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通论----人类学关键词
社会学通论(1)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 德国: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 卢曼(系统学派)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 法国: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权力与权力的谱系) 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得到了一 定的发展。 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比较薄弱。 依附理论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
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萨姆纳、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学派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发展中国家的社会 学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 1857) 法国哲学家,西方社会 学之父。他对社会学的 最大功绩是力图将社会 学与思辨的社会历史哲 学相区分,使它成为实 证的社会科学。主要著 作有《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政治体系》等。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赫伯特·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英国哲学 家、英国社会学奠基人。 他的主要思想是将历史— 进化方法与结构—功能方 法结合起来分析社会现象。 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 学》、《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原理》等。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 Emile 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社会学家, 也是法国的第一个获得任 命的社会学教授。他指出 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即社会事实。他既研究社 会的团结与分工,也研究 社会的反常现象、偏离行 为。主要著作有:《论社 会分工》、《社会学方法 的规则》、《论自杀》等。
一、社会学的产生
人类学通论_庄孔昭_笔记精华整理_up
人类学通论第一编第一章绪论——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和内容一、人类学是什么:anthropology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关注人类及其文化的整体。
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和英国人泰勒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另一位对人类学起关键作用的人:美国人博厄斯。
泰勒提供人类学理性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博厄斯的历史论刚好是反理性主义。
人类学最早发生在欧洲,然后传播到世界。
随国际交流增加,学科名称趋向一致,即包含了“民族学、民族志”的人类学。
人类学关注人类及其的整体,而其它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只关注人类行为的一方面。
人类学相比他们是是年轻的学科,因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大部分欧洲学者都对异文化缺少兴趣,也很少思考对不同生活方式进行系统研究。
二、人类学的领域和学科关系:在北美,人类学包括了四个分支学科:1)体质人类学(探讨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包括两类问题:a.人的出现及其进化;b. 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在我国,a.研究主要集中在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科之下。
2)语言学(或语言人类学)(研究文化与语言相互关系的学科)。
与其它语言学不同,语言人类学家对非书面语言的意义更感兴趣。
3)考古学(或考古人类学)(通过人类的遗物和遗迹研究过去文化的方法,包括a.史前考古学:研究文字出现以前的社会b. 历史考古学: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这些遗迹和遗存统称为遗存,分为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其中以人类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
4)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近现代人类及其文化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广义上:指后三个学科;狭义上仅指民族学。
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和社会现象研究上。
民族学的核心是:文化。
民族志研究的过程不仅是访谈观察,更主要是获得局内观点的过程,即体会主位与客位的关系。
与一般观察不同,它是一种参与观察。
从HRAF总结的条目看,文化人类学9方面内容:1)主要分支2)理论构架和主要概念:如人文主义、文化进化、精神分析、深度解释、文化唯物主义3)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跨文化、话语分析、民族志、网络系统分析、统计等等。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人类学通论
第一章绪论人类学的学科属性与内容第一节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以及其文化的学科,19世纪四十年代,人类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另一位对人类学发生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尔斯。
如果说,泰勒提供了人类学理性之一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那么博厄斯的历史论刚好是反理性主义。
人类学最先发生在欧洲,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学包括了四个学科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探讨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
包括两类问题,一是关于人的出现及其进化,称为古人类学;二是关于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
人类起源和演化或进化研究致力于探寻人类是何时何地出现的,怎么样和为什么会进化,并通过收集、分析人类及相关动物化石遗物告诉我们人类远祖何时直立行走、经过哪些演化阶段。
考古学也称考古人类学,是通过人类的遗物和遗迹研究过去文化的方法,其中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而文化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
和民族学一样,考古学家也总是欧诺个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整个人类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
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其与史前史有密切的关系。
语言学也称语言人类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一门学科,语言学的历史比人类学的历史更为悠久,这两门学科发生关系始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开始时期,因为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需要借助语言学家的帮助来研究非书面语言。
和其他语言学不同,语言人类学对非书面语言的历史、结构、语言符号的意义等有浓厚的兴趣。
民族学是研究近现代人类及其文化的学科。
它关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在诸如习俗、亲属制度、宗教、政治经济体制、音乐等方面的一通。
民族学还研究文化动态,即各种文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内部信仰与习俗的互动关系。
民族学一般通过民族志获取资料。
民族志这种研究成为人类学田野研究,通常花上一年左右的时间生活在某个民族之中,以充分的观察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撰述翔实的民族志资料。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得灵长类得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得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得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得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得人所习得得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得特征,抛弃不太适用得特征得过程。
两个重要得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得而就是群体得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得“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得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得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得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得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得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得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得范式得束缚,抛弃文化本位得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得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得角度观察人得行为与事物。
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得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得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得、或不适宜得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得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得核心。
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得特征与个性。
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得。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得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得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得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得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得整合性:文化得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得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得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得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得世系抱有一种主观得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得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得情感联系。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
三、考古人类学
(一)围绕考古旳学问 考古人类学旳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旳过去 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研究 经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旳连续性来了解人类本身 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
发展历史,陈说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 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旳来龙去脉作出解释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 史考古学(historic archaeology
41
文化人类学不断积累旳主要知识内涵中,不 论从人本旳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旳 族群生活方式旳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于探 索世界各地人类将来发展旳基础理念旳重心 之中。
它旳某些理念与原则能够构成一种潜在旳知 识贮备,提升每一种人旳文化素养,提议人 性与文化将来转换旳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 社会有益旳作用;这门知识能够使每一种社 会组员增强文化学习与了解旳自信力,提供 不同民族之间旳友好交往之道;
37
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 传播理论 功能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 构造理论 文化唯物论 象征理论 解释理论 实践理论 反思人类学
38
文化人类学旳研究一般经过田野工作和 撰写民族志旳措施取得资料与结论。
田野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旳学 术老式。
39
(二)文化人类学知识积累旳意义 老式上,人类学家要到一种特定旳、较小旳
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对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 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04
文化与符号互动
文化概念及类型
文化定义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信仰、 价值观、行为方式、艺术、科技以及物 质财富的总和。
VS
文化类型
根据文化的不同特征,可分为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定义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影响
文化冲突
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 的碰撞和冲突不可避免, 可能导致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融合
全球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 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 形成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文 化格局。
文化创新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和 碰撞,也为本土文化的创 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研究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
02
与经济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方面有一定的交叉,但社会学更侧
重于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经济学则更侧重于研
究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
03
与政治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在研究社会政治现象方面有一定的交叉,但社会学更侧
重于研究政治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政治学则更侧重于研
有机团结型社会
以分工和相互依赖为基础,个体间差异大,社会整 合程度相对较低,如现代社会。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前者以传统习俗和礼仪为行为准则,后者以法律和 理性为行为准则。
社会功能主义理论
80%
功能需求理论
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对满足人类 基本需求的重要性,如涂尔干的 观点。
100%
功能互补理论
认为社会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 补充,共同维持社会稳定,如帕 森斯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
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章每节内容,尤 其是第一章到第三章,无处不体现了“反思”的思维逻 辑。在第一章中,作者以美、日学者的论述说明恶西方 “殖民”话语中的“文明”,并借利奥塔的《后现代状 况》对“原始”、“野蛮”、“蒙昧”三个人类学关键 词进行反思,表达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尤其是中西 文化观的不同,并希望中国学者能够联系本国实际,以 利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在论述“‘原始主义’及其历史 根源”时,叶舒宪老师于开头就明确地写道“文化寻根 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
内容简介
第二章“历史”与第三章“进化”为彭兆荣老师所写。 在第二章中,彭兆荣老师通过对“历史人类学”的发生发展论 述了有关“中式”和“西式”两种历史记述方式的不同,并对 “神话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神话”作出自己的品评,从而 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神话并非历史,但却是远古历史得以反映 的影子。之所以会出现于神话中发现远古历史的事实,恰恰在 于古人在记述历史时采取的片面记录方式,也就是说,现存的 大量文字版历史典籍,一般所在均为上层统治阶级的所谓“正 史”,但普通民众的生活史却被遗忘,而将之继承至今的恰恰 就是那些流传于民众记忆的口述文学或称口述史,这便引出了 我们对不同族群对自我历史进行记述的不同模式。
• 《人类学关键词》是一本能够给予我们读 者在人类学研究中进行反思的典型作品之 一,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西方理论在中国 发展的基本情况,让我们切身体会了一把 我国学术发展的环境状况,更让我们后来 者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政治、 文化等社会问题)有了清醒的头脑!
读后感
(《人类学关键词》第13页)在一般学者的研究中,“原始思维” 是典型的“前逻辑”思维,它是在“互渗律”的作用下才得以运作, 是被视作与现代理性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叶老 师在论述“从‘原始思维’到‘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时则写道: “原始思维如果真是有别于理性思维,那么它代表着人看待宇宙万 物的另外一种方式。”由此可见,“理性思维”与“原始思维”并 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存在对 不明事务的“原始”认识方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讨论“文明” 与“原始”时,将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战争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 源浪费、生态破坏与原始时代自然与人类需求的基本对等关系相比 较,从而让“寻根”走上“生态人类学”的道路,并严重批评的现 代所谓“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违犯自然发展的“非文明”行为,从 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纠正“文 明”与“原始”的二元对立,而彭兆荣老师在论述“‘进化’是否 ‘进步’”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副会长,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教授。出版专 著16部,发表论文200多篇,所主编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 先后获1992年和1997年中国图书奖。叶舒宪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 授、博士,现为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曾在法国尼斯大学人类 学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学习和进修人类学,为巴黎大学高级访问 学者和客座教授。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出版专著(含合 著)10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纳日碧力戈,中国社会 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 学院客座教授,伯恩斯坦人类学及东亚研究客座教授。他的研究取 向是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之间,代表作有《姓名论》、《现代背景下 的族群建构》等。纳日碧力戈著述颇丰,除有多部学术著作外,还 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人类学的著作。
我们是应该像吃茶叶蛋那样去品味? 所以只能像品茶一样细细品味。。。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 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 人。 ——亚里斯提卜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 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人类学关键词》的写作风格:
《人类学关键词》一书是由叶舒宪、彭兆荣和纳日碧力戈三位老师集 体完成的,他们的学术领域虽有不同,但为了对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 问题进行反思而走到一起。正如叶舒宪老师在谈到本书写作缘起时所 说的那样:“我和彭兆荣教授都不是人类学科班出身,却是对人类学 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和彭兆荣在2002年春的桂林—南宁再度相 聚时,交换了彼此的研究成果,并决定邀请我们共同的学友纳日碧力 戈研究院加盟撰写他擅长的‘族群/民族’词目。”(《人类学关键 词· 序言》)尽管三位作者的论述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组合却完 整的显现了现代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过,三位学者的写 作风格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人类学关键词》的行 为风格。
•
读后感
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章每节内容,尤其是第一章到第三章,无处 不体现了“反思”的思维逻辑。在第一章中,作者以美、日学者的论述说明恶西方 “殖民”话语中的“文明”,并借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对“原始”、“野蛮”、 “蒙昧”三个人类学关键词进行反思,表达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尤其是中西文 化观的不同,并希望中国学者能够联系本国实际,以利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在论述 “‘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时,叶舒宪老师于开头就明确地写道“文化寻根是 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人类学关键词》第13页)在一般 学者的研究中,“原始思维”是典型的“前逻辑”思维,它是在“互渗律”的作用 下才得以运作,是被视作与现代理性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叶老 师在论述“从‘原始思维’到‘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时则写道:“原始思维如 果真是有别于理性思维,那么它代表着人看待宇宙万物的另外一种方式。”由此可 见,“理性思维”与“原始思维”并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现代社会 中,人们依然存在对不明事务的“原始”认识方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讨论“文 明”与“原始”时,将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战争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生 态破坏与原始时代自然与人类需求的基本对等关系相比较,从而让“寻根”走上 “生态人类学”的道路,并严重批评的现代所谓“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违犯自然发 展的“非文明”行为,从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纠正“文明”与“原始”的二元对立,而彭兆荣老师在论述“‘进化’是否‘进 步’”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明/原始
第二章 历史
第三章 进化 第四章 族群/民族
内容简介
《人类学关键词》公分四章二十四节。第一章“文明/原始” 由叶舒宪老师执笔,共有九节内容。在这里叶舒宪老师主体讨 论了有关“文明”和“原始”的问题。在这里,叶老师通过具 体的社会现象否定了“文明”与“原始”之间的隔离,并认为 现代学者所追求的“回归原始”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批 判,而这在论述斯坦利· 戴蒙德的《寻找原始人》、罗宾· 克拉 克和杰弗里· 欣德合著的《原始人的挑战》时体现的最为显著。 更重要的是,叶舒宪老师在这一章的论述中,还重点讨论了中 国学者应该怎样对待西方理论的问题,告诫大家要警惕“文化 殖民”的新现实,从而提出要超越“文明”、“原始”两端论, 并希望通过对这种“两端论”的“纠偏”达到认识上的改变和 升华,而这一切都指向了“反思人类学”的兴起。
内容简介
第四章“族群/民族”为纳日碧力戈老师所写。在这里, 纳老师主要讨论了族群、民族、种族之间的概念问题,梳理了 我国自古以来对此三个概念的不同阐释,进而将族群所涉及的 各类问题,如与“家族”的关系、与“现代商品”和“信息化” 的关系,以及与“现代化”的关系等,从而显现出作者“宏大 叙事”的能力。最后,纳老师通过对族群的结构(有形结构、 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分析,在论述了族群所具有“符号” 性特征。对于族群文化的研究,纳老师认为传统的文化研究, 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早在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 老一辈民族学、人类学者那里就已出现,即注重“实践第一”、 “田野第一”的社会变迁研究,而这种研究是直观了解和帮助 “族群自我再生”和“族群成员改造社会”的积极力量。
---伏尔泰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 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 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 巴罗
科 目: 书
社会学通论
目:《人类学关键词》
作
者: 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