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苯环的发现
梦的研究

Part1 简介梦是一种意象语言。
《庄子·齐物论》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这些意象从平常事物到超现实事物都有。
事实上,梦常常对艺术等方面激发出灵感,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宣称梦见一条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而悟出苯环的分子结构。
真正的做梦只有在人类身上被直接证实发生过,不过很多人相信做梦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
动物已经确定会有快速眼动睡眠,然而他们的主体经验却难以确定。
平均拥有最长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的动物是穿山甲。
哺乳类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频繁的做梦者,因为和他们的睡眠模式有关。
那么梦究竟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探讨。
Part 2 历史上对梦的研究1.我国古代的研究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类似于寓言的故事,就像周公解梦开篇说道德那样: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为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
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可见周公生活的时代离现代有大约已有年的时间,《周公解梦》成书时代的古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知识水平、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等等与现代人都大相径庭,比如书中的帝王,文武,妾都是现代生活已不存在的旧事物,还有龙凤,鬼神等都是现实中不存在却在古人心中分量极重的,用几千年前的意象来解析现在的梦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在书中还有非常多的关于生子的意象,比如星入怀主生贵子,抱物上山孕贵子,日月合会妻有子,可以看出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儿子可以为家中添劳动力,并且可以完成所谓的传宗接代,这些都是古人关注的。
书中还可以看到汗多关于升迁做官的意象,比如乘船渡江河得官,戴冠登车官欲迁,烧毁官帽欲更官,表现古人出仕立身的愿望;记载中周公主要是在政治上有作为,对梦是没有系统研究的,即便是后人的集体智慧也只能够说明这是中国几千年年来对梦文化的热衷所致,中国古人认为梦是天帝对人的暗示,是显示吉凶的预兆,是天人对话与交流的一种选择方式,上天是公平的,因此在周公解梦中会有一系列的标准化的解析,形式类似于词典,词典和一般理论书有很大差别,词典就是一个个词条,然后是解释,完全没有理论体系或者阐述原理。
有关化学的两个梦中发明

有关化学的两个梦中发明作者:朱立建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08期发明创造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有意思的是,有一些发明创造竟然来自于梦的启发。
在化学史上,就有两个关于梦中发明的趣闻。
一、梦中蛇盘旋——苯分子结构的发现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
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在书房在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
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
他像触电般猛醒起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
他终于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
1866年他提出了苯分子是一个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六元环状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
应该指出的是,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的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
这是由于他善于独立思考,平时总是冥思苦想有关原子、分子以及结构等问题,才会梦其所思。
例1 人们对苯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通过蒸馏安息香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液体,命名为苯,写出苯甲酸钠与碱石灰共热生成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苯的含碳量与乙炔相同,人们认为它是一种不饱和烃,写出C6H6的一种含叁键且无支链链烃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性质类似烷烃,任写一个苯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烷烃中脱水2 mol氢原子形成1 mol双键要吸热,但1,3-环己二烯()脱去2 mol 氢原子变成苯却放热,可推断苯比1,3-环己二烯___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4)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碳碳之间的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知识迁移题。
科学史上编造梦境的事件

许 多人 往往 认为 ,l9世 纪俄 国化学 家 门捷列 夫在 梦 中得 到启 发 ,遂 于 1869年 确立 了最 初形 式 的元 素周 期 律 。但 这种 说法 是 否符 合发 现元 素周 期律 的历 史 呢 ?其 实 ,在 门捷 列夫 的历 史性 宣 告前 4O年 ,就有 了关于 元 素 间相 互 关 联 的最早 观 察结果 。但 门捷 列夫 声称 ,他 在几 十年 之前 就 己经梦 见 了元素 周期 律 的雏 形 ,从而 试 图获 得发 现元 素周 期表 的全 部 荣誉 。
可 是 有谁 能想 到 ,在这 些 著名 的科 学之 梦 中 ,有 几个 是 当事科 学 家有 意编 造 出来 的 ,实 际上根 本 没有 这 些梦 。那 么 ,这 是 怎么 一 回事 呢?
提 起苯 的环状 结构 ,几乎 无人 不 知晓 它是 l9世 纪德 国化 学家 凯库 勒 的贡献 。而 他是 如 何推想 出这种 环状 结 构 的 ,更是众 口一词 :那 就 是睡 梦 中的幻 景一 一环 形 的蛇梦 ,使他 获得 灵感 。凯 库勒 真 的做 过这 样 的梦 ?既然他 当众亲 口宣 告做 过 ,别 人不 好判 断真 假 。不过 ,在 2O世 纪 8O年代 ,美 国化 学 教授 沃提 兹对 凯 库勒 留下 的资料 做 了透彻 的研 究 ,发 现有 众 多 间接 证据 能 证 明,凯 库勒 别有 用 心地捏 造 了这 个 梦故 事 ,是为 了创造 证据 ,表 明他 最 先发 现苯 环结 构 。
化学家的趣味故事

化学家的趣味故事一、拉瓦锡与“断头实验”拉瓦锡啊,那可是化学界的大腕儿。
不过他的结局可有点悲催又带着点传奇色彩。
当时法国大革命,他被送上了断头台。
这拉瓦锡呢,到死都不忘做实验。
他和刽子手约定,想看看人被砍头之后脑袋还有没有意识。
于是他就想在脑袋被砍下来之后尽可能地眨眼,让刽子手数。
结果啊,据说他真的眨了十几下眼睛呢。
这拉瓦锡一生都在探索科学的奥秘,就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为科学研究做贡献,真是个科学狂人。
二、门捷列夫做梦发现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为了整理元素的规律啊,那可是绞尽了脑汁。
有一天,他累得不行,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这一睡可不得了,他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啊,所有的元素都像一个个小士兵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好了队。
门捷列夫一下子就惊醒了,然后根据梦里的灵感,就捣鼓出了元素周期表。
你说神不神?就像元素们在他的梦里开了个小会,商量好了怎么排队让他发现似的。
不过呢,这也不是完全靠运气,要是他之前没有对元素进行大量的研究,就算做一百个梦也想不出来呀。
三、苯环的发现——凯库勒与蛇的梦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那也是费了老大的劲儿。
有一天他在炉火边打盹儿的时候,就做了一个特别奇怪的梦。
他梦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不停地旋转。
这一下可把他点醒了,他就想啊,苯的结构会不会也是这样一个环形的呢?于是他就提出了苯环的结构。
这事儿啊,听起来就像神话一样。
但其实也是他长期思考苯的结构,大脑在潜意识里还在不断工作的结果。
就像他的大脑里住着一个小化学家,在他睡觉的时候还在努力解题呢。
四、居里夫人的“镭”之旅居里夫人那可是女中豪杰啊。
她发现镭的过程那叫一个艰辛。
她和她丈夫居里先生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棚子里做实验。
那条件差得哟,就像个小破仓库。
他们整天和那些铀矿渣打交道,要从成吨成吨的矿渣里提炼出镭。
这就好比在一堆沙子里找一颗特别特别小的钻石。
居里夫人每天都在那里搅拌那些大锅里的东西,累得腰酸背痛的。
而且镭还有放射性,她也不知道这东西对身体有害,就这么一直研究下去。
梦中怎样产生灵感?

梦中怎样产生灵感?篇一:梦中怎样产生灵感?梦中怎样产生灵感?古今中外曾有不少奇闻轶事,说明梦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诗人能在梦中吟得佳句,艺术家从梦中得到灵感,科学家也能在梦中受到启示。
其中有两个最著名的例子常使人感到津津乐道。
其一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化学周期表时,很长一段时间总得不到合理的排列,然而他却意外地在梦中见到了这张周期表,各种元素都已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
其二是德国有机化任家库克虽冥思苦想,仍无法揭示苯的化学结构式,后来忽然在梦中看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于是悟出六碳环的化学结构式。
毫无疑问梦能产生灵感,然而梦是怎样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的呢?它的机制又是如何呢?美国女学者卡特赖特通过做一组关于梦和智能活动的关联的实验后指出,人类经过有梦的睡眠之后,常能从不利的方向看问题。
做梦者经常对不利的环境设想得多一些,梦境的内容也以不愉快的居多,这样,人通过做梦之后,更能现实地适应觉醒后的环境。
她在实验中发现,受到烦乱刺激后的人睡了一夜之后,反应就不那么强烈了。
虽然大多数处于困境的人不一定能从有梦的睡眠中找到解决办法,但他们的心情至少会从容一些。
卡特赖特的论点阐明了夜间做梦对于第二天觉醒后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可是没法明确地解释梦中出灵感的机制。
的确这是一个极为复杂问题,但也是一个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领域,它深深地吸引住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1983年,英国心理学家伊凡斯在他刚刚出版的专著《夜景》中提出一个新颖的论点,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睡眠副产品,而睡眠的目的也许恰恰是为了做梦。
对一个人来说,清醒时着手的工作会在梦中继续,如果他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梦就可能向他提供有用的意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伊凡斯解释说:睡眠能帮助人把新得到的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
在人类睡眠时,整个头脑仿佛象电脑似地不断进行工作,这时候既不发出信息也不接受信息,只是忙于整理自己的记忆,例如把新数据合并入旧数据,据弃过时的资料,重新给档案加上标签等,以便将来提取时快捷省事。
梦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梦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梦到底是什么,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梦境为何能够穿越时空。
千百年来,人类为了揭示梦的奥秘,进行过不懈的努力。
直到二十世纪初,有位名叫弗洛伊德的美国心理学家,依据他自己创立的精神分析法,才对梦境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解析。
一、弗洛伊德是如何的解析梦的弗洛伊德依据他自己的想法,开创性地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超我和自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意思解释,本我,就是本来的我,是人类充满原始欲望的“我”,这种欲望包括有食欲、性欲、占有欲等等。
超我,是一种受到人类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约束的我。
应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高尚的形象。
超我的行为是一种受到人类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所规范的行为。
超我是超然于本我之上的我,是一种维持公共秩序的我。
自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实实在在的我,一个看时局、识时务的我。
自我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一种形象,当本我与超我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自我就会站出来进行权衡得失,起到协调和最后拿定主意的作用。
当一个人走进一家金银首饰店,发现无人看管的时候,本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要将这些值钱的商品占为己有,但超我却不允许这样做,认为这是违法的、不道德的。
这个时候,自我就会站出来。
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一番权衡得失,这些值钱的商品到底能不能占为己有,然后才做出决定。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或是被压抑的愿望变相的满足。
梦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自我、本我、超我等三者在梦境中矛盾冲突的结果。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梦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解析。
有一位少年,睡梦中梦到自己急迫着要解小便。
朦朦胧胧中却到处都找不到厕所,后来终于找到了卫生间,痛痛快快地把小便解下来了,可醒来却发现自己把小便尿在了床上。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解析就是,小孩因为膀胱充盈较剧,产生了紧迫的尿意。
这时的“本我”欲望就是要尽快排空小便,以缓解因膀胱过度充盈而带来的不适。
排空小便这种“本我”欲望是合情合理的,并不冒犯“超我”的形象,因而“自我”就直接支持了“本我”的行为,梦境的内容就直接表现为找厕所解小便的这一梦中行为过程。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德国的达姆斯塔特是一个以文化而著称的小城。
1829年,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在此出生。
也许是受到小城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在学校时小凯库勒出众的文才就令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叹为观止。
据说有一次,老师在语文课上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要求学生们在下课前交卷。
全班同学都紧张地在作文纸上埋头写了起来,可凯库勒却若无其事地坐着,甚至抬头悠闲地看着天花板出神。
老师见凯库勒不写一字,悠然自得,忍不住用责备的眼光暗示他赶紧动笔。
没想到,快下课时,凯库勒居然拿着手中的白纸出口成章地"读"了起来。
这篇即兴之作结构精巧、文采飞扬,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
不过,凯库勒没有成为作家。
他的父亲为他选择了一个似乎更切合实际的方向,去学建筑。
因为在他父亲眼里,建筑师既体面又能赚钱,是儿子理想的出路。
于是,凯库勒来到德国西部的吉森大学专攻建筑。
就是在这里,凯库勒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他常听同学们提起大化学家李比希的名字,出于对这位声誉卓著的化学家的尊敬与仰慕,凯库勒决定去听他的课。
不料,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凯库勒被李比希的课所吸引,一天比一天强烈地迷恋上化学,以至于他下决心改修化学。
一次法庭作证使凯库勒对李比希教授更加敬重。
原来,当时法院开庭审理轰动一时的赫尔利茨伯爵夫人"戒指失窃案",他们俩同时被传到法庭作证。
凯库勒作为证人是因为他家就在伯爵夫人邸宅的对面。
他在法庭上描述了伯爵夫人家发生火灾时的情景,而恰好在那天,伯爵夫人的宝石戒指失窃了。
后来,在她仆人那儿搜到一枚相同的戒指,可仆人却一口咬定说早在1805年这枚戒指就成了他的祖传宝贝。
李比希到庭作证,是因为法庭请他对戒指的金属成分进行测定。
伯爵夫人的戒指上有两条蛇缠在一起,一条是黄金做的,另一条是白金做的。
而仆人却说他的戒指上的白蛇是白银做的。
作为化学界权威,李比希在法庭上慎重宣布:"经过测定,白蛇是用白金制成的,而不是白银做的。
解析外国人对梦的解说

解析外国人对梦的解说/dream/周公解梦大全梦是一种意象语言。
《庄子·齐物论》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这些意象从平常事物到超现实事物都有;事实上,梦常常对艺术等方面激发出灵感,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宣称梦见一条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而悟出苯环(Benzene)的分子结构。
梦的形式包括了让人惊醒的恶梦以及可能伴随着梦遗的春梦。
中国人对梦的研究也很早,据说有一部最早的文献《周公解梦》。
从古老的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对梦的起因和过程产生疑问。
其实梦之对于人生,有着神奇的作用,梦会尽最大努力让清醒的人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生了哪些隐蔼不显的事情,梦会让人们有所启发,使之对自己和对世界有一个全新的领悟。
到底外国人对梦的研究是如何的呢?大家都熟悉心理诊断专家和解梦大师弗洛伊德,据说弗洛伊德能取得那么大的贡献与他的一个不寻常的梦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的梦:在一个大厅里,宾客云集,伊玛就在人丛中。
弗洛伊德走近她,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责问她为什么迄今仍未接受他的“办法”。
弗洛伊德说:“如果你仍感痛苦的话,那可不能再怪我,那是你自己的错!”她回答道:“你可知道我最近喉咙、肚子、胃都痛得要命!”这时弗洛伊德才发现她变得那么苍白、浮肿,他不禁开始为自己以前可能疏忽了某些问题而担心。
于是把她带到窗口,借着灯光检查她的喉咙。
正如一般常有假牙的淑女们一样,她也免不了有点不情愿地张开嘴巴,其实弗洛伊德以为她是不需要这种检查的…… 结果在她右边喉头上有一块大白斑,而其他地方也多有广布的灰白小斑排成卷花般的小带,看来很像鼻子内的“鼻甲骨”一般。
于是弗洛伊德很快叫M 医师来再做一次检查,证明与他所见一样。
M医师今天看来不同于往常,苍白、微跛,而且脸上胡子刮得一干二净,当时弗洛伊德的朋友奥图也站在伊玛旁边,另一个医生奥波德在叩诊她的胸部(衣服并未解开),并说道:“在左下方胸部有浊音。
梦中的发现——苯环结构

梦中的发现——苯环结构文章摘要:尽管梦只一瞬间,但是个多么有趣离奇的梦啊!凯库勒记住了梦中看到的“蛇”中各原子的结合顺序,并匆匆记在纸上。
这样,苯的环状分子结构终于被他弄清了。
梦中的发现使他在科学界一举成名。
1825年,法国科学家法拉第用蒸馏法从煤气钢筒底部的油状凝聚物里,分离出一种芳香四溢的碳氢化合物——苯。
后来,日拉尔又推测出苯的分子式是C6H6。
没想到,化学家们在探讨苯的分子结构方面遇到了麻烦。
顺便说一句,所谓分子结构,就是分子里原子间的排列顺序。
碳的化合价是4价,氢的化合价是1价。
甲烷的分子结构可用()式子表示,乙炔的分子结构可用(H-C≡C-H)式子表示。
这些式子中,直接与碳原于连接的短线有4条,直接与氢原子连接的短线有1条。
也就是说,这些式子都满足了碳和氢的化合价的要求。
那么,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是怎样结合成苯分子的呢?化学家们百思而不得其解。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决心攻克这个难关。
他曾先后考虑过几十种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结合的方式,还经常闭上眼睛想象在碳原子组成的长链上添加或去掉原子后一个分子奇妙地变成另一个分子的图象,但仔细推敲后又摒弃了它们。
凯库勒被这种思考弄得疲惫不堪。
一天夜晚,他执笔写《化学教程》,但思维总是不断地转向,写得很不顺利。
他搁下写满宇的厚厚的一叠纸,把安乐椅移近壁炉,想休息一下。
这时他感到周身暖洋洋的,便朦胧地入睡了,并渐渐进入梦乡。
在梦中他看到一群原子旋转起来。
碳原子形成的长列像一群蛇一样,互相缠绕,边旋转边运动。
突然间,一条“蛇”像被什么东西激怒似的,狠狠咬住自己的尾巴,后来便衔住尾巴不动了。
这幅图象在凯库勒的眼前嘲弄般地旋转不停。
他哆嗦了一下,苏醒过来。
尽管梦只一瞬间,但是个多么有趣离奇的梦啊!凯库勒记住了梦中看到的“蛇”中各原子的结合顺序,并匆匆记在纸上。
这样,苯的环状分子结构终于被他弄清了。
梦中的发现使他在科学界一举成名。
请根据苯的分子中的某些原子结合成环的特点,参考表示甲烷和乙炔分子结构的式子,写出当时凯库勒用以表示苯分子结构的式子。
凯库勒的“发明梦”

凯库勒的“发明梦”
一天夜里,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在苦思冥想,他长期以来一直想把苯分子的结构式表达出来。
他想着想着,困倦了,几乎要昏昏入睡。
猛然间,他于迷迷朦朦中恍惚看到苯分子……模糊不清地在眼前旋转,越转越快,后来变成一个弯曲的蛇,蛇越转越快,最后用嘴咬住自己的尾巴……他被这奇异的梦惊醒了。
这珍贵的一刹那梦境,给他带来了启示:苯分子用一个六角形的'环状结构来表示不是很好吗?从此,苯分子C6H6有了一种固定的权威性的表述方法。
凯库勒抓住这梦中的一闪念,迅即解决了这长期困扰他的问题,从而对有机化学理论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成为灵感促成发明的著名事例。
梦中的发明发现

不知过 了多长 时间, 门捷列夫在疲倦 中进入 了梦乡。
他 在 梦 中看 到 一 张 扑 克牌 有 序 地 进 入 到 一 张 大 表 中 , 张 醒
来后子序数 的
梦 都会催生 发明创造 , 有灵感 的梦必来 自于长期艰苦的探 索和
并由此获得 13 年 诺贝尔生理和 医学奖。 96 缝纫机的发 明, 也得益于梦的启发。 在工业化的服装 生产 出 现 以前 , 人们概念里的缝纫针都是一样的, 穿线的洞 开在与针尖
相反的一端 , 因此针穿过布料 的时候 , 线最后 才穿过 , 对手工缝
纫来说这没有什 么问题 , 但工业化缝纫机需要让线先穿过布料 当时的发明家采用 了双头针或多针的方法 , 效率都不高。 但 l 世纪 4 年代 ,美 国人埃利亚斯豪经过长期研究仍不能 9 0 解 决这个问题 。一天他在 思考中进入梦乡 , 睡梦 中梦见一帮野 蛮人要砍掉 他的头煮 着吃 , 他拼 命地想爬 出锅 , 但被人 用长矛
一
幸运的是 , 第二天凌 晨 3点, 走的新思路又回来 了, 逃 它是
一
个全 新的实验 设计案 ,可 以用来验证洛伊 1 7年前提 出的一
个神经指挥肌 肉运动 的假 说是否正确 。
,
凯库勒经过几年的研 究仍无 结果,8 4年冬 的一天 , 16 身心疲
洛伊赶紧起床 , 实验室 。 过实验他发现, 跑到 通 神经并不直
恐吓着 , 这时他看 到长矛 的尖头上开着 孔, 这个梦激 发了他 的
3 的俄 国化学 家 门捷 列夫也 在苦苦 思索着 这个 问题 , 5岁
他抓住 了化学家研 究元素分类 的历史脉络 , 以继 日地分析 思 夜 考, 简直着 了迷。 夜深人静 , 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 侧的 门捷列 夫
难解的梦中之谜

难解的梦中之谜作者:张森凤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年第10期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多年来一直想确定苯的分子结构,但始终没有成功。
为此他冥思苦想,1865年的一天晚上,他在灯下昏昏入睡。
睡梦中,他梦见苯分子的结构五花八门,其中许多链形结构紧密靠拢,每种链形结构像蛇一样蜿蜒移动,突然,其中的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梦中的情景相当可笑,但凯库勒却由此受到了很大启发,他醒后断定,苯分子的结构是一个闭合的碳环,而科学的最终定论确实与梦的启示惊人地吻合。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在昏昏欲睡之际,发现并提出了相对论。
音乐家莫扎特在乘坐马车打瞌睡时,梦到整部乐章;画家凡高说,他的多幅作品也是梦境启发的结果。
这些事实说明了一个现象,即睡梦中就能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难题的答案。
为此,美国研究睡眠和梦的专家威廉·德蒙特对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实验。
一天,他给斯坦福大学的500名学生出了一道颇怪异的题:O、T、T、F、F……是一个无穷数列的开头几个字母,请找出判断全部后续字母的简单法则,说出该数列的后两个字母是什么。
德蒙特希望每个学生把测验当日所做的梦写在调查表上,测验的结果有9名学生按要求写出了正确答案,其中只有一名学生是在睡觉前完成的,另外8名学生都是在做梦后解答的。
一名学生对他的梦境做了如下的描述:我在艺术馆里欣赏着墙壁上的绘画,当我逛到画厅时,开始一幅幅地数起来。
当数到第六幅、第七幅时,墙上只挂着两个空画框,我盯着上面发怔,感到奥秘就要揭开,我意识到第六个、第七个画框正是问题的答案。
这道题看起来很费事,答案却很简单。
这个数列是一组正整数,O、T、T、F、F是英文数字一、二、三、四、五的首字母,如此而已。
德蒙特在做另一个测验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试考虑字母H、I、J、K、L、M、N、O,其答案是一个单词,那么,这个单词应该是什么呢?一个学生说,我做了几个梦,都梦见了水,梦中捕鲨鱼,潜游时遇上了梭子鱼,天上下着大雨;还梦见了驾船迎风航行。
健康养生知识-梦中也会有发明创造吗

健康养生知识-梦中也会有
发明创造吗
有的学者认为,作梦是将新获得的情报信息与遗传下来的本能结合起来,把丰富的经验留存在记忆当中。
要说人们在梦中也会有发明创造,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可事实上还真有不少这种实例。
下举几则: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很长时间搞不清苯的化学结构,有一天疲劳了,靠在暖炉前打盹,脑子里幻化出各种图形,其中梦见6条蛇互相咬住尾巴呈一环状,吃了一惊醒了,之后他很快就画出了苯环的结构式。
意大利作曲家塔鲁台尼梦见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并将自己的小提琴递给了魔鬼,于是魔鬼演奏了一支极其美妙的乐曲,醒后将梦中的音乐加以回忆,终于写出了那首有名的小提琴奏鸣曲《恶魔的颤音》。
副交感神经支配心脏是通过乙酰胆碱起作用的,证实这一理论的著名的双蛙心连续灌流实验,就是1921年罗埃维在梦中设计出来的。
据说第一次在梦中出现时,他兴奋地从梦中醒来,一看天还早,就又接着睡了,再醒来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当时他后悔极了。
好在苍天不负苦心人,他又一次在梦中想起来了,这回再不敢怠慢,一跃而起用纸笔记下并立刻去实验室工作起来。
有人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些内容就是在梦中构思的,这位大科学家是有名的长睡眠者,每天要睡10个小时左右。
以上说明,创造发明的确可以来自梦中,但这往往是在醒时埋头于某一问题,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只是未能跳出常规思路,虽百思不得其解,而梦让人解放思想、自由联想,突然触发了灵感,将问题迎刃而解。
梦有原理

四、作文(50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题目:取决于心态
(二)梦有原理: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梦是睡眠中因大脑里的抑制过程不彻底,在意识中呈现出种种幻象”。
梦有成就: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就是受梦的启发提出了苯环单、双键交替排列、无限共轭的结构的。
梦有差异:老师的梦是桃李满天下;学子的梦是学业有成报效祖国;环卫工作者的梦是蓝天碧水艳阳日……所有中国人的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你以“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一),请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二),自拟题目作文。
(2)要有真情实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凯库勒之梦的教训,科学即求真

凯库勒之梦的教训,科学即求真摘要:在凯库勒之前,约瑟夫。
洛斯密德和奥古斯特?劳伦就对苯环结构有独到的发现,而且有证据表明凯库勒研读过这两个人的著作,凯库勒之梦是捏造出来的。
凯库勒之梦提醒人们,诚信和求真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讲求诚信和勇于求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凯库勒之梦:诚信;求真1凯库勒之梦科学发现中人们往往偏爱各种逸闻趣事,以至于许多谬误的信息因其有趣而容易以讹传讹,使事情的真相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科学史上有许多例子,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贡献和荣誉,被别人据为己有,而这其中的始作俑者常常是所谓的科学趣事,凯库勒之梦算是一例。
1890年,弗里德利希?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16,1829―1896)在柏林市政大厅举行的庆祝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25周年大会上,提到其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源于一个神奇梦境的启示。
学术界一下子热闹了,科研背后的艰辛离开了公众的视线,离奇的故事开始吃香。
化学家对凯库勒首先发现苯环结构津津乐道;心理学家忙着研究科学发现中的心理过程,以此梦作为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大作用的例证;教育读物甚至以此为经典案例,教育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懂得在科学发现中捕捉直觉形象,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这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然而,事实总是喜欢与人们开玩笑。
恰是这一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标榜的伟大发现,在事实面前一点也严肃不起来。
最近的研究表明,苯环结构的发现,既不是凯库勒独立思考的结果,更不是什么梦境提供的直觉形象的启示。
2事情的真相令人奇怪的是,凯库勒是在1865年发表有关苯环结构的论文的,25年以后才说这个发现是受到梦境的启发。
作为这样贡献巨大的梦境,为什么时隔25年凯库勒才觉得有必要提起它呢?真相的浮现起始于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1989年,威廉?怀斯威瑟(William Wiswesser)发表了题为“洛斯密德,一个被遗忘了的天才”的论文[3],文中的史料表明,约瑟夫?洛斯密德(Joseph Loschmidt,1821―1896)在1861年就已经出版了《化学研究》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科学发现程,要受到人的非理性因素的 影响。
• 凯库勒在1890年的讲演中描述了1864年的冬天,自 己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研究苯分子的结构问 题,他说:“我坐下来写我的教科书,但工作没有 进展,我的思想开小差了。我把椅子转向炉火,打 起了瞌睡。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这时较小的 基团谦逊地退到后面。我的思想因这类幻觉的不断 出现变得更敏锐了,现在能分辨出多种形状的大结 构,也能分辨出有时紧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长行分子, 他们盘绕,旋转,像蛇一样运动着,看,有一条蛇 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个形状虚幻地在我的眼前旋 转着。像是电光一闪,我醒了,……我花了这一夜 的其余时间,做出了这个假想。”对于他的发现, 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 ……那么我们就可 以发现真理, ……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 就宣布我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