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集下载

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和建议

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和建议

2011年第30期(总第2374期)产业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和建议邹俊煜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能引导产业高端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占据价值链高端,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且综合效益好。

将它们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淘汰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增强二三产业的实力,同时带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现代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可以调整要素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自主创新是关键。

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业变化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有助于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及财税、金融手段,引导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为企业资源互换、技术合作、委托研发、成果出让创造条件,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最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推进节能环保,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提出了较高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大幅度改善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现状,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到集约型的良性轨道上。

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煤炭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了加快这一转变进程,我国正在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带动消费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率。

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阶段,人们对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渠道。

例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行业都可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激活消费市场。

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GDP的稳定增长。

其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标志,这些产业涉及到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可以逐步构建自主创新的产业体系,降低对外技术依赖度,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加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全球范围内竞争激烈,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只有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以上三点,充分体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践中要加强各种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以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保障。

其次,产业界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未来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最后,社会各界要加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和关注度。

总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有信心、有决心,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让我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应包含概述、产业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措施等方面
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其以互联网、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为代表,是国家重点调动投入
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行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发掘和发展,已经在现阶段发挥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作用。

产业定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由互联网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车辆技术、新能源运输技术、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网络营销、电子
支付、新型医疗服务等服务相结合造成的新兴产业集群,其发展很大程度
上受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高端装备技术等高新技术驱动力的影响。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引导和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在经济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产业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和挑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出现的基础上,具备战略地位和较强发展潜力的产业。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和研发补贴等方式,吸引和鼓励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专门的研究机构,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前为产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

2.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技术专家和企业代表形成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3.强化人才培养: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吸引和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传统产业是指经过长期发展的产业,其技术和产品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下需要进行升级和转型。

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改造升级:政府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提升技术和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方式,为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2.转型发展:政府应该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型,使其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出现于最近二三十年,尚未成熟但有很大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

在当今急需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处于发展初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行业。

这些行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是由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所催生的,它们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业布局的。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能够满足市场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需求,并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

最后,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支撑。

它们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注重科技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快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领先和产业转型。

其次,突出主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应突出主导产业,打造核心技术和标准,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最后,合理适度引导。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需要合理适度引导,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并考虑相关产业和科技水平的不同。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六大领域。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

我国政府近年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和扶持。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国家,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也有着远大的目标。

本文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产业的核心技术、发展路径等方面,探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国家战略性优先发展的未来产业,是实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领域,其关注的是特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增长潜力。

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端装备等方面。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GDP的增长,同时还能够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整体实力。

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中国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一直非常重视。

2010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旨在实现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务优惠政策、人才支持政策和专项基金等方面。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制定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大高新技术领域作为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力度。

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助力。

三、产业的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驱动和应用,同时也要配备其它关键技术,如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网络通信安全等。

为了打造一流的核心技术和人才队伍,中国政府加大了投入和支持,培育和挖掘一批拥有全球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高端科技企业。

四、发展路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大致包括了产业园区建设、新技术转化、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

为此,各地政府建立了众多的产业园区,包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区、新能源产业园等等,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促进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商业孵化器、科技型企业孵化和加速器等机构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先进技术、战略地位和前瞻性的产业,具有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科技水平等综合效益的特点。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

其次,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经费,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激励,鼓励他们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要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和合作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再次,人才培养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制定鼓励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资金支持和科研经费,提供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要加强职业教育和产学研结合,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同时,要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使他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政府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积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口,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总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只有通过系统化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培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呢?一、政策引导和支持政策引导和支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政策引导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等等,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多方面的政策,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也是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息息相关,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的投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前提。

三、技术创新和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研发,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研发需要国家、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推动,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人才密不可分,想要蓬勃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

人才培育包括教育和培训等多方面,人才引进则需要国内外各方努力,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五、市场开拓和营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市场开拓和营销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着重解决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和需求,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

综上所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研发、人才培育和引进、市场开拓和营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信息产业 新能源产 业 节能环保 产业 生物育种 产业
新能源汽 车产业
新材料产 业
生物医药 产业 海洋产业
航空航天 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 1.新能源产业
着力发展以新能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 产业,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依靠技 术进步促进新能源成本降低和大规模应 用,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 4.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 美国投入到替代能源、电动汽车等的研 究和推广费用达到700多亿美元;欧盟则强 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 济转型;日本将大幅提高新能源研发和利 用的预算,由原先的882亿日元增加到 1156亿日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 5.生物育种产业
国家非常重视生物育种产业,提出要“以良 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 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 6.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 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 基础方面保障的产业, 可以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
1.培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 产业是转变 经济发展方 式、提升发 展质量的重 要途径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将对提升我国产 业产品附加值,发展 绿色低碳经济,提高 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 重要的促进作用。研 究表明,到2020年新 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 能源消耗的20%,每 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24亿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 7.新能源汽车
主要任务:通过技术经济、市场需求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加快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填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加工型、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实现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紧迫,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必须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做大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层次,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国内许多省市纷纷出台强有力资金、人才、技术、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进则退,小进亦退。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以跨越发展的思维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实施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立足我省产业基础、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现阶段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经济等产业。

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

集中力量推进实施新能源及应用示范、信息产业升级、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新材料特色产业链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新兴海洋产业培育等八大工程,力争取得新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意义、培育路径和政府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对于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总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以作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有利于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明确合适的培育路径。

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研发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此外,还应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政府应加强战略规划与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政府应健全金融体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和财务支持。

此外,还应加强监管和服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创造公平、稳定的经营环境。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该领域的迅猛增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政策支持是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例如,《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财政、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二、人才支撑是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学术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

同时,政府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科技创新是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科技投入,推进了自主创新,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大力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支持机制,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义新兴 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义新兴 定

新兴产业系列深度研究报告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定义新兴产业“十年十倍”成长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供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结构性投资机会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2010年10月21日见于《上海证券报》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国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10月18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目标前所未有的明确,措施可操作性前所未有的强,显示了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空前决心。

《决定》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决定》中提出的目标意味着五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较目前增长1.67倍,十年后将较目前增长4倍。

但若考虑到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持续的增长和通胀影响,新兴产业未来实际的增速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字。

若按中国经济未来每年增长8%计算,五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实际将较目前增长2.92倍,十年后实际将较目前增长9.79倍。

若再考虑到每年3%的CPI增长,则五年和十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实际分别将较目前增长3.49倍和13.20倍。

由此可知,国务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的发展目标意味着有关行业将实现“十年十倍”的增长,这将为投资者提供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孕育和出台2009年9月22日至23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等七个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该七大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2009年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等六大领域。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可以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传统产业在市场上面临着发展瓶颈,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可以有效激发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快速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韧性和后劲,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包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改革创新力度,形成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方案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方案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就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的方案进行探讨。

一、政策扶持1.制定优惠政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经营环境。

2.建立研发基金:建立专门的研发基金,发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可以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2.建立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科研、试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3.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强产业链协同1.优化产业链布局: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形成产业链的完整链条,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

2.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

3.加强跨界合作:鼓励各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1.拓宽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强国际创新资源的引进:加强与国外创新资源的合作,引进优秀的创新团队和科研成果,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

3.借助国际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平台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1. 引言1.1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具有战略性意义并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而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新兴产业,有助于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条件和优势,通过培育和发展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实现各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协调,推动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培育与发展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培育与发展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进而吸纳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和增收。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向县域流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地方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培育与发展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降低经济发展的风险,提高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对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

2. 正文2.1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是了解当前发展情况的重要步骤,它可以为后续制定培育和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下是我对此的意见建议:首先,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积极政策,引导资金流入该领域。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提供必要资源,如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等。

政府还可通过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科创园区等,提供场地和设施,并引导企业间进行合作,共享资源。

其次,加强产业与教育的结合。

培养创新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为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支持。

应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

知识产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增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同时,鼓励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四,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建立创新创业的支持机制,如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孵化器等,为创新者提供创业支持和孵化平台。

同时,还应加大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覆盖面,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政府应积极推动与国外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引进外资、技术和市场经验。

同时,还应加强产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联盟,提高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宁国经济新腾飞2011年10月26日至30日,省第九次党代会在合肥召开,张宝顺同志代表八届省委向大会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和谐美好安徽而奋斗》的报告。

站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历史新起点,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三大强省”战略目标,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安徽的发展宏图。

如何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

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为此,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宁国市实际,笔者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面向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科技引领、优化布局、
重点突破、应用带动、市场主导的要求,以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较强区域竞争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紧跟市场需求,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市场、政府共同推进、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率先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宁国市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大、科技创新强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率先突破,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基石。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远近结合、科技为先、联动发展。

将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密切结合,在巩固、扩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先导产业,不断推进现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

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本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民营资本与高新技术的有效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

作为有着良好工业基础的宁国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重点产业有哪些呢?近年来,宁国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笔者认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结合省、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宁国市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导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我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

同时,也应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使之成为宁国市三大战略性新兴先导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举措,才能实现宁国市经济新腾飞。

笔者认为,必须充分抓住企业、项目、科技、载体等产业发展重点环节,加快各类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逐步建立强大的要素支撑体系,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

要强化领军企业培育。

在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择若干个规模大、科技研发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设定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并在研发、用地、贷款、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必要时实行“一企一策”,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要强化重大项目推进。

重点是创新项目和引进项目。

创新项目重点紧盯市内骨干企业,实施“企业与院校结对”活动,推进
民营企业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对接,激发其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快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引进项目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进具有牵动性的“大、好、高”项目。

要强化产业链条补建。

重点是完善现有产业链条和延伸产业链条。

围绕“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现有三大主导产业在原材料供应、元件外协、部件组装、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完善,建设新项目,配套新服务,丰富产品种类,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推进集群内和集群间相互协同,并不断向产业上下游延伸。

同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和发展中相互间的衔接以及与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注重相互补充和服务,促进区域及产业内循环。

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积极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来我市建立高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及产业化基地,推进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定期梳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积极探索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全力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要强化园区载体承接。

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快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步伐,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加快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重
点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中溪、宁墩等特色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两个省级园区的重要补充。

同时,着力推进“宁国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为“区中园”建设和委托招商积累宝贵经验。

在强化措施的基础上,政府要在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环境等政策上给予支持。

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建议“十二五”起始年专项引导资金不能低于500万元,期间按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速的50%比例增长,主要用于国家、省、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配套及支持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要积极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时推出相对独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政策,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模式,试行联保联贷、整体授信金融模式,不断拓宽融资担保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模式,通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设立创投基金,通过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商业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实体,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探索发行公司债券,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充分发挥市科技创业中心作用,将出口创汇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培育,并做好专项融资服务。

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对引进人才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与使用;大力支持“订单式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同时探索建立期权、股权激励机制,引导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

要建立用地保障机制,优先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努力破解建设用地指标制约难题。

二是支持境内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挤入省“861”投资计划,争取省级建设用地指标支持。

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四是不断探索园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用地与投资强度、实际投资发生额、产业类型、投资补助等相关联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要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备案(核准、审批)、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简化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重点项目申报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

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功能,向广大企业及时发布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