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六单元第13课《上图书馆》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

在整个德语文学界,黑塞对中国文化的迷恋与理解,远远超过其他德语大作家,如歌德、席勒、卡夫卡、里尔克等等,在整个欧美作家中也属罕见。【点评】 一个外国人能够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无疑表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提醒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要增 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任务活动二 研读与思辨(一)理解句子含意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 “具体目的”指什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答案 “ 具体目的 ” 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这句话的含意:真正的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为了提高某种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2.文体知识随 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 字数限制。
时髦(máo)
(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
已臻佳境(zhēn)
臻:到,到达。指已经到达了美好的境界。
积累卡片字词知识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一劳永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6.“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 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这一长句运用了怎样的论证 手法?强调了什么内容?答案 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指出了读书的重大意义,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 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 心消遣”,也不是“虚假的慰藉”。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部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部编版必修上册

[技法点拨]
明确议论文的观点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
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所谓“明确议论文的观点”,就是指考生写作文时,文章要表
达出一个明白无误、鲜明的观点,不能含糊不清。那么,怎样
才能做到“明确议论文的观点”呢?
1.感受生活,提炼观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周围的人、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1.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相关句子的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探究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 国,1912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 获多种文学荣誉,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 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 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
主要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德米安》《玻 璃球游戏》等。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 人、翻译家,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 《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 《英国文学论文集》等,译有《彭斯选集》 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二、探究背景 《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关于文学思考和评论的文章是
《读书》创刊伊始,就发出了反映读书界共同心声的呐喊:“读书无禁 区。”其继承了中国知识界的淑世情怀和传统,以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旗帜, 致力于拨乱反正,恢复汉语写作的博雅风范,以其思想的开放、议论的清新、 文风的隽永,赢得了读书界的青睐。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 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口,体现了读书界对于这本杂志的挚 爱之情。

部编教材必修上《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优质课件

部编教材必修上《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优质课件

• 接下来作者分享了一段阅读中国古代著作的体验。 面对迥然各异的文化内核,作者用愉快的体验向我 们证明,不同文化思想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是非常 令人欣喜的阅读体验,令他久久难以忘怀:“我永 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 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 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
• 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文章充 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黑塞读中国古代论著 的感受,以及他关于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 物不能取代经典等看法,都发人深思。王佐良回顾 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那种氛围与乐趣,给我们留 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出作者 对知识的崇敬。
补充:随笔
作家介绍
• 黑塞(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 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 后迁居瑞士,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 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 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爱好音 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 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 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 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 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 第二部分(4-9段):回顾上图书馆之乐。 第一层(4-5段):回忆在“公书林”的收获。 第二层(6-7段):回忆在清华图书馆的收获。 第三层(8-9段):回忆留英期间在图书馆的情形。
•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自主学习任务
• 两篇文章均为自学课文,请自行阅读这两篇文章, 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参考下面提供的学习任务提 示),然后在课堂进行交流分享。 • 自学形式: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独立阅读的基 础上小组合作完成。 • 交流展示:小组指定一名成员作为代表进行交流 分享发言。

第六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资料助读·自主学习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素养发展·考点链接
【入境生情】
资料助读·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名家说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
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托马斯·曼
【拓展链接】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 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和情感上的新世界,那里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然而,“七七 事变”打碎了作者的梦想,使其内心感到无限的伤感。
赏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 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一长句运用了怎样 的论证手法?强调了什么内容?
1.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中的内容。
答:①_获__得__真__正__的__教__养__ ②_研__读__世__界__文__学__ ③_个__性__或__人__格__追__求__
(2)上图书馆
答:①_上__图__书__馆__之__乐__ ③比__“__公__书__林__”__更__神__气_
4.识记成语 (1)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2)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3)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4)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宽敞明亮。也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6)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7)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 够,感到无可奈何。

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3课篇目二上图书馆课时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3课篇目二上图书馆课时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上图书馆一、语言运用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是喧闹的。

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毛泽东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意志的方法,其中一种便是“闹市读书”。

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早年间我也曾在喧闹的环境中习得了这种功夫,然而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中的别墅里才能构思。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

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

我天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

虽是端然坐着,然而却浮想联翩。

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楚起来、生动起来。

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儿东西。

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齐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

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所用双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B.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理想的“流线型”。

C.我喜欢花港的美,但更喜欢诗人诗中描述的“泉白如玉”的玉泉。

D.可一查黄河近2 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心生敬畏。

解析:选C 双引号一共有五种作用: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讽刺和否定;表示特殊含义;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文中画横线句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C。

2.举例说理更具说服力,请根据文段分析作者举毛泽东“闹市读书”这一例证所产生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高一-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3课读书 目的和前提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部编版-语文-高一-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3课读书 目的和前提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核心素养|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涵。

任务群学习目标2.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注意文章中引用的作用。

3.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题时文治史要读其书且知其人众所周知,治史须从目录学入手。

以往治中国史者在撰文以前通常都会查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或《书目答问》等书,从中了解有哪些人撰写的哪些书是在自己所撰论著范围之内,然后翻阅并用卡片记下自己所需材料,在撰文时加以征引。

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对,可是未必精准,有时征引之文竟为断章取义。

20世纪蜚声海内外的史学家陈垣先生的方法与此不同,他要求“读其书且知其人”。

这对于今天治史仍有重要启发。

“读其书且知其人”,这样的要求有来由吗?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就是说,但凡善士或优秀学者,从共时性的层面而言,也需要能够与一乡、一国、天下之善士或优秀学者对话和交流;从历时性层面而言,也需要能够与历史上的善士或优秀学者对话和交流。

而与古人对话和交流,则唯有颂其诗、读其书;颂其诗、读其书,则必论其世而知其人。

这样读书,与翻检个人一时所需材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治学路径,其效果亦必不同。

上述孟子之言,其实孔子也曾以不同方式论及。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文献”,现在一般都当作文书来理解。

不过,这样理解并不完全符合孔子所言之本义。

“文献”中的“文”表示的是文书典籍,而“献”的意思则是“贤者”。

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郑玄注曰:“献,犹贤也。

”“献”作“贤”解,亦数见于《尚书》,如《尚书·益稷》上有“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尚书·大诰》上有“民献有十夫”,《尚书·酒诰》中也提及“殷献臣”“越献臣”。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要下雨了》教学课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要下雨了》教学课件)

想一想:下面的小动物做什么就是要下雨了? 爬上墙 就是要下雨了。 过道 就是要下雨了。
爬到地面上 就是要下雨了。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了怎样的收获?
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就可以 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判断天气情况。
积累了很多气象常识,也终于明 白了“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 来到”这样的气象谚语所表达的意思。
le
成真了
比较句子
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大雨下起来了。
“真的”是说和前 文中小动物们预测的一 样,这句话要读出强调、 感叹的语气。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1.燕子因为_忙__着__捉__虫_子__吃__,所以飞得低。 2.虫子因为__空__气_潮__湿__,__翅_膀__上__沾__了__水__,所以飞得低。 3.小鱼因为_水__里__太__闷__,_要__出__来__透_透__气__,所以游出水面。
朗读第7自然段,说一 说:要下雨了,蚂蚁会有 哪些表现呢?
xiǎo bái tù lián máng kuà qǐ lán zi wǎng ji ā pǎo
小 白兔连 忙 挎起篮子 往 家 跑。

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
tā kàn jiàn lù biān yǒu yí dà qún mǎ yǐ
kòng)中飘动的白云。
2. 从 zhè biān 向东 zhí xíng 会有 jiā 油站 ma ?
这边 直行 加 吗
3. 直线 真心
妈妈 好吗
一边 加法
4. (1)今天天气真热( 呀 )! (2)我们一起去爬山,好( 吗 )? (3)大家正在打扫教室( 呢 )! (4)我们赶快回家( 吧 )!
shì yào xià yǔ le mɑ
是 要 下 雨了 吗?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单元《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单元《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件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 阅读与表达
人文主题——学习之道 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 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 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
语文素养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 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 2.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 辑,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论述合理,语言准确,以理服人。
3.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本文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作者针对几种对待 外来文化的极端做法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论证方 法多样,有清晰的思路和缜密的思维。
4.两篇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这是两篇有关读书的随笔。作者通过个人经历、经验的叙述来 表达鲜明的立场与观点。前者探讨获得修养的重要途径,先阐述自 己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说明。后者讲述了不同时期 进入不同图书馆的经历,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

辨 性
进阶一


进阶二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任务一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任任务务三二理解“学习之道”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探究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运用技巧 写作训练:议论要有针对性
谢谢观看
1.两篇古代议论文:《劝学》《师说》 这两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作者都鲜明地提 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并且采用了多样的论证 方法。其中有关学习的观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一篇讲话稿:《反对党八股(节选)》 本文是毛泽东于 1942 年在延安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针对延安 政治工作、宣传工作中出现的不当学风和文风,分析问题的根源, 指出问题的本质,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全文论证方法多样,论证 结构清晰。本文的观点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具有指导意义。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上册第6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上册第6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读书:目的和前提》[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狭隘.(ài)沉浸.(jìn)已臻.佳境(zhēn)麻痹.(bì) 戕.害(qiāng) 卷帙.(zhì)孜.孜不倦(zī)(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恶厌恶.(wù)恶.劣(è)(2)着着.迷(zháo)着.色(zhuó)(3)藏馆藏.(cáng)宝藏.(zàng)(4)重重.译(chóng)着重.(zhòng)2.语境辨析法(5)他的生活变得自由散.(sǎn)漫起来,常常独自前往湿地公园散.(sàn)心,看草长莺飞,花红柳绿。

二、写对字形(1)bá(跋)涉提bá(拔)bà(鲅)鱼(2)闲xiá(暇)xiá(遐)迩xiá(瑕)疵(3)xiáng(详)尽慈xiáng(祥)(4)松chí(弛)心chí(驰)神往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领略·领会二者均为动词,都有“了解,明白”之义。

“领略”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

“领会”指对事物有认识、有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与“领悟”“理解”近似。

(2)搜寻·搜集二者均有“寻求”之义。

“搜寻”指搜索,侧重“寻找”的意思。

“搜集”侧重点在于“聚集”。

2.明确词义(1)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人入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劳永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了如指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已臻佳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

黑塞与王佐良
黑塞创作本文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 义开始甚嚣尘上。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 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 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来提高修养,达到心 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 的经历也主要围绕养英美文化等杂志和书籍展开, 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 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养良 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 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
知人论世
王佐良 (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
学研究专家。1916年2月生于浙江省绍兴 市,1928年进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1935 年考 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 年秋考取庚款公费留学,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 习。1949年9月回国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 职直至去世。专于对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 《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 (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 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教学目标
1、阅读两篇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内在逻辑。 2、通过比较两位作者读书感悟的异同,认识读书 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知人论世
• 赫尔曼·黑塞
• 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 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 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 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 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 《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 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 义者”。
知人论世
•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 上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 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 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 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2024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上图书馆》这篇随笔的前两段似乎游离于文章主题之外,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篇随笔的前两段是写作的“由头”,即文章情感的 触媒,正是由于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这句话触发了作者有关图 书馆的回忆,引出下文的“图书馆之乐”。这样写真实、自然。
3.《上图书馆》开头引用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言,结尾引 用了《哈姆莱特》中的台词,请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言,是为了引出自己 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有提纲挈领,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 的作用。 ②引用《哈姆莱特》中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有 突出中心的作用。 ③引用了西蒙娜·德·波伏瓦名言和《哈姆莱特》中的台词,增 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麻痹( bì )
模式( mó ) 戕害( qiāng )
着迷( zháo )
兴奋( xīng ) 卷帙( zhì )
一摞( luò )
纠葛( ɡé ) 已臻佳境( zhēn ) 逊色( xùn )
2.词语积累 (1)丰富多彩: 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2)归根到底: 归结到根本上。 (3)视而不见:
第六单元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生命散发出教养的芬芳。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认为,读书是获得修养的重要途径。他劝 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 我修养。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翻译家王佐良则以自己 的亲身经历劝人们“上图书馆”。高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 让我们徜徉书海,撷取知识的浪花,采集智慧的珠贝,洗去少年 的懵懂和世俗的尘垢;让我们远离浮世的喧嚣,走进经典,与大 师交流,使心灵变得更加富有。

第六单元 13 《上图书馆》导学案一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3 《上图书馆》导学案一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上册

13《上图书馆》(一)(1分钟)1.领会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与感受。

2.推敲语言表达,品味随笔轻松自由的特点。

(1分钟)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无比地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的确,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是读书人的天堂。

置身于图书馆中,我们可以穿越历史云烟,与古人亲切交谈;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去领略异域风情;可以飞入太空,去进行浪漫旅行……来吧,让我们一起“上图书馆”!(12分钟)一、基础知识1.字音①音讯.(xùn )②苍穹.(qióng )③白炽.灯(chì)④间.隙(jiàn )⑤吟啸.(xiào )2.成语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二、课文结构1.作者叙述了哪几次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中学时期,上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公书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上清华图书馆第三阅览室;在英国读书时,上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明确: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24分钟)探究一、默读感知,分析文章内容1.文章开头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说的一句话,有何作用?【思路点拨】结合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位置,从内容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明确:西蒙娜·德·波伏瓦钟情于法国国立图书馆让作者“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图书馆的“愉快的回忆”。

2.文中写道:“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请具体说说上图书馆有哪些“乐”。

【思路点拨】联系下文内容,结合关键词句,按照不同时期上不同图书馆的不同乐趣分别概括。

第六单元13《上图书馆》固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13《上图书馆》固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13《上图书馆》(1分钟)1.通过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训练,检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发现知识结构中的漏洞,明确课后自主学习的任务。

(27分钟)★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古代,典籍藏于私家,即便是皇家藏书,也是属于统治者家族的私藏。

分散于四面八方、千家万户的藏书实难普查统计。

如今,绝大多数古籍集中收藏在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院所,。

,,。

,保护修复等措施更是无从谈起。

面对如废纸一样堆积在书库中的古籍,不少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①馆藏珍贵古籍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②然而,一些图书馆专业人才不足,古籍整理编辑进展迟缓③更有些图书馆压根儿就没有熟悉古籍的专业馆员④给普查带来了极大便利⑤因为“心中没数”,部分古籍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存藏A.①②③④⑤B.④②③①⑤C.④⑤③①②D.③②④①⑤★2.下面是某地医药图书馆一则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经过一年的建设,我省第一个市级医药图书馆即将胜利开馆了。

叩谢您一年来对市医药图书馆建设的抬爱和支持!开馆以后,市医药图书馆全体员工将竭诚为您效命。

近日,市医药图书馆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您可以在微信上搜索“市医药图书馆”公众号并关注它。

您进入公众号后,可在线阅读图书、期刊,也可在线办理书目查询及图书续借等事情。

我们的公众号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欢迎您对公众号的改进提出宝贵意见!★3.请把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

随着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网络书店的冲击,实体书店走向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2016年,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的调查数据就显示,全国有近五成的实体书店倒闭,总数有1万多家;2019年中国实体书店数量超7万家,当年倒闭了500多家。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高颜值”网红书店的逆袭,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六单元 第13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六单元 第13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②守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他认为过去好,其 实这意味着他对未来的恐惧、抗拒。
③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 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经常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④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他在思想上自觉地向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 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是官方批准 或默许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 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 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而一旦他发现可能有损自身之事,为了“避免我们的 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会慎重地选择向上报告。
7. 生活很快“又恢复旧样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创造“套中人”的社会制度没有被埋葬,这种“套中人” 就会继续存在。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来呼吁人们彻底铲除产生“别里 科夫”这样畸形人格的社会土壤。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课以“套子”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对别里科夫思想性格特征的刻 画及其婚事遭遇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逃避现实,时 时刻刻都在极力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的小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 愤怒地控诉专制统治,批判腐朽保守的社会思想文化对人的桎梏,反思人 性中的奴性弱点。
6.“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与前文“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 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 和对自由的向往。但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维护着沙 皇的专制统治。人们高兴却不敢表露出来,说明人们害怕遭到迫害。 这种结尾,引人深思。

部编版-语文-高一-第六单元第13课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一读书 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部编版-语文-高一-第六单元第13课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一读书 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一)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一、语用小题夯基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

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

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

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

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的传说消费。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解析:选C 根据画线句整体语意可知,第二句不能使用被动句。

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排除A、B两项。

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该放在第二句句首,排除D项。

《上图书馆》PPT教学课件

《上图书馆》PPT教学课件

任务活动四 深入整合
任务活动四 深入整合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 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明确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 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 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了解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 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 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 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 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02
任务活动探究
任务活动一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④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04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培训班“抢地盘”, 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 全国的市级图书馆中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 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 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 充满内忧外患。 面临着困境,许多市级图书馆开始寻求突围之道。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信息共 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益紧密。 (摘编自《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困》,“人民网”2010年11月4日)
读书格言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句话,珍惜时间,珍惜年少时光,趁着年轻多读书。)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就像行走在万里之路,书中有真理,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无垠的海洋。) 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表述了在古代读书的地位,如今亦是如此,多读点书,总没坏处。) 9.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这是宋代朱熹说过的名言,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不要把读书当成痛苦的事,学进去了,读进去 了,便是欢乐。) 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可谓千古绝联,是顾宪成说的一句名言。作为读书人,就应该像此句所说,既要读书声,也 要胸怀天下事。)

(六上)六年级上册语文训练课件 13课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语文训练课件 13课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1 草原
绿毯 马蹄
衣裳 微笑
豆腐
蹄(马蹄) 虹(彩虹) 稍(稍微) 陈(陈列) 啼(啼叫) 红(红色) 梢(树梢) 阵(方阵)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 )方向不错,怎 么走( 都 )可以。 2.(不管 )唱的是什么,听者( 总 )会露出会 心的微笑。 3. 这种境界,( 既 )使人惊叹,( 又 )叫人 舒服
4.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们
想象成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找出文中这样描写的
句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 ,
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话把树想象成人,
将竞相开放的花写得栩栩如生,字பைடு நூலகம்行间洋溢着,
作者对花儿、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六上)六年级上册语文训练课件 13课 部编版
“疾驰”是指马的速度 快 。“襟飘带舞” 的意思是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这句话中的一 个“飞”字概括了草原人民 热情好客 的特点,同 时也反映了草原人民迎接远客的 急切 心情。
2 丁香结
优雅 单薄
伏案 恍然
笨拙
二、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1. 白下面透出参(cēn cān)差(chā cī)的
卷地(juǎn ·
j,uàn)
鸣蝉(cán chán) ·

泊烟渚(zhě ·
zhǔ),
忽吹散(sǎn sàn)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德(品德) 鹊(喜鹊) 蝉(蝉鸣) 稻(水稻) 待(等待) 鹅(白鹅) 弹(弹弓) 滔(滔天)
三、先解释加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光温馨
罗马史、希腊悲剧,
英国16、17世纪诗剧
等等
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 建筑华美、照明差、 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

古籍
新世界,一片灿烂!
不平静——心境豁然 开朗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引用台词)
略写,侧外部结构 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太阳、星辰和月亮
此后从每一页上闪亮—— 因为它已是你自己的光芒
因为你渴求的光明
在你自己身上隐藏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白炽.灯(chì) 苍穹.(qióng) 吟啸.(xiào) 接触.(chù)
2.明确词义 (1)一灯如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牵强附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象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灯光暗弱。(2)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 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 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3)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 把不相关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4)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 样,壮丽而多变化。
课堂小结
读书,对一般文化人来说是件雅事,忧乐歌哭, 常系于读书玩文之脉,所谓“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 声”。书需读,多读书,能医俗。黄山谷说,一日不 读书,面上便俗尘一斗,语言亦干巴无味。也许,这 是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佳诠释。 人生至乐, 莫如读书。
代表作有《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翻译著作 有《英国文学论文集》、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题目解说
“上图书馆”中“上”是动词,是“去”“到”的 意思。“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 人阅览参考的机构。由题目可知,文章主要写的是 去图书馆的经历,点明了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王佐良读了哪些类型的书?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在找到乐趣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 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说“我永远不会忘 …… 既符合我 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王佐良则说“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 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2.《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 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 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 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2.《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 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3.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
二者有什么异同?
比较阅读
1.对照《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位作者的经 历和感悟,思考有什么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全人特色的。
黑塞和王佐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是从猎奇开始的。 黑塞“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 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这样抓眼球的小说,它们能够唤起阅读最 天然的乐趣。王佐良在“公书林” 中,由于英文程度很有限,看不懂 原著,所以仅仅“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这类”,还翻着美国 杂志的图画看看,以满足“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 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3. 这 两 篇 文 章 都 写 到 了 作 者 自 己 的 切 身 经 历 ,
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 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 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 馆的建筑特点。
时间
地点
环境
所读之书
心情Leabharlann 时间地点环境 所读之书 心情
在武昌上学 在清华上学
若干年后 在英国读书时
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 房子宽敞、舒服、环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
馆“公书林”(详细
境优雅
的书,英文杂志,
描写)
《星期六晚邮刊》等
愉快
清华图书馆
红色外表、装饰华丽、 柏拉图《对话》英译
面积很大,书刊精美, 本,西洋哲学史,古
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 于北京去世。1929~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 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王佐良先生 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 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跻身国际最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 究高峰。
归纳明确主旨: 作者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
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 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 爱。表现出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给予人读书意义的思考。
互动研讨
活动任务:比较阅读
1.对照《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 悟,思考有什么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全人特色的。
课前活动
那些飘满书香的地方
天 津 滨 海 图 书 馆
上海三联书店
物 外 书 店 一 角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书籍的世界》这本书德文版扉页,有一首黑塞的诗,题为《书籍》:


这个世界的所有书籍

都不会带给你幸福
但是它们却秘密地把你 带回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那成堆的书籍中 你长期寻找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