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通论----人类学关键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副会长,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教授。出版专 著16部,发表论文200多篇,所主编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 先后获1992年和1997年中国图书奖。叶舒宪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 授、博士,现为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曾在法国尼斯大学人类 学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学习和进修人类学,为巴黎大学高级访问 学者和客座教授。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出版专著(含合 著)10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纳日碧力戈,中国社会 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 学院客座教授,伯恩斯坦人类学及东亚研究客座教授。他的研究取 向是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之间,代表作有《姓名论》、《现代背景下 的族群建构》等。纳日碧力戈著述颇丰,除有多部学术著作外,还 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人类学的著作。
《人类学关键词》的写作风格:
《人类学关键词》一书是由叶舒宪、彭兆荣和纳日碧力戈三位老师集 体完成的,他们的学术领域虽有不同,但为了对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 问题进行反思而走到一起。正如叶舒宪老师在谈到本书写作缘起时所 说的那样:“我和彭兆荣教授都不是人类学科班出身,却是对人类学 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和彭兆荣在2002年春的桂林—南宁再度相 聚时,交换了彼此的研究成果,并决定邀请我们共同的学友纳日碧力 戈研究院加盟撰写他擅长的‘族群/民族’词目。”(《人类学关键 词· 序言》)尽管三位作者的论述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组合却完 整的显现了现代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过,三位学者的写 作风格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人类学关键词》的行 为风格。
读后感
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章每节内容,尤 其是第一章到第三章,无处不体现了“反思”的思维逻 辑。在第一章中,作者以美、日学者的论述说明恶西方 “殖民”话语中的“文明”,并借利奥塔的《后现代状 况》对“原始”、“野蛮”、“蒙昧”三个人类学关键 词进行反思,表达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尤其是中西 文化观的不同,并希望中国学者能够联系本国实际,以 利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在论述“‘原始主义’及其历史 根源”时,叶舒宪老师于开头就明确地写道“文化寻根 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
•
读后感
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章每节内容,尤其是第一章到第三章,无处 不体现了“反思”的思维逻辑。在第一章中,作者以美、日学者的论述说明恶西方 “殖民”话语中的“文明”,并借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对“原始”、“野蛮”、 “蒙昧”三个人类学关键词进行反思,表达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尤其是中西文 化观的不同,并希望中国学者能够联系本国实际,以利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在论述 “‘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时,叶舒宪老师于开头就明确地写道“文化寻根是 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人类学关键词》第13页)在一般 学者的研究中,“原始思维”是典型的“前逻辑”思维,它是在“互渗律”的作用 下才得以运作,是被视作与现代理性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叶老 师在论述“从‘原始思维’到‘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时则写道:“原始思维如 果真是有别于理性思维,那么它代表着人看待宇宙万物的另外一种方式。”由此可 见,“理性思维”与“原始思维”并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现代社会 中,人们依然存在对不明事务的“原始”认识方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讨论“文 明”与“原始”时,将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战争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生 态破坏与原始时代自然与人类需求的基本对等关系相比较,从而让“寻根”走上 “生态人类学”的道路,并严重批评的现代所谓“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违犯自然发 展的“非文明”行为,从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纠正“文明”与“原始”的二元对立,而彭兆荣老师在论述“‘进化’是否‘进 步’”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伏尔泰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 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 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 巴罗
科 目: 书
社会学通论
目:《人类学关键词》
作
者: 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
图书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一章 文明/原始
第二章 历史
第三章 进化 第四章 族群/民族
内容简介
《人类学关键词》公分四章二十四节。第一章“文明/原始” 由叶舒宪老师执笔,共有九节内容。在这里叶舒宪老师主体讨 论了有关“文明”和“原始”的问题。在这里,叶老师通过具 体的社会现象否定了“文明”与“原始”之间的隔离,并认为 现代学者所追求的“回归原始”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批 判,而这在论述斯坦利· 戴蒙德的《寻找原始人》、罗宾· 克拉 克和杰弗里· 欣德合著的《原始人的挑战》时体现的最为显著。 更重要的是,叶舒宪老师在这一章的论述中,还重点讨论了中 国学者应该怎样对待西方理论的问题,告诫大家要警惕“文化 殖民”的新现实,从而提出要超越“文明”、“原始”两端论, 并希望通过对这种“两端论”的“纠偏”达到认识上的改变和 升华,而这一切都指向了“反思人类学”的兴起。
• 《人类学关键词》是一本能够给予我们读 者在人类学研究中进行反思的典型作品之 一,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西方理论在中国 发展的基本情况,让我们切身体会了一把 我国学术发展的环境状况,更让我们后来 者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政治、 文化等社会问题)有了清醒的头脑!
内容简介
第二章“历史”与第三章“进化”为彭兆荣老师所写。 在第二章中,彭兆荣老师通过对“历史人类学”的发生发展论 述了有关“中式”和“西式”两种历史记述方式的不同,并对 “神话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神话”作出自己的品评,从而 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神话并非历史,但却是远古历史得以反映 的影子。之所以会出现于神话中发现远古历史的事实,恰恰在 于古人在记述历史时采取的片面记录方式,也就是说,现存的 大量文字版历史典籍,一般所在均为上层统治阶级的所谓“正 史”,但普通民众的生活史却被遗忘,而将之继承至今的恰恰 就是那些流传于民众记忆的口述文学或称口述史,这便引出了 我们对不同族群对自我历史进行记述的不同模式。
内容简介
第四章“族群/民族”为纳日碧力戈老师所写。在这里, 纳老师主要讨论了族群、民族、种族之间的概念问题,梳理了 我国自古以来对此三个概念的不同阐释,进而将族群所涉及的 各类问题,如与“家族”的关系、与“现代商品”和“信息化” 的关系,以及与“现代化”的关系等,从而显现出作者“宏大 叙事”的能力。最后,纳老师通过对族群的结构(有形结构、 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分析,在论述了族群所具有“符号” 性特征。对于族群文化的研究,纳老师认为传统的文化研究, 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早在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 老一辈民族学、人类学者那里就已出现,即注重“实践第一”、 “田野第一”的社会变迁研究,而这种研究是直观了解和帮助 “族群自我再生”和“族群成员改造社会”的积极力量。
读后感
(《人类学关键词》第13页)在一般学者的研究中,“原始思维” 是典型的“前逻辑”思维,它是在“互渗律”的作用下才得以运作, 是被视作与现代理性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叶老 师在论述“从‘原始思维’到‘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时则写道: “原始思维如果真是有别于理性思维,那么它代表着人看待宇宙万 物的另外一种方式。”由此可见,“理性思维”与“原始思维”并 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存在对 不明事务的“原始”认识方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讨论“文明” 与“原始”时,将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战争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 源浪费、生态破坏与原始时代自然与人类需求的基本对等关系相比 较,从而让“寻根”走上“生态人类学”的道路,并严重批评的现 代所谓“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违犯自然发展的“非文明”行为,从 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纠正“文 明”与“原始”的二元对立,而彭兆荣老师在论述“‘进化’是否 ‘进步’”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是应该像吃茶叶蛋那样去品味? 所以只能像品茶一样细细品味。。。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 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 人。 ——亚里斯提卜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 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