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127eb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e.png)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教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复目标:教师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认真落实教学目标,完成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掌握相关科学概念的任务。
通过系统整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回顾第一单元中关于种子发芽和蚯蚓生活环境的实验。
二、复重难点:重点:生物与环境难点:生物与环境三、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地图,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科考路线,自愿组成科考小组,参考卡片上交待的任务进行考察。
20分钟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考察成果。
二)展开复1.种子发芽必须具备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条件。
2.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0.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的食物网。
11.生物和非生物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3.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4.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今天我们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正是我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二单元的研究,它将涉及到光学方面的知识。
在本单元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切实完成两个双重任务: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cad1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a.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复习教案【教材简析】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么”。
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
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v射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
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v,p-h/A。
这里能量E和动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A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在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
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
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1课“的思考”解生有关的前概念。
通过思考和解释“在惠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
第2课“是样传播的”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
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当光遇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
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对于光而言,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e74939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4.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造与地貌宇宙的探索3. 能量与机械能量的转换与守恒机械的原理与应用4. 环境与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平衡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家园,关注宇宙探索的科学精神。
3. 使学生掌握能量与机械的基本原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生态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命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的理解。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能量转换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作业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明确,层次分明。
2. 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命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图解。
地球构造与地貌的认识。
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题。
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的实践。
2. 答案:依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1.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消化吸收。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f8f2b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7.png)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磁铁的力量磁铁的性质和分类磁力作用及其应用地磁场与指南针3. 电闪雷鸣雷电的产生与现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电路的基本概念4.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折射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了解地磁场与指南针的关系。
3. 了解雷电的产生和现象,掌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
4. 掌握光的传播原理,了解镜子与透镜的作用,以及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磁力作用原理、雷电现象及安全知识、光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磁铁的性质、防雷措施、光的直线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磁铁、指南针、电路元件、镜子、透镜等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磁铁实验、雷电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磁铁性质、雷电现象、光的传播等知识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思考、提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电路实验、光的传播实验等。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磁铁性质判断题雷电现象选择题光的传播连线题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生物、磁铁、雷电、光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健康生活》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健康生活》单元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eafb4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2.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4单元健康生活【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各器官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
单元教学内容从学生检测与评估自己的身体情况开始,到学生为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终止,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单元共7课,编排逻辑如下。
第1~5课指向“我们的身体”侧重于学习人体运动活习惯。
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认识身体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理解保护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健康的意义;第 6~7 课指向“管理自己”,侧重于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和能力。
第1课“我们的身体”组织学生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为依据,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第2课“身体的运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在移动哑铃的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和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知道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第3课“心脏和血液”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通过比较不同学生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需要的时间,感悟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通过阅读资料、研讨交流,提升关注心脏健康的意识。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引导学生学习脑的结构特点,通过日常活动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并在研讨交流中进一步增强科学用脑、爱护脑、保护脑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 5课“身体的“联络员,”在第 4 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扔、接乒乓球的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体会人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从而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f43f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3.png)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第一单元:光第一课:光源光源是指那些能自发地发出光的物体,如太阳、激光笔等。
这些光源的光线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而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物体。
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的传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像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第三课:光的阻碍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会在表面发生反射或反光。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当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时,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改变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第五课:棱镜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实际上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雨后出现彩虹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镜子的反光指的是光的反射。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本册书的开端。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简单介绍了光,并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研究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2024年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
![2024年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b320698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b.png)
01
02
03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 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2024/2/3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 动,周期为365.25天,形 成四季变化。
地球倾斜
地球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 平面的倾斜,导致不同地 区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从而影响季节变化。
28
天文现象观察及记录方法
2024/2/3
实验步骤
03
06
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绿豆生长的差异,得 出结论
8
植物繁殖方式探讨
2024/2/3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种子繁殖
通过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过程进行繁 殖
营养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 繁殖,如分株、扦插、压条等
繁殖方式的比较
分析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的优缺点及适用 情况
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如森林、 草原、湖泊等。
动物适应性
探讨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环 境,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的选 择等。
2024/2/3
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人类活 动)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动物对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对土壤质量 的影响等。
复习与测试
每个单元结束后设有复习课和单元测试,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2024/2/3
02
植物生长与繁殖探究
7
植物生长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1
实验材料:绿豆、水Biblioteka 土壤、阳光、温度 计等02
04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科学复习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科学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ebe8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5.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科学复习教案课题:第一单元科学复习
教学目标:
1. 复习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点;
2. 强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复习课件或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回顾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提问,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复习知识点(15分钟)
1. 教师通过复习课件或练习题,让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物体的属性、物质的三态、水的分子构成、空气的存在、太阳能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例如:
a. 实验一:用手提起一桌子上的物体,观察物体的重量;
b. 实验二:观察冰块融化时的变化;
c. 实验三:观察水沸腾时的变化。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论。
四、知识扩展(10分钟)
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扩展相关知识点,例如:
a. 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b.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的应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点;
2.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并进行回答。
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自行体验更多与科学相关的实验,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2. 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巩固已学知识。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ab131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6.png)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第1节:生物与环境第2节:生物的适应性2. 简单电路第1节:电路的组成第2节:电路的连接3.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节:地球的内部力量第2节:地球的外部力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的适应性。
2. 学习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原理,简单电路的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手操作简单电路,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2. 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等;3. 地球仪、地形图、地质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适应性、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适应原理。
(2)分组进行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电路连接的过程。
(3)观察地球仪和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针对生物适应性,讲解相关例题。
(2)针对简单电路,讲解如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3)针对地球表面变化,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适应性现象。
(2)让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简单电路。
(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生物适应原理。
2. 简单电路:电路组成、电路连接方法。
3. 地球表面变化:内部力量、外部力量。
七、作业设计(1)请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
(2)如何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的适应性答案示例: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鳍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16e4c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7.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e277b5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8.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4. 地球上的变化5. 生活中的能量6. 信息的传递详细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不同种类的生物及其特点。
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繁殖的方式。
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探讨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
4. 地球上的变化:认识地球的地貌、气候等变化及其原因。
5. 生活中的能量: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6. 信息的传递:掌握信息传递的方式,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培养对植物生命的关爱。
3. 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提高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认识地球的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5. 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提高节能意识。
6. 学会信息传递的方式,了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地球变化的原因、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繁殖、动物运动与行为、环保意识、能量守恒、通信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手册、画笔、剪刀、胶水、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难点,简洁明了地呈现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填空题。
(2)植物生长过程连线题。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0c1cc9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8.png)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2.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宇宙的探索与奥秘4. 环境与能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力与运动、地球与宇宙、环境与能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力的作用、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新能源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力与运动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简答题环境与能源的应用题2. 答案:详细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教材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紧扣教材:确保所选内容符合教材要求,涵盖重要知识点。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e1e6e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d.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
课时:4课时2. 第二章《太阳、地球和月亮》:介绍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课时:4课时3. 第三章《水的循环与利用》:讲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课时:3课时4. 第四章《力的作用》:探讨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课时:4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与利用以及力的作用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和关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命周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水的循环过程、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节约用水的方法、力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盒、地球仪、简易水循环模型、力的演示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植物、天气预报、日常用水和物体运动等现象,引出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过程和力的作用等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简易水循环实验、力的作用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水的循环与利用、力的作用。
2. 板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重要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5cf34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1.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简析】“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即地形(地貌)。
本单元“变化”意味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呢?这个单元以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猜想、建立模型、模拟探究、形成解释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第1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影响地形变化因素”的观点的机会;第2课承前启后,为3~4两课学习奠定基础;3~4课研究地球内因导致的地形变化;5~6两课研究地球外因导致的地形变化;最后一课进行总结,并探索人类对地形的影响。
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
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5a6a79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b.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f54ab7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f.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兴趣,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认识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的基本性质重点:1. 生物的多样性2.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3. 物质与材料的分类与用途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多样性图片、动物和植物标本2. 物质与材料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等)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植物生长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教学新课:(1)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让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2)介绍动物世界,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生存与适应。
(3)讲解植物王国,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特征、生长与繁殖。
(4)讲解物质与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动物和植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兔子、猴子、玫瑰、小草等。
特征:蝴蝶和蜻蜓属于昆虫,有翅膀、六条腿等;兔子是哺乳动物,有毛发、四条腿等;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有尾巴、手等;玫瑰是植物,有根、茎、叶、花等;小草是植物,有根、茎、叶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b76c4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7.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命的起源1.2 生物的分类1.3 生态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生活2.1 动物的运动2.2 动物的食性2.3 动物的适应性3. 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生长3.2 植物的繁殖3.3 植物的适应性4. 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特点,光的传播和视觉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动物和植物标本、手电筒、凸透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视觉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现象,绘制生态系统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动物的运动、食性、适应性;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性。
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眼睛与视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
(3)解释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原则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等。
(2)动物适应性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植物适应性如仙人掌叶片退化适应干旱环境。
小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科学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科学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9dc24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5.png)
小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科学篇
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同学们即将迎来期末考试。
为了让同学们复习得更有方向性、更高效,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份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希望能为大家的考试复习有所帮助。
一、植物的形态与生命活动
1.根、茎、叶的名称、生长环境以及具有何种生命活动。
2.植物的营养器官、呼吸器官、触手以及保护器官的名称、功能以及其特点。
二、动物的形态与生命活动
1.动物的组成部分、器官以及其相同或衍化的原理。
2.动物的营养、呼吸、运动、感觉器官以及其生命活动的特点。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
1.了解地球的构造、在地球生活的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
2.了解地球的气候、土地、水源,以及它们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生物与环境
1.熟悉生态系统及其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研究生态关系以及各物种之间的连锁反应;
(2)了解食物和食物网;
(3)探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如何保护和治理地球。
五、能量与物质
1.学习能量和物质相互转化的排列:
(1)了解什么是能量和物质;
(2)掌握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
(3)理解空气压力和浮力的概念。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复习,同学们可以全面复习科学知识点,把握重点难点内容,提高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为期末考试做好复习准备。
此外,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教材、习题集和试卷,有针对性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和听说能力训练,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
希望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何青青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一单元中种子发芽的几个对比实验;蚯蚓生活环境的两个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重点:生物与环境复习难点:生物与环境三、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踏上“小科学家之旅”吗?(出示地图)看,这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科学之旅。
大家可以自由选择科考路线,自愿组成科考小组,然后到老师这里取卡片,参考卡片上交待的任务进行考察。
别忘了20分钟后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考察成果。
(二)展开复习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光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二单元中、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与物体颜色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岩石受到冷热作用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重点:光复习难点:光三、复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二单元。
(二)展开复习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说明:本单元书中介绍的仅仅是几个最为典型的观察活动,但观察、研究的方法是相通的。
因此,我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研究问题,注重方法的运用,而不是重复记忆简单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三单元中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与土地侵蚀程度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三、复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
(二)展开复习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四单元中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实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三、复习过程(二)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
(二)展开复习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