性贫血占15%以上。

非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细胞外铁正常或增高,铁粒幼细胞正常或增高。

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尿毒症、血色病及多次输血后,骨髓细胞外铁增加。

21、核型中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t :易位,inv :倒位,iso :等臂染色体,ins :插入,(del)-:丢失,+ :增加,P:短臂,q :长臂,接下第一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号数,第二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区带。

22、特异性染色体:慢粒(CML )的ph 染色体,t(9;22)( q34 ;q11 );急性早幼粒(M3): t(15;17)(q22;q21);M2b : t (8,21 );Burkitt 淋巴瘤:t(8;14)(q24;q32)。

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和基因特异改变类型染色体改变基因改变M2t (8 ;21)( q22 ;q22 ) AML/ETOM3t (15;17)( q22;q21 ) PML/RARx JRAR% /PMLM4Eo inv/del (16)( q22 )CBFB/MYH1 1M5inv/del (11)( q22 ) MLL/ ENLCML t ( 9;22)( q34 ;q11 ) BCR/ABL23、贫血时血红蛋白:极重度:Hb w 30g/L,重度:30—60,中度:60 —90,轻度:90 —120。

24、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贫(遗传性/先天性):膜缺陷一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酶缺陷一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5、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贫(获得性):免疫因素一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膜缺陷一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26、慢性血管内溶血:尿含铁血黄素(+),阴性不能排除。

27、血浆游离蛋白〈40mg/L,血管内溶血时上升。

28、血清结合珠蛋白(HP):正常值为一l。

增高见于妊娠,慢感,恶性肿瘤;减低见于血管内溶血,肝病,巨幼贫等。

29、AGLT50:指酸化甘油溶血试验中溶血率按光密度减至50%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30、PHN :蔗糖溶血试验为筛选试验什,阳性或溶血率增加),酸化血清溶血(Ham )试验是确证试验.31、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通过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其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

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

反之抵抗力增大。

开始溶血%〜% (NaCI液),完全溶血%〜% (NaCI液)。

)32、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膜缺陷G6PD缺陷症者溶血度轻度增加,能被葡萄糖纠正33、G-6-PD缺乏症的筛查/排除试验是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下降)34、正常血红蛋白电泳区带:HbA > 95%、HbF < 2%、HbA2为%〜%。

35、HbA2增多,见于B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为杂合子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

36、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又称碱变性试验,胎儿血红蛋白(HBF)具有抗碱和抗酸作用。

37、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原名为地中海贫血或海洋性贫血。

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Hb电泳,HbA2明显增高是其特点,HbF正常或轻度增加。

重型,HbF增高大于30%。

38、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本病重要的诊断方法,最好同时作直接和间接法39、进入血浆中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作用变为Fe3+,与运铁蛋结合运行至身体各组织中。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100%=转铁蛋白饱和度(20---55%)。

40、临床缺铁分三期:缺铁期;缺铁性红细胞内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

41、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 )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 )、转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 )增高;骨髓铁染色示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小于15%。

42、红细胞既有低色素又有正色素时称其为双形性”是缺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特征。

同时,缺铁粒幼细胞贫血患者的环形铁粒幼占15%以上。

43、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一般无肝脾肿大。

44、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H ):在涂片周边部位出现巨大原始红细胞是本病的突出特点45、急性白血病:骨髓中某一系列原始细胞(或原始加幼稚细胞)高于30%。

一般自然病程短于6个月。

46、慢性白血病:骨髓中某一系列的白血胞增多,以接近成熟的白血胞增生为主,原始细胞不超过10%47、急性白血病FAB分型:M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原粒大于或等于90%,早幼粒少,中幼以下阶段不见或少见,POX,SBC(+)的原粒大于3%.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白血病部分成熟型):有M2a,M2b两型,M2a中原粒大于30%小于90%,且早幼粒以下阶段大于10% ;M2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大于30%),有Phi@小体存在。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大于30%可见束状Auer小体,依颗粒可分M3a (粗颗粒型)、M3b (细颗粒型)。

M4 (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单细胞比例可分M4a、M4b、M4c、M4eo(嗜酸性细胞> 5%,有inv (16)倒位)。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分化程度分M5a、M5b ;M5a :未分化型,原单大于或等于80% ;M5b :部分分化型,原单占30%~80%。

M6 (急性红白血病):红系比例> 50%红系PAS阳性,原粒大于30%,异常幼红细胞大于10%时也可诊断。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大于30%。

48、绵羊红细胞受体(Es)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7、CD2、CD3、CD4、CD8、CD5为T细胞标记,CD7为出现早,且贯穿表达整个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抗原。

CD7、CyCD3同属于检测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的最敏感指标,只表达CD7 +的不能诊断。

49、CD25是激活T,B细胞的标记。

SmIg (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和EM(小鼠红细胞受体)是B细胞成熟的特征性标志,Em为早期成熟B细胞标志。

50、 CD19反应谱广,是鉴别全B 系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标记, CD10为诊断Common — ALL 的必需标记, CD22用于检测早期B 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相当特异和敏感的,CD14,为单核细胞特有,抗髓过氧化 物酶(MPO )为髓系特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