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什么是品德?它有何特点?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如何?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表达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主要特点有:(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
道德品质是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根底的,并在这个指导根底上进展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3)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个人的品德不是表现在偶尔事件的言行中,而是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个方面。
人的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它自身中产生和开展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的,是长期习得的一种有关道德的比拟稳定的行为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现象。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是:(1)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
(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
(3)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1)沉着上来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局部表现,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
因此,从反映容看,道德反映的容比品德反映的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2)品德是一种个表达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那么是个人需要。
另外,品德的形成开展不仅受社会开展条件制约,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开展规律的制约,而道德完全受社会开展规律的支配。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第二节)
1.观察学习 在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产生影响力 最大的人所表现的以身作则的“身教”具有 重要作用。班杜拉指出,行为(包括道德行 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过 观察学习而改变。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 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这些影 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新的 行为(2)消退已有的行为(3)抑制已有的 行为(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2.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 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 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柯尔伯格道德判 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内容 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帮 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 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 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 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 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移情作用是维系积极 的社会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1.言语说服 有效的说服技巧有: (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 两方面的论据更易于使他们信服,而对于受 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只提供正面论据更好 些。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在向学生说明某种道理时,有时教师需 要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证来说明。 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即在说明中带有 强烈的情绪色彩,以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 动学生。低年级学生偏向以情动人,高年级 学生偏向以理服人。
发展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表情识别 (2)情境理解 (3)情绪追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 章 中学德育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 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 开端和顺序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
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
德的形成。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
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8
• 3、辨析题: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014下)
• 错误。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 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 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 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 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 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D2014下)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22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法:海因茨偷药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肯定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观点,同时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利 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
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
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5
小学教育心理学
在路上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者当碰到地铁、公交上更需要 座位的老弱病残孕以及怀抱小孩的乘客时,大多数人都 会有帮他们一把的想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我们太害羞?或者完全不具 备同情心?不排除有这样心理因素的可能,但这种情况 在社会人群中并不占多少比例。
8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 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 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 信号;
小学教育心理学
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 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
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 信号。
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
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 (“布莱特效应” )
三个要素: 课程要素。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
(M.Harmin)、西蒙(S.Simon) 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
往往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 为。
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 对他们进行一步步的澄清。
价值澄清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 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 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
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
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
应起作用的结果。
9
小学教育心理学
认同
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 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为他人相接受 。
其本质就是对于榜样的模仿、认同越强 烈,对榜样的模仿越主动,在困难面前 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第七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三、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的规律:(简答、论述) •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 提高过程 •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 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向前发展的。但存在“知行脱节”、“情 理不通”的现象。
三、德育过程
•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 发展过程 •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 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 过程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一)德育的途径 • 1.教学 •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工作,在学习全部 工作中占时间最多。学校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 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 最有效的途径。 • 2.社会实践活动 • 3.课外、校外活动 •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 6.班主任工作
四、德育原则
•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 原则 •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 (1)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怀着教 育年轻一代的强烈责任感,热爱、尊重、 信任自己的学生。 • (2)根据我国中小学德育任务和目标,对 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四、德育原则
•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校内外的各 种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 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三 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 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 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四、德育原则
•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 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 想联系起来。 •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 (1)要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 思想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2)要培养学生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 • (3)要把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 活及活动的一切领域中。
第七章德育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2)榜样示范法。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与信念;(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这是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方法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一般而言,关于对德育过程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德”和“育”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从“德”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这实际上指的是品德的形成过程。
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多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
从“育”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强调的是从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德育工作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德育活动。
本书主要是从“育”的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总体来说,社会环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无序的;而学校德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是自觉、有序和可控的,因而学校德育相比于一般社会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其针对性、效率性更高。
(2)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一般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还存在一个明显弊端就在于其影响内容良莠不齐。
学校德育在价值选择上会考虑选择积极地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3)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德育过程不仅需要处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系,而且也需要处理个体与不同层面自我的复杂关系。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还在于它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品德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1、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德育过程的实施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用。
2、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3、不同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
(4)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个心理要素开始。
①学生的品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其各个要素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第七章德育
7. 【2011—平顶山】“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 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活动之中,寓德育于 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体了 ( )的规律 A.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 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 教育影响的过程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 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 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 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
【D】
8.学生道德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A.品德行为 B.交往与活动 C.自我教育 D.品德情感 【B】
9.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主要培 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识
【 D】 试题解析: 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 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 人格辅导、 生涯辅导(升学、择业辅导)
德育内容
德 育 内 容 1.爱国主义 永恒主题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基本原则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2011—郑州经开区】 选择德育内容的基本依据是( ) A.德育目标 B.学生思想实际 C.学生身心特征 D.文化传统 E.时代特征 【ABCDE】
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㈡、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 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 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 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 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 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 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 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于他 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 元,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 者延期付款。药剂师拒绝了他的恳求, 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 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水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平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 二 欢或被人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 习 阶段4: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俗 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 水 会秩序,因此,个人有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 平
动பைடு நூலகம்义务。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 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 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 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 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 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以力量。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 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 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 交往与尊重的需要) 促使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 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品德是其性格系 统中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性格与品格 有相重叠的部分。简言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重 要方面。
但品德与性格又有区别,品德只是属于同道德伦 理有关的范围。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 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9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11
精选ppt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道德认识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
四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因
素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担心被抓
27
精选ppt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依据活动是否符合自己 的利益或要求来判断。
28
精选ppt
水平
阶 段
态度
理
由
如果抓到可以还药,即便
前
赞成 从监狱出来,还有妻子,
习
算不了什么
俗2
水
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
平
反对 死了。妻子得的是绝症,
不用受到谴责。
29
18
精选ppt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19
精选ppt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 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 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是从一个非常自我 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 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 阶段 。
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道德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道德方法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
德育过程理论是对德育活动程序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个关系德育全局的领域。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与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不同三个角度予以界定:一、计划性与正面性德育过程的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正面性两个方面。
所谓“计划性”是指,学校德育不象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
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有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地影响学生。
所以它更有可控性、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所谓“正面性”是指,我们所计划的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德育方式。
内涵主要有二:第一,德育价值的正面性;第二,德育方式的正面性。
关于德育价值的正面选择,应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价值真理具有相对性。
但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是存在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个人生活幸福的积极价值内容体系的。
关于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首先是指教育方式本身应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其次是指在一定条件道德教育宜较多采用正面教育方式。
(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社会影响的挑战,关系更为复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二、复杂性和多端性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过程相比较,德育过程的首要特点正是它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对个体利益的调整、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束。
道德教育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素影响,还要考虑教育对象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及已经形成的观念等。
由于德育过程复杂性的存在,道德教育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内多方面的协调,需要实现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复杂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道德教育过程的多端性。
第七章 品德培养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水平1.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 事情的好坏) 水平2.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 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 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 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第五节 品德培养(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品德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 2.各科教学 (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1.班主任工作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 4.劳动和社会实践 5.家庭教育 6.社会教育 (三)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 展。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 体 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 育
七、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
二、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品德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 成,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 水平上,不断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 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10 品德的形成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例类
动机与结果
谎言问题
惩罚问题
例选
A: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在无意 A:看到一条狗 A:不听父母的话就
中打碎十五只杯 象牛一样大。 不能骑木马。
子。
B:对母亲说老 B:不借书给不爱惜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④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 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教 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 的教育作用。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 应。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 德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教育
(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理解高于他 们所处道德阶段水平两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理。 但是,他们能够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道德阶段水平 一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理。事实上,将他们置于 高一级的道德水平阶段有助于他们向这一道德水 平阶段转变。
B:某孩子为偷吃 师给了他好分数, 书的人。
而打碎一只杯子。 而事实上没有。
判断结果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年幼儿童:A坏 年幼儿童:A公正 年长儿童:B坏 年长儿童:B公正
年幼儿童属“客 观责任”类型, 根据结果判断是 非。 年长儿童属“主 观责任”类型, 用动机的善恶来 判断是非。
年幼儿童认为谎 年幼儿童属“抵罪的
敬佩、厌恶、欣慰、羞愧……
2020年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目录第一节德育概述2一、德育的概念:2二、德育的意义2三、德育目标31.概念:3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33.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第二节德育过程4一、概念41、德育过程4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4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41.德育过程的结构42.德育过程的矛盾5三、德育过程的规律(重要)5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5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5第三节7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7二、德育原则71.导向性原则72.疏导原则8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8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85.因材施教原则8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97.长善救失的原则9三、德育途径9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9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93.劳动94.共青团活动95.班主任工作10四、德育方法101.说服教育法102.榜样示范法103.锻炼法104.陶冶法10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116.自我教育法:117、品德评价法11教育学第七章·德育一、本节学习要求:1.德育的概念;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3、我国中学德育的内容。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VIP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名词解释Ps: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社区……;家庭……。
(二)性质……简答题1.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3.…………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意义……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目标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简答题小学: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c.…………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e.讲科学,不迷信;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启示二
• 本案的3名疑犯均是辍学生。这应该可以反映出当前一个普 遍、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中、小学生辍学后很容易走上犯罪 道路。 • 原因很简单。处于这种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格、思维、行为 可塑性大,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本是学做人、学知 识的关键时期,一旦过早地走向社会,极易受到不良因素侵 蚀、引诱。 • 他们的教师们面对这种结局,会不会扪心自问,学校到底应 如何对待有劣迹的学生?
由此可见 • 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 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 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 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 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了人的内在稳定的 德性品质。
– 目前,我国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 亿 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 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 现状: 现状: – 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和耳 一段时间以来, 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 膜: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 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 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和 拳击,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 拳击,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 –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的打骂教育, 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 恨不得和他们拼了”、 长大以后找他们 竟然滋生出 恨不得和他们拼了 、“长大以后找他们 算账”等想法 等想法…… 算账 等想法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论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 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研究方法: 临床法” ※ 研究方法:皮亚杰运用 “临床法”,考察了儿童对游 戏规则的理解、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面对惩罚的态度等 戏规则的理解、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面对惩罚的态度等. 任务方式:对偶故事.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两个 ※ 任务方式:对偶故事 问题:1.这两个儿童犯了同样的错吗?2.你认为哪个儿童的 过失较大? 研究结论: ※ 研究结论:1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品德
感动中国人物
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 : 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 大山深处孤身支教 徐本禹 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 届本科毕业生。 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届本科毕业生 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 孤身 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 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 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 支教。 支教。 [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 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 在 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 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 颁奖辞 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 他走进大 过去的一年里 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 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 扛住了倾颓的 山深处 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 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 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 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教室 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 扛住了贫穷和孤独 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 被期待着 被期待着。 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 爱,被期待着。徐 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本禹点亮了火把 刺痛了我们的眼睛。(2004) 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洪战辉——永不言弃:[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 永不言弃: 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洪战辉 永不言弃 颁奖辞]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 友善 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 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 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 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 上他从来是强者。 上他从来是强者。 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 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 (2005)
一、品德与道德 品德与道德
※ 定义 道德: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现象 品德: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 的稳固的倾向或心理特征。 的稳固的倾向或心理特征。 稳定性 个体现象
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
•
纷繁复杂的社会接纳了这些辍学生。畸形的人生观, 或者说是不良欲望在他们心中迅速膨胀。为满足自身享 乐的欲望,精神空虚的他们自以为是地寻求一条赚钱的 “有效捷径”。 听听王天的述说:“我发现与他们一起偷东西,钱 来得那么容易,我花得那么开心。所以一有‘赚钱’行 动,我都积极参与……” 这种“赚钱”行动就像吃鸦片一样,罪恶的欲望愈 加强烈,他们的行为愈加嚣张,有一个月内竟连续作案 11起。
启示一:
• 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 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像园丁 那样,小心呵护、教育孩子,一些信奉 “棍棒教育”能成才的家长,从本案中 是否能得到警示呢?
学校教育的误区
3名疑犯都是有劣迹的学生。据他们讲, 平时在学校时经常受到教师、同学的讥讽, 老师动不动就把他们当做反面典型“示 众”。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自然引发厌学 情绪,最终导致他们提前结束学业,流入 社会。
–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 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在游戏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还是自我中心的, 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游戏规则的存在,但并不会按 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游戏规则的存在, 照游戏规则来活动, 照游戏规则来活动,只是各自按照各自的想象去活 动; – 规则对他们还不具备约束力,那只是一种单纯的规 规则对他们还不具备约束力, 则而已。 则而已。 – 在他们的头脑中还不存在道德的意识,他们的行为 在他们的头脑中还不存在道德的意识, 也没有道德方面的意义。 也没有道德方面的意义。
他律期:规则是外部的、 他律期:规则是外部的、是权威的绝对意志 必须服从外部规则、 必须服从外部规则、权威规范 自律期: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 自律期:规则是大伙共同创造的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
2. 道德发展四个阶段
对偶故事: 对偶故事: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 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 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 只茶杯,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 只茶杯,结 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只杯子。 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 只杯子。 B.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 一天,他妈妈外出, 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 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在拿果酱时碰倒了一 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教育的两个伟大目标
聪慧 高尚 品格与智力看得同样重要
明智的社会应该将
优雅与识字看得同样重要 美德与知识看得同样重要
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 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 知、情、意、行
–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 道德认识: – 道德情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情感: – 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 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始终,最后成为道德习惯。 始终,最后成为道德习惯。 – 道德行为
启示三 • 如果社区内有一个很好很管用的帮教组织, 如果能够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如果我们不是等到发案才去侦破,而是多加 强对社区犯罪活动的调查研究,多做些预防 性的教育工作,那么社区整体环境就会健康, 风气就会好转,就会杜绝或减少一些像这起 系列盗窃案的案件,也就会少一些青少年犯 罪嫌疑人。
家庭教育的缺陷
本案中的张某,四五岁时父亲去世,八九岁时母亲改嫁他 乡,后由其在安溪的三叔抚养。寄人篱下,三餐能混饱就不错 了,谈何家庭教育。他渐渐失去了对家的归属感、温馨感,时 常在外流浪,成了“小混混”。 本案犯罪嫌疑人中的一对兄 弟王明、王天(均为化名)从小就有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被 判过刑的父亲整天忙于维修自行车,母亲则在猪圈、田地里忙, 根本无心管束孩子。王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年年下滑,又经 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对方告到家里,性情急躁的父亲不分青红 皂白就把他吊起来打,王明从小逆反心理就十分强烈。当他在 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父亲惊觉后虽极力阻挡,甚至以脱 离父子关系相威胁,但王明越加肆意放纵自己。他扭曲的心态 在父亲数次苦苦劝解中得到极大满足,他说:“父亲越反对我 干,我就越要干。” 其弟王天说,家庭对他们来讲毫无吸引 力。因为在家里除了挨打,就是挨打。王天读到小学四年级便 辍学,后离家出走,与狐朋狗友为伍,宁愿住旅店,也不住在 家里。
对偶故事: 对偶故事:
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有一天父亲出门, 朱利安偷偷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 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 小块。 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男孩,发现父亲桌 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 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将大墨水瓶 的墨水倒进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 小心将墨水溢出,结果弄脏了一大块桌布。
花季少年蜕变令人深思
这是一起近日由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检察 院提起公诉的系列盗窃案。作案时,3个疑犯 平均年龄均未满20岁,其中两个刚满18岁。 自去年以来,短短一年间,这3个犯罪嫌疑人 在泉州各地先后盗窃14起,盗得各类化妆品、 洗发水、彩电、摩托车配件、汽车轮胎、香 烟、服装等物总价值三十多万元。